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人文护理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
人文护理(humanitarian nursing),即护理学中的人文关怀或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护理参与人文现象。它既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又是构建相互友好与依存的医患关系的主导成分之一。人文关怀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再加上精湛的护理技术,就是人文护理。而将人文护理应用于儿科急救中,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将护理工作的重心转向患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精神。将“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个环节,真正从患儿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积极与患儿和家长交流,不但提升儿科急救的抢救成功率,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而且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投诉的发生,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升华,真正体现以患儿为中心及主动服务为核心的人文护理服务。
一、院前急救中的人文护理
1.院前先知晓
保持和120总站建立信息统一化,实施并链式并联操作流程。
2.120总站信息公开化
接诊医院知道接诊患儿的详细情况,包括患儿的年龄、病情、患儿所在的地点及到达医院时间。
3.院前充分病情评估
出诊的医师和护士快速进行病情评估后,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如开放气道、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并通知院内救治小组作好各项准备。
4.医务人员
配备好车辆和安全设施,降低风险,确保安全。
二、急诊室的人文护理
1.迅速、热情地接诊急诊患儿
就诊时, 护理人员主动、热情、迅速地接待患儿及家属,耐心地询问病情,体贴、关心患儿,解除患儿及家属的恐惧、焦虑心理。
2.优化和规范急诊就诊流程
急诊预检分诊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优先的原则,合理地利用急诊资源对急诊患儿进行快速分类,以确定治疗或进一步处理的优先次序过程。它是患儿入院救治的第一道程序,通过分诊护士快速预检出急危重症患儿,进行分级、分区域救治。
3.保证急救绿色通道的通畅
急救需要争分夺秒,应当由专门人员疏导,设立导诊咨询台、电子屏幕等设施,为急危重症患儿及时救治创造条件,实施 “三先三后” 的服务举措(先救治后检查;先入抢救室后分科;先抢救后收费)。护理人员对各种急救仪器要做到熟练操作并能一次使用成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儿提供最快捷、最有效的护理,让急救护理真正体现“急、准”的特点,提高儿科急救中的抢救成功率。
4.营造人文服务环境
急诊室需配备儿科抢救器材,仪器设备功能齐全,设有抢救室,配有各种抢救流程图。抢救人员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和护士担任,并且对相关疾病的救治流程能够掌握。同时,急诊室应根据患儿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独特环境,如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运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主,消除儿童恐怖心理。此外, 还要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使患儿能及时得到护士的帮助。
5.简化就医流程
方便患儿及家长,实行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优化信息化建设,开设微信公众号及开展移动互联网医院,包括计价服务, 就诊患儿使用“医卡通”,一次充值,可直接在诊室、检验科、医技辅检科室直接划价收费,结算时即能打印出明细清单,增加了收费透明度,对医务人员设立社会监督岗。
三、重症监护室的人文关怀
1.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儿科患儿的病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加之患儿年龄小,不会叙述病情变化,所以要求护士在观察病情时要格外细心,不放过任何细小的变化。抢救患儿时态度应严肃认真,有条不紊地进行,迅速建立2~3条有效的静脉通道,严密监测患儿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面色、呼吸频率与形态、心率、心律等情况。维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作好气管插管准备,随时配合医师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等治疗措施。
2.优化重症监护室环境
营造童趣化、家庭化、安全的住院环境,在病房内设置无障碍、无锐角、颜色鲜艳、充满卡通气息的安全有趣的住院环境,以舒缓患儿的不良情绪;降低环境噪声,及时排除仪器报警原因后消除报警音;治疗及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并尽量集中进行,医务人员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每床之间拉上隔帘,减少暴露患儿的次数,保护患儿的隐私;始终保证有护理人员在患儿的视线之内,给予患儿适当的抚摸,多理解、鼓励、安慰患儿,给予患儿强大的精神支持,让患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患儿有安全感;保持床单元整齐舒适,给患儿提供舒适体位,定时为患儿翻身,并进行局部按摩,加强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确保病房内温湿度适宜,创造洁净、温馨、安宁、安全的住院环境,让患儿处于舒适放松的状态。
3.设置温馨的家长接待室
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为住院患儿家长提供一间舒适、温馨的接待室,配置急用物品、靠椅、计算机查询系统等,接待室内悬挂重症监护室的规章制度,提供疾病相关宣传手册等资料。及时向家长告知患儿病情,尤其是在患儿抢救过程中,有专人负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告知患儿的抢救过程和医护人员做出的努力工作,便于家长及时了解患儿疾病的相关信息、治疗用药、护理措施等情况,增加家长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减少家长恐惧、焦虑不安的情绪。同时,设定病情咨询专用电话,让家长随时了解患儿信息。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如进行语言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说话轻柔,不使用刺激性的话语;适当采用肢体语言安抚家属;护患沟通时,让家长感受到护士对患儿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对患儿采取的减轻疼痛的护理措施,适当的保护性约束保护患儿免受伤害等,让家长放心,取得家长的理解。
4.建立“以患儿-家长为中心”的探视制度
在不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前提和符合医院感染要求的条件下,尽量满足患儿和家长需要,适当延长家长探视患儿的时间,增加探视的频次,丰富探视方法,如语音探视、视频探视、信件交流和床边探视。对于床边探视的家长,在家长进入病房前由专人指导家长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后将家长带至患儿床旁,责任护士负责接待,告知家长患儿相关信息,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对于年长儿,鼓励患儿和家长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通过对患儿及家长提供弹性的探视制度,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和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5.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
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儿,分别在患儿入住 24小时、72小时和患儿出科前对其家长发放“危重患儿家长需求量表”进行调查,即在患儿入住重症监护室后给予紧急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后,24小时内对患儿的家长进行心理需求初步评估;在入科 72小时对家长进行再次评估,了解患儿住院期间家长的心理活动特点和需求。当患儿离开重症监护室前对家长进行最后1次调查,了解患儿在重症监护室治疗结束后或抢救结束后患儿家长的心理需求和特点。每次评估调查后对评估表进行分析总结,判断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措施。
(秦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