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5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 皮肤黑色素瘤正文部分

流行病学

黑色素瘤近年来已成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为3%~5%。2012年全球黑色素瘤新发病例232 000例,死亡例数为55 000例 [1]。据统计2012年,发达地区黑色素瘤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10.2/10万和9.3/10万,死亡率分别为2.0/10万和1.2/10万;欠发达地区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0.8/10万和0.7/10万,死亡率分别为0.4/10万和0.3/10万。澳大利亚和美国为黑色素瘤的高发地区。2008—2012年美国黑色素瘤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8.2/10万和16.8/10万,死亡率分别为4.1/10万和1.7/10万。2011年澳大利亚黑色素瘤男女发病率分别为58.5/10万和39/10万,死亡率分别为9.6/10万和3.5/10万。欧洲男女发病率分别为8.6/10万和8.9/10万,死亡率分别为2.0/10万和1.3/10万。亚洲国家的黑色素瘤发病率与欧美国家相比明显较低,但发病率增长较快。来自WHO的数据显示,2012年亚洲黑色素瘤男女发病率分别为0.5/10万和0.4/10万,死亡率分别为0.3/10万和0.2/10万。东亚国家黑色素瘤男女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亚洲平均水平,发病率分别为0.6/10万和0.5/10万,死亡率分别为0.4/10万和0.3/10万。中国黑色素瘤发病率位列东亚国家的第5位 [1]。2011年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较见表1 [1]
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2],2011年我国皮肤黑色素瘤全国合计新发病例数为6505例,发病率为0.48/10万,其中男性发病3478例,女性发病3027例;城市发病率为0.58/10万,农村发病率为0.38/10万。2011年全国黑色素瘤死亡病例为2660例,死亡率为0.20/10万;其中男性死亡1410例,女性死亡1250例;城市死亡率为0.23/10万,农村死亡率为0.16/10万。城市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按年龄分段可见,20~85岁的患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呈上升趋势(男性:0.05/10万~3.75/10万;女性:0.03/10万~3.15/10万)。2004—2011年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情况见表2 [2-8]
表1 2011年全球部分国家/地区黑色素瘤发病率和死亡率 [1]
表2 2004~2011年我国黑色素瘤发病情况 [2-7](1/10万)
2-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04 [3],2008 [4],2009 [5],2010 [6],2011 [7],2012 [8](2011年 [2]数据来自国家癌症中心内部数据,尚未发表)
在亚洲人和有色人种中,原发于皮肤的黑色素瘤占50%~70%,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肢端,即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我国522例黑色素瘤患者统计资料显示肢端型占所有黑色素瘤的41.8%;其次为黏膜型,如直肠、肛门、外阴、眼、口和鼻咽等部位,占所有黑色素瘤的22.6%;原发灶不明型约占10%。对于白种人来说,原发于皮肤的黑色素瘤约占90%,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下肢皮肤;原发于黏膜和肢端的黑色素瘤仅占1%~5% [9]
我国黑色素瘤男女发病比例为1.12∶1,中位诊断年龄为50~55岁,≥65岁的老年患者占17.8%,多数合并原发灶溃疡(44.8%),原发灶较厚,≥4mm的占40.6%,1~4mm为44.4%,初诊时Ⅱ期最多,其余为Ⅲ期和Ⅳ期患者,各占25.1%和12.8%。生存分析发现分期与生存明显相关(P<0.001),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4%、38%、4.6%;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4.25、2.83和1.42年;原发灶厚度与生存明显相关,≤1mm与>4mm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43%;原发灶溃疡情况与生存有一定相关性,但未达统计学差异,无溃疡患者和溃疡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9%和42%(P=0.08) [8]。对于基因变异与生存预后关系的多因素分析显示KIT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均是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危险系数分别为1.989(95% CI:1.263~3.131)和1.536(95% CI:1.110~2.124),P分别为0.003和0.01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