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自律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培养自律——优秀源于自我管理

那些出人头地,都源于自律

如果我来,是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情,那我和别人还有什么区别?

自律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此番赴法留学的几大目的之一是找一个商业点子,没想到老天附赠给了我一份极佳的礼物——一位优秀而契合的搭档。我找到她的时候说:“如果我们来巴黎只做交换生,也只是上课、旅游、聚会,过半年回去,而不做点什么,那我们和别人还有什么区别?”就是这句话,打动了她。

这要从一次去西班牙的旅行说起。当时同行的有三个女生,艺丹、玫和我,其实我的加入是个偶然,她们早已做好了所有的规划。临行前一个星期,她们课间聊天时说起大家的旅行计划,问我想不想一起,我正好还没去过西班牙,又懒得自己做攻略,便欣然加入。

我们先是一起去了巴塞罗那,都说那是最不像西班牙的地方,却是西班牙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领略高迪设计的建筑——米拉之家、巴特罗之家,在毕加索博物馆赏画,在兰布拉大道、Verdi步行街迈着轻快的脚步,呼吸着、感受着仿佛被艺术渗透过的空气,以及像极了电影里的阳光海岸、慢调生活,人们躺在沙滩上,享受着日光浴……

然后我们去了塞维利亚,吃着冰激凌,看着教堂附近广场上的街头艺人跳Flamenco(弗朗明哥舞)。夜晚进入一家小酒馆,内饰古朴,斑驳的白墙边靠着一台立式钢琴。酒馆里的舞蹈表演还没开始,艺丹在钢琴前坐下,为我和玫弹了一曲《虫儿飞》。壁炉、音乐、友谊……那感觉,很特别。

看完演出,一位独自旅行的女同学加入了我们的小酌。她下午才到塞维利亚。街边的咖啡厅情调都不错,我们四个点了瓶Sangria(桑格利亚汽酒,算是西班牙的国酒),边喝边聊——八卦。当然不是别人的八卦,而是各自的生活。这种聊天形式会减少心理设防,触发分享的欲望。新加入的女生显然“透露”了她自己太多的私事,这表明她是一位很期待“收集大家目光”的人,也表明她其实是个单纯的人。

之后又到了马德里。在那里,我第一次遭遇了如此明目张胆的扒手。我和艺丹在前面边聊边走,突然我的挎包像被什么东西拉扯了下,我以为是挎包没扣好,想让走在后面的玫再帮我扣好。刚转头,看到的居然是三个外国女人,身材很高大,举止似“太妹”。我转身的一刹那,其中一个的手还在我挎包里。我与她尴尬地对视了一秒,说:“先别走,让我检查一下。”看见护照和银行卡还在,我舒了一口气(幸好当时刚到马德里,还没去ATM机取现金),然后笑着对她们说:“我很庆幸,我没钱。”三个外国女人听罢掉头走开了,也许是知道我正看着她们的背影,走了几步后她们转身对我比了个中指……

那次旅行就是三个小女生一起异国旅行,是非常难得的体验,应该说我之前的人生好像还没有过那样的体验。三个人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相互信任,10天的旅行虽然短,但感情升温快速。记得当时我们要从塞维利亚到马德里的时候,原本订的车临时被取消,实在是订不到票了,最终选择用BlaBlaCar。艺丹真的是一个大胆的北京姑娘,她的口头禅就是“没事儿”,她一说“没事儿”就让我安心。当时来载我们的司机一路上都在跟我们聊他去过哪些国家的妓院,分别是什么价钱,听得我们有点瘆得慌,尤其是车程那么长。不过他其实真的只是爱聊天,也真的只是坦率地在聊他喜欢的话题而已,没更多的意思。我们三个人轮流坐副驾驶,陪他聊天,避免他因长途驾驶而疲劳瞌睡,另外两个人也可以在后座稍微睡一会儿。最后我们安全到达了马德里,下车后,我觉得这个体验也不错。

住在马德里的晚上,我和艺丹同一张床,开始了传说中“女孩们的夜聊”。她在美国常青藤联盟中的Cornell University读人力资源硕士,出国前长居北京,一口浓浓的京腔儿,双鱼座(都说我的天蝎和双鱼极配),过去在一家国企做HR。她是个有梦想并且敢追梦的人,就拿她赴美读研来说,准备学校申请材料的时候,她刚生完孩子。那段时间,她要边照顾小孩边备考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真不是常人能坚持的。我一直称她为“Super Mother(超级妈妈)”。那晚卧谈,我问她以后如何打算,她回答:“那我以后肯定是要自己干的。”

下一站是里斯本。从马德里到里斯本,我是后来才订的票,无法与艺丹和玫同一班飞机,她们清晨7点就出发,我是晚上出发,我因此多出了大半天一个人的时光。在马德里也玩得差不多了,于是临时起意,自己坐了火车,去往距离马德里45分钟车程的一个小镇,叫Toledo。

Toledo镇很小,一个人漫步在各条小巷,不到半天时间,已来来回回走了三圈,镇上的人淳朴且友好。其实往往大的城市,如马德里、里斯本或是巴黎这样的游客集中区,治安并不那么好,但像这种游客和外来移民并不多的小镇却还保留着当地原本的味道。突如其来的雨滴从Toledo镇的上空落下,落在我的头上。我无暇找地方躲雨,思绪随着雨水的节奏越发忙碌,我思考着我的情感、学业和职业规划。眼看留学的时间已经过了1/3,可是我的商业灵感还毫无头绪。

此时,一滴雨正好落在我的额头,顺着脸往下流。它像是带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开启了我的灵感,我突然想到,这两年泛娱乐、泛内容好像很火。记得前几天在巴塞罗那、塞维利亚和马德里旅行时,不同批次来西班牙的女生总会在某一个街边的餐厅会合,吃着当地美食、喝着红酒、聊八卦(这里的八卦,区别于论人是非。有句我喜欢的话与大家分享: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发现,聊八卦真的是女人们聚在一起最有效的放松方式,比如通过给一些明星的颜值打分,判断我们哪些人的审美比较一致,比如交流对一些事情的观念和做法……连像我这样平时不热衷八卦的人,居然也觉得当自身有糟心事情的时候,喝酒听八卦可以让人把思绪的焦点从自己身上移开,短暂地忘记烦恼——这大概就是娱乐精神吧。但在这一过程中,我确实主要扮演“问”和“听”的角色,可能是太过保护自己,对别人的事其实从根本上并不关心的缘故,八卦除了当下使我从真实的、与我密切相关的世界中脱离出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外,真没有什么其他作用,听过,就到我这里为止了。所以,推己及彼,八卦就是内容经济的一棵常青树,人们或光明或暗地里看着八卦、听着八卦、聊着八卦。其实消费八卦也是泛娱乐的一种。现在许多真人秀节目那么受欢迎,正是因为普通人喜欢看到明星们接地气的一面,所以,我为什么不召集一批名校的高学历女生坐在巴黎街头喝着下午茶直播聊八卦呢?

有了想法,还需要团队,我脑海中蹦出了一个人:艺丹,以及她那“那我以后肯定是要自己干的”笃定语气。想到我们俩迥异的口音(一个上海混合了台湾的嗲声嗲气,一个翘舌音、后鼻音明显的京片子)以及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毒舌,邀请她加入这个念头让我兴奋不已,顿时感觉Toledo镇的雨都下得那么轻盈。

晚上,我在里斯本和艺丹及玫会合,跟她说了我的想法。她听后的原话是:“你不该让感情的小事困扰你,你既能做幕前又能做幕后,无论是创意、决策力还是执行力都没话说,完全可以干一番大事业。”想不到她对我也欣赏已久。她总是这样,干干脆脆的话语,每每给我底气。其实遇到她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知道自己适合创业,但一想到真的要独立面对漫长创业路上的辛酸苦辣,还是勇气不足。这点,是很多喊着要创业的人的通病。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曾担任一家外企事业群的总经理,后来跳槽到朋友手下管理一个项目。她那朋友属于“索取型”人格,付的工资是友情价,让她处理事情的繁杂和细碎程度可以说是“绝情”。这样的合作自然不长久,半年以后她裸辞,考虑到年纪和自我期待,觉得上班不适合她,便决定创业。几个月以后,我再见她,问她进展如何,她说还不确定要做什么,有人联系她想让她在上海建立俱乐部,也有人联系她想让她推广一种健康黑米……一次,她来办公室找我,我拉她坐下,坦率地跟她说:“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首先要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你有很多钱可以去帮别人打品牌吗?如果没有,先把那几个让你去推销分红的项目排除掉。黑米是食品,你从未涉及过食品业,连铺渠道你都无从下手。如果你有充分的心态创业,我不拦你,如果没有,就算我不拦你,你也踏不出真正开展的那一步。你想用最少的投入创造一番自己的事业,谁不想啊?一个月前和Belinda姐的那个饭局,我是特地把你叫上。她想办一个雅学院,收入来自文化类活动,这一符合你的气质,二几乎不需要你投入什么资金,三变现很及时,而且你的试错成本很小,积累的资源和经验也会变成你自己的。按理来说,饭局中的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盘子,可想创业的是你啊。当一个合适的、具备基础展开条件的、合伙人靠谱的项目出现,大家又都愿意从自己的盘子里实实在在地分出东西支持你,你应该主动担起来才是。结果Belinda姐后来跟你联系,你都没怎么理她,那条线你便掉了。如果一直只是停留在想创业这个念头上,很快一年就过去了……”我能说这番话,是因为我知道那种状态,从想要创业,到真正开始创业,是0到1的跨步,要克服某些内心深处的“不独立”,要做好策略规划、切入顺序、团队建设、业务拓展、思考并沟通几百个执行细节,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着实不容易。“创业”两个字根本不像新闻报道中如同雪花般飘来的融资讯息那般容易,太多人把这项工程想得太简单了,于是有了“我今天上班不爽,明天要开始创业了”的幼稚想法和宣言。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有句话:“只有诗人同圣徒才会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这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创业者的坚定与执着。

如果没有艺丹,没有携手共进的信心,我心里的踏实感会弱很多。尽管后来我们因想实现的目标不同,选择了各自喜欢的项目创业,但谁能说清未来的事呢,也许机缘又会让我们走到一起。

我们继续着在里斯本的行程,不同的是,我们多了个话题:视频项目,要不要干?

前一天在一家餐厅被“宰”——点菜时店员用不清晰的口音故意让我们将“70欧”听成“17欧”——买单时才发觉,但这依然没有影响我们玩耍的愉悦心情。第二天,太阳挤走了低压压的乌云,阳光洒下,给里斯本大大加分。广场上弹着琴的老人浅吟低唱,充满磁性的嗓音让人心旷神怡,一下子把人带入了景色中。

在亚欧大陆最西边的小镇Sintra,我们三人坐着马车,可爱的驾车老先生年轻时肯定是个特别浪漫的小伙,他突然下马,到路边摘了三朵小花送给我们,这种小惊喜很纯粹,竟然让我想流泪。我们回想起自己青春里的故事,唱起那些我们青春里的歌,真的好开心。

艺丹和玫回巴黎以后,我一个人去了趟里斯本的老城区,感受了一下错落有致的建筑以及大西洋的风。相信,到了巴黎的艺丹和还在里斯本的我,脑中仍然在考虑同一个问题:视频项目,要不要干?

我回了巴黎,第二天上课时遇见艺丹,她说:“让我思考几天。我突破不了要面对镜头这一关,我喜欢幕后。”我们在巴黎庆祝完她的生日,当天晚上,她回复我:“好的。但我们把视频内容改一下吧,变成采访好吗?因为我一年多前就有想要采访外国人的想法,没准儿可以把我们俩的思路整合到一起。”我说好。她问:“但是采访什么主题呢?”我说:“采访中国人感兴趣的、困扰着中国年轻人的话题吧,比如结婚要不要买房、比如留学到底能收获什么、比如老板傻要不要告诉他、比如时间观念……从生活、爱情、职场、社会等各个方面听听各国高学历老外的看法,没准儿能给国内年轻人提供不同的观念,带去多元的思考。文化冲突、文化传播,就算这项目最后无法转换成商业,项目本身也是有意义的。至于采访谁,我们有现成资源啊!ESCP-Europe以国际化为特色,有那么多交换生,他们从世界各地的名校汇聚而来,是各自国家高校里的意见领袖,采访他们再好不过。而且如果不是同学,别人要聚集这样一批人,颜值还都那么高,可不是容易的。”与艺丹合作这件事算是定了下来。

艺丹的专业是人力资源,习惯在幕后,不难想象让她突然跑到镜头前大聊八卦会让她多么不自在。我的专业是MBA企业管理,主攻品牌、策略、营销方向,所以我们的分工也各有侧重。我和她其实属于各显其能,优势互补。艺丹虽然本身不是个爱抛头露面的人,但在直播过程中,也终于过了她心里的那一关,面对镜头竟然还能发表对“精神、肉体,哪种出轨更难以接受”这种话题的观点。

她说我打动她的是两句话,一句是:“如果我们来巴黎只做交换生,也只是上课、旅游、聚会,过半年回去,而不做点什么,那我们和别人还有什么区别?”另一句就是:“即使年纪大了,有梦想还是要去追,因为它就像鱼刺卡在喉咙,没办法忽视。”

决定做视频项目后,对于后续工作,我们可是争分夺秒。用英文拟好所有的采访问题,用E-mail提前发给外国同学们以示邀请的诚意。向学校、同学、朋友先后借了三台录影设备,和大家约定采访时间……但是,做这些事的同时,我们还不能耽误任何一堂课,相当于把课余的时间都填满了。

忙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同学知道了我们这个项目,会好奇是怎么回事,也会关心进度。欣喜的是,在采访进程走了大概一半的时候,一位优秀的90后女生加入了我们,她就是在美国留学7年,热情、豪爽的北京姑娘Lois。她是从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来巴黎的交换生,主修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辅修法语。我到ESCP(欧洲高等商学院)后,身边的同学好多都是90后,他们的优秀真是让我由衷地佩服,Lois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可能是因为从小一个人在美国生活,需要较早独立、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之中,这对她的人格塑造不无作用,加上她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女生,有自己的思想和处世准则,而且努力。整个《巴黎吧哩之老外奇葩说》(我们的创业项目,以下简称《巴黎吧哩》)视频的后期剪辑、制作及特效,基本都由她一人完成。好多90后,真的不像大家以为的那样,是外强中干的“草莓族”。相反,他们很聪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于喜欢的事情,他们是非常刻苦和努力的。比如Lois,多少个夜晚都是熬到凌晨四五点钟也要把视频做完。虽然辛苦,但一起奋战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她觉得值得。再比如我弟弟Achilles,《巴黎吧哩》的字幕是他在艺丹翻译完以后逐句添加到视频中的。他在韩国庆熙大学留学,主攻国际经营MBA,除了忙于本身学业外,他还主动跟家人说:“你们不用给我生活费,我自己可以赚。”有时视频中的韩国男生英文不好,采访都以韩文完成,由Achilles翻译。

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们的身影在ESCP环绕着浓浓的法式建筑风情的校园里穿梭着,采访了来自20几个国家的30位外国人,完成了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个德国男生叫我“Amazing TongTong”,在采访他时,他还带了德国和中国国旗拼图,以示友谊。种种细节让人暖心。

之后,要录我和艺丹的“言艺talk”,作为对每一个话题的一个小结。我们对于场景的选择颇伤脑筋,室外太嘈杂,无法达到很好的收音效果,又找不到有魅力的室内环境。直到艺丹在香榭丽舍大街附近找到了一套法式风格的中产风格公寓,被我们一眼相中,就是它了。我们订了两个晚上,从早录到晚,睡一觉,再从早录到晚……终于,超高效地录完了全部20期视频的“言艺talk”。片尾的花絮,我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埃菲尔铁塔前的草地上拍摄完成,可以说是很“法国”了。

所以,《巴黎吧哩》团队不止四位,那30位外国人每位平均花费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友情受访,也应属于我们团队的一部分。团队的好处,就是很累很累的时候,看到大家斗志昂扬,自己也会充满斗志,继续鞭策自己来一场和时间的赛跑。说到这里,我真的很庆幸来欧洲留学,首先这本就是一所优秀的学府,自然地,它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同样优秀的名校学生来交换学习,我才能认识像艺丹、Lois这样优秀的同学。而那些高颜值、高智商的精英老外携带着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面对同一个话题给出观点,无疑是给大家提供了多方位的思考角度。《巴黎吧哩》是一档年轻人的节目,视频的风格活泼、犀利、辛辣,但又不乏深刻的知识与感悟。字幕的风格多用潮流的语言,也很接地气。就这样,一场关于《巴黎吧哩》的缘分让我们的法国留学时光充满了不寻常的回忆和意义。学校得知后,还发E-mail鼓励了我们,在我们之前,没有交换生做过类似的事。

幸福感来自,我们有情怀以及实现情怀的心愿。动力来自,不断实现情怀的能力和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我,希望至少做一名内心有追求的作家和文化传播者。

知道自己要什么,思考怎样做,然后专注且高执行力地去实现它,这就是自律的态度!

自律是管好你的嘴

每次打开QQ邮箱,登录页面的那句话一直能够吸引我的目光:“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原版来自迈克尔·杰克逊的一句歌词:You tell me I'm wrong.Then you'd better prove you're right.

我很幸运,自己拥有差异非常大的两类朋友,一类是朝气蓬勃的90后,另一类是40~70岁的年长者。这两类朋友的生活状态、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可谓截然不同,但我要说,虽然我欣赏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但我对他们的欣赏程度是一样的。

90后、00后在我眼里自信、大胆,有独立的思想,不按部就班、不喜欢俗套,很酷、很潇洒。他们对于需求的表达真的直白很多——你要什么你就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什么呢?我想要什么我也会告诉你,所以你不必去猜我到底想要什么。

而年长的朋友们,见过许多人,遇到过许多事,经历过许多曲折。稳重、含蓄,对人对事有洞察力,对局面有把控能力。与他们对话,不能完全与90后们相同,直言不讳未必是最恰当的做法。

从这两类朋友身上,我都能领略他们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学到东西。这也是我肯定自己的一个方面,即接受不同,接受多元文化。我从不会认为哪一类人是标杆,或者可以成为一种绝对正确的标准。

90后、00后无所畏惧,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快不快乐?这生活是不是我想要的?现在的高离婚率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觉醒”,用实际结果修正老一辈逼婚的错误。再比如一种消费观念:我喜欢的东西,就算不是奢侈品,只要我觉得酷,花费哪怕比购买奢侈品更多的钱,我也宁愿买心头好。

关于经验,我常咨询一些前辈,他们能理解我所不能理解的事,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一位朋友这样说:“你不用特别钦佩我们,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犯过的错误中得到的血泪教训。很多东西的总结看似精准,实际上,那背后是我们所付出过的代价。”

我想,经验更多,大概就是前辈相较于年轻一代的财富。然而,经验都有用吗?都是解决困难的利器吗?并不是。对于不善变通、不懂审时度势的人来说,经验可能会导致固执,他们会因某种经验曾帮助他们成功,而认为那是好的。被誉为“华尔街教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说:“好主意带来的麻烦可能比坏主意还多。毕竟,人们会忘记,好主意也有局限。”“好经验”也是这样,因为时代不同,很多元素都变了。经验的“固执”还体现在“识人”上,看人第一眼,就觉得自己看穿了这个人的“前世今生”“九重人格”,用经验中的标准去判断新时代、“新物种”的优劣,必定不会客观!

电视剧《欢乐颂》里有这样一幕:安迪和奇点,事业有成的两个人,在房间里优越感满满地评论着他们的朋友,言语之间像是把自己当作了一个标杆,“有钱即有理”的价值观几乎溢出屏幕。穷朋友在这部电视剧里的作用就是烘托精英,他们什么事都搞不定,而这些精英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困扰别人工作和生活的难题,带着对“套路”的沾沾自喜,任意地干涉朋友们的交友、事业、家庭、观念……

影视剧内外,都有太多人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可是,你无法了解另一个人的全部故事,你看到的只是他呈现出来的一个角度。你怎么知道自己一定比别人更明智,一定能洞悉全局?没有人是上帝。你不了解别人的个性需求,你的情有独钟也许别人不中意,你以为的无足轻重,对别人而言可能至关重要。论风格,那是别人的风格;论人生,那是别人的人生,你无权干涉。

分享一个我的亲身经历。

我曾在某个项目的合作中,遇到一位创业老板,他过去是一家公司的高管之一。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以前性格比较急,脾气也不好,创业后,因为一些缘故开始吃素,也爱看一些关于佛理的文章。见到我第一眼,得知我来自上海,加上我的穿着打扮及谈吐都与其他台湾伙伴不同,于是他贴给我一个标签——“上海女人”。

比起台湾朋友,我的表达直接许多,少了客套地寒暄,在传统且年长者心中也许显得不够尊敬,于是他贴给我第二个标签——“不谦虚”。既然是标签,就意味着与该标签相应的形容词都会伴随而来:她一定很精明,一定得罪过很多人,大家都不太喜欢她,她没什么朋友……

有一次,他、我的搭档Wendy和我,在一家素食餐厅用餐。这家餐厅环境雅致,应该是古色古香中带着点云淡风轻,但实际上,全场却是弥漫着轰隆隆一片聊天声,几乎能十分清楚地听到邻座扯着嗓子在聊些什么。我们这桌大概是全场最小声的,我需要往前凑,把耳朵竖起来,才能听到创业老板跟我说的话。

他说:“哎,你们说奇不奇怪,我们公司有个员工,原本个性很强悍,说话非常不客气,是个上海人,大家都不喜欢她,当然她自己是意识不到的。但现在你们一定想不到,通过参加公司组织的几场禅修,听听佛理、泡泡禅茶,她居然变了,待人处事变温和了,同事们也愿意和她交流了。所以,人确实是可以被感染的,只要我们公司坚持‘温暖’的文化,传播‘善’的理念,员工之间互相影响,所有人都会越变越好的。”

接着,他转头盯着我看。我回应:“我觉得形式主义不是关键,关键是本质。”

回到住处,Wendy看着我,欲言又止,仿佛我没有领会到那位创业老板的好意:“他在点你,你没听出来吗?”

“我怎么了?”

Wendy用她一贯温柔的口音说:“你们上海女人哦。”Wendy是台湾人,身体瘦弱、说话细声细气、常把“善”挂在嘴边,比我大7岁。她总是给我一种很矛盾的感觉,比如她对我说“钱不重要”,但择偶标准却是要找有钱人;比如她总是对客户表现出一副不经世事的无辜模样,但心思却很深。我尽量避免和她聊项目以外的话题,因为她太能说了,一开口能把“善”和自己的优点说上两小时。

我不禁笑出声来,然后继续发问:“上海女人怎么了?你对上海女人了解多少?他对上海女人了解多少?上海女人是一群人还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人可以代表一群人?”

Wendy被我问住了。

我继续说:“首先,他故事中的那位员工我不认识,不便于仅凭短短几句话就做评判。其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为人处世风格,没有优劣之分。挂在嘴边的善叫善,没有说出来的就不是善吗?善、谦虚、低调,有没有标准?如果世间默认只有一种标准,就是你们认定的那一套,那我确实是不谦虚、不低调。你们常说自己在修行,个人愚见,我觉得还有一种修行叫作不在背后定论或者妄议他人。”

两个月后,我那部分的任务完成,便回了上海,Wendy继续留在那里完成她的任务。

7个月后,我收到那位创业老板的一条短信:“童童你好,抱歉打搅。请问你对Wendy了解吗?你走后,她对我们的项目不仅没有做出有价值的任何方案,而且团队交给她,她居然每天睡到中午才起来,让大家等她,还动不动给员工摆脸色,要大家哄着她……感觉我花巨款请了一尊菩萨回来供着。更可气的是,她居然以甲方不给钱为由,拒付设计师的费用,还偷偷买了机票打算溜走!这女人用心之险恶,对利益之贪婪,对别人之不负责任,完全无底线。C总一再给她机会,她却阳奉阴违,可气可恨。她没打算为我们做事,从头到尾就是行骗,连给设计师的费用都要吃差价……”

我很怕“标签”,也总是提醒自己,不要任性地给他人贴标签。这不但是对他人认知的偏颇,也是对自己做判断的局限,于人于己都不公平。

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在为人处世的态度方面,没有一定的标准,个中对错谁也无法定义。所以,我特别害怕那些把自己当作标准的人,动不动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要求他人,这本身就不够善良,不够公平。

教导主任就该戴着黑框眼镜、手拿教鞭?

上海女人就一定精明算计,不好相处?

把佛经挂在嘴边的人一定心善?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初读不以为意,细想顿觉鞭辟入里:现在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来源于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凡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我之所以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是因为别人看到的我不是真实的我,只是他眼里的我。螃蟹总觉得身边其他动物都是斜着走的,却不知道真正斜着走的,是自己。人所看到的外界,只不过反映了他的格局,天真的人看到世界都无邪,阴险的人看到别人都在耍诈,攀比的人看每个人都是虚荣的。

越长大,“别人眼中的我”越不重要,“我心里的我”越重要。

你可以谦虚低调,奉行中庸之道,那是你的自由;你要张扬、高调,爱听赞歌,那也是你的自由。但是,请不要拿你的自由来要求我,让我不自由。

自律的人,都善于管住自己的嘴,不会对任何人、任何事妄加评论。

自律是不麻烦别人

情谊,能让春天里的溪水唱起歌,能把大草原的辽阔装进怀里。情谊在善良人的心中。

有同类,不孤单。有朋友的地方,就是我的灵山。哪怕在摩天大楼里,也能感受到那首歌词的意境:“让我们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也如《西游记》中言:“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懂人,懂事,懂规则。

懂事的人,渐渐成为朋友;不懂事的人,渐渐断了联系。

我不会因为有朋友是律师,就让人免费帮我拟协议;不会因为有朋友是设计师,就让人免费帮我画设计图;不会因为有朋友要从哪里回国,就让人帮我空出行李箱,带需要费周折的东西;不会因为哪位朋友是名人,就情感绑架,让人帮我推荐或站台……就如同我反感以下类似的事一样:有位远亲对我爸妈说,“童童文笔好,能不能帮我儿子看看作文?”“童童英文好,能不能教我小孩练口语?”或者有些朋友对我说,“你是作家,能不能帮我的店写文案?”“你有品牌策略营销经验,能不能帮我改一下策划案?”所以,我奉行——不为难别人。归根结底,不为难别人也是不为难自己。

很多人说“亲兄弟明算账”伤感情,但现实中说这话的人往往是需要别人“付账”的那位,一旦你哪天需要他帮忙,他账算得比谁都清。当然,这并不是说朋友之间不该互帮互助,越是朋友,你越要珍惜对方的时间、智慧和付出。今天你需要,他帮了你,你懂得感恩,心里记着,下一次他有需要时,你也要不忘恩负义。也许他一辈子都不需要你的回报,但不把对方对你的情谊视作理所当然,这就是懂事。

对方能给予你的“便利”,比如专业知识,难道不是他自己花钱、花时间学习而来的吗?他花2年时间念了商科硕士,为什么一定要替你草拟计划书,不帮忙就落下个“了不起啊,这点小忙都不肯帮,算什么朋友”的负面指责?时间、资源和钱,总是有来有往,我不会占你便宜,你也别占我便宜,我珍视你的付出,我的付出你也别漠视。“人”字一撇一捺,就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付出才会牢固和长久。

其实我相信,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有能力、肯努力、正直、善良、美好、懂事、有责任感的人,他们知感恩,尽管我们不期待他们回报什么。比如有一天我被各种会议填满,坐在车后座赶往下一个会议地点的路上,一名大一学生发来微信告诉我,因为答应要给我的画在电脑里打不开了,得重画,为此她焦急得不得了。她这份以小见大的纯粹的责任心,让我突然有了些许的轻快和感动。晚上,她还在认认真真地重画,每画完一幅,就问我是否满意。我当下把全部稿费都打给了她,并安慰她说:“别着急、别熬夜,你画得非常棒,很优秀。我相信你,稿费你先收下。”

一位学生作曲人和我搭档做一首歌,我先出了词,他依据词谱曲。作品完成时,我惊叹他竟有如此才华,便真诚地表示了赞许。我总是如此,对待好的,从不吝啬赞美。鼓励优秀,我觉得是我的本能。因为他还是学生,我便支付了那次歌曲的全部制作费用。他说要按规矩,一首歌的报酬应该是词曲作者一人一半,等版税下来,会把一半钱还我。我说:“没关系,好好创作,你有很棒的才华,加油。”

情商,百科全书定义为“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如果单看前者,我自觉不属于“自我情绪管理”极佳的人,但我有一位朋友无疑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他几乎不在公开场合显露情绪和态度。我从商,但也是文人,文人墨客的一些特质也会有。过去在职场,有时还是选择去做《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而不会闭着眼睛让自己成为那些大臣,也因此被“大臣”们嘲笑为“笨”。不过,若是把情商的定义延展开来看,涵盖自我察觉、自我管理、社交察觉、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好像我也并不是那么愚蠢。以结果论来说,若是一个人去到哪里,都能自然地吸引一批能者相随,凭个人风格即具备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样的人,情商是高是低?

人和人是不同的,即使是朋友,心性也并不相同,对于“承诺、诚意、在乎”的标尺也不同。你认为需要严格执行的事,你的朋友可能觉得做到八成已经足够了,这是没有对错的。说到底,在情谊层面别太较真,善解人意、体贴大度才好。这,也是懂事,是你对一些不太懂事的朋友的懂事。

我有些朋友已经六七十岁了,我们很谈得来,他们用友谊和我做单纯舒服的思想交流。一方面是我与他们的思想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另一方面是在我身上能看到他们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友谊吸引力大致源于个人特质、三观相近、舒适自在。精神世界的片刻满足,有时就是简简单单、知己在旁、品茶休息、坐看斜阳。

我们常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不同的朋友,陪你走人生不同的阶段。虽然悲伤,但不得不承认:生活就是,有时你冷了,别人正好为你披上外套,可最终,你得把外套还回去,独自走自己的路,所以,不必贪恋那一时的温度。

有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或多或少给你带来了影响,也许难过,也许喜悦,但已经很值得感恩。若有人饱含情谊,陪你走了几十年,哪怕远远地,但他们见证了你的成长、你的喜怒哀乐,他们就已经是世界给你的礼物。所以,何必要拿俗世的东西去检验情谊?

Alone is what I have. Alone protects me.

我只有孤独做伴。孤独能保护我。

——夏洛克

No,friends protect people.

不对,保护我们的是朋友。

——华生

人这一生,从来都是一个人的旅程。往来都是过客,沿途皆是风景。情谊、朋友及风景的构成,不可或缺。

自律是坚持自己,接纳不同

这一生,我们希望找到同类,懂你,明白你,虽奔跑在各自的奋斗路上,但仍能与你互相鼓励,更幸运者甚至并肩作战。

但是,在人生观完全形成之前,我实在需要结识更多与我不一样的人。听来自不同文化、成长背景的男生、女生乃至流动性别者的故事与想法。看到世界之大,绝不是待在井底抬头所看到的那一方天空。懂得观念之丰富,并没有一定的对错、应该或者理所当然。

越多元,越强大——这条规律在美国南加州的一座充满极客气质的小小学府——哈维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得到了最好的应用。校长Maria Klawe尽可能从一些大型学府吸引女性和少数族裔人才。实践和统计表明,多元程度高的小班教学,让这所学院的毕业生职业生涯早期和中期的薪酬都高于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同龄人。

人的变化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猝不及防的。经过的人,经历的事,喜欢讨厌,思想情怀……在“人”与我原本长大的地方——差异较大的法国和我国台湾学习生活,所听、所见、所感受,像海水流过我的大脑、我的心脏,然后我意识到,我之所以5年多没有写书,是因为我写不出之前的感觉了,写出的是自己看了都犯“尴尬癌”的作品。我又瞬间明白,我接下去写的,应该与之前的有很大不同。

而这,就是“文化冲击”“多元价值”扩展了我的思考范围与深度,让我有了更大的接受度。

“我想写一本好书,一本几年后再看仍觉得好的书。”

许多朋友劝我放弃这个念头,因为做生意赚的钱比写一本书多太多,既然我已经出过两本书,从商业角度来说已经达到目的,何必再花时间雕琢新书,不如专心从商。

其实,“写一本好书”的目标真的不能随便立,因为别说几年后再看,就连几个月后再改稿,我都想问自己写的是什么。但是至少用文字的力量记录思想、价值观的初心及把初心实践出来的过程与毅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位读者给我微博留言:“2013年10月,看到写你的文章,并不是羡慕你完美逆袭,那样的故事在我那个年纪已经看了很多类似的了,并不屑一顾。我只是欣赏你那种自信果敢,就像《飘》中的女主角,遇到问题不抱怨,不沮丧,而是立马去解决。”

我受人影响,别人又受我影响,我不知自己做的哪一件事可能改变了另一个人,我能做的,就是做那些能够建构我理想中的世界的事。如果我的文字可以给他人带来哪怕一点力量也是很好的,也是有价值的。每个人对写书的目的定义不同,有人以此为生,有人以此为乐,我不可能活在别人的定义里,我的原则就是坚持自己,并接纳不同。

2018年初,电影《无问西东》赢得众人无限的好感,虽然安静地坐在那儿,却早已泪流满面、心潮澎湃。片尾再现的每一位“大家”都让我景仰。俗世里生存,不俗的存在,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东西,众之价值是否为吾之追求,又要拿什么东西留世?且看我自己,朋友们几乎清一色地认为我应该在经商这条路上出色,而不该在写书的途中浪费时间。若不是我实在太有自己的思想,恐怕那个“写出一本好书”的念头会如友人们的耸肩一笑那般被抛弃,可真正让人欣慰的是,懂得以后还能从心所欲。

自信且无畏。

现代人常常感到无聊,其实是“更高精神满足感的需求”与“远远不足的知识补给”之间的落差。所以,无聊时去啃书,去学习。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做《巴黎吧哩》一系列视频,我们采访了来自20个国家的30位老外,同样的话题,他们总能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但都有道理。看《奇葩说》也是如此,观众被辩手们的论词动摇,这本身就说明了价值观的多元存在。多听多看,才不至于执迷在牛角尖里,才不至于受不了一点“不一样”。

在巴黎,有位朋友问我:“一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特别爱看书,各种各样的书,可是30多岁了还事业平平。你会不会觉得他很不成功?”若是5年前,可能我会这样认为。但现在,我想说:“不。”

成功的定义不是单维度的。有些人享受内心的丰盈,只要那是他所喜欢的、感到快乐的,就足够了。各人价值观不同,没有谁一定比谁优越,没必要用自己的视角去审视别人的生活。

你只要坚持你自己,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要只会立目标却毫无行动力,就足够了。

你包容,是因为你理解。拥有丰盈的内在,才能真正淡然。

彩虹美丽是因为它不止一种颜色,接受多元的存在,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善意,也是一种高级的自由。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Gina是1982年出生的双鱼座女孩,出过一本关于“梦想”的书,和同属双鱼座的艺丹风格大相径庭。Gina的特点是每时每刻都有许多天花乱坠的点子,勤劳地周旋于许多潜在的合作伙伴之中,跟大家谈项目、谈合作……但永远只停留在“谈”上。从A那里了解到某个项目,想参与,因为本钱不够,便找来B合作;再拿从C那里了解到的项目,去找D合作……什么项目都想做,可哪个都没有后续。

《原则》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明智的人在经历各种沉浮时都始终盯紧稳健的基本面;而轻浮的人跟着感觉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对于热门的东西一拥而上,不热的时候又马上放弃。”这本书被比尔·盖茨称为“非常宝贵的指导和忠告”,作者是华尔街投资大神、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

Gina有一点是很值得夸赞的,就是愿意介绍她的不同“合作方”相互认识。正因如此,她三个不同项目的合伙人才有了信息互换的机会。一位合伙人投了几十万元在她虚无缥缈的概念创业里,谈起她时评价说——“执行力超差”。我称她为“梦想家”,就是永远停留在做梦的阶段,不懂得快点醒来去实现,归根结底还是——不靠谱。

其实事情本身是没错的,资源整合也是大家常用的方式。狮子座S说过:“很多事情本身是没错的,也是可以做成的。‘人’才会把事情做错,‘人’才会让本来可以做成的事情做不成。”不靠谱的人,常会把资源混杂在一起,不懂善加利用,以致浪费。

Gina不明白,为什么她电话里找我谈的项目,我没有去联系我的朋友加入。我告诉她原因:“你想成功的心我理解,可是你的点铺得太多了。点多不算坏事,但是你根本无暇顾及那么多事,到目前为止哪样都没有往你的预期发展。专注才能精致,才能成事。什么都想做,可什么都没真正去落实。你来找我谈的每一个项目都空口白话,资料文件一概没有,我哪里敢推荐给我的朋友。人不能因为自己的不靠谱消耗人脉,更不能因为别人的不靠谱消耗自己的人脉。”

再举一个实例,这之前先讲一个寓言故事——《猫头鹰搬家》。

斑鸠飞过猫头鹰家的时候,发现猫头鹰正在收拾东西,它便落下来,问:“猫头鹰大哥,您这是在干什么啊?”

“我打算搬家。”猫头鹰头也不抬地说。

斑鸠接着问:“那您打算搬到哪儿去啊?”

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乡去。”

斑鸠说:“这么多年来您一直住在西乡,怎么突然要搬到东乡去呢?”

猫头鹰说:“西乡的人都很讨厌我的叫声,我没法住下去了。”

斑鸠说:“猫头鹰大哥,在我看来,您把叫声改得好听一点或者别在夜里叫就好。不然,不要说搬到东乡,搬到哪儿都没有人会喜欢您的叫声。”

下面实例中的这一位,就是现实中的“猫头鹰”,在一个项目中被人发现不靠谱,就换一个城市、换一拨人、换一个项目,继续不靠谱。记得他来找我谈合作,初步了解并且实地考察后,我发现项目本身是个好项目,然而共同圈子里的人对他本人褒贬不一,让我始终悬着颗心。

对他我有许多疑问,有疑问会如何?当然谨慎,会设立诸多合作前提、条件、背书,才愿意进行下一步。这个谈判进行了两个月,从最初的合作模式到谈定的合作模式,对我来说是谈得越来越好,最后达成我心里的“conditionally yes”(有限制的同意)。这是,在同意和不同意之间的一种态度,即在满足某些条件的前提下我才是同意的。

谈判过程是场拉锯战,信任建立是根基。当我将合作协议搁置时,他表示因我对他缺乏信任而很生气。我回答:“信任不是别人无条件给你的,信任是互相的。”因为我们是在建立合作关系。后来我分析,他的生气一方面是焦急地想拉我下水;另一方面是虚张声势,企图推我下水。

以为在人和人之间投机倒把的行为是聪明,其实只是小聪明,一旦被发现,砸掉的是自己的口碑,重头来过的资本都会赔掉。千万别小看别人的智商,他们看捉襟见肘的你如小丑一般四处跳跃时,虽对你有些怜惜,但也会觉得都是你自找的。到最后,落得身边无一人留下,更何谈“人脉”二字。口碑的传播远比想象中迅猛得多,Gina和这位“猫头鹰”就已经从各自的人脉中消失了。不靠谱的人能影响到的,恰恰是那些相信他的人,靠谱是信用,是合作成功的通道。

国际“信任”课题研究的权威之一、日本学者山岸俊男说过:安心是指“对利益分享的评价”,即对利益与风险整体的评估;信任则是“分享心意的评价”,不只是利益,还有心理上的共鸣,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仍然安心。

不靠谱的人,多难再建信任,新关系的建立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关联人脉的投入,而耽误的时间、错过的机会可能就是最大的损失,这就是信任成本。

做事没有闭环,不落地,或有始无终,称不靠谱。沟通没有闭环,有些人,你问他问题从来得不到及时回应,甚至你不追到他眼前就永远没有回应,也没有交代,也是不靠谱。做人,有来无往,有允诺无兑现,非常不靠谱。轻诺必寡信,失信不立,终归会反映在结局里。

那位“猫头鹰”就有这个特点——夸张许诺。不到最后绝不松口,咬定:“我能搞定,你们别管,交给我。”结果自然是每条保证都没有做到。我不解:为什么承诺对他而言如此廉价,他难道不担心承诺兑现不了、火烧眉毛吗?有一位看客是这么说的:“那就是赌徒心态,不到死的那一刻都觉得会有奇迹发生,让他侥幸混过去。而且,那种人若是赌赢了,他就逃过一劫,赌输了,大不了耍赖。”

看到这里,相信你们可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慨:“为什么好不容易在一个新地方拿到新机会,不靠谱一点,踏实去做呢?为什么又要断光一批那么好的人脉呢?”没办法,这就是某些人的特质。其实无论是Gina还是这位“猫头鹰”,也许本心并不坏,并非有意害人,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就在于那就是他的特质,而且他改不掉。就像猫头鹰,难听的叫声是它的设定,它改不掉。

一个人的成就与他的特性有关。反推过来,你如果了解他,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脑子转得那么快的人,年近40岁却只有那样惨淡的成就。要知道,假设每个盘子都握不持久,好楼总是烂尾,不要怀疑,那一定是人的问题。本身拥有聪明的脑袋,但总把每一副好牌打烂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前期评估某个项目的时候,我对信息掌握不够全面,觉得摆在我面前的盘子明面上没问题,而且我可以从机制上防控隐患,但总觉得不踏实。为什么看似风平浪静的湖面,常让人感受到暗流涌动?拿我个人来说,有时对各种因素分析来分析去,结果未必正确,直觉反倒一直惊人的正确。现在想来,一个人的直觉其实蕴含了他过往所受的教育、经历、经验,已经融入其内心的好恶和感受,而好恶和感受一类情感层面的权重常被太过理性的分析忽略掉。

当时狮子座S对我说:“你不要着急决定。Be honest to your own feelings(诚实对待你的感觉)。”于是,我沉静三天,去旅行,不再受周遭讯息或者声音的催促与影响。

回忆过去的一些人生选择,有几次经历,我是“走到了哪里就觉得到了哪里,遇到了什么就觉得遇到了什么”,却忘记排除外界纷扰,去设计自己真正要做的事。那不也是我的性格特点吗?所以我才有那些确实没有带给我快乐的经历。如果我想改变,那就该从相似的经历中悟出错误,学到经验。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是很感激狮子座S的。然后我要做的,就是在今后做抉择时冷静、反思、觉醒和修正。

“拨乱反正”是一个技术活,心灵上的也是。归根结底,是一场对智商的补救。

我认识一些商界前辈,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见多识广,人脉广泛,口才不错,滔滔不绝。他们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战略规划,然而企划案很多,落地的很少,真正做起来的几乎没有。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什么都想吃,只会让思路先臃肿而已。每个项目的想法都是超前的,然而竞争对手从无到有都已经生出一大片了,他却还是没有组起自己的局。这不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是人家已在舞台上较量,而你还没站上去。

作为晚辈,我不便直言其中的问题,但,如果每个项目都是“只欠东风”的话,那本身就暴露出了最大的问题。有些前辈甚至说:“这事要有钱才能做,我需要有人多多少少投一点才能开展。”但是,如果你需要钱才能解决问题,没有钱就干等,那解决问题的是钱,而不是你。这是不是“换个人也能做”的意思?

“Think big, Act small.(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由衷同意这句话,并且时常提醒自己——眼观全局,但事业要找一个口子,凝心聚力地好好做起来。这句话也可翻译成“眼高手低”,换个角度解释,眼高手低其实没错——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有位北京大学本科、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的创业者朋友说过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当初我想拯救全世界,后来有人告诉我,如果我继续这么做下去,那么全世界都救不了我。”

去年和一位朋友看了部电影,是我心目中的该年最佳,叫《看不见的客人》,悬疑剧。百度上的剧情简介是这样的:“艾德里安是一名事业蒸蒸日上的企业家,家中有美丽贤惠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女儿,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他是旁人羡慕的对象。然而,野心勃勃的艾德里安并未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一直以来,他和一位名叫劳拉的女摄影师保持着肉体关系。某日幽会过后,两人驱车离开别墅,却在路上发生了车祸,为了掩盖事件的真相,两人决定将在车祸中死去的青年丹尼尔连同他的车一起沉入湖底。”

在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对朋友说:“不可能,那个女的不会是凶手,一定是那个男的。”朋友半信半疑,因为当时剧情所有指向都是女摄影师是凶手,并且过不了心里那关,最后自杀。最后,电影结尾,证明我是对的。朋友问:“你怎么知道的?”我回答:“性格逻辑。一个是事业上取得如此成就的企业家,一个是摄影师,在面对意外杀人时,假如颤抖不止的是企业家,镇定自若处理尸体的是摄影师,这压根不符合性格规律。”

之前有朋友把一篇帖子转到“深刻群”,是一个人写的他自己的人生过往,并点明他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群里有位学者看完是这么评价的:“全篇啰里啰唆,主题含糊。可以推测他行事做人也是如此,不犀利,不干脆,沉闷。没有起伏,没有铺垫,没有处心竭虑蛰伏后精心一跃的高潮,他在文章里只是一味给自己的人生定义为无趣。不想想他这么多年基本上是被推着走的。推着走,岂不是行尸走肉?依附性人格的悲剧。”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前两天看到一句话,觉得特别好:“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对这篇帖子,群里其他人纷纷表达各自的观点:

“人生世上走一遭,怎么也得带点儿响呀!”

“英雄主义不以成败论之,不以好坏论之。失败的是末路英雄,坏人是枭雄。”

可见,什么头脑,决定什么位置。

受电影《无问西东》的感染,我在“深刻群”里说道:“咱们这个群,应该出现几个能够被历史记载的人,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群,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前进,可以的。”

我们不会明白用自己的时间去关注明星的绯闻八卦、别人的家长里短有什么价值。那些被关注过并被历史所记载的人,无不有更高的追求,他们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可总被人津津有味地专注于评论他们的生活,不过转念一想,其实这才正常,这不就是人与人的区别吗?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意即崇高的思想谈论理想,一般的思想谈论生活,狭隘的思想只会说人是非。追星族与真正明星的区别就在这里。看过一个更好的翻译:大智论道,中智论事,小智论人。——Eleanor Roosevelt(安娜·埃莉诺·罗斯福)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命运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命运是我们如何运用洞悉力和爱的规律对事件做出反应。

以人为镜,可以少走好多弯路。《此刻决定蜕变》中说“找个偶像,超过她”,这是镜子的正面。追求进步的人,也要珍惜吸取镜子的另一面,不要蹉跎了大好时光。

一位朋友,复旦大学硕士,在创业大潮中被浪推倒,两年间一直在垂死挣扎……我不定时会约他吃饭,每次见面第一句话:“还活着呢。”我们经常如此互相调侃,他知道我没恶意,是希望他能翻身。他的很多朋友现在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见他的状态也总是惋惜,都劝他尝试其他方面,或者他们公司有职缺,问他要不要去上班。而他总是感谢大家的好意,然后婉拒。与那些不知道问题所在而不去做的人不同,他什么都明白,有一次还对我说过这样经典的话:“所有的捷径都建立在认真的基础之上。有一个故事,曾有一个人落水了,一艘船过来,他不上,说要等上帝来救。又一艘船经过,他还是不上,他说要等上帝来救,终于他死了,见到上帝,质问:‘你为什么不来救我?’上帝说:‘我已经派两艘船去救你了。’现在觉得,我就是那个人。我想打造什么就能成,所以,我不能让自己再站在45度角的悬崖上,明年要拼一场。”我想他也许在努力,可几个月后还是那个状态……我知道,他放不下身段,放不下骄傲,他宁愿过得辛苦。

后来我跟他开玩笑:“你是我的警示范例,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创业路上有时风景差得想让人飙脏话,但创业者在意的是远方。若是将来在创业途中我不幸遇到大波折,我也得提醒自己——为了远方,沉下身去,盘腿练功,厚着脸皮接受朋友们给我输入的资源,重整旗鼓,实际行动起来。因为只有翻身,才是真正的骄傲,也才是回馈贵人们的最好方式。”他一直很欣赏我的表达,毒舌也一针见血,希望过不了多久,能见识他的重生。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把这句话变得更宽阔一点——一个人的人生经验,来自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遇见过的人。经历过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镜子,让我们在拼拼凑凑中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