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杏会盟
管仲当政以后,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发展,领先于各国。齐桓公就有了当诸侯首领的想法。
要当诸侯的首领,就得把诸侯们都召集起来,开个会,推个盟主——能不能召集到诸侯,能不能让他们推举自己为盟主,这是是否称霸的主要标志。
以前国家之间会盟,往往名义上都是平等的关系,相当于大家结成一个军事集团,共同去对抗敌人,例如当年齐、鲁、郑结盟去打宋国就是这样。
现在齐桓公的目的不一样,他是要当首领,要让大家推举他为盟主。这种情况在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以什么借口召开这样一次盟会就是个问题。
这时候恰好宋国国内发生变乱,齐国的借口来了。
南宫长万是宋闵公手下的勇士,传说他力大无比,有万夫不当之勇。前一年在乘丘之战中,他被鲁国的神射手射中,被活捉,然后又被放了回来。这件事成了他最大的耻辱。
有一次南宫长万跟着宋闵公去郊外打猎,两人因为猎物归属问题争执起来。闵公火冒三丈,骂他:“你不过是鲁国的战俘嘛,牛什么牛?”这句话严重刺伤了南宫长万的自尊心,暗中便有了弑君的念头。
这次争吵以后闵公不当一回事,没有防备,大概他觉得自己只是随口说说,别人怎么会当真。没想到南宫长万却在暗地里仔细谋划,第二年就在蒙泽设计杀害了闵公。
朝中大臣听说国君被弑,一片哗然。仇牧和太宰华督带领军队攻打南宫长万,在城内激烈战斗。最后南宫长万一方获胜,仇牧和华督都被杀了。
南宫长万把公子游扶为傀儡君王,其他公子闻风而逃,都跑到城外去避难。宋国出现了剧烈动荡。
但是南宫长万这样暴力夺权实在太缺乏正当理由了,不能服众,宋国的各路政治势力纷纷起来反抗。
几位公子分别逃到了萧邑和亳(bó)邑。其中,公子御说是宋闵公的弟弟,最有威望,他逃到了亳邑。南宫长万随后就派兵去围攻亳邑,但两个月都没打下来。
这时朝中大臣跟宋国的公族势力联合,又向曹国借兵,跟公子们的军队合力来救援亳邑。他们打败了南宫长万的军队,一直打回都城,杀了公子游,立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
公子御说成了这次政变的最大赢家。他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王,他儿子更是赫赫有名,后面我们会提到。
南宫长万逃到陈国,宋国向陈国发出通缉令,要求引渡南宫长万。但南宫长万太英勇了,陈国不敢直接抓他,就送给他几名美女,让美女在宴席上把他灌醉,然后用犀牛皮把他裹得严严实实的,装在车上送回宋国。
南宫长万在半路上醒过来了,拼命挣扎。他个子又高,手长腿长,很快手脚都从绳索里面挣脱了出来。车夫吓得赶紧赶路,眼看他要逃出来的时候终于到达目的地。宋人抓住他,把他剁成肉酱。宋国的动乱终于平息了。
管他宋国怎么闹,反正有了故事可以讲,机会难得,齐桓公就说:“我们大家来开会谈谈宋国的事吧。”于是召集诸侯到齐国的北杏歃血为盟。
这是齐桓公第一次会盟诸侯。他召集的国家很有意思,分别是:宋、陈、蔡、邾。宋国是当事国,是大家要“救助”的国家,其他三个都是中原地区的小国。
其他大国没有参加,这好理解,来了就不好推举盟主了;郑、卫、鲁、燕四个中等的国家也没来,而且来的小国数量也少。这说明齐国这时的影响力还不够。总体看起来,这次盟会是比较寒酸的。
但是好歹盟会开起来了,这是齐国朝称霸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次会盟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所有与会国都没有带军队去,只带文官,就是所谓的“衣裳之会”。这是一种和平的会议,表达出桓公希望以和平方式称霸的愿望。后来桓公召集的盟会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形式,后人称赞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在兵荒马乱的春秋乱世,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高姿态。
公元前六八一年春天,旌帜林立,钟鼓齐鸣,经过一套烦琐的仪式以后,五国国君登上了匆忙搭好的高台。由齐桓公带领,献上三牲,焚香祷告,告慰天地神明、周朝先帝,然后依次歃血,对天盟誓。其余四国共同推举齐国为盟主,齐桓公推辞几番以后终于登上了盟主之位。台下百官朝贺,声震寰宇,气势之盛,在春秋以来还是第一次。
齐桓公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目标——会盟诸侯。
然而随后就发生了一件很尴尬的事:宋国“背盟”了。
宋国怎么“背盟”的,史书上没说。但我们知道,宋国一直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国家,明明是个普通的诸侯国,却总以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我祖上比你阔”,这是宋人面对其他国家的常见心态。
所以这次会盟,宋国被迫当马仔去捧齐国,心里肯定是不乐意的。况且齐桓公口口声声要替宋国平定内乱,可是人家的内乱去年就已经平定了,你今年来会盟算什么?
所以宋国难免面和心不合的,不太情愿捧场。
齐桓公当然不答应。人人都这样不配合,他这个盟主还怎么当?所以不配合的国家肯定要被修理一番。不过眼前还轮不到宋国,宋国的事先搁过一边。桓公目前最着急做的是——死磕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