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次见到殷飞老师是在几年前,我们应苏州市教育局的邀请在苏州讲课,恰好殷飞老师的课在我的前面,使我有幸听到了他的课。我知道他是南京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家庭教育方向)的教育学博士,是该校教科院小学教育系一位教授家庭教育学的专业教师。殷飞老师年轻帅气,精力充沛,讲课时神采飞扬,他讲的家庭教育课通俗易懂,颇受教师与父母们欢迎。后来得悉,殷飞老师兼任南京市亲范学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并且同我一起被聘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的专家。2018年9月,在中国儿童中心的一次家庭教育论证会上,我们再次相遇,他谈及自己深入社区街巷做家庭教育的体验,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也就是在这次相遇过程中,他请我为其新著《汉字中的家庭教育智慧》作序。
同行的第一次邀请难以拒绝,但我接下任务后,越来越发现这是一个难题,因为其不仅仅涉及教育,还涉及语言、历史等复杂的学术领域。与此同时,我也敬佩殷飞老师,居然敢于探索这样一个新领域。当我饶有兴趣地读完全书后,衷心感叹这是一部寻根求源的教育考证专著,是将文字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奇书,也是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读本。
比如,在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负有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可是,“父”和“母”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殷飞老师将“父”概括为“做孩子的规则边界与行为表率”,并且善解人意地写道:“这几年,父亲们的日子不好过,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都被归结为父亲角色的缺失,社会上一波接一波地掀起了对父亲们的声讨:男孩缺乏阳刚之气;孩子任性缺乏规则感;校园暴力……父亲,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才算称职?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如何把握?这都让很多年轻的父亲们感到困惑。”
那么,将“父”概括为“做孩子的规则边界与行为表率”的根据何在呢?作者举出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典《说文解字》中对这个字的解释:“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又引用其他解释,如《康熙字典》:“《释名》父,甫也。始生已者。《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
作者解释道:曾经的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很少参与社会活动,而男子在社会上行走,会将社会要求和规则带回家庭,让孩子能够从小在家庭中练习遵守社会规范,便于他们日后顺利融入社会。因此,父亲是孩子所应该遵守的规矩的制定者,他代表要求和规则,如果不给孩子设定规则,孩子没有规矩,则是父亲的失职。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古代很多名人教子的家规、家范、家书等都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如《弟子规》就是基于《论语》中的一句语录展开的蒙学集成。甲骨文的“父”是一个人右手执杖的形象,扮演着对孩子进行教化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不鼓励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使用暴力,但是父亲对孩子的教导责任是不可或缺的。
在今日的中国,太多太多的调查研究均证明,父教缺失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极为显著的问题,因为许多父亲依然坚信“我挣钱养家就是最大的责任”“我是为了孩子的前途打拼事业”。实际上,父教缺失让孩子终身“缺钙”,甚至出现成长危机。到那个时候,失职的父亲们才会撕心裂肺地发现,挣再多的钱都无法挽回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的父教。所以,读一读殷飞老师的书吧,仅仅一个“父”字的解释,足以让天下父亲警醒!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父亲节演讲时,曾引用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生活中没有父亲的孩子将来落入贫困或犯罪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出5倍;他们将来弃学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出9倍;将来被关进监狱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出20倍;他们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更有可能离家出走,更有可能在未成年时就当上父母。
我们还可以看一组中国的数据。近年来,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研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其首要责任在父亲。该基地对所收治的网络成瘾病例的统计发现,排名第一的伤害是父爱缺失,占87%。
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父亲角色研究的专家罗斯·派克教授研究发现,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如慈爱、宽容、合作等;二是独立性,如勇敢、坚强、责任等。两性的个性差异是相辅相成的,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父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关于这一点,大家观察一下父母抱孩子和带孩子外出游玩时差异显著的风格,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密切合作的。
再来看看关于“母”的解释。殷飞老师将“母”概括为“做孩子可以依恋的情感归属地”,其根据如下:
《说文解字》:“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康熙字典》:“《广雅》母,牧也。言有养子也。……《释名》冒也,含已生也。……《仓颉篇》其中有两点者,象人乳形。”
母字的象形字是女字加了象征乳房的两点。也有说母字像一个人怀里抱着孩子,还有说像在给孩子哺乳的女子。
殷飞老师认为,给孩子哺乳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益,而且对亲子关系以及儿童心理的发展也很重要。首先是亲子关系,在给孩子哺乳的过程中,母亲的体温、气息、气味、喃喃细语等都在向孩子传达母亲的信息,以及母亲对孩子的接纳与爱。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与孩子之间也在建立正向的积极关系,这是影响孩子终身的生物基础。不想哺乳,又想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这是很难的。《康熙字典》:“《增韵》慕也。婴儿所慕也。”这里的“慕”首先指孩子的生理需要,需要乳房获得滋养,其次指母亲的安全与情感的基地性质。面对外界,孩子需要在情感上拥有安全感,需要和母亲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在这个维度上,给孩子情感的慰藉就是精神的“奶水”。有些孩子和母亲不亲,就是因为这方面的精神奶水不足。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和确定这样的亲密关系,且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
作为一个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40多年的研究者,我完全赞同殷飞老师的论述。实际上,母亲的陪伴与母乳喂养不仅仅是儿童的生理需要,也是儿童强烈的精神需求,其实质是建立亲密可靠的亲子依恋关系,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等)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力争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对依恋关系的建立有深刻理解,她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2018年10月,在我们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她再次强调,母亲对幼儿4岁前的养育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可能听不懂妈妈讲的道理,要靠与妈妈的依恋关系来引导孩子。所以说,没有养就没有育。
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其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同样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仔细阅读《汉字中的家庭教育智慧》会发现,该书不仅对许多相关的汉字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而且全书构建了一个丰富而严密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体系,具有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工具书的功能,非常方便读者的查找和使用。例如,上篇为角色要求与观念更新篇,分为家庭教育的角色要求和家庭教育的观念更新两个部分;中篇为教育艺术与方法篇,分为家庭教育的艺术和家庭教育的方法两个部分;下篇为儿童发展的规律与培养目标篇,分为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培养儿童的目标两个部分。
当我掩卷沉思的时候,不禁在心里向殷飞老师致敬!因为他独辟蹊径,闯出了一条新路;因为他返璞归真,寻找回了许多关键字的本意和正解;因为他面向未来,将古老汉字与现代理念做了紧密联结。所以,我愿意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推荐此书。
孙云晓
2018年10月7日夜
于北京云根斋
(孙云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