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夫妻
夫,做个顶天立地、有担当的男人
成年男子才能称之为“夫”。《说文》:“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康熙字典》:“《礼·郊特牲》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因此,“夫”字象形兼会意。
象形,“夫”字在甲骨文字中象站着的人形(大)上面加上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的“一”,会意成年男子束发加冠,把头发束起来,戴上帽子,成年了。
丈夫是指成年男人,反之,没成年的男人不能称之为“丈夫”。现代家庭心理学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始于两个独立男女的结合所组成的家庭,其准备条件就是婚姻中的两个男女在生理上是成熟的,在人格和经济上是独立的。
现实世界中,很多家庭的困境和悲剧来自于不够独立的两个年轻人,他们在各方面都依赖上一代,自身无法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会意,一根绾头发的簪子加上大形的人,就成了丈夫。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我把这根簪子假想成能把家庭内外各种事情梳理清楚,团结家里所有人,特别是能理顺妻子与自己的父母之间,以及祖辈和自己的孩子之间的各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与关系的丈夫。
大丈夫绾起的不仅是头发,还有自己的责任。女孩子要找个独立、有担当的男人做丈夫,女孩子要确信自己能让这个男人学会承担起一个男人所应有的责任。
妻,做与丈夫平等共进的女子
《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意思是与丈夫相配的妇人。现代汉语中的“夫妻”是相对共生的一对概念,古代汉语中的夫是指成年的男子,丈夫不是与妻子相对称的概念,它的内涵更广,而妻却是与夫相配的,没有夫就没有妻。妻是依存于夫的,这反映了封建时代夫妻关系的不对等。
现代汉语中丈夫几乎就是和妻子对等的概念,这也是时代发展、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夫妻关系)趋于平等的体现。
这里主要从“齐配”的角度,超越古代汉语的意义限制来谈它的现代意义。
齐配,首先是门当户对。这在封建时代是指婚姻关系中男女的两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是不是对等,有明显的婚姻等级观念,需要摒弃。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门当户对”的齐配,不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女不能在一起,而是夫妻双方要充分理解不同“门户”出来的人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不是层次不同,而是类型不同,需要多些平等的观念,而非抱怨指责。
齐配,是独立,不依赖。对女子来说,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独立有个性的女子最有魅力。当然,男子也一样。
这里的独立不仅指经济上的,更多指精神上的,男子渴望女子的依恋,同时又不能接受包袱式的依赖。
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夫妻都渴望在精神层面上成为可以交流的对象,女子要“与夫齐”。在现代,对丈夫也提出要“与妻齐”和“夫妻相配”。否则,疏远、厌倦就在所难免,道德、法律和责任可以规范行为和关系,却挡不住渴望精神交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