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
B细胞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prolymphocytic leukemia,B-PLL)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淋巴瘤,常侵犯外周血、骨髓和脾脏。本病呈亚急性临床经过,其特征为55%以上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幼淋巴细胞。CLL转化型、CLL伴幼稚淋巴细胞增高以及形态学与PLL相似的淋巴样增殖伴 t(11;14)(q13;q32)易位者不属于本病。
一、流行病学
本病极罕见,约占所有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发病以中老年为主,大多数患者年龄大于60岁,中位年龄65~69岁,男女比例为1.6∶1。
二、病理
B-PLL表达与CLL细胞类似的B细胞表面抗原。与B-CLL不同,PLL常表达较高浓度的表面免疫球蛋白,多为IgM(有或无IgD);不能与鼠的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环。单克隆抗体SN8可把PLL的B细胞与CLL或HCL的B细胞区分开。
三、临床表现
本病病程可以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始发症状包括疲乏、虚弱、体重下降、食欲差,常有低热及复发性口腔溃疡,少数患者有骨痛及获得性出血倾向;多数患者伴B症状,脾脏明显肿大或巨脾是本病的特征,肝脏轻到中度肿大,无或轻度淋巴结肿大。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多明显增高,常>100×10 9/L。幼淋巴细胞比例大于55%,且绝大多数超过90%。约半数患者合并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典型幼稚淋巴细胞形态特点为:胞体稍大,胞质丰富,核/质比例稍低,核染色质浓集呈块状或粗细不等排列不匀,沿核膜周边较密集,核质与核仁发育不同步,即核仁明显而核质较成熟。
(二)骨髓象
增生明显活跃,以淋巴细胞为主,幼淋巴细胞形态特点与外周血一致。骨髓干抽现象少见,活检示白血病细胞沿小梁分布,呈弥漫性或混合性浸润。相差显微镜:幼淋细胞核仁1~2个,部分细胞胞质中有粗颗粒,可聚集在胞质一侧,部分细胞胞质可见突起的小绒毛。
(三)组织化学
80%的患者PAS呈不同程度阳性,ACP阳性,TRAP、POX、SB均阴性。
(四)遗传学
复杂核型常见,50%病例可有del(17p13)、 p53基因异常,该基因最具有一致性。>50%的患者存在 c-MYC异常, c-MYC和 p53异常可同时存在。FISH在27%的患者中可以检测出del(13q14),12号染色体三体少见,Ki-67表达通常较低。
(五)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特征
肿瘤细胞表达成熟B细胞标志物CD19、CD20、CD22、FMC7和CD79a、CD5和CD23大多阴性,不表达CD10、CD25、CD103和 CD11c,包膜限制性轻链表达通常强阳性。
五、诊断
(一)诊断标准
1.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脾大明显,病程呈进展性。
2.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幼淋巴细胞>55%。
3.幼淋巴细胞特征为胞体较大、细胞质呈嗜碱性,核染色质浓密,核仁清晰,核质比例低。
4.免疫表型 SIg高表达,CD19、CD20、CD79a、CD22阳性;CD5、CD23分别有20%~30%及10%~20%阳性。57%有ZAP-70阳性,46%有CD38阳性。
5.排除 CLL。
老年人脾明显肿大,病程呈进展性,血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明显升高且有核仁,即可基本诊断为PLL。
(二)分期
采用Ann Arbor分期(详见第一章第七节)。
六、鉴别诊断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1.典型CLL
两者均以老年人居多,都有脾大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明显增高。主要鉴别点:①CLL大多病情进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而PLL病情呈进展性,治疗反应差,生存期仅1年左右;②PLL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幅度远高于CLL,3/4的PLL白细胞数>100×10 9/L;③PLL的淋巴细胞带清晰的核仁而CLL的淋巴细胞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无核仁;④免疫表型不同。
2.CLL/PLL
10%的B-CLL的白血病细胞呈混合性,即以小淋巴细胞为主,但伴幼稚淋巴细胞升高,可有核仁,有时可高达50%,称为CLL/PLL。80%的CLL/PLL幼稚淋巴细胞比例稳定,临床表现、免疫表型、病程及生存期和典型的CLL无区别,有人称为CLL的变异型。
3.转化型CLL
20%的CLL/PL在病程中可转化为典型的PLL,转化后平均寿命仅9个月。属CLL变异型的CLL/PL,根据临床表现及免疫表型,可和PLL区分。转化型CLL/PLL,根据转化前存在典型的CLL临床及免疫表型特点,也不难和原发性PLL鉴别。
(二)毛细胞白血病(HCL)
HCL具脾大、全血减少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等特点。
1.HCL患者外周血以全血细胞减少居多,而PL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多。
2.HCL的淋巴细胞为毛细胞(hairy cell),PLL 的淋巴细胞大多有核仁,形态上两者明显不同。
3.HCL的HC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阳性而PLL为阴性。
4.免疫表型不同。
5.电镜HCL可见显著的毛状凸起及板层、核糖体复合物,PLL则有明显的核仁。
(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ALL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PLL则主要见于老年人。
2.ALL常伴浅表淋巴结肿大而B-PLL少见。
3.形态学上ALL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染色质较PLL细,核仁不如PLL清晰。
4.免疫表型B-ALL表达较早期抗原,如CD20、CDl9、CD10,而B-PLL则表达较成熟抗原如Sig等。
(四)套细胞淋巴瘤(MCL)
套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期组织病理学表现与B-PLL不易鉴别,主要依靠检测 t(11;14)(q13;q32)以及 Cyclin D1和 (或)SOX-11进行鉴别。B-PLL 不存在t (11;14)(q13;q32)和Cyclin D1及SOX-11。
七、治疗
(一)化疗
由于B-PLL就诊时,患者通常已是进展期,大多数采用强化疗方案。
1.CHOP患者可获部分或完全缓解,但是缓解持续时间短,长期生存率仍很低。
2.嘌呤类似物 氟达拉滨单药治疗可使40%~50%B-PLL患者达到完全和部分缓解。喷司他丁也有效,但疗效明显低于氟达拉滨,且有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
3.利妥昔单抗 以氟达拉滨为基础化疗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有不少治疗B-PLL达CR的报道,已被部分学者推荐用于 p53基因正常的B-PLL患者。
4.阿伦单抗 鉴于 p53基因缺失或突变在B-PLL发生率高且常常导致耐药,CD52单抗(阿仑单抗)不依靠 p53途径,并在血液、脾脏等部位有较高活性,可能是治疗B-PLL潜在药物。
5.B细胞受体(BCR)抑制剂 依鲁替尼(ibrutinib)和艾代拉里斯(idelalisib)分别通过抑制BTK及PI3K活性抑制BCR通路激活,对存在17p-的B-PLL患者可能有效。早期复发或伴有高危遗传学异常( p53异常)的患者被认为应接受新型BCR抑制剂治疗。
(二)脾切除
可减轻症状但仅是暂时的。
(三)脾区放疗
可能有效,尤其适用于不能选用化疗和脾切除的患者。
(四)干扰素
有报道提示IFN-α对B-PLL有效,可使白血病细胞减少。脾放疗后用IFN-α治疗完全缓解的患者生存期达5年。然而一般来说IFN-α的疗效明显低于化疗。且目前尚缺乏大宗病例的报道。
(五)造血干细胞移植
PLL患者缓解持续时间通常较短。此外,B-PLL患者常伴有高危的 p53遗传学异常。因此,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应在第一次缓解期考虑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八、预后
本病对治疗反应差,中位生存期30~50个月。性别、脾大、皮损、淋巴细胞数等对预后均无影响。淋巴结肿大、年龄小于50岁、无肝脾大者预后较好。表达ZAP-70、CD38阳性、del(17p)以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均与生存无关。
(高锦洁 白聪 高子芬 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