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持续行动是永恒话题
持续开始,持续放弃
“这一次,我又没有坚持下来。”这句话是我这几年在做“持续行动”的事业时最常听到的。
网络时代,资讯技术发达,信息过载。社交媒体上的发家故事铺满手机屏,朋友圈里到处是逆袭榜样:赚钱了,升职了,买房了,公司上市了……一个个光鲜的成功案例刺激着我们。我们在深有感触之余转发,在焦虑中下单,被“壮志未酬”的痛苦点燃决心,借着对未来的期盼种下憧憬。看看别人的成就,再看看自己的平凡生活,我们无限惆怅,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夜深人静,我们开始反思人生:自己是不是也得做点啥?
我们在新手账本里写下梦想清单,买一套网络课程,办一张健身会员卡,付费加入学习群,报名参加一场考试……我们对自己说:“我要开始改变啦!”
最初几天是行动“蜜月期”,一切都是新的。要背的单词我们很快搞定,在写读书笔记时充满干劲,就算每天更新公众号文章也有说不完的话,锻炼时也充满了激情。白天工作再忙,也盼着下班后完成梦想清单,今日事今日毕。刚刚开始行动的人是最幸福的。那时的我们还在舒适区,还没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总是感觉良好,活在无限的希望中,心情愉悦。一个人偷着乐不够,还要发朋友圈,告诉全世界。
然而生活不是童话,成长进步绝非过家家。王子和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之后,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交房租水电物业费。生活是故事的开始,故事是意外的集合。
想改变,没时间
对于一个追求上进的人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想改变,却没时间。
自我实现是人类的高级需求。想改变的心,随时都能被触动。欲望总是那么容易膨胀,一个故事,一张照片,一段短视频,就能把我们“撩”得欲罢不能。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通人的时间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们小时候忙着上学做作业,长大了忙着上班,忙着照顾家庭,还要忙里偷闲玩手机。从早到晚,我们的时间被一件接一件的事情轮流接管。
忙碌会压抑一个人想改变的心。我们的念想只能暗暗出声,物欲横流的社会太吵闹,我们很难听得见。我们太擅长用忙碌麻痹自己,把虚假的充实当成奋斗的证明,用从众和跟风代替担当和责任。而我们的直觉又告诉自己,这样好像不对劲。
等到工作节奏稍微缓和,内心被压抑的声音又被释放出来了。当我们开始思考人生,憧憬未来,想向榜样看齐,下定决心努力奋斗,并不能说明我们变得积极向上了,可能只是正好工作不忙。当然,我们还是愿意相信自己是积极向上的,只是喜欢说自己没时间。
永远完不成的梦想清单
时代红利、行业风口、一夜暴富、月入十万、快速变现……这些高能词汇,在社交媒体上“花枝招展”,撩动我们的欲望。你羡慕朋友圈里别人的生活吗?下午茶时间的精致甜点、说走就走的出国旅游、全国各地线下大型课程的学习照、一天读完一摞书晒出的读书心得,还有与成功人士的合影……你向往这些生活方式吗?于是,有人跳出来说:“买课吧,为知识付费吧,开始终身学习吧。”在冲动的一瞬间,你跺脚咬牙,按下了支付密码的最后一位。
你告诉自己每天坚持做一件事,相信只要持续下去就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你把计划写在本子上,称其为“梦想清单”。在知识付费时代,你似乎花钱可以学到任何内容。在你的梦想清单上,不管是英语写作,还是财商情商,不管是个人气场和妆容,还是演讲或职场,每一条细分赛道上,都挤满了愿意和你分享一切经验的人生导师。
你如果不知道要学什么,那么还可以找人工智能“看面相”,帮你算算适合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买课。一条课程链接内容图文并茂,配上音视频,仿佛就是你改变人生的秘密武器。在你付费后,还会有人把你拉到社群里,对你嘘寒问暖,让你感受网络大家庭的温暖,这就叫“产生联结”。你可能还会领到一些任务,被要求每天发朋友圈打卡。如果你坚持发朋友圈,带动你的好友一起加入,给老师招到了新学生,那么你还能获得现金奖励,这就叫“社交裂变”。有这么“好”的老师,有这么“好”的社群环境,你对自己说:“我太期待看到自己的改变了!”
新手往往运气较好,但是我们经常错误地把好运气当成硬实力。你现在想改变,花钱买课进社群,给自己安排额外的任务,想实现所谓的梦想,可能因为你正好不忙。但是,只要我们忙起来,那些雄心壮志统统被置诸脑后。而残酷的现实是,忙才是生活的常态,我们要赚钱,要养家糊口。
领导说:“今年行情不太好,年底冲业绩,大家辛苦一下,从今天开始一起996。”你只好笑嘻嘻地表示全力支持,内心却翻江倒海,坚决反对。深夜,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想到梦想清单上还有任务要完成。夜色下,“梦想”两个字特别刺眼。一瞬间的犹豫后,你对自己说:“今天太累,明早再说,我早点起来就行。”犹豫的闸门一旦打开,理由就会像洪水一样倾泻而出。
第二天,6个闹钟都没叫醒你。你踩点上班,心里还惦记着梦想清单。你撇撇嘴说:“中午消灭欠下的任务。”然而,临近中午,会议迟迟没有结束。吃完午饭,你连饭盒还没来得及收拾,电话响起——你的好朋友失恋了!你花了一个小时安慰你的朋友,心里感慨交友不慎。
下午的工作开始了,你接到两项紧急工作,需要马上处理。终于手忙脚乱做完时,你抬头看到夕阳西下。夕阳的余晖穿过写字楼的玻璃,从窗帘的缝隙中,斜照在办公桌的“梦想清单”的“单”字上。可是你的任务一点也不“单”着,昨天欠的没有做,今天待完成的任务还在向你招手。你咬咬牙告诉自己:“我可是有梦想的人,今天晚上回去就补上,做不到是小狗!”
熬到晚上9点,准备下班。正高兴时,10年未见的老同学突然打来电话,说他到了你的城市出差,想见你一面,叙叙旧,而你竟然立马答应了。你后悔地挤在地铁上,穿越大半个城市,见到了老同学。老同学现在混得还不错,从发福的肚子就能看出来。你们喝了点酒,畅聊了一个小时。最终看到你混得不如他,老同学“心满意足”地给你喊了一辆豪华车,要送你回家。
你感受到了他的这股得意劲,并不愿意乘坐。但是没办法,地铁停运了,况且你还没坐过豪华车。深夜,路宽车少,司机开得又快又稳,而窗外的夜色正浓。过了晚上12点就是新的一天,你的梦想清单上已经积压了三天未完成的任务。
“做不到就是小狗!”“嗯,好吧,做一只快乐的小狗。”
每天都有意外情况发生,那清单上的梦想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总有意外让行动无法持续
如果你在执行梦想清单时连续三天都宣告失败,那么你基本上处在放弃的边缘了。巨大的情绪波动,就像海浪拍打着海面上的一叶扁舟。无法承受的情绪波动是一个人选择放弃的重要原因。人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是一个说到做不到的言而无信者,于是想办法平衡自我认知。有人会直接停止行动,告诉自己不适合这样的梦想,下次重新开始;有人对未完成的任务视若无睹,告诉自己周末再补。
未婚人士尚有属于自己的周末,这是最佳的“还债”时间:推掉约会安排,把自己关在房间,打开梦想清单,从早到晚,一鼓作气,逐个“去库存”。不过,用一天时间补完五天欠下的任务,其难度不亚于周一到周五不吃饭,周末一次性补吃。而且,一旦“求完成”心切,人们在做事时必然心浮气躁。在成长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是自我欺骗的高手。
已婚人士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了,并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完成清单上的梦想简直就是奢望。成家立业后的成年人在职场中往往最脆弱,其收入来源单一,又害怕丢掉工作,既要关照另一半,又要辅导孩子写作业,还要照顾年迈的双亲,留给自己的时间很少。
我曾经接过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个人咨询案例。一名高校教师想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妥当,腾出时间提升英语水平,专门来寻求我的建议。她在学校要给学生上课、搞科研,还要以院长身份处理行政事务,回家还要照顾孩子,每天都像拧紧了的发条。经过梳理后我发现,她每天能腾出来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只有40分钟,而且是在通勤的路上。利用40分钟的通勤时间提升英语水平,难度可想而知。
在日复一日疲于奔命的“充实”生活中,我们会渐渐忘掉梦想清单里的待办事项。行动“蜜月期”并未持续多久,记录了梦想清单的手账本依旧崭新,我们欠下的任务越积越多。改变自己的憧憬已经模糊,成长的心田一片荒芜。我们收拾行李,匆忙离开度假的海滩。天还是那么蓝,平静的海面只有孤帆。阳光透过纱帘照到桌前的梦想清单,那里的世界一片安静,仿佛没有我们的存在。我们回到了生活的救火现场,只留下一声叹息:“我这还不是没办法。”
生活中总有意外,每天都有特殊情况。“每天只要做一点,日积月累就很多”的想法,逐渐就被搁置到一边了。每天学英语、每天锻炼、每天读书、每天写文章、每天给孩子讲故事……那么多的想法,都从我们最开始的信心爆棚,变成了最后的不了了之。那么多的尝试,都无疾而终。从入门到放弃,很多人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有的人一两周缴械,有的人三五个月中断……
总有意外让行动无法持续,以至于我们甚至选择忘记自己曾经有过梦想。
无法突破的“循环怪圈”
每个人在收获成长、取得进步的时候,都会遇到“循环怪圈”:开始时兴奋热切,在中间阶段遇到突发情况手忙脚乱,在抵达终点前放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沦后,情绪平复,又会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时间流逝,那些未能实现的愿望,在生活的枪林弹雨中暂时被遗忘在心灵的某个角落。等到繁忙的工作告一段落,我们心里又开始发痒:我要追求进步,我要寻找更好的自己,我要变得更强大,我要做更多的事情……每逢新年伊始或季度交替,这些想法最旺盛。
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放弃,而是放弃过又想重新开始。我们会遗忘这些放弃的“前科”,对每一次新的开始,我们都充满憧憬和渴望,全然忘记“前世”放弃时的挣扎。
把时间线拉长,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但是只是在原地画圈而已。每一次,我们都充满激情地开始,备感焦虑地应对,手忙脚乱地维持努力的状态,最后不了了之地结束。一个周期,又一个周期,我们持续开始、持续放弃,却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一直在一个“循环怪圈”中进行周期运动。时间流逝,我们年岁渐高,距离出发点却并没有多远。《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篇话题文章曾经在网络疯传,这背后固然有强烈的情绪冲动,但是更多的还是“年纪增长却一无所成”的普遍焦虑。
出现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一直在“循环怪圈”内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持续开始—持续放弃”中反复挣扎,没有占到时间的“便宜”,没有实现成长复利。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让我们越活越开朗,反而让我们越活越困惑,越活越压抑。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持续开始—持续放弃”的严重后果,便开始寻找破解方法。最近几年,关于个人成长的知识产品井喷式增长:有的讲时间管理,告诉你如何拥有高效率的人生;有的讲性格塑造,说要有好的性格才能有好的命运;有的讲人际关系,主张只有好的人际关系才能通往幸福;有的教你选择,声称只要选得好就没问题……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个人IP(知识产权)的崛起,刺激了个人成长主题的内容,而牛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是你又焦虑了:为什么我就这样差呢?
我从2014年开始写作,用持续行动为自己的认知升级,并运营以“持续行动”为主题的社群。经历了5年的行业发展,我亲眼看到过个人的强势崛起与萎靡不振。我觉得,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正面、直接的回应。这个问题概括如下:
教人如何成长的内容即使再好,如果一个人只看不做,只听不想,只输入不输出,那么他就无法脱离“持续开始—持续放弃”的循环怪圈。我们买了那么多课,学了那么多理论知识,但是“听的时候万分投入,听完该放弃放弃,放弃后该痛苦痛苦,痛苦完下次行动时该兴奋又继续兴奋”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
这种“持续开始—持续放弃”的反复过程就像诅咒一样,牢牢地把一些想改变的人困在平庸之井中。我们似乎只能不断从线上到线下,一次又一次地掏钱买课,几元钱一节的在线语音课买了一遍,几百元一期的在线训练营又买一遍,上万元的线下课再买一遍,还有价格更高的私人定制课程,砸钱把自己变成终身VIP(贵宾),变成超级用户。然而在交了大笔的学费以后,自己的困惑非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不少。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追逐热点学习,随大流链接人脉,最后却没换来内心的踏实和喜悦。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可是,花钱购买课程无法让你突破“持续开始—持续放弃”的怪圈。
破解:从面对真相开始
在知识付费时代,很多人通过卖课已经实现了“人生逆袭”,无时无刻不在朋友圈里传播“如何月入十万”“靠副业赚钱”的方法秘籍。但是这些成功案例,有多少是由潮流兴起所致,又有多少是由个人内在成长触发,没有太多人真正关心和探讨过。我们似乎很在意分销一门课能赚多少钱,我们似乎很享受知识浪潮带给我们的资产增值与个人名誉,却很少关心我们的价值究竟会在什么地方体现出来。
如果价值无法通过课程传递,启发无法通过知识的“交付”获得,成长不能依托内容设计推动,而知识付费的从业者却在为如何让一门课卖成爆款而绞尽脑汁,那么即使业绩再繁荣,课卖得再好,知识付费也是无本之木,无法长久。如果你曾经买过“保证加薪,无效退款”“月入十万的小秘密”这些课程,那么现在再回头看,你会怎么评价那个时候的自己呢?可能卖给你课程的公司都找不到了。买了一门课,你还会再买第二门吗?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买课只是一时冲动,而改变是持续行动的过程。一见钟情只是开始,长久厮守才能通往幸福。
为什么坚持那么难,以至于我们甚至会否认坚持做一件事情的重要性?
为什么做一件事情容易半途而废,以至于我们只好选择遗忘自己放弃过这件事情?
为什么事情做到一半就会中断,无法持续下去,以至于我们一直都在忙,却毫无积累?
怎样才能打破“循环怪圈”,真正突破成长的限制?
当一个问题长期、持续地困扰我们,却没有得到解决时,背后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盲点。这来自我们的认知障碍,比如错误地评判了某件事情的重要性,错误地估计了某件事情的影响力……当我们以为的和事情的真实情况出现重大的不一致时,我们往往根据自己以为的情况采取行动,而外界却以事情的真实情况为标准给我们反馈。这是我们经历磨难的开始。
回到“循环怪圈”,如果我们总在反复地持续开始、持续放弃,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件事情的难度远远大于我们的设想。我们总想轻描淡写地开始,随随便便地搞定,然而“敌人”比我们强大很多。打没有准备的战争却毫不自知,是否这才是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我们要检查自己的认知,看看自己以为的情况是不是和真实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出入。我们要面对真相,升级认知,让自己的理解和世界同步。
持续:比想象中更难
持续行动非常难却异常重要,其难度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在不同维度上,人类都要面对持续行动的问题,却未必都能做到持续行动。持续行动关乎个体能否长久做一件事,关乎家庭能否健康幸福,关乎事业能否不断发展,关乎一家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关乎国家和民族能否在历史长河中保持活力……
我们在行动时往往会半途而废,因为我们并未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持续行动”这件事的强大力量。要获得强大的力量,必然要付出对等的努力,克服更大的困难。
持续行动的难度非常大,但我们对难度的认知应该来自内心深处,而非来自外界的说教和跟风附和,也不是来自“一看就懂”。在内心深处产生的认识根深蒂固,而来自外界的说教犹如安装的假肢,总是不真实。这两种对于持续行动的认知,看上去很像,但是完全不一样。我会在本书最后一章具体介绍持续行动到底难在何处。
从真实的世界,长出自己的想法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曾经说过:“人们通常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比由别人发现的更加深信不疑。”充分认识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必须从感官层面出发,在大脑里扎根,就像树干发出新芽,是生命的勃发,是内在能量的爆发。
我们经常会用“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描述中国的地理特征,然而对这个概念却没有太多“感觉”。这就是因为“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认知来自外界的灌输,只是因为重复的次数多而被印刻在你的脑子里,但是这并没有真正成为你认知体系的一部分,这就像塑料花一样没有生命。
当你真正有机会背起行囊,到祖国各地走一走,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时,你就会发现,原来那么多地方的那么多人,都说着中国话,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却过着不同的生活。你的眼睛看到了极致的景色,你的耳朵听到了各式的方言,你的嘴巴品尝了酸甜苦辣的各种美食,你的双脚踏过不同的土地。你触摸了每个到过的城市,甚至经历了航班晚点之后在机场通宵的狼狈。忽然有一天,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叠加在一起,通通涌上你的心头,你不由得感慨道:“这个国家,真是大啊。”这个时候,“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对你而言就不是干瘪的8个汉字,因为你的认知来自深刻的亲身体验,是你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换来的。这些经历就像种子一样在脑海里生根发芽,最终焕发生机。
2017年,在我的第一本作品《刻意学习》出版以后,我跑了国内11个城市举办线下课,与各地读者见面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知道了我和我的书。除此之外,对我来说,当时最大的收获是,我深刻地体会到“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含义。
对我们的成长进步起到重要作用的认知,也需要从头脑里“生长”出来。只有真正从头脑里生长出来的想法,才算是“自己的想法”,才能成为自己的“第一反应”,才能变成自己的“认知武装”,才能指导我们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活。就像武林高手一样,他们并不需要随时手握武器,即使面对突发情况,也能见招拆招,灵活应对。
你有哪些关于成长、关于自己的想法,是在真实世界生长出来的呢?
要自由生长,不要被动灌输
“生长出的想法”和知识服务商“灌输”的想法有本质的不同。
在知识付费时代,知识服务商想方设法地优化和更迭内容,企图通过更好的内容表现手法,让“罐装”的知识在你不费脑力的情况下被“接收入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复杂的原理往往要简化成一些案例和故事,深奥的概念必须以形象化的方式让受众吸收。为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读者留下印象,知识服务商必须有一些明确甚至出格的结论。在这种模式下你好像都不用怎么努力,只要随便听一听,甚至利用碎片时间浏览一下信息,就能搞懂天下所有道理,完美地升级认知。
这些内容到底能不能代表知识的真实面貌呢?能不能让我们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呢?宣传册再美丽,上面都会有一行小字——“一切以实物为准”。人们都说某个景点风景怡人,而你看到的是人山人海;据说当地人热情好客,而你在打车时偏偏遇到司机宰客;旅游攻略推荐说当地菜品实惠,而结账时饭店却按“两”计价……
我们生活的世界错综复杂、立体多面,不仅有美好,还有丑陋。经常乘坐飞机出行的人,可能会遇到航班取消的情况。旅行就是在真实世界行走,穿越光明与黑暗,而意外的情况不可避免。如果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被过度的修饰干扰,和真实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按照错误的认知采取行动,只会碰得一鼻子灰。“持续开始—持续放弃”的循环怪圈,就是个人认知和真实情况不一致的一种表现。
生活给我们挫折,本质上是在给我们信号,要我们修正认知,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只要生活没给我们“判极刑”,那就说明,只要调整好状态,我们还有机会扭转局势。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要对过度精修的一切事物(既包括轻松搞定学习的课程,也包括社交媒体上浓眉大眼、光彩照人的小姐姐)保持警惕。
当精修的事物带给我们愉悦的体验,听上去轻松有趣的知识让我们感觉大开眼界时,我们一定要留一个心眼问问自己:代价在哪里?
你要精装房还是要毛坯房
你认为人们在买房的时候是喜欢可以拎包入住的精装房,还是喜欢毛坯房呢?
精装房的全部装修工作已完成,很漂亮,置身其中,你立即会有种“这是我家”的感觉。一些精装修的房子表面光鲜,但是住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发现不少问题:门掉漆,柜子有异味,墙皮脱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你住得时间长,就能知道你买的精装房的装修到底好不好。有些开发商会在装修的过程中偷工减料,按照每平方米6000元的装修标准报价,实际却按每平方米3000元的标准施工。一些精装房看上去很美很让买房者省心,却有可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发现问题需要时间,这就是享受“精修”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要在脑海里形成自己的想法,不能指望靠收集金句来解决问题——看到金句时感觉良好,一句“我懂了”便照单全收,却不考察这个想法的来龙去脉。精心炮制的“罐装”知识,有没有可能像偷工减料的精装房一样埋下隐患呢?如果采用劣质材料装修新房,那么新房释放出超标的甲醛等有害气体,会对居住者,尤其是小孩造成严重的伤害。如果你全然不知,便要默默承受痛苦。
精装过的观点,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我们容易被一些特别讨人喜欢的观点吸引。长期沉浸其中,我们有没有可能被严重误导,以至于无法认识真实的世界?
另外,我们现在经历的“持续开始—持续放弃”循环怪圈,遭遇的生活苦难,有没有可能来自一些精装过的观点的无意识影响?只不过长久置身其中,我们的嗅觉麻木了,全然没有发现,正所谓“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带着这些有偏差的认知生活,自然也要承担后果了。
回到精装房与毛坯房的例子。目前市场上除了部分豪宅,绝大多数开发商交付的都是毛坯房,由业主自行装修。开发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细节可控,二是成本可控。买房者自己去建材市场购置原材料,自己找装修队施工,虽然可能买到价格偏高的装修材料,但是偷工减料的空间更小。
而这意味着,你买的房子要变成“施工现场”,但你能看到设计图纸变成现实的过程。你必须根据房子的户型和实际情况进行装修。经历漫长的装修过程后,你对每一个装修细节都如数家珍。
我们的大脑就像自己的房子。你是要可能偷工减料的精装房,还是要自己动手且严格把关的家?如果你想住得踏实一些,那就从施工现场开始。施工现场一点也不吸引人,但是你可以看到从毛坯房变成温馨的家的每一步的变化。
你想要一个自己的房子吗?你想要一个自己设计的大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