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从心开始

第一章 我们都是小鸭子

你也许会认为,事件本身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现在告诉你,唯一重要的只是你体验事件、看待事件的角度,你会作何感想?如果选取一种广博而开放的视角来体验一切,我们的人生会发生什么改变?在那种广博而开放的视角下,一切皆有可能,总有足够的空间能容纳一切的一切;在那种广博而开放的视角下,人无须再进行判断和取舍,无须再筑起屏障、壁垒来自我防御,亦无须再抗拒任何事物;在那种广博而开放的视角下,没有任何一个事件须归属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或困难,它们不过是在为生活增添不同的色彩而已。如果我们总能轻松而自然地转换为那广博开放的视角,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太过美好,在现实生活中似乎难以真正实现。但事实是,以这种博大的视角体验人生,是我们所有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想拥有这种达观的处世心态并不难,你唯一要做的事情便是停止用大脑或眼睛来观看事物,而改为从胸腔中部那微妙的能量中心来观看,而且不仅要用心观看,还要用心聆听、感受和体悟。

有些宗教和民间信仰会鼓励人们反观自心,但自省的用意究竟是什么?我们已如此习惯用头脑来观看和感知,就算被要求向内观心,也往往是用头脑来观察内心,看看心里都有些什么,这只能算是用脑思考心灵而已。假若我们真的能够沉入内心、用心观察万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此时此刻的生活看起来是什么样的?是否可能存在另一个世界,一个用心才能看到的世界?

现在,你将跟着这本书一起探索这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学会用心观看外界、感受生活,从中发现生命的真相。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惊喜而震撼地发现自己身边原本就存在着丰盛、奇迹和美好,而且随时可以为你所用。但请你别轻信我的话,亲自进行尝试和体会,一旦契入这种简单而深刻的方法,你就能够将自我意识转化为一种更全面、更圆满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让生命绽放出奇迹与美好。

此外,后文的练习常常会涉及其中的一或两种感知模式。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更倾向于用大脑或心去聆听,而非观看,你也许会想尝试用其他感官完成练习。有的人属于视觉型,有的人属于听觉型,还有些人则更依赖触觉或身体的感觉,属于感觉型人,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种感知模式,也可沿用对你而言最自然的感知模式来完成练习。

探索意识

此时此刻,你正在阅读这本书。但真正的你究竟是谁,是何种存在?是身体、大脑和性格的组合体吗?还是由身体、大脑和性格呈现出的广阔而有意识的觉性或空间呢?在这片有意识的空间里,如此的“你”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这片不同寻常、能知能觉、生机勃勃的空间构成了你的身心——你,就是一片有意识的空间。

练习

请感受一下眼睛的后部,将注意力集中于双眼之后的空间,看看有感知到什么。如果你此刻仅仅在用自己的大脑思维进行关注,会在这片空间感知到什么呢?这片空间是否具有感知的能力?是否具有意识?现在,请你暂时不去思考这种意识是什么样子,或是思考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只需体会自己是否有所觉察即可。若能放下种种杂念,比如意识应该是什么样的,或意识之内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便可以开始探索在眼睛后部运转的这片纯粹的意识奇迹了。

这片具有意识与觉性的空间即是“真我”,是构成我们身心灵的事物,你即是这片有意识的空间,即是以这种形态存在于此时此地。这个事实也意味着,我们能够在这片有意识的空间里找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一切事物,找到爱、和平、喜悦、慈悲、智慧、力量和价值感,这些品质都蕴含在我们的真实自性之中,都属于“真我”的品质。在眼睛后面的这片广阔空间,我们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想知道的一切。

我想邀你来这片广阔的意识海洋中畅游。若想了解水的属性,就应该找机会去水里玩耍,我们将在体验中找到答案。同理,若想了解这片意识空间,我们便要潜入意识。落入意识空间时,也许你会想顺便探索一下内心。

好消息是,我们探索意识的动机与目的并不重要,我们体验到的具体内容并不重要,我们开心或难过、健康或病弱、富裕或贫穷、春风得意或深陷痛苦、自我膨胀或收缩完全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只是这个当下,因为意识可供你游玩体验的地方便只有它现前觉照的事物。若想了解意识,你便需要从此时此刻、此分此秒发生的事件入手,这是我们能找到意识的唯一地方。

受烙印的意识

觉性就是意识。我们本可以很容易地体悟到这一点,人的认知会被障蔽只有一个原因:觉性,即我们真正的本体,是可以被烙印塑形的。就如同把水倒入容器时,水会呈现出容器的形状,我们原本的明觉之性也会被思想、感受、欲求、希望、梦想、忧虑、知觉和经验定形,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以给我们的意识烙印。这种烙印有时会显得格外强大,让意识变得十分渺小,你会因此感到自己变得微不足道,但这只是我们的错觉,因为意识本身并不可能遭到减损,它永远可以重新扩张,恢复如常。

这份有意识的觉性不仅会被经验暂时塑形,还会被它觉照到的任何体验或事物刻下恒久的烙印。也许你有听说过,刚出生的小鸭会在它们生命最初的几个小时被烙印,一直跟着它们最初感知到的事物——通常会是它们的妈妈,也有可能是正在研究它们的科学家——若是后面这种情况,小鸭子便会跟在科学家身后走来走去。

这种现象非常正常,雏鸭要一直紧跟着鸭妈妈才能在野外存活下来。所有生命的意识觉知都会受到经验的束缚或烙印,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性能。若有某种体验给意识留下了持久的印象,意识便会被该体验烙下印记,受到制约和束缚。

然而相对于鸭子,人类受到的烙印会更为复杂,一个人可以被多种不同的事物烙下印记。给我们烙下最多印记的事物便是身体,这种烙印非常深刻,导致我们的意识在绝大多时都依附着身体,紧跟着身体去任何地方,一如小雏鸭跟着鸭妈妈。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来验证这一点:请你站起来,走到另一个房间,现在你的意识仍会留在之前的那个房间吗,还是已经跟着你进入了这个房间?从身体的层面来看,我们都是小鸭子。

会给意识留下深刻烙印的另一种事物就是我们的精神或思维活动——从此处开始,文中出现的“思维活动”一词都囊括了所有的内在心理体验,包括思想、观念、感受、欲求、希望及想象等等。每当脑海中浮现出念头、恐惧或期待的时候,意识便会流向那里。让我们再来实验一下:请你先保持一个想法,然后去思考另一个想法,意识还会停留在之前的那个想法上吗?即使脑中出现的念头荒诞不经,天马行空,意识也都会一直跟随这些念头吗?这是不是有点像小鸭子跟着母鸭游过池塘,走出草地,又进入小溪的样子呢?

身体和精神已经给我们的意识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也不算是坏事,烙印能帮助小雏鸭生存,一定也会对人的生存有所裨益,虽然这些烙印未必适用于所有情境,毕竟小鸭子有时也会跟着鸭妈妈走上车来车往的高速公路,而意识亦会跟从脑海中的妄想杂念,带我们进入各种无明、愚痴乃至危险的状态。

意识一直黏附于我们的身体与精神,使人总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我们便很容易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即“我”的真实本体就是身体和精神的结合,难以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其实是身体与精神栖居的那片空旷、辽阔的空间。身体和精神几乎总是伴随我们左右,我们便因此断定:“我”就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

这种错觉很容易产生,也完全是情有可原的,不妙的是,这个错觉无比巨大,又错得离谱,是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所在。就好比有只苍蝇在你鼻子上停了很久,久得使你以为自己就是一只苍蝇。试想一下,如果相信自己是一只苍蝇,你将会感到多么迷茫,又会做出怎样荒诞的行为呢?也许你会终日寻觅那些腐败的食物,甚至试图和其他苍蝇结婚生子!

同理,假若断定自己就是身体和精神的结合体,我们便也会犯下类似的滔天大错。身体和精神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它们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我们体验到的所有问题都只是身体或精神层面出现的问题,这片浩瀚无边的意识空间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问题。虚空还有什么问题可言呢?就算用尽各路招数,我们也无法让虚空受到丝毫的损伤,就算在虚空中引爆一颗炸弹,直至尘埃落定之时,虚空也仍未受到半点伤害。

我们所有痛苦烦恼的根源就在于误把身体和精神当成了“我”。如果在身体或精神体验到你认为是“问题”的事情时,你能马上想到这个身体并不是“我”,内在的精神也不是“我”,那么还会为那些“问题”而痛苦烦恼吗?此刻,若有一位陌生人遇到困难,你自身会因此感到苦恼吗?恐怕是不会的,毕竟那些问题并没有发生在你身上。同理,假使你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并非真的是“你”的问题,还有必要为之痛苦烦恼吗?如果明白真正的自我其实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有意识的觉性,而这觉性并不可能遇到任何问题,你的生命又会有怎样的改观呢?

练习

请联想你正经历到的某件看似是“问题”的事情,无须以任何方式改变你对该“问题”的体验,包括相关的认知和理解。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种种想法和事件都发生在一片空间里,请观照一下,空间与这些想法和事件之间是否存在问题或纠葛?呈现出问题与纠葛的虚空本身是否存在问题?虚空本身遇到过问题吗?若将这片容纳着你与问题的空间视为自己的真实本体,哪怕只是瞬间,你还会感觉有任何问题存在吗?你所处的这片空间可曾遇到过问题吗?

真正体认到自己是一片有意识的空间时,你的生命会发生根本而彻底的转变,你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感受都会变得大不相同。也许你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确信个人生命的实质的确是一片有意识的空间,才能持续地以意识空间的身份体验生活,后者更为重要。我们平常总是执着地把身体和精神当作自己,因此深受身心的束缚和影响。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内心的这个执念强大而恒久,我们都如此地深信自己的确就是这副身体,就是思想与情感的精神活动,若要摒弃自己内心深处最执着、最深信不疑的想法可一点也不容易。

读到这里,也许你仍会认为自己理解错了,或者仍想保留自己的观点。那么,请试着观想自己真的是一片虚空,由此进行体验和观察,看看你的实证经验是否会更契合这种可能性。如果能够暂时放下执念,不再把身体和连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当成“自我”,你会更容易体悟到那系归于此的朴素真理。

脑的感知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教导我们勤加思考,遵从自己身心获得的经验,于是我们的自我身份认同便从心灵转移到了身体和头脑。眼、耳、鼻、舌、大脑都位于头部,所以我们的意识觉知与自我认同也会局限在头部,头脑就成了意识的栖居地,我们早已习惯用头脑观察、感受与体会。

意识流过头部时,便会被思维活动塑造。如果我们只是偶尔冒出一念倒也无妨,但大多数人的大脑都忙碌不堪,是妄想杂念的跑马场,意识便也因此频繁地流过大脑。意识多次流过大脑后,便会形成一种趋势,意识会深受这种趋势的制约与束缚,即便脑中升起的细微念头都会拐走我们的意识,将它流放到怀疑、担忧、期盼、想象等各种内在幻境之中。

通常只有少部分思维活动是符合实际的,我们的大部分想法基本都与外在的现实毫无瓜葛。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本以为某个人正在生你的气,却发现对方不过是肚子疼而已。既然人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事实,我们为何还会如此在意自己的想法呢?因为这些想法有时候碰巧是正确的,碰巧蒙对了外界的部分实情,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了解这种现象——相比于持续的奖赏或成功,偶发的奖赏或成功会更有力地巩固某个观念或行为。

因此,意识便习惯了从头脑和思维中流过。当意识流过思想与念头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的起心动念又会对意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既然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在我们的双耳之间生灭起伏,它们本身会非常大吗?思维活动只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现象,所以意识流经思想的时候,也会随之变得非常渺小,你的自我感受便也随之变得渺小,毕竟你的真实本体就是那意识觉察。当意识专注于某个念头时,就会契入该念头涵盖的相关经验的尺寸与形状。

然而在意识关注某个事物的时候,也会对它有所放大。让我们尝试一下:请拿起一件物品,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这个物品,当你全神贯注地观看这件物品的时候,它会显得更小还是更大呢?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这个物品一般会看起来更大一些。同理,当我们习惯性地关注内在的想法时,意识会相应地收缩,同时还会放大当前想法的内容或意义。如果意识持续地流过头脑和脑中的想法,它便会长期处在狭隘、片面的状态。

狭隘片面的意识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甚至还会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但变得狭隘、片面的意识也有局限性,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让人眼界狭小,遗漏掉当下发生的更多事件,对更大的真相视而不见,乃至根本无法察觉。因为当意识之光照射的范围缩小时,潜意识的无明昏暗便会四下蔓延。

练习

如果你在房间里,请用手罩住自己的一只眼睛。仅用一只眼睛看房间时,这个房间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房间本身的体积虽没有改变,但由于你眼睛看到的那部分房间变小了,你对房间的意识便缩小了。现在请注意,你没看到的那部分房间是变大还是变小了呢?答案很明显,如果眼睛能看到的部分变小了,看不到的部分自然就变大了。

你的身体,尤其是大脑和思想,会对意识进行烙印,这种烙印的最终结果是:你惯于从自己的头脑向外张望、观看世界,惯于用自己的头脑看、听、嗅、感受、思考生活,惯于活在自己的头脑之中。这意味着你的所见、所闻、所嗅、所感、所思都会受到大脑思维的限制和过滤。思维横亘在你与现实之间,将你与实相隔离,思维的活动时时干扰着你,让你很难充分、全面、客观、纯粹地观照实相,思维会渲染、调整乃至篡改现实,而且只能截取和保留一部分现实。假若一个人仅仅通过头脑和思想感知外界,那么从某种意义来说,此人实际上就活在梦里。

意识总在经受头脑与思想的塑造,由于这种现象太过稀松平常,我们早已因为习惯而视若无睹,根本不会注意到这种烙印的发生。由于身体和精神总是陪伴我们左右,形影相随,我们便会认定这身体和精神就是自己,认定头脑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认定头脑感知到的情况就是各种事物的真相。

我们或许很难体认出这种烙印的影响,但你应该有过切身体会,明白自己平常的视角是多么狭隘、紧绷和收缩,而且这种狭隘视角还具有放大效应,使思想的内容显得无比重大,所以会时不时对我们产生压倒性的影响,让我们小题大做,有失偏颇。现在请你试着直接感受意识的形态——这里不是指思想的内容,而是意识本身的流动。

练习

此刻,你的意识正在流动。请单纯地审察自心,看看自己此刻是否有感知到什么。你可以借助任何事物来进行这个练习,比如内心升起的某个想法,或是出现在这页书上的字句。当你此刻感受到某个事物的存在时,这种能知能觉的觉察力究竟是从何而起的呢?意识的源头在哪里,你找到了吗?意识是从你的大脚趾,从天花板,还是从你的大脑中钻出来的呢?

此刻,你的意识处在什么状态?是延伸、开放、自由流淌,还是集中、狭隘、凝固收缩?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这有意识的觉性总是在微妙地变化着,要么向内,变得更加封闭,要么向外,变得愈发开阔。那么意识本身究竟是什么模样呢?也许它并不是我们体验到的对象,而是体验本身?你此刻感知到的意识很可能是它流过头脑时被塑造出来的形态,这也无妨,只要关注意识呈现出的状态就可以了。

意识经过头脑的塑造和思维的定型,通常会呈现紧缩的状态。就如同肌肉需要用力才能绷紧,身体也需要耗费精力才能让意识保持收缩,而且用这种狭隘而紧绷的意识来认知世界,就如同用十分细窄的吸管喝水,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在片面局限的视野中,人们也无法观察、获悉当下发生的所有事情,便自然会更努力地做出各种尝试,更努力地思考和分析,以求理解当前的形势局面,然而这种努力和刻意只会让意识愈加收缩,让视野变得更为狭隘闭塞。

流经大脑的意识会创生一种不完满的感觉。即便你正享受着美妙绝伦的时刻,内心仍会隐约地出现一种未能将美好全然吸纳的感觉,你会因此渴望继续紧抓着这段体验,或通过某种方式(如拍照或摄制视频)来俘获它,好让自己获得更多愉悦——这都是用脑观看事物的结果。我们这种用脑观看的习惯是如此根深蒂固,乃至那不满足、不圆满的感受似乎都变成一种正常的现象了。

但其实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感知事物,在另一个视角下,万事万物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整个世界仿佛焕然一新,不再是原本的那个世界了。换用新的感知模式时,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用心来观看事物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番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