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感染科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 是由汉坦病毒(Hanta virus,HV)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典型病程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该病广泛流行于亚欧等国,我国为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表现为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病死率较高。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和宿主动物广泛,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危害青壮年,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早期诊治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疗经过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全面分析病史资料。
(2)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尤其是发病前两个月内居住、工作环境。
(3)对疑诊患者进行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测,针对患者病情,对可能出现的脏器损害进一步行相关检查。
(4)免疫学检查(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抗原)是确诊的依据。
(5)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应遵循“三早一就”的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6)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针对患者所处病期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7)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临床关键点】
1.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季节,对于来自疫区的短期发热患者要进行出血热抗体的筛查。
2.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发热期)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下降;尿常规检查蛋白多为+++~++++,可见红细胞及各种管型。
4.典型患者热退病情反而加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区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特征。
5.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应遵循早期、快速、适量的原则。
6.少尿期为本病极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化学指标变化,严格掌握透析治疗指征。
7.多尿移行期、多尿早期病情尚未好转,应遵循少尿期治疗原则;多尿后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休克和继发感染。

临床病例

男性,35 岁,因“发热、全身酸痛、头痛6 天,头晕、心慌3 小时”门诊就诊。 初步病史采集:6 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8.5 ~40℃,伴全身酸痛、头痛,自认为“感冒”,口服“感康片”2 天无好转,出现恶心,呕吐数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腹部不适、腹痛、腰痛,每天排褐色稀便2~3 次,无里急后重感。 于第3 天到当地卫生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尿常规“可见尿蛋白及尿潜血”(具体不详),疑似“细菌感染”,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清开灵注射剂”3 天,体温有下降趋势,其他症状无缓解。 3 小时前在家中突感头晕、眼黑、心慌,急来就诊。 自发病以来食欲及体力差。 无鼻塞、流涕,无咳喘。 无尿频、尿急、尿痛,就诊当天尿量减少(具体不详)。
初步采集病史后,患者有短程发热(热程6 天,热型为弛张热,就诊当天体温有下降趋势)、毒血症症状(乏力、全身酸痛、头痛)、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泌尿系统异常表现(腰痛、尿潜血及蛋白尿)、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及突发头晕、心慌。 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随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相关问题。
【问题1】该患者发热原因为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
思路1:如为感染性发热,需初步判断感染部位及病原体种类;如为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原因包括血液病、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实体肿瘤、理化损伤、神经源性发热及其他原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内脏血管梗死、组织坏死、痛风等)。
思路2: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 该患者为短程发热,伴毒血症症状,考虑感染性发热可能性较大。
思路3:如为感染性发热,最有可能的疾病是什么? 患者除发热及毒血症症状外,有多器官系统损害表现(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发病第3 天出现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及尿常规“可见尿潜血及尿蛋白”,需考虑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可能。 尤其是就诊当天出现头晕、黑矇、心慌等低血压休克表现,较符合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情进展特点。 此外尚需排除严重细菌感染所致感染性休克。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学概述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为负链RNA 病毒,其基因RNA 可分为大(L)、中(M)、小(S)三个片段,其中L 基因编码聚合酶,M 基因编码膜蛋白,S 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
由于抗原结构不同,汉坦病毒至少有20 个以上血清型。 不同鼠类携带不同血清型病毒,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不同。 其中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能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
我国流行的汉坦病毒主要有两型,即汉滩病毒(引起姬鼠型出血热,病情较重)和汉城病毒(引起家鼠型出血热,病情较轻)。
【问题2】尚需补充哪些病史资料?
思路:对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诊断,需尽量获取详细完整的病史,除热型、热程及伴随症状外,流行病学资料亦不能忽视。 尤其对传染性疾病而言,流行病学资料在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 针对该患者需询问:①居住地/发病地是否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当地近期是否有类似病例;②发病季节;③是否有动物(尤其是鼠类)接触史;④人群易感性:性别、年龄、职业;⑤疫苗接种史。
注意:该患者的病史采集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询问较为详尽,但忽视了流行病学资料,这是导致传染病早期误诊、漏诊的常见原因。
补充流行病学史:农民,黑龙江省虎林县人,既往健康。 常年从事田间劳动,发病前两个月内未到外地,家中有粮仓,老鼠较多。 无明确不洁饮食和饮生水史。 无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接种史。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及大林姬鼠等最多见。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吸入被病毒污染的尘埃形成的气溶胶——最常见。
(2)消化道传播:进食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3)接触传播:鼠咬伤或皮肤黏膜接触带病毒动物或其排泄物。
(4)垂直传播:妊娠女性经宫内或分娩时传播。
(5)虫媒传播:从恙螨和柏次禽刺螨中可分离到病毒,传播作用待证实。
3.易感人群 人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是重疫区。
(2)季节性和周期性:有较明显的季节高峰,姬鼠传播者以11 月至次年1 月为高峰,5~7 月份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3~5 月份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以夏季为流行高峰。
(3)人群分布:主要与人群活动场所、活动范围、接触传染源(或其排泄物)的几率不同有关,男性青壮年农民和从事野外作业的工人为高危人群。
【问题3】完善病史后,下一步查体重点在哪些方面?
思路:详尽的体格检查是作出正确临床诊断的关键,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体征。对于该患者查体重点应包括:①充血征:是否有皮肤充血(颜面潮红,状如醉酒貌,颈、胸部潮红)的表现,是否有黏膜充血(眼结膜、软腭和咽部)的表现;②出血征:是否有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呈搔抓样、条索状瘀点),是否有黏膜出血(软腭部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片状出血斑,皮肤注射、采血部位片状瘀斑);③渗出水肿征:是否有球结膜水肿、眼睑和颜面水肿;④胸部:双肺呼吸音是否减弱,是否可闻及干湿啰音;⑤心脏:包括心率、心律、杂音等,以了解有无心包积液、心肌损害表现;⑥腹部:肠鸣音有无活跃,腹部压痛部位,有无反跳痛、肾区叩击痛等;⑦双下肢是否可见皮肤瘀斑、水肿。

门诊查体记录

体温37.8℃,脉搏106 次/分,呼吸25 次/分,血压 85/60mmHg。 一般状态差,神志清,精神萎靡。 双上肢皮肤注射部位可见瘀斑,颜面轻度水肿,面颈部潮红,球结膜充血,可见片状出血斑,球结膜轻度水肿,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脐周轻度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侧肋脊角区叩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问题4】上述门诊查体记录是否全面?
思路:从问题3 的分析可以得知,该查体记录存在以下问题:
(1)该患者血压偏低、脉搏增快,有休克倾向,未描写脉搏强弱、皮肤温度及湿度。
(2)皮肤、黏膜充血和(或)出血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常见体征,针对该患者查体只描写皮肤、睑结膜充血、出血体征,未描述咽部、软腭部是否存在充血、点状出血,这是临床查体常常遗漏的部分,也恰恰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常见的体征。
(3)腋下及胸背部搔抓样、条索状瘀点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较典型的体征,该查体记录没有具体描述。
(4)腹部有压痛,未描述是否有反跳痛,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因肠系膜局部极度充血和水肿,可出现腹部局部甚至全腹部压痛、反跳痛,临床上易误诊为急腹症。
(5)该患者有腹泻表现,未描写肠鸣音情况。 部分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可有腹泻症状,甚至出现黏液血便或黑便,查体肠鸣音活跃或亢进。
(6)其他:针对患者发热、低血压表现,一些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也应描写,如睑结膜是否苍白、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以及甲状腺是否可触及肿大、结节。
该患者补充相关检查后的体检结果为:体温37.8℃,脉搏106 次/分,呼吸25 次/分,血压85/60mmHg。 一般状态差,神志清,精神萎靡。 脉搏细弱,皮肤湿冷,双侧腋下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双上肢皮肤注射部位可见瘀斑,颜面轻度水肿,面颈部潮红,睑结膜无苍白,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可见片状出血斑,巩膜无黄染,咽部、软腭部充血,可见点状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及结节;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侧肋脊角区叩痛(+),肠鸣音8 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问题5】结合上述体检结果,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实施哪些检查?
思路:患者有如下阳性体征:低血压表现,皮肤、黏膜充血、出血,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双肾区叩击痛。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短期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消化系统症状,查体皮肤黏膜充血、出血及渗出水肿)、流行病学史(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中青年男性,农民,有鼠类接触史,无出血热疫苗接种史)以及入院前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尿常规“可见尿潜血及尿蛋白”,应首先考虑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该患者应进行血常规、血涂片、尿常规、便常规、感染指标(CRP、ESR、PCT)、生化系列(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肌酶)、凝血功能、免疫学(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抗原)检查,其他检查(包括腹腔彩超,心电图、胸部X 线、眼底镜等)。

门诊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21×10 9/L,N 0.55,L 0.4,RBC 5.5×10 12/L,HGB 165g/L,HCT 55.2%,PLT 52×10 9/L。
血涂片:异型淋巴细胞 15%,未见原始细胞。
尿常规:外观浑浊,尿蛋白 +++,隐血 ++,白细胞(-),可见各种管型。便常规:外观:褐色稀便,潜血 ++。
感染指标:CRP 15mg/L;ESR 12mm/h;PCT 0.1ng/ml。
生化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2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4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06U/L,乳酸脱氢酶771U/L,α-羟丁酸脱氢酶554U/L,白蛋白30g/L,尿素氮10.1mmol/L,肌酐153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8mmol/L,K +5.0mmol/L,Na +128mmol/L,Cl -96mmol/L。心肌酶:肌酸激酶801U/L,肌酸激酶同工酶34.9U/L。
凝血酶原活动度:68%。
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检测:IgM 抗体(+),IgG 抗体(+)。
腹腔彩超:肝脾轻度增大,肾轻度弥漫性病变,双肾实质回声不均匀,肾皮质呈低回声,肾髓质呈稍高回声,腹腔少量积液。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Ⅱ、aVF 导联ST-T 轻度下移。
【问题6】上述辅助检查结果有哪些异常,是否可做出明确诊断?
思路1:患者发病第6 天,感染相关指标(CRP、ESR、PCT)升高不明显,细菌感染可能性较小。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虽常见于细菌感染,但血小板明显下降,血涂片可见大量异型淋巴细胞,均少见于细菌感染;尿常规可见大量蛋白、潜血及管型,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均有异常,表现为多器官损害;彩超检查结果与生化学异常指标较一致,符合汉坦病毒泛嗜性感染的特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IgM 抗体、IgG 抗体均阳性,结合前述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可作出明确诊断。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血常规变化特点

1.白细胞 病程1~2 天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第3 天开始逐渐升高,可达(15 ~30)×10 9/L,少数重型患者可达(50~100)×10 9/L,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 第4 ~5 天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异型淋巴细胞。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1)发热后期、低血压休克期:升高(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2)少尿期:降低(血液稀释)。
3.血小板 从第2 天开始减少,可见异型血小板。
知识点

尿中膜状物

1.部分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中可出现膜状物,为该病较特异的表现。
2.外观呈胶冻样、碎肉样、丝状、棒样、块状;呈白色或粉红色。 大块膜状物可阻塞尿路,造成排尿困难。
3.形成原因 大量蛋白尿与红细胞和肾组织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思路2:目前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检验检查结果,患者处于哪一病期?
该患者处于发热期末、低血压休克期。 典型病例病程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重型病例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的互相重叠。
思路3: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发生低血压休克的原因是什么? 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损伤,加之免疫反应所致血管活性物质作用导致血管扩张。 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 因血液浓缩,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升高;因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白蛋白渗入组织间隙,出现低白蛋白血症及浆膜腔积液。
【问题7】结合患者目前的临床资料,需与哪些常见疾病相鉴别?
思路1: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继而出现低血压表现,临床上需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胃肠炎、外科急腹症、感染性休克、血液系统疾病及急性肾脏疾病鉴别: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起病较急,也可出现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热性病容和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但早期多有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而无皮肤黏膜充血水肿、腰痛、肾区叩击痛,尿蛋白一般在“+”以下,血象的白细胞数病初即升高,分类以中性为主,无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下降少见。
2.急性胃肠炎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且都有暴饮暴食或不洁饮食史。 除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不具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充血、出血、渗出水肿体征,无尿常规及血液生化的特殊表现,也无肾功能障碍。
3.外科急腹症 部分出血热病例腹痛较明显,可表现为局限性腹痛甚至全腹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查体时可有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叩诊可有移动性浊音,临床常误诊为急腹症而手术。 如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 以上疾病不具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充血、出血、渗出水肿体征。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正常,多无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无明显异常,仔细询问病史可找出原发病。
4.感染性休克 感染相关指标如CRP、ESR、PCT 多明显升高,仔细询问病史、查体或辅助检查可找出原发感染灶。
5.血液系统疾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下降,部分病例白细胞明显升高,呈类白血病反应,易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同时伴有的明显肾脏损害的表现,血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升高,尿量减少,甚至无尿,伴有大量蛋白尿,血液系统疾病罕见。 骨髓涂片有助于鉴别诊断。
6.急性肾脏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出现发热,可有血尿伴中等量蛋白尿,一般无低血压表现,尿中无膜状物,多无出血倾向,血常规无血小板减少,无异型淋巴细胞;急性肾盂肾炎表现为急起寒战、发热、腰背痛(双肾区有明显的叩击痛),部分病例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与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表现相似。 但该病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中蛋白量少而脓细胞较多,尿细菌培养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
思路2: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总结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哪些情况可做出疑似诊断?
在该病流行季节,来自出血热疫区的患者,在发热基础上出现以下情况时要想到本病的可能:
1.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2.明显的头痛、腰痛、眼眶痛或腹痛。
3.颜面、颈、胸部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
4.皮肤(腋下、胸背部)特征性出血点,或咽部、软腭部有细小出血点。
5.白细胞升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
6.尿蛋白、血尿或尿中出现膜状物。
7.低血压休克,无明确出血及感染病灶。
8.多脏器受损的表现。
9.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史
1.1 发病前2 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1.2 发病前2 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2 临床表现
2.1 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2 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2.3 低血压休克
2.4 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2.5 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3 实验室检测
3.1 血常规: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
3.2 尿常规 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 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3.3 血生化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3.4 血清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
3.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 倍以上增高。
3.6 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
3.7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疑似病例:1.1 和(或)1.2 同时具备2.1 和(或)2.2 者,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2.3、2.4、2.5、3.1、3.2、3.3 中至少一项者。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4、3.5、3.6、3.7 中至少一项者。
【问题8】接下来该患者该如何处理?
思路1:患者处于低血压状态,如不及时纠正可能因血压进行性下降导致难治性休克,目前状态不宜长途搬运或转诊,应即刻收入院,给予抗休克治疗。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原则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应遵循“三早一就”的原则,即:
早发现
早期休息
早期治疗
就近治疗
思路2:患者目前低血压状态是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导致的失血浆性低血容量,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同时注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 处置如下:①补充血容量:应遵循早期、快速、适量的原则,先快后慢,先晶后胶,争取4 小时内使血压稳定。 晶体液以平衡盐为主,如休克进一步加重,可应用双渗平衡盐液以达到快速补充血容量的目的;胶体溶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和白蛋白。 因此期发生的低血压休克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存在血液浓缩,不宜应用全血。 ②纠正酸中毒: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结果补充5%碳酸氢钠溶液。 ③改善微循环:经积极补液、纠酸后,血红蛋白已恢复正常,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或山莨菪碱。
思路3:针对患者目前状态治疗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低血压休克发生率差异较大,轻型病例可不出现,短者仅持续数小时,呈一过性血压下降;重者可长达6 天,一般为1 ~3 天。 根据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情变化,患者低血压休克期结束后将进入少尿期,因此抗休克治疗应避免盲目大量补液,甚至血压已经基本稳定仍大量输液,造成少尿早期难以处理的急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高血容量和心衰。 应加强低血压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监测,酌情调整补液量。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血压于10 小时后恢复正常。 住院第2 天,患者热退,但其他不适症状无缓解,腰痛明显,时有恶心、呕吐,尿量减少,24 小时约350ml。 复查:血常规:WBC 9.6×10 9/L,N 0.45,L 0.47,RBC 4.3×10 12/L,HGB 126g/L,HCT 45.2%,PLT 30×10 9/L。 生化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2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4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06U/L,乳酸脱氢酶771U/L,α-氢丁酸脱氢酶554U/L,白蛋白32g/L,尿素氮15.5mmol/L,肌酐227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6mmol/L,K +5.2mmol/L,Na +126mmol/L,Cl -92mmol/L,总钙 1.96mmol/L。
【问题9】患者目前病情处于哪一病期? 下一步应如何治疗?
思路1:患者体温正常,经积极抗休克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但尿量进一步减少,24 小时尿量不足400ml,符合少尿诊断;生化学检查显示肾功损害进一步加重,仍存在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病情进入少尿期。
注意:肾综合征出血热进入少尿期,因汉坦病毒直接作用及继发免疫损伤,导致全身多器官系统损害,尤其是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为明显,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该病最凶险的阶段。 与其他感染发热性疾病不同,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临床特征

进入少尿期的标志:血压回升,尿量骤减,血液稀释。
突出表现:“三高”症状,即高氮质血症、高血容量、高血钾。
1.少尿(<400ml/24h),甚至无尿(<50ml/24h)。
2.尿毒症。
3.酸中毒。
4.水、电解质紊乱 高钾、低钠、低钙血症。
5.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体静脉充盈、脉搏洪大、心率增快、进行性高血压、血液稀释、颜面水肿、脑水肿等。
6.出血症状加重 鼻出血、呕血、便血,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思路2:针对患者病情治疗如下:①因患者尿量明显减少,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每天补液量为前1 天尿量和呕吐量加500~700ml(生理需要量);②纠正酸中毒: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检测结果补充碳酸氢钠溶液;③减少蛋白分解,控制氮质血症: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蛋白饮食,不能进食者每天输入葡萄糖200~300g;④利尿:可应用呋塞米,自小剂量开始应用,必要时可增加到100~300mg/次,4 ~6 小时重复1 次;应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10mg 或山莨菪碱10~20mg 静脉滴注,每天2~3 次。 此外,如患者尿量继续减少,为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和严重高钾血症,可应用甘露醇、硫酸镁、大黄等导泻;放血疗法过去常用于已出现心衰、肺水肿患者,目前已逐渐为透析治疗所取代。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

少尿期应遵循“稳、促、导、透”的治疗原则,即:
稳定机体内环境
促进利尿
导泻
透析治疗
住院第4 天,患者周身不适,恶心、呕吐症状加重,腹胀较明显,平卧位呼吸不畅,时有心慌、头晕、头痛,腰痛无缓解,尿量持续减少,24 小时约40ml。 查体:体温36.6℃,脉搏108次/分,呼吸26 次/分,血压165/92mmHg。 一般状态差,脉搏洪大,面部胀满,皮肤采血、注射部位见大片状瘀斑,球结膜充血、水肿明显,可见大片状出血斑;颈静脉充盈;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心律齐,心音亢进;腹平软,双肾区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2×10 9/L,N 0.32,L 0.57,RBC 3.1×10 12/L,HGB 112g/L,HCT 38.1%,PLT 9.1×10 9/L。 生化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1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02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88U/L,乳酸脱氢酶632U/L,α-氢丁酸脱氢酶487U/L,白蛋白33.1g/L,尿素氮29.1mmol/L,肌酐874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7mmol/L,K +5.8mmol/L,Na +122mmol/L,Cl -90mmol/L,总钙1.84mmol/L。
【问题10】针对上述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作何评估?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思路1:患者消化道症状加重,24 小时尿量不足50ml,为无尿状态,肾功尿素氮、肌酐较两天前明显升高,符合急性肾衰竭诊断。 尿毒症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因水、钠潴留加重导致高血容量综合征。
注意:进入少尿期后,由于水钠潴留、血容量明显增高出现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思路2:患者目前处于无尿状态,尿素氮、肌酐迅速上升,离子紊乱严重,血钾升高明显,尤其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易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需即刻行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此外,应按照前述补液原则严格掌握液体入量,以免因输液过多加重高血容量综合征。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透析适应证

少尿持续4 天以上或无尿24 小时以上,或出现下列情况者:
1.明显氮质血症,血尿素氮>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者。
2.高分解状态,每天血尿素氮升高>7.14mmol/L。
3.血钾>6mmol/L,心电图有高耸T 波的高钾表现。
4.高血容量综合征。
入院第7 天,患者经3 次血液透析治疗后,24 小时尿量增加至800ml,周身不适及消化道症状无明显缓解,心慌、气促、头痛症状有所好转。 复查尿素氮30.1mmol/L,肌酐882μmol/L,K +5.5mmol/L。
【问题11】患者目前处于哪一病期? 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思路:患者尿量增多至800ml/d,复查肾功无好转,处于多尿移行期,此期随尿量增加,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病情仍重,需按少尿期处理原则积极治疗,继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入院第9 天,患者尿量2200ml/d,心慌、气促、头痛缓解,未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入院第10 天,尿量增至3500ml/d,食欲及体力有所好转,周身不适及消化道症状有所缓解。 复查生化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8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5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56U/L,乳酸脱氢酶342U/L,α-氢丁酸脱氢酶252U/L,白蛋白35.5g/L,尿素氮18.1mmol/L,肌酐452μmol/L,K +3.6mmol/L,Na +130mmol/L,Cl -94mmol/L。
【问题12】患者目前处于哪一病期? 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思路1:患者尿量增多,大于3000ml/d,肾功损害有所好转,处于多尿后期。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临床分期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以分以下三期:
1.移行期 24 小时尿量400~2000ml,尿素氮、肌酐仍升高,症状加重。
2.多尿早期 24 小时尿量>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3.多尿后期 24 小时尿量>3000ml,病情逐日好转。
思路2:此期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滤过率(GRF)增加,但新生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加上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的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 多尿后期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尿量及离子变化积极补液治疗。
入院第12 天,患者尿量达6600ml/d,自述食欲减退,仍觉乏力、四肢无力,腹胀不适、排气少。 复查尿素氮11.4mmol/L,肌酐152μmol/L,K +3.1mmol/L,Na +122mmol/L,Cl -90mmol/L。
【问题13】患者不适症状未缓解的原因是什么? 应如何处理?
思路1:随患者尿量逐渐增加,大量K +、Na +随尿液排出,而食欲尚未恢复正常,口服液体量难以与尿液排出量相当,此时如静脉补液量不足,往往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加重,出现低血钾、低血钠症状。
思路2:此期应嘱患者进食半流质和含钾食物,尽量口服补充水分。 如口服补液量不足,需根据尿量给予静脉补液,密切监测离子变化情况,酌情调整补液成分。
经补液对症治疗,患者食欲及体力均好转,尿量逐日减少。 入院第16 天,患者尿量减少至1900ml/d,复查血常规:WBC 5.6×10 9/L,N 0.65,L 0.35,RBC 4.2×10 12/L,HGB 121g/L,HCT 46%,PLT 160×10 9/L。 尿常规:尿蛋白(-),尿潜血(-)。 生化分析:谷丙转氨酶28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6U/L,白蛋白39g/L,尿素氮6.5mmol/L,肌酐92μmol/L,K +4.3mmol/L,Na +140mmol/L,Cl -99mmol/L。
【问题14】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需注意哪些问题?
思路:患者尿量减少至正常水平,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基本正常,病情进入恢复期,可办理出院。 嘱患者回家中应休息1~2 个月,注意补充营养,定期复查肾功、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知识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注意事项

1.发热期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
2.低血压休克期补液要适量,不宜用全血纠正休克。
3.严格记录24 小时出入量,“量出为入”,根据离子变化情况补液。
4.各期加强消毒隔离,预防继发感染。
5.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注意一些严重并发症(腔道大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心衰肺水肿、ARDS、自发性肾破裂等)的预防和治疗。
6.禁用可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
【问题15】不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
思路:近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均出现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流行季节高峰不如以前明显,在冬、春为主的基础上表现为四季散发;②城市、非疫区发患者数逐年增多;③临床症状较以前轻,越期常见;④脏器损害中肝脏、心肌损伤比率上升;⑤肾脏损害的比率降低,且损害程度较以前轻。 由于HFRS 的临床变化,发热超过5 天的误诊率升高。 尤其在综合性医院,专业划分细,导致临床医生对非专业疾病认识不足,往往专注于某系统或脏器的征象,过分依赖某些辅助检查结果,而忘记了对疾病流行病学史的分析,导致对不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误诊和漏诊。
【问题16】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
思路: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除了常规的血、尿、生化学检测指标外,确诊主要依靠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RT-PCR 法检测HV 基因及基因分型、病毒分离等,因HV 为负链RNA 病毒,病毒的检测需要反转录过程,且患者外周血携带病毒量较少、带毒期短暂,病原学检测阳性率较低,多用于科研;血清学检测方法常采用IgM 捕获ELISA 法(MacELISA)检测HV-IgM 抗体、IgM 捕获法胶体金标记试纸条快速检测IgM 抗体、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V-IgG 抗体,为目前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辅助检查方法。

(李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