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护理教育概述

护理教育是一种为社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专业教育活动,护理教育的开展有助于促进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护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护理人才可以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从而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护理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具有护理学和教育学的双重属性。
一、护理教育及护理教育学的概念
(一)护理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护理教育(nursing education)是根据我国卫生工作方针,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为护理学专业培养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一定医学、护理学以及人文学科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合格人才。护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教育活动,它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快护理学科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实教育学的内容。
相关链接
全民教育的目的
1.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
2.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可以使任何社会中的任何人有能力并有责任去尊重和依赖他们共同的、文化的、语言的和精神的遗产,促进他人的教育,推动社会正义事业,保护环境,宽容与自己不同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从而确保坚持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和人权,并为这个互相依存的世界建立国际和平与团结而努力。
3.教育发展的另一个但更基本的目的就是传递并丰富共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正是从这些价值观念中,个人和社会发现了自己的特性和价值。
4.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而各国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其他层次、其他类型的教育和培训。
(二)护理教育学的概念
护理教育学(nursing pedagogy)是一门由护理学与教育学交叉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本质、规律的应用性学科。它根据社会卫生事业和护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护理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阐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护理学专业人才的理论和方法,并探讨护理院校的组织及管理活动的规律和策略。
二、护理教育的功能
1.培养护理学专业人才
护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教育活动,它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使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在预防、临床、康复等医学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护理的职能也日益扩展,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护士工作范围。因此,护理教育必须尽快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以满足人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
2.促进护理学专业的发展
护理学专业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专业,它的发展有赖于护理教育。虽然护理学专业自南丁格尔开创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长期滞后及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制度的束缚,使护理人员不能充分发挥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中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普遍偏低,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大大限制了护理学专业的发展。通过护理教育(包括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将他们充实到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护理教育及社区卫生保健等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提升护理的质量,从而促进护理学专业的发展。
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护理教育通过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护理人才,发挥其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护理模式由开始的“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经过“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目前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护理模式的转变使护理学专业的服务对象扩展到整个人类,换句话说,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包括生病的人和健康的人。为了使护理学专业学生能够担负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减轻痛苦的护士职责,护理教育必须为他们提供护理照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这样,护理学专业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身心整体护理,促进服务对象的健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起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护理教育的特点
护理教育是一种专业性的教育活动,以培养护理学专业人才为目标,具有教育的本质和属性。由于特殊的专业性质和特殊的教育对象,护理教育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人道性
护理教育的人道性是由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由于护理教育的对象——护理学专业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是一种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职业,其服务对象是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多个层面都需要照顾的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教育的对象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护理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以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使他们具备深厚的护理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操作技能以守护人类的健康。
(二)实践性
护理教育的实践性是由护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运用其所学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解决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因此,护理教育在强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应根据讲授的内容设计一些实际的情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如实验室学习和练习、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模拟或实际的情境中培养其实践能力。
(三)整体性
护理教育的整体性是由护理服务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护理教育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及整体性。以整体护理的思想为指导,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一个具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整体的人,要为其提供优质的个体化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护理教育内容除了包括医学和护理学的知识外,还必须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
(四)艰巨性
护理教育的艰巨性是由护理学专业及护理教育的历史特点所决定的,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工作的艰巨性
虽然我国在20世纪30~50年代,就开始了高等护理教育,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等护理教育停滞了30多年,于20世纪80年代初才重新恢复。尽管经过30多年的建设,高等护理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高等护理教育在许多方面相对于其他专业教育来说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距,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待于不断地去完善。这就要求护理教师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去更新教育理念,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投放很大的精力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现代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
2.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艰巨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护理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不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护理工作又脏又累,护士的素质和能力偏低,只是医生的“附属品”,因而社会上普遍存在瞧不起护理工作的现象,对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也另眼相看。这种社会偏见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也给护理教育者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护理教师来说,除了向学生传授护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耐心细致地去做学生的专业思想工作。这一工作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通常仅靠一次、两次的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而且学生的思想还常常出现波动,因此,护理教师必须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四、护理教育学的任务
护理教育学是研究护理教育的学科,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任务可以归纳为下列五个方面:
1.通过借鉴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吸收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分析和研究护理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阐述护理教育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要求。
2.研究国内外护理教育理论的历史与现状,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护理教育经验,指导我国的护理教育实践。
3.认真总结中国的护理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根据社会需求制订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确定护理教育的内容,探讨适合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护理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方法。
4.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据,结合护理教育的特点,探讨护理教育的过程及教学原则。
5.根据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护理教育的组织领导及各项业务管理问题,包括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及经费等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五、护理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了解国内外护理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总结经验、寻找问题,促进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国外护理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现代护理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观近百年来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医院护校为基础的带徒培训时期、高等护理教育的形成时期和高等护理专科教育普及时期。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已逐步形成了以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为主干,中等护理教育和高等护理本科教育同时发展的,由基础护理教育、基础后护理教育和继续教育所组成的完整体系。
1.20世纪前以医院护校为基础的护理教育
19世纪60年代以前,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女权主义者竭力反对歧视妇女从事医疗职业,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医院中培养女青年从事护理工作。尽管当时对护士的培训均采用带徒培训的方式,在医生指导下做6个月不付报酬的护理工作,然后取得护士的资格,但是,由于她们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显著地提高了医疗质量,受到了医生和服务对象的好评。
1854年,欧洲爆发了英国、法国和土耳其联军同俄国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1861—1865年,在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两场战争的医疗经验都表明,要克服战伤对战斗力的影响,必须提高护理水平,培训合格的护士同培训医生是同等重要的。
19世纪下半叶,欧美的现代医学迅速发展,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对护士的需求也迅猛增加,通过带徒培训方式培养的护士已不能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南丁格尔的努力下,欧洲第一所护士学校——圣托马斯医院护士学校于1860年正式建立,为正规的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南丁格尔也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创始人。圣托马斯医院护士学校的建立,开创了护理教育的新纪元,标志着护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的专业。
自1860年之后,由南丁格尔创立的护理教育制度成为欧洲、北美和日本护理教育的标准模式,在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以医院为基础的护士学校。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医院为基础的护士学校一直是培养合格护士的主要途径。
2.高等护理教育的兴起
高等护理教育开始于美国,1899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家政系开设了“医院经济学”课程,旨在培养护校校长、教师和护士长;1909年,明尼苏达大学第一个设置以培养专业护士为目标的三年制的大学护理系课程;1924年,耶鲁大学首先成立护理学院,学制4年,学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并于1929年开设硕士学位课程;1964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设了第一个护理博士学位课程。1965年美国护士协会提出,专业护理的起点应该是学士学位。据统计,从1924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已有73所大学相继建立了护理系,日本也有30所大学建立了护理系。
在欧美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19世纪50年代以前,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基本上也形成了由基础教育、基础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部分所组成的完整体系。
3.高等护理专科教育的普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专科化医疗的发展,卫生系统迫切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与此同时,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为满足青年人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需求,各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普遍开设了学制2~3年的高等护理专科教育,并成为各国培训护理人员的主要渠道。
在欧洲,尽管以医院为基础的护士学校是各国培养护士的主要场所,但是,经过改革,护理教育也逐步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1977年6月27日,《欧共体护理指导法》出台,规定护理教育应以高中毕业为起点,学制3年,教学的总时数不得低于4600学时。为了同这一法律相一致,欧共体各国的护理教育从学制到课程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二)中国护理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从鸦片战争(1840—1842)以后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由传教士传入我国,各国教会相继在各地开办医院和诊所。为迎合医疗上的需要,各教会医院都开办了护士学校,通过带徒培训的方式,培养女青年从事护理工作。当时的医院环境、护理服饰、护理操作规程及护士学校的教科书等都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1835年,第一所西医医院在我国广东省建立,两年后以短训班的方式培养护士。1884年,美国护士麦基妮(Elizabeth Mckechnie)在上海成立妇孺医院开发现代护理工作。1887年,美国的布恩医师(Dr.Boone)在上海成立护理培训班。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Ella Johnson)在福州医院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开始了较为正规的中国近代护理教育。1895年和1905年,在北京分别成立护士训练班及护士职业学校。1920年10月,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建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五所私立大学(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苏州东吴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及山东齐鲁大学)合办了协和高等护理专科学校,学制4~5年,学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这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始。1920—1953年,共为我国培养本科护理毕业生263人。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理教育定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3~4年。
2.中国现代护理教育的发展
1950年8月,原卫生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对护理学专业教育进行了统一规划,将护理学专业教育列为中等专业教育,由原卫生部领导,制订全国统一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并规定了护士学校的招生条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出版了21本中等护理学专业相关教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等专业护士。
1952年后,我国取消了高等护理教育,北京协和高等护理专科学校也于1953年4月正式宣布停办。取消高等护理教育的初始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培养护理人才,但结果却导致了护理教师、护理人员、护理管理人员、护理科研人员的断层,严重阻碍了我国护理事业,特别是护理教育的发展。
1966—1976年,护理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全国几乎所有的护士学校被勒令停办或迁往边远山区,校舍及各种教学仪器设备遭到破坏,教师队伍被解散,护理教育基本停滞。但由于医疗工作的实际需要,很多医院自办护士培训班,使大批未受过正规训练的初级人员进入护理队伍,造成临床护理质量大幅度下降,从而拉大了中国护理教育与世界护理教育之间的距离。
1977年,高等院校恢复招生。1979年,为整顿和加强护理教育,原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80年,南京医学院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高级护理进修班,学制3年,毕业后获大专学历。此后,各医学院校纷纷创办护理大专教育。1983年,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招收了首届学士学位的本科护理系学生。1984年1月,国家教育部和原卫生部联合在天津召开了高等护理学专业教育座谈会,决定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增设护理学专业及专修课程,恢复了高等教育,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护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讨论了护理教育的层次、规格、学习年限及教学大纲。此次会议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也因此成为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转折点。同年,在原卫生部的领导下成立了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等本科护理教材,为护理本科教育的成功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此后,全国其他院校相继成立护理系或护理学院。
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获准正式招收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下,泰国清迈大学与国内八所原卫生部部属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联合举办了护理研究生班,共为中国上述八所学校培养了123名护理人才,毕业生们正在教学或临床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4年,第二军医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开始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招收护理学博士生。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办学科目录调整中,将护理学科由原来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调整为和临床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同年8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国内25所学校成为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此,国内的护理学博士教育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个由中等护理教育、护理学专科教育、护理学本科教育及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各部分所组成的完整体系。
(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护理教育是社会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与社会中其他部分,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护理学专业本身也对护理教育有显著的影响。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临床护理工作的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指导思想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服务对象从以单个病人为主转变为以各种群体甚至全社会的人群为主;服务场所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区为基础;工作重点从以疾病治疗为重点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护理目标从以基本防治与身心健康为主转变为以身心健全及其社会环境的和谐一致为主。这些变化,向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教育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的辩证统一
主要体现在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相同步。重视护理学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统一,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辩证统一,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辩证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辩证统一。上述教育理念将成为护理教育的理论基础。
2.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
根据社会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实现护理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旨在培养知识面宽广、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现代化护理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护理教育将特别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以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体系的多层次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医疗机构迫切需要大学层次的高级护理人才,因此护理教育将向多层次化发展,逐渐形成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流的态势。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护理教育将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多层次并存的护理教育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将形成恰当的衔接。
4.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尽管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自1983年恢复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很多护理院校开办的时间并不长,因而其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同时,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偏向于生物医学,护理学科的特色不突出。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冲击下,高等护理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很多院校在护理学专业课中增加了人文科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人际沟通等课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护理学专业的特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未来护理学专业课程将体现以下特征:①课程设置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②各护理院校将选择具有护理学专业特色的课程结构,以学科为中心,采用学分制;③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设置各种综合课程及跨学科课程,使教学内容能反映学科间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④课程设置中将增加新型学科课程,融进学科发展最前沿的知识,反映学科发展动态;⑤课程设置中将体现当前卫生保健的重点与护理实践的变化。
5.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媒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护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将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教学方法在功能上将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在指导思想上将推行启发式,废除注入式;在结构上将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和研究为主。因而在未来的教学中,将增加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翻转课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比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护理教师将更多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
6.学校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护理教育也在逐渐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目前,已有一些护理院校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旨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教育理念,以发展国内的护理学专业。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含义是指通过护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护理人才可以到国外继续深造或去国外就业以缓解国外护士短缺的矛盾。
7.学校教育日益开放
护理教育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办学过程中与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相结合,社会、医院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还表现在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正规的学校教育除了完成本身的教育任务之外,还可以进行实用性强、灵活多样的短期继续教育,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与有关的社会机构合作联合培养,以拓宽社会各界对护理教育的投入和参与的渠道,使护理教育机构能向有志于学习护理知识的学习者们打开,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
8.教育制度标准化、法制化
护理教育法将进一步完善,在护理法中将对护理教育机构的种类、教育宗旨、专业设置、审批程序、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入学资格、课程设置、考核方法、学位授予等做出具体的法律规定。护理教育制度也将不断地向标准化、制度化发展,使未来的护理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自2010年起,教育部开始组织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护理专家对国内的护理院校进行护理学专业的试认证工作。2010—2016年,国内已有17所护理院校通过了护理学专业的试认证。2017年,还将有6所大学先后接受护理学专业认证。护理学专业认证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和《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对学校护理专业教学进行全面客观的“诊断”,发现不足,明确改革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健康、持续发展。护理学专业认证的实施,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和充分利用,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体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的信誉度。
此外,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还体现在护理教育在完成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础上将逐渐向专科教育方向(社区护理学专业方向、康复护理学专业方向、老年护理学专业方向、健康教育专业方向、急危重症护理专业方向等)分化,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