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临床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全科医生应该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实践能力是医生完成医疗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由医疗活动中的执行能力、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综合能力组成。我国目前对于医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主要包括: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能力、全面体格检查能力、诊断性检查运用和诊断能力、治疗计划的制订能力、临床操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工作态度和自学能力等八个方面,这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委员会和各国制定的临床技能分类和界定基本一致。全科医疗提供的是基础性医疗卫生服务,也是优质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疗通过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为服务对象提供躯体和精神的双重照顾,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个人-家庭-社区一体化服务,涵盖预防-医疗-康复一体化处理手段。全科医疗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全科医生应该具备处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一体化处理能力,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临床实践功底、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全科医学临床思维和诊疗决策能力,拥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因此,全科医生所必须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常见临床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保健的提供者,接触到的多是未分化疾病,即患者就诊时表现出的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的首要任务是诊治疾病,而“守门”岗位正需要具备对来诊者常见症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基本技能,防止漏诊和误诊,尤其是对于急重症和具有严重不良后果疾病的及时发现和早期判断,从而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健康。

二、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干预能力

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居民的首诊医生和健康管理者,对于精神疾病和非精神病性障碍的早期识别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精神病患者在出现明显精神症状到被识别后接受恰当治疗之间常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工作中对于精神病的早期识别可以缩短治疗的延误期,并通过早期干预减少不良后果。然而,全科医生在医疗服务中会面临大量的躯体疾病患者,如何提高识别和处理能力,亦是全科医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必修功课。

三、常用辅助检查的选择和判读能力

辅助检查是临床医生进行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工具,对于适宜辅助检查项目的选择和检查结果的判读也是临床医生的基本能力。但对于全科医生而言,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尤为重要。正如已故的血液科专家邓家栋教授曾经说过:“不要把目光过多集中在高新仪器上,不要只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诊断的基本功、实事求是的态度、逻辑思维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常见危重急症和重点传染病的早期识别和处理能力

危重急症可能发生在任何医疗和非医疗场所,全科医生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专业知识应对社区常见危重急症,包括对于危重急症的早期评估和早期处理,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急救设备的使用。

近年,随着新型呼吸道病毒的威胁不断出现,加强社区传染病的防控十分迫切。全科医生应该具备对重点传染病的早期识别,切实抓好传染病管理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及时处理疫源地,指导患者消毒,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五、社区常见慢性疾病的管理能力

据统计,目前老百姓所患慢性病有60%与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将慢性病防治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是控制慢性病日益增长的重要措施。通过提高全科医生的专业能力,对慢性病进行三级预防,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伤残率,促进健康。全科医生要为慢性患者提供连续性照顾,尤其需要强化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指南更新和运用能力,保证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科学化管理。

六、健康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

健康教育是全科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医生在自己岗位上对患者从生理、心理、文化、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教育。健康教育是“知、信、行”的统一,是全科医学社会实践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利于患者,有利于保证工作的成效。

全科医生是与社区患者接触的一线医生,对患者与家庭而言,全科医生提供健康与疾病的咨询服务,聆听与体会患者的感受,通过沟通与患者建立信任,对各种相关问题提供详细的解释,并提供相关资料,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指导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因此,全科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与患者沟通的能力、组织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的能力。

七、重点和特殊人群的预防保健综合管理能力

社区医疗预防和卫生保健是指医院、基层单位与保健部门向居民提供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一切活动的总称。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预防和卫生保健服务中,针对儿童、妇女、老年人这些重点人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妇女保健

应着重抓好孕产期保健普及与科学接生、建立孕产期系统保健和开展围生期保健,并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针对危害孕产妇最突出的问题决定工作的重点,做好母婴保健。根据不同时期的妇女生理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保健措施。

(二)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工作以7岁以下儿童为重点,实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增强儿童体质。尤其是儿童的预防接种和传染病管理,应搞好小儿基础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对传染病患儿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掌握儿童保健宣传教育基本知识,加强儿童营养、母乳喂养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三)老年人群

建立家庭病床,制订具体治疗措施;定时巡诊、查房、送医送药,提供必要的检查、治疗;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营养、行为等生活方式。通过建立家庭病床、健康咨询、家庭康复等工作,对老年人慢性病进行治疗。

(于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