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检验图谱与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小痔疮大疾病

【案例经过】

患者,男,53岁,既往体健。2012年5月26日因手术前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减少。查血常规:血红蛋白 122.0g/L,白细胞1.7×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35.0%,血小板计数130.0×10 9/L。骨髓细胞学:粒细胞系统增生,原粒2.0%,体积较小;部分粒细胞可见核质发育不平衡,假P-H核畸形,双核粒细胞,巨幼样改变,空泡;形态异常细胞比例16.0%。红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均正常。染色体示正常核型。诊断为MDS-RN型。予粒细胞刺激因子升白细胞后,白细胞升高后出院。出院后间断服用升白细胞药物,白细胞一直维持在1.5~2.3×10 9/L,并多次复查骨髓细胞学示粒系病态造血,原粒均小于5.0%。2015年3月12日患者血常规示:红细胞计数2.8×10 12/L,血红蛋白101.0g/L,白细胞计数1.6×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3×10 9/L,血小板计数98.0×10 9/L;骨髓细胞学示: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5%;粒系比例偏低,可见核质发育不平衡(图5-1),假P-H核畸形(图5-2),双核粒细胞(图5-3,图5-4),巨幼样改变,空泡,形态异常细胞比例18.0%;红系比例偏高,可见巨幼样变,形态异常比例约12.0%;可见单圆核、多圆核和多分叶巨核细胞。提示MDS-RCMD型,染色体核型:47,XY,+8[3]/46,XY [15]。

【形态学检验图谱】

图5-1 骨髓涂片见核质发育不平衡
图5-2 骨髓涂片见假P-H核畸形
图5-3 骨髓涂片见双核早幼粒细胞
图5-4 骨髓涂片见双核粒细胞

【分析与体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一直是骨髓细胞形态学的一个难点,2008年WHO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标准又增加了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型(MDS-RN)。本型国内鲜有报道,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难以用其他疾病解释,而骨髓中粒系的病态造血(核浆发育不平衡,假P-H核畸形,双核粒细胞,巨幼样改变,空泡,颗粒减少等)又比较典型,升白细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例患者2015年3月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计数2.8×10 12/L;血红蛋白101.0g/L; 白细胞计数1.6×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3×10 9/L;血小板计数98.0×10 9/L。骨髓细胞学示:提示MDS-RCMD型。染色体核型:47,XY,+8[3]/46,XY [15],证明了诊断初期(MDS-RN)的正确性。
MDS-RN实属少见,异常粒细胞形态学改变是诊断该病的要点,形态学改变特点:胞体大、核低分叶(假P-H异常)、核出芽、核畸形、核巨幼样变、不规则过多分叶、颗粒减少、无颗粒、Auer小体。

(鹿群先,邮箱:5458889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