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导论(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护理的产生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护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了解护理学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提高对护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更好地为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服务。
一、国外护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类早期的护理
1.公元前后的护理
自从有人类就有生老病死,也就产生了原始医护照顾的萌芽,其照顾方式随当时人们对形成疾病的原因及其对生命的看法而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为谋求生存,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和生产经验,逐渐形成了原始的“自我保护”式医疗照顾。如人们发现食用某些食物导致腹部不适时,用手抚摸可减轻疼痛便形成了原始的按摩疗法;火的使用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缩短了消化过程,减少了胃肠道疾病,使人们开始认识到饮食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为抵御险恶的生活环境,人类逐渐群居,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部落,进入氏族社会后,在母系社会的时代背景中,如同料理其他家务一样,妇女担负起照顾家中伤病者的责任,他们凭天赋之本能,借代代相传之经验,以温柔慈祥的母爱照顾老人和病者,形成“医”“护”不分的原始社会“家庭式”的医护照顾。
在原始社会,医护照顾长期与宗教迷信活动联系在一起。由于当时人类对疾病还没有正确的认识,把疾病看作是灾难,是一种由神鬼所致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一些巫师应运而生,他们采用念咒、画符、祈祷、捶打、冷热水浇浸等方法去驱除鬼怪以减轻痛苦、治疗疾病。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征服伤病的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思考,逐渐学会运用草药和一些简单的治疗手段,加上饮食调理和生活照顾,形成了集医、药、护为一身的原始医生。在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希腊、罗马,逐渐发展了应用各种草药、动物药及矿物药治病;重视饮食调节;止血、伤口缝合、绷带包扎等治疗与护理;并有了关于儿童健康、公共卫生、内外科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等医护活动的记载。
2.公元初年的护理
公元初年(公元1—500年)基督教的兴起,开始了教会对医护一千多年的影响。教徒们在传播宗教信仰、广建修道院的同时,建立了医院,开展了医病、济贫等慈善事业。这时的医院由最初收容徒步朝圣者的休息站,逐渐发展为治疗精神病、麻风等疾病的医院及养老院。一些献身于宗教事业的妇女,在做教会工作的同时,还参与对老弱病残的护理,并使护理工作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她们就像当今医院里的家庭访视护士一样去访视病人。虽未受过专门训练,但她们工作认真,服务热忱,有奉献精神,受到社会的赞誉和欢迎,是早期护理的雏形,对以后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
3.中世纪的护理
中世纪(约公元476—1453年)的欧洲,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战争频繁,疫病流行,形成对医院和护士的迫切需要,这对护理工作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护理逐渐由“家庭式”迈向“社会化和组织化的服务”,形成了宗教性、民俗性及军队性的护理社团。13~14世纪罗马天主教皇掌握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宗教大权,在欧洲各国广建教堂和修道院,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大小医院。但当时这些医院大多数条件很差,无足够的护理设备,更谈不上护理管理,担任护理工作的多为修女,她们缺乏护理知识,护理工作多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
4.文艺复兴时期的护理
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西方国家称之为科学新发现时代,文学、艺术、科学包括医学等领域迅猛发展。在此期间,人们开始建立了对疾病的科学认识,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依据。此时,为适应医疗的需要,建立了公立和私立医院;同时,因慈善事业的发展,护理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控制,部分从事护理的人员开始专门照顾伤病者,并接受专业的工作训练,护理组织相继成立,护理开始走向独立职业之旅。
(二)现代护理学的诞生
19世纪初,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社会对护理的需求日益迫切,欧洲相继开设了一些护士训练班,护理的质量及地位有所提高。1836年,德国牧师弗里德尔(Fliedner)在凯塞威尔斯城建立了附属于教会的女执事训练所,招收年满18岁、身体健康、品德优良的妇女,给予系统化的护理培训。培训课程包括授课、医院实习、家庭访视。但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主要是从南丁格尔时代开始的。
1.南丁格尔时期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年),于19世纪中叶,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被尊为现代护理的创始人。促进了健康与卫生的发展;重建了军队与民间医院;发展了以改善环境卫生、促进舒适和健康为基础的护理理念。
南丁格尔1820年5月12日出生于父母旅行之地——意大利佛罗伦萨,其家庭为英国的名门贵族,受过高等教育,精通英、法、德、意等国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受到母亲仁慈秉性的影响,她从少女时代起就表现出很深的慈爱心,乐于助人,接济贫困人家,更关切伤病者。长大后经常去看望和照顾附近村庄里的贫苦病人和亲友中的病弱者。她对护理工作怀有深厚的兴趣,在从事慈善事业的活动中,深深感到十分需要训练有素的护士。1850年,她力排众议,又说服母亲,慕名前往当时最好的护士培训基地——德国的凯塞威尔斯城学习护理,并对英、法、德等国的护理工作进行了考察研究。1853年,在慈善委员会的帮助下,在英国伦敦成立了看护所,开始了她的护理生涯。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当时英国的战地医院由于管理不善,条件极差,又缺乏护理,负伤或患病后的士兵得不到良好的照料而大批死亡,病死率高达42%。伦敦报纸揭露的这个消息引起英国民众的极大震惊和不满。南丁格尔得知后,立即去函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要求自愿率领护士赴前线进行战地救护。1854年10月,南丁格尔被任命为“驻土耳其英国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率38名护士抵达战地医院,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忙碌的抢救工作。南丁格尔率领护士为病员清洗伤口,消毒物品,消灭害虫,以维持清洁、改善医院病房环境;设法改善伤员膳食,以增加营养;设立阅览室、娱乐室,重整军中邮务,以利于士兵与家人通信,兼顾伤员身心两方面的需求。她的积极服务精神,赢得了医院医务人员的信任和伤员的尊敬。入夜,她常常手持油灯巡视、安慰受伤的士兵,因此被士兵们称为“提灯女神”“克里米亚天使”。由于她的努力,英国前线伤员的死亡率在半年时间内降为2.2%。南丁格尔的护理成效受到广泛重视,改变了英国朝野对护士的看法。1856年战争结束,南丁格尔回到英国,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英国政府授予她功绩勋章和44 000英镑奖金作为鼓励。
相关链接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俄国从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加深了俄国国内危机。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在这场战争中共约50多万人死亡,其中法军的损失最高。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野战医院的条件差而死于其战伤。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改善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仅此一项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伤战士的生存率。
克里米亚战场的护理实践,使南丁格尔更坚信护理是科学事业,护士必须接受严格的科学训练,而且应是品德优良、有献身精神的高尚的人。1860年她利用政府奖励她的奖金在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成为近代科学护理教育的开端。晚年时,南丁格尔视力减退,至1901年完全失明。她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终身未嫁,1910年8月13日逝世,享年90岁。伦敦、圣托马医院、印度及佛罗伦萨等地均为她塑像,供后人景仰。
相关链接

南丁格尔誓词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患者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军队的卫生保健工作: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场上,亲眼看到英军种种不合理的军医制度,漠视士兵的安危和福利,以致伤亡惨重。为了改进军队的卫生保健工作,她曾面见维多利亚女皇,成立了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并于1858年写成“与英国军队的健康、效率及医院有关事宜的报告”,提出很多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的改进意见。后来她又关心印度士兵的健康状况,组织了另一个皇家调查委员会,1868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了专门负责公共卫生的部门,促进了当地军民的预防保健工作。
(2)创建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
南丁格尔坚信护理工作是一门正规的职业,必须由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护士担任。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开展正规护理学教育。她的办学宗旨是将护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职业,采用了新的教育体制及方法培养护士。从1860年到1890年,学校共培养学生1005名,她们在各地推行护理改革,创建护士学校,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使护理工作有了崭新的面貌。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这是护理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专业化的开始。
(3)撰写著作、指导护理工作:
南丁格尔一生写了大量的日记、书信、报告和论著,其中最有名的是《护理札记》和《医院札记》。《护理札记》以随笔的方式说明了护理工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理,如精神对身体的影响,并对环境卫生、采光、声响,以及个人卫生、饮食和对患者的观察等作了详细的论述,此书被尊为护理工作的经典著作。《医院札记》中提出了改进医院建筑和管理方面的意见。此外,她还写下了有关福利、卫生统计、社会学等方面的著作,迄今仍有指导意义。南丁格尔还支持地区家庭护理工作,首创了近代公共卫生和地区家庭护理。瑞士银行家邓南在她的影响下,于1864年在日内瓦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以救治当时欧洲战场上的伤病士兵。
(4)南丁格尔精神:
南丁格尔强调了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精神。她以渊博的知识、远大的目光和高尚的品德投身护理工作,用慈爱之心和科学知识为伤病者解除痛苦,维护和尊重病人的利益。她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勇于开拓和改革,提高了护理人员和护理事业的地位,对医院管理、家庭访视、环境卫生、卫生统计及红十字会等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的精神被代代传承,形成了护理专业引以为豪的南丁格尔精神及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
为了纪念她,国际护士会建立了南丁格尔基金,向各国优秀护士颁发奖学金供进修学习之用,并特定每年5月12日——南丁格尔诞辰日为国际护士节;1920年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在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决定颁发南丁格尔奖章,作为各国优秀护士的最高荣誉奖,每两年颁发一次。从1983年到2017年,我国已有79人获此殊荣。
相关链接

国际护士会

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是各国护士学会的联盟,是独立的非政府性的组织。1899年建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国际护士会创始人是英国护士芬威克,有会员团体101个,代表100多万护士。国际护士会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医药卫生界的专业性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各国护士学会的发展和壮大,提高护士地位及护理水平,并为各会员团体提供一个媒介以表达其利益、需要及关心的问题。ICN每4年举行一次国际大会。出版双月刊《国际护理综述》和专业性书籍,颁布并定期修订《护士准则》。
2.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从19世纪开始,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妇女地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现代护理学从职业向专业发展的历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护理教育体制:
自1860年后,欧美许多国家的南丁格尔式的护士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1901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设了专门的护理课程,1924年耶鲁大学首先成立护理学院。学生毕业后取得护理学士学位,并于1929年开设硕士学位。1964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设了第一个护理博士学位课程。1965年美国护士协会提出凡是专业护士都应该有学士学位。期间,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也创建了许多护士学校及护理学院,使护理教育形成了多层次且完善的教育体制。
(2)护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由于护理教育的不断完善,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员对护理理论的研究及探讨不断地深入,对护理科研的重视及投入不断增加,各种护理专业团体逐步形成。护理作为一门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及提高。
(3)护理管理体制的建立:
从南丁格尔以后,世界各国都相继应用南丁格尔的护理管理模式,并将管理学的原理及技巧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强调了护理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并指出护理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同时护理管理要求更加具体、严格,如美国护理协会对护理管理者有具体的资格及角色要求。
(4)临床护理分科:
从1841年开始,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现代治疗手段的进一步提高,西方护理专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在美国除了传统的内、外、妇、儿、急症等分科外,还出现了重症监护、职业病、社区及家庭等不同分科的护理。
二、中国护理的发展
(一)祖国医学与护理
我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其特点是医、护、药不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养”即护理。按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病因方面考虑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等心理及环境因素,治疗时把病人作为一个“人”来全面考虑。
祖国医学发展史和丰富的医学典籍及历代名医传记中,均有护理技术和理论的记载,许多内容对现代护理仍有指导意义。我国著名的中草药著作《神农百草》记载了包括汉代以前用药的知识;春秋末年,齐国名医扁鹊提出了“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和热敷保持体温等措施;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则强调了对人的整体观念和预防思想,记载着疾病与饮食调节、精神因素、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等;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猪胆汁灌肠术、人工呼吸和舌下给药法,提倡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饮食有节制等养生之道;三国时期外科鼻祖华佗在医治疾病的同时,竭力宣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唐朝杰出医药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总结了前人的筒吹导尿法,记载了用细葱管进行导尿的方法;明朝著名医药学专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我国及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均有很大贡献。
随着医药学的发展,有许多行之有效的调养和护理方法,散在地记录于中医的著作之中。但由于自古以来,我国的“医”“护”“药”不分,护理没有得到独立发展。
相关链接

华 佗 学 医

三国时期有名的神医华佗,少年时代曾跟一位姓蔡的大夫学过医。他聪明、勤奋,受到师傅赏识。有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学抓药吧!”
华佗高高兴兴地来到药铺,谁知师兄们欺负他年幼老实,一杆戥秤你用过了我用,就是不让华佗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几位师兄必定会受到责怪。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 华佗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当师兄们把药称完包好,他总要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用手掂量一下药包,心里默默记着,等闲下时再偷偷将掂量过的药包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上的功夫越来越熟练了。
有一回,师傅让华佗抓药,见他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顿时怒形于色,严厉地说:“你知道吗?抓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你这样随手就抓,岂不是拿人的性命开玩笑?”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师傅半信半疑地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分量,可不是,跟自己开的分量分毫不差!他又开了个新药方,让华佗再抓几副,结果还是准确无误。师傅十分惊奇,反复询问华佗的好手艺是怎样练出来的。华佗见隐瞒不住,只好如实讲了。师傅听了,激动地说:“能继承我医道的,必定是华佗啊!”
(二)中国近代护理的发展
我国近代护理事业的兴起是在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方宗教和医学进入中国而开始的。
1835年,英国传教士巴克尔(Parker P)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两年之后,这所医院以短训班的方式培训护理人员。
1884年,美国妇女联合会派到中国的第一位护士兼传教士麦克尼(Mckechnie E)在上海妇孺医院推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并开设护士培训班。
1888年,美国的约翰逊女士(Johnson E)在福州医院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0年以后,中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许多教会医院,并附设了护士学校,逐渐形成了我国护理专业队伍。
192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办高等护理教育,是中国第一所具有本科水平的护士学校,学制4~5年,五年制的学生毕业时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理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理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将护士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
1936年,卫生部开始管理护士注册事宜。要求护理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护士会考,会考及格者发给证书,然后经注册后领取护士证书。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医护人员满怀激情奔赴革命圣地,在解放区设立了医院,护理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和关怀。1931年在江西开办了“中央红色护士学校”,1941年在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在解放战争中也有许多勇于献身抢救伤员的英雄模范护士,如李兰丁、蒋南屏、李英熙、李桂英等被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毛泽东同志曾于1941年和1942年亲笔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
(三)中国现代护理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面向工农兵,以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有了很大发展。护理专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护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1.护理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护理教育列为中专教育之一,学制3年。由卫生部制订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和编写统一教材,使护理教育步入国家正规教育系列,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护校。
1961年,北京第二医学院恢复开办高等护理教育。
1966年~1976年,十年动乱使护理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护士学校被迫停办。
1970年后,为解决护士短缺的问题,许多医院开办了二年制的护士培训班。
1976年后,我国护理教育进入恢复、整顿、加强和发展的新阶段。
1979年,卫生部为保证护理质量,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大力扶持护理工作和护理教育事业。在恢复中专护理教育后,逐步恢复和发展了高等护理教育。
1980年,南京医学院率先开办了高级护理专修班,学制3年,毕业后获大专学历。
1983年,天津医学院首先开设了5年制护理本科专业,毕业后获学士学位。
1984年,卫生部和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护理教育座谈会,明确要求建立多层次、多规格的护理教育体系,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充实教学、管理等岗位,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学科发展、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这次会议不仅促进了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也成为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转折点。1985年全国11所医学院校设立了护理本科专业。
1992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又开始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并逐渐在全国建立了数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1997 年,中华护理学会在无锡召开继续护理教育座谈会,制订了继续护理教育的法规,继续护理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省、市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护理成人教育,促进了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理队伍的人才结构日益趋向合理。
2004年,第二军医大学、中南大学等院校开始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结束了我国内地无护理学博士教育的历史,至此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5个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
2013年,成立于1909年的中华护理学会顺利通过了国际护士会的评估,正式加入国际护士会并成为其成员。
2.护理实践领域日益扩展
自1950年以来,我国的临床护理工作一直以疾病护理为中心,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也是围绕医疗任务的完成而制订,护理人员作为医生的助手,处于从属地位。
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人接受了国外有关的护理概念和理论,认识到人的健康受社会、心理、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大护理人员开始探讨和实施“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加强分析和判断病人需要的能力和基础护理工作,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积极和主动的护理服务,不断扩大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日益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开展了大量新业务、新技术,如大面积烧伤护理、器官移植护理、显微外科护理、肿瘤护理、重症监护等专科护理,同时中西医结合护理、家庭护理及社区护理也得到迅速发展。
3.护理学术活动日益繁荣
1950年以后,中华护士学会(后更名为中华护理学会)积极组织国内学术交流,并将其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总会多次召开全国性学术经验交流会,各地分会也普遍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学习班、研讨会等。中华护理学会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各护理专科委员会。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国际学术交流日趋活跃。1980年以后,中华护理学会及各地医学院校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更加频繁,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学术联系。采取互访交流、互派讲学、培训师资、联合培养等方式与国际护理学界进行沟通,学到了国外先进的护理经验,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
4.护理研究发展迅速
1990年以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开始进入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岗位,推动了护理科学研究的发展。护理科学研究表现出广域、前瞻和综合的特点,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和跨学科的特点。1991年,中华护理学会设立了护理科技进步奖;次年,发布了《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评选办法》,每两年评选一次;2009年该奖项被科技部批准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随着护理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护士撰写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显著提升,并间接地推动了护理学杂志逐年增多。从1954年创刊的《护理杂志》一种(1981年复刊后改名为《中华护理杂志》),至今已增加到20多种。护理科研工作已在院校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广泛开展,对护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护理管理体制逐步健全
(1)健全管理体制:
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设立了护理处,负责全国护士的管理,并制订了有关政策法规。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在医政处下设专职护理干部,负责管辖范围内的护理管理,各地医院也大力整顿护理工作,建立健全了护理指挥系统。
(2)建立晋升考核制度:
1979年,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发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该条例明确规定了护理专业人员的技术职称分为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5级。根据这一条例,各省、自治区、市制订了护士晋升考核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3)实施执业考试和执业注册制度:
1993年,卫生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护士执业和注册的部长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1995年6月全国举行了首届执业护士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执业证书后方可申请注册。护理管理工作从此走上法制化轨道。
(4)颁布《护士条例》:
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护士条例》,这是我国护理法制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它从立法层面维护了护士的合法权益,明确了护士的义务、权利和法律地位,规范了护士执业行为,建立了执业准入制度,对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