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品德
品,让我们在人群中活得更好
《说文》:“品,众庶也。”《康熙字典》:“《易·乾卦》品物流形。”会意字,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
人一多自然就会有不同。有不同,人们就会自然而然有分类的冲动。百人百性,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可能完全一样。
品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一个人独处时有“慎独”一说,但品德却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一种制约。
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人们对存在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品德”理解不同,要求不同,但一些基本标准却是相同的:如自己的自由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实现自己的权利不能损害别人的权利;等等。
品德问题是当下国人走出国门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如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不要争抢位置;不要抢行插队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化传统在今天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有分类就会有品评,也就是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就某一主题进行评论,这是“品”很重要的特点。
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不是只有靠刚性的法律才能维护。营造自由品评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好的道德风尚,从而“迫使”一个人在人群中遵行好的品德,向大家都认为的好的品行去靠拢,这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德,力行的力量
《说文》:“德,升也。”形声字,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康熙字典》:“《正韵》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
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德将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道”展示出来,是道的体现,让我们能通过感觉触摸到道;德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的发展,提升自己;为了让遵循自然规律的道德得到宣扬,形成教化的力量,就有了德的外显表达——“礼”。
在“品德”的“品”字分析中提到过品评一个人是有标准的,“品”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德”是人们沿着这个大家都接受和鼓励的方向目不斜视地前行的状态。“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力量,是围绕目标努力前行的自律与力行。
德,不是法律强制,而是内心的向往与不懈的自我追求。社会的整体要求大家都知道,理解和接受起来不难,但是要能真正遵循却不容易,这是人们“知易行难”感慨的源头。
做到不容易,还有更不容易的状态。
孔子回答哀公对“君子”的提问时说:“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这里的“德”是“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扬扬自得,是指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言行忠信但心里不扬扬自得,对别人不居功自傲就是此理。
因为做到不容易,所以一旦能够坚持,人们就不免会有成就感,会骄傲,会对别人炫耀,所以不扬扬自得就更是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