糖尿病足综合诊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现状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即目前至少1.13亿以上的人群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且痛苦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糖尿病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已成为慢性创面的主要原因,其年发病率为8.1%;糖尿病足在治疗上十分困难,年截肢(趾)率5.1%;在三甲医院中,27.3%的截肢患者是糖尿病足所致,占非创伤性截肢的56.5%;此外,糖尿病足花费巨大,是非糖尿病足患者的大约2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更重要的是,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其年死亡率高达14.4%。因此早期筛查糖尿病足发病的危险因素,防治其发生十分重要;此外,对于已发生的糖尿病足患者,早期规范化的诊治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非常重要。
一、诊疗现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病工作组(2011年改名为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成立20年,为促进我国的糖尿病足早期筛查和规范化诊治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针对糖尿病足的慢性创面处置和修复专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迄今已经完成了2000余人的专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6家培训基地;同时,2015年3月组织编写出版了《糖尿病足病规范化诊疗手册》。与此同时,开展了一系列与糖尿病足相关的科研工作。
1.我国糖尿病足相关流行病学概况
目前我国尚无有关全国性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足病以及慢性创面感染细菌学等流行病学数据,仅仅是区域性或者以单体医院报告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报道。
(1)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流行率:
200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1991年至2000年期间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医院内分泌科的24 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发现,住院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病率为5.2%;200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工作组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联合组织了中国7个大城市的大型医院关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次提出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在50岁以上住院糖尿病患者PAD的发生率高达19.47%;而在社区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PAD发生率为12.2%,其中糖尿病人群中为15.1%,糖调节受损人群中为7.7%。
(2)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流行率:
200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1991年至2000年期间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医院内分泌科的24 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发现,住院2型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为60.3%,其中1型糖尿病为44.9%,2型糖尿病为61.8%;同时发现在糖尿病诊断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其患病与病程相关;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无症状;在吸烟、年龄超过40岁以及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中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2008年刘芳教授等在中国8省市的12家教学医院进行了门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率为17.2%,同时指出我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率和治疗率都偏低。胡仁明教授等近来对上海市的2035位NGT、IGR和糖尿病人群进行神经病变筛查,发现在NGT、IGR和糖尿病人群神经病变的流行率分别为1.5%,2.8%和8.4%;对于已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其神经病变的流行率为13.1%。上述结果报道不一,主要是由于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缺乏统一的结果。
(3)糖尿病足流行率:
2003年,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组织了国内第一次跨地区的多中心前瞻性的足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足患者多为高龄、文化程度低、收入低者;多已合并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并发症。足溃疡患者中神经性溃疡较常见,神经性损害的预后优于血管性因素糖尿病足;混合性糖尿病足预后较差;医疗花费大,以药品花费最多;北方地区的足病患者年龄轻,糖尿病病程长,足病病程短。影响南北方糖尿病足严重程度的共同因素为ABI。200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合作,在中国14省市的17家三甲医院进行住院患者慢性皮肤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住院患者的慢性皮肤溃疡的流行率为1.7%,导致慢性皮肤溃疡的主要原因由1996年的创伤和感染(67.48%)转变为糖尿病(男31.3%,女35.3%)和创伤(男26.4%,女19.2%),而1996年糖尿病性慢性皮肤溃疡仅占4.91%,提示目前我国慢性皮肤溃疡的病因与发达国家相似;2010年,对我国糖尿病足年发病率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足溃疡愈合的糖尿病患者其足溃疡年发病率为31.6%;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年死亡率为14.4%,而导致足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肾病、胰岛素水平以及HDL水平的降低。
(4)糖尿病足截肢(趾)率的问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1年住院的685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总截肢率为11.4%,其中大截肢6.0%,小截肢5.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ABI、既往截肢(趾)史以及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也回顾性分析该院糖尿病足的截肢率,结果发现其总截肢(趾)率为21.5%;周围血管病变、WBC和sCRP水平的升高以及甘油三酯水平的降低是截肢(趾)发生的危险因素。2009年糖尿病组学组完成全国39家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糖尿病截肢率调查,发现糖尿病截肢占全部截肢的28.2%,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9.5%;2010年,中华医学会相关学组组织的一项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截肢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截肢(趾)的总截肢率为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截肢年发病率为5.1%,大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血白细胞升高和既往足溃疡史,小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血白细胞升高、足溃疡感染、足畸形、血管重建手术史以及餐后血糖水平的降低。
(5)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的细菌学:
2009年,一项在中国14省市的17家三甲医院进行住院患者慢性皮肤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我国慢性皮肤溃疡的细菌学特点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致病菌,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为常见真菌。
2.与糖尿病足相关的诊疗技术进展
2004年,严励等开始应用足底压检测分析系统,探讨我国正常人足底压力的正常值和分布,其后俞光荣团队也开展相应的研究,揭示了我国正常人足底压力的正常值和分布特点,其后严励等进一步开展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研究,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异常、承受压力时间延长;两种因素共同作用致足底压力-时间积分增高,后者可致糖尿病足压力性溃疡;而穿糖尿病护足鞋可减低足底压力,这为临床上对于足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足溃疡面积的评估,既往均采用无菌薄膜勾边法,但由于伤口渗出物覆盖一层透明物质,直接在透明物质上勾勒溃疡面轮廓十分困难;且该法可能会导致溃疡面肉芽组织损害和溃疡面污染,引起患者疼痛和不适感,不易被患者接受,从而限制其应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糖尿病足中心从2006年开始研究,最后发现数码照相结合Image J医学图像分析软件能较准确地测量糖尿病皮肤溃疡面积,是一种无污染、易操作、更适用于临床的溃疡面积测量方法,该方法目前在国内被广泛使用。
在临床治疗方面,内科治疗的新药物,如盐酸沙格雷酯的国内分装,脂微球包裹的前列地尔、西洛他唑等国产化,给足病患者的治疗带来福音;而血管外科开展的超声消融、血管介入、血管旁路手术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等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既往认为“无治疗选择”的足病患者部分免除了截肢。在足溃疡局部的处理方面,薛耀明团队开展了超声清创术应用于创面的研究,发现超声清创术可通过减轻伤口细菌负荷及促进创面微循环,而促进糖尿病足的伤口愈合;许樟荣团队开展了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用于创面的研究,发现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提高严重糖尿病足修复或小截肢修复治疗的成功率,促进术后伤口愈合,防止感染并缩短治疗时间。而颜晓东等将超声清创术与智能负压创伤疗法联合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治疗,大大提高了对Wagner 2~3级患者的疗效。冉兴无团队自2005年开始,不断地进行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难愈性糖尿病足溃疡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在全国多个中心得到推广。
3.与糖尿病足相关的技术转化概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的杨志明教授研发的脱细胞生物羊膜成功上市;山东威高集团成功研发并上市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机、负压治疗装置以及一些新型的敷料;天津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含PDGF的凝胶剂,目前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从Ⅱ期结果来看,该产品能促进溃疡愈合并缩短愈合时间;第三军医大学皮肤科伍津津教授研发的壳聚糖组织工程皮肤已经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
基于我国糖尿病足的流行状况及近20年的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在2007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将足病专列为一慢性并发症,在2010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又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专列为一慢性并发症,颁发了一系列指南和出版物,进一步规范对糖尿病足和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治技术。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糖尿病足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国外同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糖尿病足存在的问题:①在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及其疗效判断方面,循证医学证据较少;②我国糖尿病足溃疡年复发率仍然高达31.6%;③缺乏糖尿病足专业人才,在我国所有的医学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设置糖尿病足专业,没有严格意义上糖尿病足治疗师及糖尿病足护士,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专业处置;④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足相关防治知识,对足病的知晓率低,致使糖尿病足发病率和严重性增加;⑤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缺乏恰当的糖尿病足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对糖尿病足认识不足,缺乏临床诊疗经验;而且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尚存在缺乏多学科协作的协调机制,甚至存在各自为政或互相推诿的现象;⑥目前尚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糖尿病足诊疗规范或治疗指南,仅针对糖尿病足局部诊疗发布了有限的专家共识,这导致我国糖尿病足的诊治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医保政策的限制,如糖尿病足的住院日长,医疗费用高,许多大医院不愿意收治这类患者,小医院又缺乏治疗这类涉及多学科难治性疾病的能力,导致糖尿病足患者求医困难的窘况。
尽管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全国各地有志于糖尿病足的医护人员对足病诊治模式的认识逐渐发生转变,从开始的单一诊治模式逐渐过渡到“糖尿病足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模式,近几年我国各地如北京、南京、成都、重庆、杭州、温州、上海、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已经成立了多家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的糖尿病足诊疗中心,大大地提高了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但是,当前我国糖尿病足的防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存在的不足,才能迫使我们在此领域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国外先进水平。今后应该致力于:①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壮大足病专业队伍;②加强对“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关于糖尿病足双向转诊模式的探讨;③加强我国糖尿病足相关的基础与临床原创性研究;④加强临床新技术的开发及其技术转化,减低医疗成本;⑤加强糖尿病足临床诊疗的规范管理;⑥进一步加强糖尿病足健康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冉兴无 丁 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