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知道
知,可能不是你认为的
《说文》:“知,词也。”会意字,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也有把“矢”理解为箭,表示可以传递得很快,很远。意思是:用口相传的认识。《康熙字典》:“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从上面的资料看,“知”首先是能用词进行口头表达,可以进行传播的知识。如学说语言,能准确知道的、认识的都能脱口而出,否则就会出现“结巴”的现象。这不仅在幼儿学说母语时会出现,在我们学说一门外语时也不例外。“知”得准确才能“道”得明白,否则只能干着急。
能不能脱口而出可以考验我们是不是真的确定知道。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下意识的行为和情绪就类似于“脱口而出”,其反映了我们对孩子和教育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对教育的理解方向。
一些看了不少家庭教育图书,或者参加过家庭教育培训的父母在讨论孩子教育问题时常说:“我什么都知道,就是一说就错,一做就错。”
父母是不是真的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可能要打问号。
因为,很多父母所谓的“知道”只是在看书或者听讲座时认同某种理念,或者认为自己真正懂了书上所说的,或者只是人云亦云地重复某些教育箴言,而这些箴言可能只是一些标新立异的、对仗的有冲击性的教育口号而已。
如果有机会让他们说一说对某种观念的理解,让他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这时我们会发现,这些父母认为的“知道了”只是大脑里的一个闪念——一个从他们的角度感觉有了共鸣的某个观念与知识的侧面。
因此,在和父母们讨论教育问题时最好少用各种概念和术语,多用故事和具体情景,只有这样,在聚焦问题时的分析与讨论才可能帮助父母真正理解教育。
道,试着把知说出来
《说文》:“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康熙字典》:“《诗·小雅》周道如砥。”
在对“知”字进行解释时说过,要做到真正的“知”是不易的,“行”的迷茫本质上是“知”的模棱两可。为了厘清“知”的真切,让一个人对知识或另一个人的观念无限接近(我认为知识都是个体的,很难有人完全了解别人,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人对自己的观念都不能做到完全了解),需要和他一起讨论,让他说出来,并最好在某个具体的案例和情景中清晰地表达出来。
“道”的本意是所走的路,后引申为方向,再引申为中国哲学中内涵最丰富、意味最复杂的有关宇宙本体以及运行规律的概念。
作为方向、本源与规律的“道”给我们学习家庭教育的启发是:我们在听到各种家庭教育观念的论述时要能知道它本质上在说什么。如:有以侧重儿童自然性和自我发展力量激发的;有强调儿童成长的社会性,重视外加的力量规范行为的;有性恶与性善的区别的;等等。
通常在讨论问题时,不同的“道”,观念表述不同,争论也在其中,不要试图说服对“道”的理解有着本质差别的人,只需要知道他在说什么,他的“道”是什么,吸收其中对你有启发的,对你的观念有平衡和弥补作用的信息就可以了。
“道”有说出来的意思。想一遍不如说一遍。不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是枝节横生,而是“一达谓之道”,把自己想的说清楚,说的过程中,自己的“知”也就更加清晰了。
因此,学习家庭教育的父母,要多和家人、朋友说出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这是加强“知”的好方法,也是让一家人共同“知”的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