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鸣谢

这本书的酝酿和写作经过了很长时间,其间得到许多学者、同事、机构和学生的支持。凡事都有个起点,因此我首先希望感谢魏爱莲(Ellen Widmer)和张孙康宜(Kan-I Sun Chang)二位教授。她们于1993年在耶鲁大学组织了“明清妇女与文学”(“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会议并邀我提交一篇论文。我为这个会议写的《陈规再造:清宫十二钗与〈红楼梦〉》发表于两位教授合编的《写作女性:明清女性和文学》(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论文集中。此实为本项计划的起始。

以后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得到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波士顿美术馆、克利夫兰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苏州美术馆的支持,获允观看所收藏的有关画作,对这个项目的进展甚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一些专题研究,包括对《女史箴图》、宝山2号墓《杨贵妃教鹦鹉图》和《诵经图》、康熙《桐荫仕女图》屏风的探讨等,在大英博物馆、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盖蒂研究所等机构组织的会议上和论文集中首先发表。2016年应英国牛津大学之邀,我在该校做了八次“斯雷特讲演”(Slade Lectures),有机会首次以“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为题,整体思考中国女性题材绘画的全貌。在此向牛津大学及讲演组织者柯律格(Craig Clunas)教授致谢。该年年底北京的凯风公益基金会邀请笔者担任“凯风学者”,报上去的一项计划是完成本书的中文版写作,这项资助使我得以专心写作并持续进行出版过程中的补充和校订。

在以往二十余年中,我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教授过与此题目有关的若干课程。由于每次授课都增益了新的内容和分题,因此形成了一个探索和交流的连续过程。课上的讨论不断刺激我对中国古代女性题材绘画进行思考,有些学生的作业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证据和观点。在此我特别希望向李雨航、喻瑜、冯乃希三位致谢,本书采用了她们对马守真和吴伟的研究成果。此外,我在写作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陈嘉艺、赵梦等人的帮助。

我的夫人蔡九迪(Judith T. Zeitlin)是专攻中国文学、戏曲和音乐的学者,也是我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她的多项研究与本书有关,在有关明、清的几章中被引用。她于2014年与李雨航博士共同策划《上演图像:中国视觉文化中的戏曲》展览(Performing Images:Opera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与本书的关注点有内在的关系。本书的整个研究和写作过程是在我和九迪不断交谈、共同访问美术馆和参加学术会议、阅读彼此文稿的过程中进行的。她既给本书提供了动力,也是各章最早的读者和评者,对此我由衷感谢。

巫鸿
2017年10月于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