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脑电图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临床脑电图学》第1版出版至今已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神经电生理学及临床神经病学都有非常快速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本书适当增添新内容、新观点。我有幸通读本书第2版全文,受益良多。在第2版中对脑电图的新进展,如高频振荡、直流漂移、脑电图后处理等广谱脑电图的新概念均有较为深入的介绍;对脑电图基本内容的描述既严谨又清晰;对新生儿脑电图特点做了详细介绍;对各种疾病的脑电图增添了很多新内容,尤其对遗传代谢病的脑电图表现,在密切结合临床的前提下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因此本书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脑电图专业工作者,以及广大神经内、外科及小儿神经科医师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读专著。

21世纪是“脑的世纪”。大脑的奥秘是人类尚未完全了解的重大课题。神经电生理技术是研究大脑最重要的手段。电活动是大脑功能的基础,一旦大脑电活动消失,其功能也会随之难以为继。对大脑电活动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1875年英国Caton发现兔脑和猴脑有微弱电活动。1924年德国的Hans Berger首次从头皮记录到人脑的电活动,但直至10年之后的1934年,他的工作才被证实和承认,并开始用于临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脑电图才广泛用于临床诊断。1949年Dawson首先报道诱发电位,开创了脑功能研究的新纪元。

对大脑活动的认识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过程。1861年(在Hans Berger记录到人类脑电图前63年,在Caton发现动物大脑有微弱电活动前14年),英国的Jackson就提出癫痫是“大脑灰质的过度放电”。19世纪末清朝改革派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仁学》中明确写到,“电气即脑”“脑为有形质之电,是电必为无形质之脑”。同时代的康有为也写过世界的本质就是“电气”。这些在脑电图技术出现前的预言式推论,已为今日的电生理研究所证实。我们有幸处于21世纪,已经证实大脑电活动为大脑功能的基础。今后研究之路漫长,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深入研究的前提应首先了解脑电图的基本概念,虽然脑电图后处理技术大为扩展并提升了脑电活动在大脑功能生理研究以及病理研究中的价值,但是后处理技术的基石仍是常规脑电图。因此本书对大脑功能的深入研究也是重要的基础读物。

吴 逊

2017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