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亚历山大登场
从诞生到即位
亚历山大的肖像和真实形象
关于亚历山大的真实形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证言。他的体肤十分白皙,长相俊美,脸上和胸前还微微泛红。金色的头发从额前捋至脑后,打着波浪般的小卷。他的眼神优雅而快活,双眸颜色各异,右眼是黑色,而左眼是蓝灰色。
目前有两件作品被认为描画了亚历山大二十岁时的真实容貌。一是在维尔吉纳的二号陵墓里发现的象牙雕像,高度仅有三厘米,头部微倾,眼睛向上看着。该雕像并未将亚历山大理想化,因而被认为非常接近他本人的真实形象。
另外一个,是墓葬正面入口封檐板处的壁画,画中的亚历山大表情还略显稚气。这幅画描绘的是他骑马狩猎、右手持矛刺向猎物的一瞬间。
亚历山大的面部雕刻 被认为是亚历山大青年时期头像的象牙小雕像。维尔吉纳博物馆藏
狩猎图中央的亚历山大 复原后的维尔吉纳王室墓地正面的壁画。出自Drougou, Vergina
在亚历山大成为国王之后,他的雕像制作任务全部交给了利西波斯。利西波斯出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小城市斯基昂,他因才华横溢、作品众多而为人们所熟知,据说他的作品超过一千五百件。普鲁塔克对利西波斯的作品有过这样的描述:
各种雕像之中,最能表现亚历山大外貌特征的要属利西波斯的作品,连亚历山大本人也只让他来为自己创作雕像。因为这位艺术家准确地抓住了亚历山大微微左倾的头部和深邃的眼神这两个特征。而这两点也是在亚历山大身后,他的后继者和朋友们所竞相模仿的。(第四章)
利西波斯的原作已经失传,现存的只有罗马时代的仿制品。其中,被认为最接近原作的是“阿扎拉之亚历山大头像方碑”。这一作品于1779年在罗马近郊的蒂沃利被发现,因曾被西班牙大使阿扎拉赠送给拿破仑而得名。其保存状态并不算好,唇、鼻、左右眉处都有修复痕迹。底座上用希腊语刻着三行碑铭“亚历山大、腓力二世之子、马其顿人”。其最大的特征是额发从额头中央被撩至脑后,呈现出毛发倒竖的样子。这是通过模仿狮子的鬃毛,使人联想到亚历山大有着狮子般的秉性。利西波斯的头像方碑,成为了希腊化时代人们制作亚历山大大帝雕像的模型。
阿扎拉之亚历山大头像方碑 罗马帝政时期的仿制品。希腊化时代制作亚历山大雕像的模型。卢浮宫博物馆藏
亚历山大的诞生与神话
亚历山大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56年7月20日。他的父亲是腓力二世,母亲是奥林匹亚斯。奥林匹亚斯是摩洛西亚王国的公主,该国位于品都斯山脉西侧的伊庇鲁斯地区。马其顿和摩洛西亚都面临着北方伊利里亚人的威胁,因此,两人的结合是一场政治婚姻,以两国结成同盟、相互获得安全保障为目的。
与其他历史上的大人物类似,关于亚历山大的出生也有着众多传说。其中之一讲述了他的父母相恋后结婚的故事。传说中,两人在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一同参加秘密宗教仪式,腓力二世爱上了奥林匹亚斯,并立即向她的监护人提出了结婚的请求。可以确定的是,奥林匹亚斯是这种秘密仪式的信徒,至于腓力二世则难下定论。因这个故事的创作时期是在萨莫色雷斯岛成为马其顿王族重要圣地的公元前4世纪末以后。
据说,奥林匹亚斯在结婚仪式的前夜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响雷落到了自己的腹中,并从中窜出了火焰,火势蔓延烧成一片,随后便消失了。因为雷是由主神宙斯引发,所以这个梦暗示着宙斯与她进行了结合。而腓力则在婚后不久,梦见自己封印妻子的腹部,封印的图案则是狮子。宫廷中的预言者在解梦时,预言奥林匹亚斯怀上了一个如狮子般勇敢的孩子。狮子被认为是和伟大的君主、统治者相称的高贵动物。因此,在亚历山大的雕像上,他的头发会像狮子的鬃毛一般向上竖立着。
腓力收到王子诞生的消息时,刚刚占领了希腊城市波提狄亚。与此同时,将军帕曼纽打败了伊利里亚人,自己的爱马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夺冠的消息也相继传来。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夏季短短一段时间里。腓力欣喜地说,这个孩子是和三场胜利一同诞生的,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战无不胜的人。
亚历山大双亲的家族血统都和神话英雄有关联。马其顿王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中最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摩洛西亚王族则与特洛伊战争中的勇将阿喀琉斯有着血缘关系,也就是说,他们双方的身上都流淌着最高神宙斯的血液。当然,编造这种族谱,无非是为了给王族的血统镀上一层金。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类和众神在传说的世界里相结合。神与人结合,生下的孩子就被称为英雄。自己的祖先是英雄这一事实,深深地影响着亚历山大的心理和行为。
亚历山大的族谱(①—⑦是结婚的顺序)
少年时期的亚历山大
关于少年时期的亚历山大,在现存的亚历山大传中,只有普鲁塔克的记载较为详细。以下列举几个有名的逸闻。
少年亚历山大与他的爱马布塞弗勒斯调教爱马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在远征的所有战斗中都骑着布塞弗勒斯作战。佛罗伦萨考古学博物馆藏
从少年时期起,亚历山大就在克己节制这一点上做得十分优秀,重视荣誉的性格使得他在精神上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不凡的气度。亚历山大跑步速度很快,周围的人便问他怎么不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斯塔迪昂(180米)赛跑,这时他的回答是:“国王中得有我的对手才行。”
有一次,腓力二世不在国内,波斯国王派遣的使节团来访。亚历山大以国宾礼节接待了他们。他并没有提出幼稚的问题,而是询问他们国家道路的长度、深入内陆旅行的情況、国王在战争中的情況、波斯人的胆略和才能如何,等等。使节们震惊于他所提的问题和友善的态度,甚至惊叹这个孩子的干劲和高远志向,连以贤明闻名于世的腓力二世也无法匹及。
每当腓力二世攻陷了著名的城市或在大战役中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亚历山大总是忧心忡忡地和同辈人说:“什么都让父亲大人抢先,我想和你们一起干一番大事业都没有用武之地了。”
最有名的逸闻要属亚历山大与名马布塞弗勒斯的相遇。有一位商人牵着一匹名叫布塞弗勒斯的烈马来贩卖。布塞弗勒斯有色萨利所产名马的血统,意为“雄牛的头”,因肩头上有雄牛头的烙印而得名。售价为十三塔兰特。在当时的希腊,拥有一塔兰特的财产就已经算富人了,而马匹的平均价格一般在五分之一塔兰特左右,因此这实在是个天价。而且,这匹马的性情十分粗暴,不让任何人靠近。亚历山大看出马是因为恐惧自己影子的移动而发狂的,便将马头调向太阳的那一面让它平静下来,接着又骑上马,出色地征服了它。人群中瞬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腓力二世也欣喜不已,热泪盈眶地说道:“去开拓你自己的王国吧,马其顿对你而言实在是太小了!”在远征的所有战斗中,亚历山大都是骑着布塞弗勒斯作战。公元前326年,衰老的布塞弗勒斯在印度死去。亚历山大为哀悼爱马之死,建造了一座城市,并命名为布塞弗拉。
亚里士多德 罗马国立美术馆藏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逸闻都来自亲历者的证言。据已故的古代马其顿史研究的权威哈蒙德推测,证言的出处应该是亚历山大的同窗玛西亚斯所著的《亚历山大的教育》。书中对少年亚历山大的感情与行动的生动描写,或许是基于玛西亚斯与亚历山大一同学习成长的记忆。虽然这部作品已经逸失,但普鲁塔克有所引用,为我们留下了有关亚历山大少年时代情况的重要证据。
亚里士多德的上任和教育
亚历山大十三岁时,他的父亲腓力二世为了给儿子提供正式的帝王教育,聘请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教师。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爱琴海北岸一个叫斯塔基拉的小城市。由于父亲尼科马科思在马其顿宫廷里担任阿敏塔斯三世(腓力二世父亲)的御医,亚里士多德便是在首都佩拉度过童年的。公元前367年,他前往雅典游学,在哲学家柏拉图开设的希腊学园里钻研学问。二十年后,柏拉图去世,他便离开了雅典,前往小亚细亚。被马其顿王室聘为教师时,亚里士多德三十九岁。普鲁塔克评价他为“最著名而博识的哲学家”,然而,虽说他当时正年富力强,但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取得巨大成就,还是此后的事情。
学校设在首都以西约四十公里处的米埃扎。在这片风光明媚的土地上,亚历山大与同龄的贵族子弟们聚集在一起学习。其中有托勒密、赫菲斯提昂、利西马科斯等,都是东征时期活跃在他身边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在三年的时间里,将希腊文化的精华教授给了这群年轻人。从政治学、伦理学到文学、医学,范围不可谓不广。原本就喜爱读书的亚历山大,在老师的指导下,天资得到充分挖掘。他尤其喜爱荷马的叙事诗《伊利亚特》。亚历山大将这部讲述了特洛伊战争中英雄们勇武精神的长篇作品当作“战术资料”。不仅如此,他还将亚里士多德亲自校订的抄本放入手提箱,带去远征,甚至总将它与短剑一同放置在枕边。当然,他也喜欢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能够自如地背诵它们。甚至在东征途中,会让亲信将在亚洲无法读到的书送去。亚历山大十分尊敬亚里士多德,他说自己虽然从父亲那里获得了生命,但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却获得了生命的艺术,他就像热爱亲生父亲一样爱戴亚里士多德。
亚历山大继承王位时,亚里士多德写了一篇论说《为王者》送给他。这是一份阐明作为国王应如何进行统治的指导书。这篇论说对亚历山大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他没有令任何人获益时,总是说:“今天的我不是一个国王,因为我今天没有为任何人带去益处。”
然而,我们也不应美化在米埃扎的那三年。无论怎么说,他们都只是些十四五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亚里士多德为了他们的教育,似乎也费了不少功夫。下文是有关这些青年们的文章,是反映亚里士多德在米埃扎教师生活的记述,也常常被引用。
年轻人无法集中精神。对于更大一些的孩子来说,教育成了他们的玩具。(《政治学》)
年轻人容易陷入对身体的欲望,特别是性欲的追求,自身又缺乏抑制力。而且,即便产生欲望,他们也容易见异思迁、容易厌烦,刚刚还激烈地追求却又倏然停止。因为他们尚未看到世间的丑恶,所以性情并不坏,然而,也正因为是老实人,所以容易被骗。他们又固执地坚信自己知道所有的一切。(《辩论术》)
在亚里士多德为亚历山大所写的另一篇论说中,有《关于殖民地的建设》一章。在文中,亚里士多德劝告他,要把希腊人当作朋友与同族人来关怀,就像他们的指导者一样;而对待异民族要像他们的专制君主一样,把他们当作动物与植物来对待。亚里士多德将异民族视为动植物这一言论,融会了当时希腊人视外国人为野蛮人的情感。这也证明了他的学问乍看之下十分宏大,但终究无法超越希腊世界的狭隘框架。与此相对,亚历山大在远征的各地建设城市,马其顿人、希腊人甚至连当地的居民也都准予居住在里面,此外,他还任用波斯贵族担任高官或侍从等。在后文中我们将会说明,这些措施和所谓的同化、融合政策并没有关系,但无论如何,可以明确的是,他采取的政策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诲是对立的。普遍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听闻亚历山大的东方政策后感到担心,为了劝导他对异民族采取“正确”的措施,执笔写下了这篇论说。
由此看来,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情况:在个人情感和普通教育等方面之外,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走的道路完全不同。亚里士多德是学问上的巨匠,亚历山大则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一位停留在希腊体系内,另一位则远超过这个框架,创造了另外的世界。看上去是哲人与大帝实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结合,实际上两人最终擦肩而过。
最早的城市建设
正如从少年时期的逸闻中了解到的那样,亚历山大对父亲有着强烈的对抗意识。这种意识具体表现出来是在公元前340年。这一年,腓力二世远征紧邻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希腊城市拜占庭,十六岁的亚历山大负责留在国内处理国政。当时,色雷斯地区(现在的希腊东北部至保加利亚一带)的麦狄人发动叛乱。亚历山大随即出兵,轻而易举地镇压了叛乱。这是他第一次率兵,值得注意的是,他占领了麦狄人的城镇,将希腊人迁入,自己出资建造了城市。他将其命名为“亚历山大波利斯”,即亚历山大之城。正是这座城开启了他东征途中建造众多亚历山大城的先河。
年仅十六岁,就建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意图何在?很明显,他一直牢记着父亲开创的先例。公元前356年,腓力二世在与色雷斯人的战斗中,接管了希腊城市克里尼德斯。接着他将附近的居民迁入,扩充了这座城市,并以自己的名字将其改名为“腓立比”。城市附近有座潘盖翁山,山中埋藏着优质的金矿矿脉,腓力二世打算将这座城市作为矿山开发的据点。统治者以自己的名字给城市命名,这在希腊世界里是前所未有的行为。不管是出于年轻王子的虚荣心,还是对父王的抵抗心,这次城市建设都成为以后亚历山大城的原型。
喀罗尼亚战役
公元前338年8月2日,在波奥蒂亚地区的城市喀罗尼亚东部的广阔平原上,希腊、马其顿两军进行决战。马其顿军的右翼是由腓力二世指挥的近卫兵部队,中央是密集步兵部队,左翼则是亚历山大率领的骑兵部队,包括轻装兵在内,总兵力共有三万四千。十八岁的亚历山大第一次参加正规军队的战斗,就被分配了重任——指挥马其顿军队的精锐骑兵,从中可以看出腓力二世对儿子的信赖。希腊联军中,雅典军在左翼对阵腓力二世,中央是同盟各国的部队,以底比斯为中心的波奥蒂亚军在右翼与亚历山大对阵。包含轻装兵在内,总兵力为三万六千四百。特别是最右翼,为底比斯军中最强的神圣部队。这支三百人的精锐部队自公元前378年创立四十年以来,未曾有过败绩。
喀罗尼亚战役 希腊联军缺乏统括全军的指挥权,马其顿以压倒性胜利结束战争
战斗一开始,腓力二世便将步兵部队迅速后撤,正面的雅典军紧紧追击。当雅典军的阵列拉长变得混乱时,腓力二世突然反击,将他们击败。中央的各国部队为了不和雅典军产生较大间隔,便向左移动,右翼的波奥蒂亚军也紧跟着移动。因此,底比斯阵列中产生了许多间隙。亚历山大抓住机会,率骑兵部队突入,成功穿过神圣部队的侧面绕到了他们的背后,与神圣部队展开了激战。在底比斯人公共墓地里挖掘出的254具士兵的遗骸,被认为是神圣部队的战死者。三百人中只有四十六人生还,可见这是场毁灭性的打击。
维尔吉纳的剧场遗址 腓力二世被刺杀的现场。侍从在众人面前刺杀了腓力二世。笔者拍摄
就这样,喀罗尼亚战役以马其顿军的压倒性胜利结束。凭借后退战术将敌军的阵列搅乱并击破,在对方战斗方阵产生间隙时以骑兵突入,一切都按照腓力二世的计划进行,这也显示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此后,亚历山大在东征中也模仿了这种战术。另一方面,希腊联军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却缺乏统括全军的指挥权。仅雅典就有超过一千人战死,两千人被俘。
雅典人一收到战败的消息,便设想自己可能会遭遇包围战,于是采取紧急措施。然而腓力二世却避开了再次直接对决,通过无条件释放俘虏、归还战死者遗体和遗物等宽大条件与雅典议和。被派去雅典进行议和的是亚历山大和重臣安提帕特。熟知希腊文化的亚历山大在访问他所向往的雅典时,内心想法如何呢?遗憾的是,没有一本亚历山大传对此作了记载。
相比之下,对底比斯的处置则严厉得多。腓力二世要求大量赎金才释放俘虏、归还战死者遗体。而且,他要求处死或流放反马其顿派的领导者,并让亲马其顿派的逃亡者回国,建立起三百人的寡头派政权,甚至还在卫城卡德美亚的山冈派驻了马其顿军队。
之后,腓力二世将希腊各国的代表召集至科林斯,宣布他的战后构想。公元前337年,除斯巴达以外的希腊各城邦都接受了这一构想,结成科林斯同盟,这是由腓力二世控制的希腊统治体制(参照第四章)。他自己被任命为统帅,即全权将军,分配各国应提供的兵力,动员他们成为远征波斯的同盟国。自即位起二十余年,腓力二世终于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也成为了巴尔干最强的统治者。
腓力二世被刺杀
公元前336年春,腓力二世终于着手他的下一个大目标——远征波斯。他首先任命重臣帕曼纽等三人为指挥官,派出一万人的先遣部队。先遣部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现达达尼尔海峡),登上小亚细亚的土地,“解放”希腊各城市。部队基本没有遇到波斯方面的抵抗,沿着爱琴海沿岸一路顺利南下。不久,腓力二世便决定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出发。
初夏时,腓力二世的女儿克娄巴特拉和邻国摩洛西亚的王子亚历山大举行结婚仪式。新娘是亚历山大的妹妹,新郎是母亲奥林匹亚斯的弟弟,因此这是舅父和外甥女的结亲。为进一步强化两国的同盟关系,没有比这更好的亲事了。腓力二世为了夸示自己的权力和名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次婚礼,招待了来自整个希腊世界的众多名人。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初夏,古都埃盖迎接了从各地来参加庆典的人。宴会上,希腊各强国的代表们一个接一个地向腓力二世献上了黄金王冠。虽说是女儿的婚礼,但真正的主人公无疑是到达了权力与威信顶峰的腓力二世自己。这次婚礼的庆典也是远征波斯前的盛大壮行会。
宴会结束的翌日,预定在宫殿后面的剧场举行音乐会。还未等到天亮,观众便陆陆续续涌至剧场。终于,腓力二世身着一身白衣,出现在剧场中。陪伴在他左右的是两位亚历山大,即他的儿子和女婿,护卫也被命令保持一定距离,跟随在他身旁。然后他走向宝座,在离两个年轻人有了一人之距的瞬间,贴身护卫帕萨尼亚斯突然逼近,用偷偷携带的短剑刺入了腓力二世的胸膛。腓力二世仰面朝天倒在了地上,随即死亡。帕萨尼亚斯飞奔出剧场,跑向准备逃跑用的马匹。护卫兵赶上去抓住了他,用矛将他杀死。
这是一场在光天化日之下,全场观众的面前上演的暗杀剧。就在那一瞬间,腓力二世从辉煌的顶峰坠入地狱,是年四十六岁。这无疑是在人生鼎盛时期突如其来的末日。
帕萨尼亚斯刺杀国王有个人原因。他因为同性恋的纠葛对腓力二世怀恨于心。虽然大家可能会叹息“居然只是这个缘故”,但与希腊一样,在马其顿男性间同性恋十分平常,这绝不是件稀奇的事。事实上,公元前5世纪末的阿基劳斯国王就曾因为同性恋的原因,被年轻的爱人(当然是男性)杀害了。在那个王族之间的血腥斗争和整肃清洗时常发生的世界,甚至连刺杀国王也不是特别出奇的事件。
德摩斯梯尼 雅典的辩论家,反马其顿派的领袖。出自Richter,The Portraits of the Gr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