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喉镜临床应用:鼻咽喉部肿瘤窄带成像内镜图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我是一位专职的内镜外科医生,每年鼻咽喉镜检查约5000例,由于是在肿瘤专科医院工作,所以每天接诊的多数都是患有鼻咽喉部肿瘤的患者,有初诊的,也有复查的,有做过手术的,也有做过放化疗后的,有治疗后多年没事的,也有治疗后几个月转移复发的,对比患者历次检查的病例图片,有的患者术前诊断充分、明确,治疗效果非常好,但有的患者却莫名其妙地出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感觉到恶性肿瘤的复杂性和可怕性。然而还发现一部分患者术后出现问题,是由于术前没有做好充分的检查和评估,导致术后短期内出现局部复发,致使患者遭受二次手术或延误病情,使患者最终丧失重要器官及重要功能,留下终生的遗憾。

由于专门从事内镜检查工作,就特别喜欢看患者带来的外院喉镜检查图片,肿瘤医院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有省级的三甲医院,也有县市级的二级医院,有高清的电子喉镜,也有仍在使用的纤维喉镜,患者预约检查时,我都要特别嘱咐把外院的喉镜检查资料带来做参考。通过几年的观察和收集,自己收获很大。一方面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看到同行是如何做喉镜检查的、照片如何拍摄、病变如何描述;另一方面,发现全国的喉镜检查水平参差不齐,抛开设备的因素,目前的喉镜检查报告有很多问题,发现许多由于喉镜检查不全面和不仔细而造成病变漏诊及误诊的情况。集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拍摄照片的数量少;②拍照时解剖部位的角度不端正、远近不合适;③病变表面清洁度较差;④缺乏对病变范围的详细描述。这些问题造成接诊医生无法对病变做出准确评估,甚至可能做出误判。

鼻咽喉镜检查是鼻咽喉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腔内黏膜的情况能够做到细致的判断,并可以获得组织学证据。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目前提倡前移,注重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鼻咽喉部早期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特点是病变较浅表,影像学检查(CT和MRI)常常难以发现,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恶性病变最有效的手段。早期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好,咽喉部的晚期恶性肿瘤不仅预后不良,而且手术常导致吞咽及发声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注重鼻咽喉镜检查的质量和精细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早期的鼻咽喉部恶性肿瘤。另外,内镜图片对腔内结构的显露直接准确,如何充分暴露病变、选择恰当的角度拍摄病变,展示病变信息,对指导手术切除方式及范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的目的是推出和倡导一种鼻咽喉镜检查的标准化操作,要在标志的解剖部位拍照,这样才能够把各个解剖分区观察和显示清楚,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操作,才有助于不同地区或医院喉镜资料之间的交流和参考。

内镜硬件设备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步入高清电子内镜时代,纤维喉镜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了加强对黏膜表面的观察,出现了多种光学技术上的改进,最具代表性的是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诊断技术。NBI是一种光学图像增强技术,通过特殊的光谱变化能够使黏膜表面的血管及黏膜表面的形态得到强化,已经在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NBI内镜在头颈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本人6年余的临床应用中,收集整理了一些鼻咽喉部肿瘤NBI内镜下的典型图片,希望能够将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通过图片展示NBI内镜下病变的形态特点与病理组织学的对应关系,以促进NBI内镜的学术交流和发展。

本书所介绍的一些喉镜操作方法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难免有片面和不足之处,仅作为工作中的参考,目的是抛砖引玉,推动喉镜检查的规范化操作。另外NBI内镜在鼻咽喉部肿瘤中的应用仍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对这些技术所发现病变的价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观察。本书适用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的临床医师及研究生使用。由于时间仓促,水平、经验有限,本书难免有许多缺陷和不妥之处,望广大读者及同道们批评指正。

倪晓光

2015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