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性格左右了你的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内向的性格真的不如外向吗

1.内向不如外向是谬论,不必为自己的性格自卑

当我们听说一个人性格外向的时候,大多会想到他不但善于与人交往,而且阳光、开朗、乐观、自信,在任何场合都放得开、很受大家欢迎。

但是当我们听说一个人性格内向的时候,总会单方面地认为,他们的性格应该是忧郁阴暗、懦弱、自卑,与人交流时沉默寡言。反正对于外向的人,好像一切好的词汇都应该用得上去,而内向的人只能接受那些消极的词汇。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

美国NBA篮球巨星科怀·莱昂纳德是联盟里公认的“面瘫脸”+“训练狂”。他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就连他所在的马刺队主帅波波维奇也认为,莱昂纳德太内向了,他只知道训练,不怎么和大家说话,但是他对篮球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喜爱和执著。

从他进入高中球队开始,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带起了整个高中球队,尽管他的生活依旧沉闷。进入NBA以后,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那种内向性格,队友曾经面对记者的采访说:“想让莱昂纳德笑一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球馆拼命地练习投篮、突破、防守来提高自己的技术和对抗水平。

2014年,马刺队在他的完美表现和队友的出色发挥下完胜当时的夺冠热门热火队,就是这么一个年仅23岁的内向的人,拿到了代表NBA的最高个人荣誉——FMVP。

这类人往往会很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加单纯,并且对于外部的影响也会看得很淡。比起外向的人,内向者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他们创造的东西可能只有自己才会看得见。

喜剧之王周星驰在荧幕内和荧幕外判若两人。电影里他饰演的各种无厘头角色都是满嘴歪道理,时不时还会来两句标志性的“哈哈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星爷则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他在接受采访时不苟言笑,生活中很少参加各种聚会。但他的内向让他可以不顾周围人的不满或者批评,按自己心里的理解去出演或者拍摄电影。从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电影角色,拍摄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电影。

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不会像外向的人那样把精力过多地用于外部世界,沉浸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内向的人更多地在意自己的内心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想法或者情绪中。而这种专注正是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秘诀。

但是也应当警惕,如果内向过度,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内向并不是缺点,但是如果过分地去在意自己的内向,每天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就会慢慢地迷失自己的方向并且对自己丧失信心。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请忘记那些贬义、消极的描述性词汇。就像你喜欢的那样,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为外界所干扰,努力地去探索你心中未知的领域,去创造你想要创造的新奇世界,让自己内心世界的新奇想法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在这个浮光掠影、甚嚣尘上的社会里,充斥着太多的浮夸和伪善,当人们都在努力去做到周围人心目中的完美人设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其实不论是内向还是外向,总的来说并没有褒贬之分,性格决定的不是一个人的人生,而是他的生活方式,当你真正发现自己喜欢的领域并为之专注和奋斗,那么你才算是成功。

2.相比冒充外向人,真实的你更有吸引力

E·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中说:“自我认同是一种精神朝内的关注。”虽然在心理学中,性格内向和外向各有各的优势,并没有好坏或者褒贬之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认为外向的人才合群,更容易沟通和交流,而内向人的沉默寡言和安静处事则与社交格格不入。为了迎合身边的人,很多本身内向的人选择用一张活泼、外向的“面具”来掩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所谓的冒充外向人。一个内向的人假装外向,不但会让周围人失去认识真实的你的机会,也会让自己失去本来所拥有的内心宁静。

万怡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每当身边有人说她不善交流的时候,她总会感到苦恼。她很羡慕那些谈吐大方、阳光开朗的人,总想把自己的内向性格改掉。于是她开始主动和陌生人说话,在同学面前抓住话题就侃侃而谈,开始参加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然而这番努力却始终不见成效,她不仅没有变得外向,还总是感到身心疲惫。

终于,她无计可施了,只能找心理老师。老师听了她说的话以后,笑着问她:“你这样不累吗?为什么不勇敢地做自己呢?”她这才明白自己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内向,而是因为她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

想通了这些,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她反复告诉自己:“我这个人真诚实在,懂得反省自己,专注力强,虽然我没有很多朋友,但我的朋友都对我是真心的……”,这种暗示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她也渐渐察觉到了那些被自己忽视的优点。再之后,这个曾经精神萎靡的女孩的风貌焕然一新。她不再去刻意地纠结自己的性格是否太过内向,与别人沟通也变得越来越大方。

后来在一次联谊会上自我介绍时,她说:“我是个内向的人,但我并没有觉得内向有什么不好。”身边的人听了以后惊讶地说:“你还内向?我们怎么看不出来?”对此,万怡感叹道:“好奇怪,承认接受自己内向了,别人却不认为你内向。”

内向的人喜欢沉思,阅读,写作等能体验内心世界的事情。就像外向的人更擅长演讲、运动、旅行等体验外部世界的事情。性格内向只是影响了一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彻底否定了这个人的人生。我国著名思想家道家鼻祖老子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可贵,并不在于别人对你有好的评价,而在于你可以认清并且接受真实的自己,并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别人。对于许多性格内向的人,缺乏勇气这个弱点是应该克服的,但克服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接受并且去欣赏自己,在这种前提下再去表现自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自己性格内向而烦恼的人,其实应该感谢上帝赐予了如此重要的个性。因为不论是社交还是学习、工作,都可以通过后天而体验到。而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则是内向人天生的优势,也正是由于这些优势,比尔·盖茨才造就了他的微软王国;J·K·罗琳才写出了她的《哈利·波特》。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接受真实的自己,愿意将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他人,才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主导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埃莉诺·罗斯福有一句名言:与自己做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能跟自己成为朋友的人无法跟世界上的任何人成为朋友。不要总是尝试改变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戴着面具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看到最真实的自己,甚至到最后自己也会迷失本来的方向,身心俱惫。

性格外向还是内向都有各自的优势,就像睡觉一样,睡的姿势有很多种,但是能睡着才是最重要的。人贵在找到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如果有一天,你发现镜子里的那个人从里到外都是那么的美好,你就会找到真正的快乐。

3.内向不等于不善交流

许多人认为性格外向的人在任何场合与人沟通交流时都能做到如鱼得水,谈吐自如;而性格内向的人相对来说比较木讷寡言,不善言辞。甚至有人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把内向的人等同于不善于交流的人。性格内向或许真的会影响与人沟通的能力,但是性格内向一定不等于不善于交流。

当代著名导演李安,唯一的一个华人奥斯卡奖项获得者。他是一个典型的性格内向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做其他的事做的都不太灵光,人也很内向,但就是很奇怪,拍电影总能做到最好。”导演是一个需要与很多人进行沟通的行业,像演员、编剧、制片人等等,而内向的李安并没有在沟通中出现任何障碍,甚至还因为他为人沉稳、内敛而显得很有亲和力,从而让剧组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乐意和他进行沟通并听从他的安排。

而与李安合作过的演员无不夸赞他对演员的指导能力。诸如赢得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年度英国电影人奖的凯特—温斯莱特曾经这样评价李安:在《理智与情感》中,我扮演的玛丽安·达什伍德有非常细腻的情感。为了表达这些,我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是李安导演让我做到了这些。

内向只是说明一个人可能不太喜欢主动与人交流,或者说内向的人不屑于去进行他们认为没有营养的交流。他们会用较多的时间冷静、客观、深刻地观察和思考问题,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要比性格外向者更独到,也更透彻。

生活中,性格内向的人最不善于的就是在公共场合的交际,因为他们不像外向的人那样善于开玩笑。但是在私下里和自己的知心朋友或者其他需要发言的场所,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也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像美国原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一样,她虽然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是不论是在演讲的时候还是接受采访的时候,她都能做到言辞流利、谈吐得体。一个不排斥沟通的内向的人往往要么不说话,要么说出来的话都在重点上。

性格内向,仅仅意味着我们不能很快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但内向有内向的优点,比如善于倾听,待人真诚,在人际交往中会给人踏实、稳重、靠谱的感觉。

王峰在洗车行工作,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无论是同事还是客户与他的关系都不错,他甚至还交了几个做生意的朋友。

其中一个私企老板说:“我每天都在生意场上和竞争对手唇枪舌剑,在公司内部也是尔虞我诈,许多好听的话根本分辨不出来是否出自真心,到最后弄得身心疲惫。但是和小王交流,感觉完全不同。他虽然不爱说话,但是乐于倾听,为人也老实本分,有些话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说给他听。”

王峰的同事也说,和他相处很轻松,你给他讲一件事,他不会随意发表评论。更重要的是有些知心话和他说了,他也不会到处嚼舌头,让人放心。

其实性格内向的人并不是不善于与人交流,而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这导致他们不像性格外向的人们那样更倾向于沉浸在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中。内向的人往往没有很多朋友,但是他们交到的每一个朋友都能很准确地知晓彼此的内心,也就是所谓的知心朋友。

沟通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锻炼来不断提高。伟大如美国总统林肯,他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的人,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也同样能发表各种鼓舞人心的演讲。再如我国伟大的周总理,也不是那种性格外向之人,但是周总理的沉稳反而在多次国际会议上展现了他举止得体,谈吐大方的气质。

性格内向的人并不等于不善于交流。内向的人,内心更充实,看待问题更全面、更透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勇敢地去锻炼自己,同样可以在需要发言的时候拥有亮眼的表现。

4.内向不等于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惧怕社交活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患者会极力地回避社交,并伴随明显的恐惧和焦虑,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张梓宇是家里的独生子,性格内向,家里人对他期望很大,但是高考时由于发挥失常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感,后来变得与人交流也有很大障碍,一跟人说话就脸红冒汗,不敢正视对方,好像做了亏心事一样。

后来张梓宇鼓起勇气去看心理医生,才被医生告知,他患的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这种病症不仅影响患者的基本社会交往功能,甚至个别人还会有轻生的念头。

社交恐惧症在医学上是一种病症,而内向,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倾向,而“病症”和“倾向”是不同的。

由于社交恐惧症的讯息还不是很普及,大众也对此一知半解,再加上内向的人一样不太爱好社交,因此很多人会误将内向的人等同于社交恐惧症患者。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内向的人在社交活动中,也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且交到很好的朋友。就像台湾著名作家罗兰曾经说过:要把同道的人当做朋友,而不必把同利的人当做朋友。很多内向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就是遵循这样的原则。

刘明杨从小性格内向,不爱往人多的地方凑,但是对文学作品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喜爱。上大学后,没有了老师的高压,他有了更多时间去享受阅读和写作的快乐,他每天待在图书馆里,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眼界和文学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开始投稿,他的文章出现在了学校的报刊和杂志中。也因此,很多和他一样性格不太外向却有相同兴趣的人开始聚集在他身边。大学有很多的聚餐和社团活动,当别人都在为了拓宽自己的人脉而东奔西走时,他们就利用这些时间来一起讨论故事情节、剧情发展甚至还会去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一些摄影。直到最后他们几个人一起完成了一本书的编写,投到某出版社,意外地受到了一个知名编剧的夸赞。从此,这几个内向的在外人眼里看来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成了学校里的名人。

社交恐惧症患者是自己无法也不敢和外界接触,而内向的人只是不喜欢或自己不想与外界接触。但是内向的人往往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这是社交恐惧和内向的区别。

内向的人往往不会跳出来反驳别人的想法,经常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交往着自己的朋友,过着自己的生活。

文学大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朋友就是他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内向的人看似不利于交流的特质有的时候反而是社交中的一种优势,他们往往不是通过谈天说地、大侃特侃去交朋友,而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吸引有着同样喜好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内向的人虽然朋友不多但大都志同道合、彼此知心的原因。

对内向之人而言,朋友就要像古代的伯牙、子期,不需要说太多的话,却能想对方心里所想,这样的朋友才是他们需要的朋友。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朋友,实乃幸运。

5.沟通中,会听比会说更重要

有的时候,在沟通中,对方需要的并不是建议而只是想把自己的烦恼或者想法倾诉出来,太爱说话反而变成了一种不好的行为。就像当代著名主持人柴静说的那样: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去倾听他人心底的沉默。

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因为是否解放黑奴的问题,各政客意见不一的情况让当时任美国总统的林肯很头痛。

有一天,他给住在伊里诺斯州一位性格内向的老朋友写信邀请他前往白宫,说想和他讨论一些问题。这位老朋友收到信来到了白宫后,林肯对于发表解放黑奴的声明是否可行的问题和他探讨了几个小时。

其实所谓的探讨,就是林肯自己滔滔不绝地说了数个小时,这位沉默的老朋友只是默默地听着,时不时地对满脸愁容的总统先生微笑示意自己在听。

最后,林肯和他这位老朋友紧紧地握了握手,然后送他回家。那个老朋友回忆说:“他在说完那些话之后,整个人看着似乎感觉好了很多。”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上帝给了我们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倾听少说话。倾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际交往中,一味地表达自己有时候并不能给自己加分。

倾听是一种了解对方的方式,当我们认真倾听对方的话时,尽管内向的我们没有说什么话,但是从对方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性格、态度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让我们在以后可以有针对性地与对方交往。

倾听也会给人留下好印象,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往往会让人感觉他对讲话人的意见和看法很重视,从而让讲话者产生愉快的心理,这有利于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时间久了,内向的倾听者身边反而有很多知心朋友,因为他们在聊天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内向的倾听者产生了好感和依赖。

最有影响力的人生导师戴尔·卡耐基关于沟通有一句名言: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而他自己也做到了这点。在一次晚宴上,卡耐基无意间遇到一位热爱旅游的女士,这位女士问他:“卡耐基先生,我知道您到过很多地方,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下您所游览过的名胜古迹?”卡耐基听完后细心地给这个女士讲了起来,讲了一会儿,那位女士说,她和她丈夫去过非洲。卡耐基听到后停止了讲解,转而问那个女士:“可不可以请您讲解一下您游览过的非洲?”女士听完后,兴高采烈地讲解了起来。之后的几个小时都是卡耐基微笑着倾听而女士开心地讲解,他还会时不时地询问一下女士和她丈夫游览的心情。宴会结束后,那位女士高兴地和卡耐基说:“您真是我遇到过的最绅士,最值得交的朋友!”

倾听是沟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管是朋友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以及爱人之间的沟通都需要倾听。不善于倾听只是一味地发表自己意见的人往往会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

内向的人在倾听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虽然不喜欢说,但是他们会用心去听,听每一个人的声音。当你需要一个倾听者时,内向的人会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需要什么意见,内向的人在倾听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斟酌后也许会给出比较好的建议。

杰克乌弗在《陌生人在爱中》里所写:很少人经得起别人专心听讲所给予的暗示性赞美。当整个社会都在努力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心事说给别人的时候,内向的我们不妨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倾听者,在嘈杂的世界里,努力去守住自己心灵上的那份宁静和安详。

6.内向人“嘴巴严”,给人感觉值得交心

明朝学者冯梦龙有一句诗: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理解为想找到朋友很容易,可是要寻觅知音就难上加难了。

不论是当你遇到挫折、困难想要倾诉或者是感到喜悦、满足想要分享的时候,拥有知心朋友往往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内向的人虽然社交能力不强,但往往对人很真诚,值得信任,更是出了名的嘴巴严。嘴巴不严的人经常会因为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北宋名臣晏殊是一位具有较高保密意识的人。宋真宗时,晏殊担任知制诰一职,主要负责起草诏令,通俗地说也就是外朝一名重要的秘书工作人员。

一天,宋真宗宣晏殊入宫,交给他一份任命名单,让他按照名单上不同人对应的内容草拟制书。晏殊看罢,慌忙跪在地上对真宗说:“臣是外制,不敢僭越。”

原来,从唐后期至两宋时期,由中书舍人或知制诰草拟的制书称为“外制”,由内廷翰林学士起草的制书称为“内制”。晏殊称自己是外制,以示不可破坏制度。宋真宗觉得有理,便找来另外一个翰林学士起草制书。晏殊见状,又向真宗上奏:“臣已经知道了制书的内容,担心出宫后会泄露出去,臣请求在学士院借宿一晚,明日再出宫。”宋真宗听完后,对晏殊的保密意识大加赞赏,并且准许了他的请求。第二天制书发出,晏殊惊奇地发现,他所看到的内容竟与昨天在宫中见到的完全不同。虽然觉得奇怪,但出于职业操守,晏殊始终没向任何人提这件事。

一个“嘴巴严”的内向人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不会为人所知,但是一旦被人所了解,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之结交。谁都有藏在心里的事儿,也都有憋不住的时候,当他们想把自己的心事说给别人听时,一定不希望闹得众人皆知,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会仔细倾听然后保守秘密。

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听到秘密很容易,但要将之保存下来则是很困难的。这个出过爱因斯坦、卓别林等性格温柔的大师的民族,对“嘴巴严”有着近乎苛刻的坚持,也正因为如此,在经历了残酷的洗礼后,这个民族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

李林进入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工作。他工作努力,性格活泼,和谁都能夸夸其谈,一时间在车间内很受欢迎。一次放假的前夕,李林路过经理办公室门前,无意间听见经理开会说由于市场需求过大,公司打算取消员工假期,大家留下来赶进度……话还没听完李林就急匆匆跑到车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场的员工。员工听完心里都很不开心,于是大家就聚集到办公室门前。秘书一看这形势,连忙汇报给经理,经理听完事情的始末后问员工们:“谁告诉你们的?”

知道是李林偶然偷听到后,经理很愤怒地说:“开会只是讨论要不要加班,刚才本部来电话说,供应量已经够了,已经结束了讨论。你怎么能不问清楚就乱散播消息呢?”虽然李林只是受到了训斥,但员工们对李林的看法已经变了,都认为他是一个“大嘴巴”的人,也没有人敢和他深交了。

想要和别人成为真正的朋友,首先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只有在帮助别人保守秘密的前提下,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而信任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这样不好的习惯:当亲近的人对他说了秘密以后,这些人有时候会为了讨好别人而“出卖”这些秘密。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会失去最亲近的朋友,而别人也会因为这种人嘴巴不严而对他敬而远之。

性格内向的我们往往不会拿亲近之人的秘密到处和别人说,也因为如此,内向的我们往往会在人群中拥有几个乐于交心的真朋友。没有酒桌上过多的喝酒吹牛,也没有球场上过多的喧嚣吵闹。内向的我们只会静静地坐在对方面前,听对方把想说的说完,然后一起去散散步,就好了。

7.电话总不响,你就主动打出去

在人际交往中,内向人总是比较被动,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果把人际关系比喻成两人通电话,那么内向的人永远都是那个听到铃声响起,接电话的人,而不是那个拨号者。

这就决定了内向的人是被动的,我们不能保证,对方每一次拨打电话的对象,都是我们。不主动出击,我们的电话可能永远也不会响起。

在外人看来,晨楠是一个人缘很好的女生,她有四五个特别要好的闺蜜,还有一群见面可以打招呼的朋友。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有的时候她还是会感到很孤单。

原来晨楠这个人很会照顾别人的感受,所以很多人都会找她诉说心里的烦闷,一来一往,也就结识了很多朋友。但是她这个人性格很内向,每次都是等别人会主动来找,却从来不主动与别人联系。但在她心里,那些朋友们对她很重要。要是一直没有人来找她,就会变得很苦闷,以为是别人不再需要她了。

也因为如此,以后再见到对方时,晨楠往往会摆出一副初次见面很客气的模样,完全没有了当初那个认真倾听的女孩的样子,从而也失去了很多好朋友。

此外,和人交际聊天的时候,内向的人如果太被动,任由其他人找话题,很可能会导致自己完全搭不上话。因为人家找的话题,可能自己根本不熟悉,这样就会变得不知道该说什么。但如果是自己主动找话题,那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找自己熟悉的话题,同时兼顾一下在场的其他人,让这个话题覆盖尽可能多的朋友,让大家都有得聊,那么此时内向的我们在别人眼中就变成了一个非常会交际聊天的人了。因此,与人沟通时,内向的我们更应该主动挑起话题。

除了在交际中,工作学习中也是一样,内向的我们要做一个主动的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要求过他的员工:“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事,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技能。”很多时候,如果内向的我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一点,往往会得到好的结果。

美国有个叫琼斯的年轻新闻记者,他是个性格内向并且极为羞怯怕生的人。有一天,领导叫他去访问当时著名的大法官布兰德斯,琼斯听后大吃一惊,连忙说:“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认识我。”在场的和他关系很要好的一个同事拿起电话就拨通了对方秘书办公室:“您好,我是明星报的记者琼斯,我奉命采访布兰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琼斯一听吓坏了,在旁边恨得大骂:“你怎么能提我的名字?”这时电话里已传出声音:“一点十五分,请准时。”“琼斯先生,你的约会安排好了。”同事滑稽地耸了耸肩,而琼斯一下子愣住了。出乎他的意料,采访很成功。

“那一刻是我二十几年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成名以后的琼斯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总会说这句话。

内向的人有时往往会还没有做这件事就开始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无法做到,其实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否定,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试想假如一个推销员,每天都在被动地等着客户主动打电话来订货,这现实吗?只有自己主动拨出电话,才有可能得到回报,如果只是被动地等待,那么连成功的可能性都没有。内向的我们本来就已经拥有了很多的优点,如果再主动一点,往往会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率先伸手,争取主动,要想让一个人尽快与自己从陌生走向熟悉进而成为朋友,首先要丢弃等待的态度,率先发出对他人的友好信号,因为处于主动地位的人总是比处于被动地位的人容易得到朋友。此时要想到:内向的我们在别人面前是陌生的,别人在我们面前同样也是陌生的,心理都是一样的——渴望得到友谊而又感到有些拘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内向的我们首先积极主动地伸出友谊之手,那么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不论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学习工作中,内向之人都应该多些主动。不要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联系你,有时候,主动联系别人,会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稳定。

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尤其是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找话题的主动权。精英的销售为了和客户搭上话,会主动探知客户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也该如此,主动出击,让人们兴奋起来,进而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和我们交朋友。

8.如何消除与陌生人相处的紧张感

由于骨子里天生向内的情绪和谨慎的性格,使得内向的人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往往会有一种显而易见的紧张。而这种紧张,有的时候不但会使双方的交流变得不怎么愉快,也会在很多场合产生尴尬的气氛。

林轩是一家高尔夫球会的销售员,由于工作需要,每天他都需要通过登门拜访和电话预约的方式接触大量陌生的客户。

但是他的性格很内向,每次给客户打电话或者是面谈介绍产品时,他都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情绪。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脸红、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等生理情况。

这让他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产品介绍和说服客户上,转移到了想要赶快结束这场糟糕的对话上了。接下来的交谈往往会变得很不愉快,最终不欢而散。这种情况导致他的业绩很难完成,经常遭到老板的批评。

内向的人,与人沟通的时候,往往会从心底生出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以至于不愿意主动和身边的人去进行交流,面对陌生的人时,尤其如此。有时产生这种紧张不是因为我们不如别人,只是因为内向的我们太过于注重完美而导致与人接触时会没有自信。

为了建立这种自信,在平常应该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做一件事情之前告诉自己“我不比别人差,我也能做得很好”、“我会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比如在平时与人接触时告诉自己“我是个很有吸引力的人”、“我说的话大家都爱听”等等。这些积极的暗示,会帮助自己在与人交往中慢慢克服紧张的情绪。

此外,与人相处时面带微笑也能帮助我们消除紧张感。微笑不但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传达善意的工具,也会让内向的人在与陌生人沟通时,增加自己的亲和力。面带微笑地与人交流不仅可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也显示了自己与对方交谈时的自信和不怯场,从而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进而让我们在与人沟通时消除紧张的心情。

在与人交流时,有时候直接向对方袒露自己紧张的情绪,比佯装镇定好得多。就像做销售工作,当面向客户时,我们可以直接向对方表示,“先生,与您第一次接触我很紧张”或者“由于我对您很仰慕,初次见面我感到很紧张”。有时候主动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紧张情绪,自己的紧张情绪也会因为说出来以后慢慢减轻。

克服面对陌生人的紧张感最重要的还是要敢于主动与人交流,就像著名喜剧作家萧伯纳,在年轻时非常胆小、害羞、不敢当众讲话。甚至有朋友请他吃饭,他会在人家门口徘徊良久才敢按下门铃。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朋友请他上台演讲,结果他非常紧张、非常狼狈地结束了自己的演讲。

为了克服这种不好的行为,萧伯纳开始主动与人沟通,拼命练习自己的演讲技巧,最终成为了一流的演说家。主动与人交流没有坏处,甚至会是我们向对方学习的机会,因为内向的我们更会去关注一些细节,去总结一些经验,从而可以让我们在与别人的沟通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内向的人心中常常会住着一个叫做“自尊”的小怪兽,也正因为它,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怕丢脸就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主动地与人沟通,把自己的特质展现给对方,不仅会提高我们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也会让我们在多次交流中逐步消除面对陌生人的紧张和焦虑,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交。

任何问题都有它出现的原因。与陌生人交流时,内向的人会感到紧张也一样。当我们真正找到为什么会紧张的原因的时候,勇敢地面对它,然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去解决它,就算生来内向也能克服紧张。

9.别光顾低头玩手机,也要抬头关心下身边的朋友

当我们遭受挫折、苦难而惨然跌倒时,是身边的朋友为我们拂去衣上的尘土,陪我们继续前进;当我们经历喜悦、快乐而停下脚步时,是身边的朋友轻拍着我们的肩头,告诉我们不要忘形。身边的朋友就像是无尽的养分,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在智能手机普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不知不觉地就成了“低头一族”。当我们的目光只停留在手机屏幕上时,殊不知已经和身边的朋友渐行渐远了。

张子彧和林铮是非常要好的高中同学,但是张子彧性格很内向,整个高中读下来,也就林铮这么一个知心的朋友。后来两个人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张子彧的内向让他不敢和周围的人交往,林铮就一直不断地鼓励他。他知道张子彧热爱象棋,是个象棋高手,就推荐他去象棋社,而张子彧的象棋技术也让社里的社员感到敬佩。

忽然有一天,张子彧发现手机上有一款可以和别人下象棋的游戏,于是就点了进去。这一玩就停不下来了。由于他性格内向,不爱和别人交往,游戏世界让他感到如鱼得水,于是张子彧对手机游戏上瘾了,有的时候,甚至一天不出寝室,就在屋里玩游戏。

好友林铮知道后,心里很着急,多次劝说张子彧,“子彧,快考试了,别玩了,考完再玩吧。”、“子彧,下周有一个象棋比赛,你去参加吧。”……最开始,张子彧还听好朋友的话,会暂时放下手机,但是他下课回来依然玩,甚至不睡觉也要玩。时间久了,他就对林铮的话越来越不耐烦。有一次,林铮一着急就把张子彧手机抢过来,强行关机了,张子彧正玩到兴头上,很愤怒地对好朋友说:“你别管我了,我爱玩就玩!”

林铮很伤心,对张子彧也很失望,转身离开了。后来张子彧由于沉迷手机,挂了很多科,甚至因此被留级了,他想要去找人倾诉一下,才发现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他不禁十分后悔。

内向的人因为交际圈相对来说比较小,并且朋友又不多,往往会很容易沉迷于玩手机,借此来排遣自己的孤单和证明自己的存在。

当从手机的世界中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就会感到心里无比的空虚和落寞,也正是因为在手机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反差,让内向的人变得更加依赖手机,直到最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

科尔顿说过这样一句关于友情的话:真正的友情就如同人的健康。在失去之前,永远无法意识到它的真正价值。这对于只顾低头玩手机而忽略身边朋友的人来说,是非常匹配的。手机只是我们手中的一种和朋友交流的工具,而内向的我们却因为沉迷手机变成了它的奴隶进而忽略了身边的朋友。

其实对于内向的我们来说,关心朋友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因为我们心细,所以我们总能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找到自己的朋友喜欢的那本;因为我们善于倾听,我们总能在察觉到朋友苦闷烦躁的时候给他最有力的支持和最好的建议;因为我们更加深思熟虑,我们也总能在朋友遇到问题时,给予他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利用手机一样可以让身边的朋友感受到我们的关怀。除了沉迷于用手机玩游戏、刷微博、看花边新闻以外,我们可以动一动手指给朋友发一段自己生活中发生的趣事,或者用心地给朋友做一张贺卡,又或者直接动手给他打一个电话,哪怕只是问问:“最近好吗?”也是对朋友的一种关心。朋友最怕的不是吵架,而是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联系。

希望不要有一天,我们拿着没有电的手机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感到无穷无尽的空虚和落寞时,连一个诉说的对象都没有。

从这一刻、这一秒开始,抽出时间来,真真正正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和你身边一直陪着你的朋友哪怕是看看电影、或者一起散散步,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友情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