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口咽通气管的应用
口咽通气管(oral-pharyngeal airway,OPA)是一种由弹性橡胶或塑料制成硬质扁管形人工气道,呈弯曲状,其弯曲度与舌及软腭相似。主体包括翼缘、牙垫、咽弯曲度三部分,随着口咽通气管型号的增大,其形状和长度逐渐增加,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不同体型的患儿使用。
一、适应证
适用于昏迷患儿,尤其在用手法开放气道失败时。
二、操作步骤
(一)物品准备
1.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长度为口角至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
2.选择的原则是宁长勿短,宁大勿小。因口咽通气管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而达不到开放气道的目的。通气管大小适当,就能在不破坏喉结构的情况下解除因舌后坠而引起的阻塞。具体选择方法见图3-1:
3.口咽通气管应有足够宽度,以能接触上颌和下颌的2~3颗牙齿为最佳。
(二)操作方法
1.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
2.向患儿及患儿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3.放平床头,协助患儿取平卧位,头后仰,使上呼吸道三轴线(口、咽、喉)尽量重叠。清洁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4.置管方法分为直接放置法和反向插入法。直接放置时,可使用压舌板协助,将通气管的咽弯曲沿舌面顺势送至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用反向插入法时,把通气管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内口接近口咽后壁时(已通过悬雍垂),即将其旋转180°,借患儿吸气时顺势向下推送,弯曲部分下面压住舌根,弯曲部分上面抵住口咽后壁。虽然后者比前者操作难度大,但在开放气道及改善通气方面更为可靠。对于意识不清者,操作者用一手的拇指与示指将患儿的上唇齿与下唇齿分开,另一手将口咽通气管从后臼齿处插入,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准确。合适的口咽通气管位置应使其末端位于患儿的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
图3-1 口咽通气管选择方法
A是将口咽通气管贴于患儿面部估计通气管尺寸的方法,口咽通气管尖端止于下颌角处(虚线);B是放置口咽通气管与声门的开放成一直线。如果插入的口咽通气管太长,即通气管末端止于下颌角的下端,通气管下推会厌致使开放的声门阻塞(图C);如果插入的口咽通气管太短,即导致通气管末端止于下颌角的上端,通气管将舌推向咽部而加重气道阻塞(图D)
5.检测人工气道是否通畅以手掌放于口咽通气管外口,感觉有无气流,或以少许棉花放于外口,观察棉花有无随患儿呼吸的运动。还应观察胸壁运动幅度和听诊双肺呼吸音。检查口腔,以防止舌或唇夹置于牙和口咽通气管之间。
6.固定置管成功后,传统的固定方法是用胶布交叉固定于面颊两侧,由于胶布受潮后,黏性下降,易于脱落,再者因胶布紧贴皮肤,产生不适感,甚至有些对胶布过敏者,粘贴处易出现过敏性皮炎或破溃。针对这些原因,将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口咽通气管翼缘两侧各打一个小孔,用绷带穿过这两个小孔,将绷带绕至患儿颈后部固定,解决了胶布固定存在的缺点。
三、护理要点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清理呼吸道,防止误吸,甚至窒息。
2.加强呼吸道湿化
口咽通气管外口盖一层湿生理盐水纱布,既湿化气道,又防止吸入异物和灰尘。
3.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记录,并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和器械,必要时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术。
4.口腔护理
昏迷者,口咽通气管可持续放置于口腔内,但每隔2~3小时重新换位置,并每隔4~6小时清洁口腔及口咽通气管1次,防止痰痂堵塞。每天更换口咽通气管1次,换下的口咽通气管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