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新生儿
“超自然”环境
婴儿出生之后,并未进入自然环境之中,等待他的是文明开化的人造环境。人们俯视自然、消耗自然、改造自然,为图一时的舒适安逸,创造出“超自然”的生存环境。
新生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个体,势必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此时的人类又为弱小的生命提供了怎样的帮助呢?
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新生的婴儿,因为人的一生中不会再有如此挣扎、痛苦的时刻。生命剧烈而颤抖的转化,是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前提,是人类文明开启的序言,然而翻开史书,我们只看到了满页的空白。
许多人认为,如今人们给予了新生儿过多的关注。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婴儿降生时,受苦受难的母亲成为所有人关心的焦点。人们担心疲惫的母亲受到强光与噪音的干扰,因此竭力为她创造一个幽暗而安静的休息环境。但孩子不也是历经折磨的吗?他们原本的世界里没有一丝光线,没有一点声音。他们同样也需要幽暗与安静。
婴儿成长在专为他打造的、恒温的液态环境中,没有光线的侵入,也没有噪声的影响,不受半点干扰。然而转瞬之间,空气取代了液体,他周围的环境变了模样。他娇嫩的瞳孔从未见过光亮,他静默的耳朵从未听过声响,他突然间闯入这个世界,叫成年人该拿他如何是好?液态环境下的婴儿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没有一点过渡,就像小蝌蚪突然变成了青蛙。
成年人粗糙的手掌抚过婴儿娇柔的皮肉,就像坚硬的砂纸摩擦过光滑的丝绸。这个小生命是如此脆弱,以至于他的家人都不敢轻易触碰,他的母亲、他的亲人小心翼翼地看护着他,并把他托付给“有经验的人”照料。可是,面对如此娇柔的生命,有经验的人也难保万无一失。仅靠有力的双手抱紧婴儿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需要学习用正确的方式照料脆弱的幼童,这就如同护士在为伤患包扎或上药之前需要经过长时间专业的训练一样。
但婴儿没有得到恰当的关照。
就连医生在对待新生儿时也没有考虑周全,当婴儿放声大哭时,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认为哭声就是婴儿的语言,眼泪可以清洁眼球,哭泣可以扩大肺活量。
婴儿一出生,就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一直蜷曲在母体中的小生命,被迫伸展身子,僵直地倚靠在母亲怀中。事实上,新生儿并不需要穿衣服,他出生后的一个月内都没有穿衣需求。如果留意一下婴儿服装的发展史,我们就会看到,曾经厚重的襁褓逐渐褪为轻薄的衣衫,继续演化下去,婴儿服装将完全退出市场。
就像艺术品所展示的那样,婴儿应该是赤裸的。画像和雕塑中的天使都未着衣物,在耶稣诞生的牛棚中,圣母怀中的圣婴也未着衣物。
婴儿当然需要保暖,但他需要的不是衣服,而是温暖的环境。婴儿自身没有足够的热量抵御外界的寒冷,他之前一直依靠母体的温度生存。众所周知,衣服只能起到保温的作用,也就是防止婴儿体温的流失。但如果周遭是温暖的,衣服就会阻碍婴儿从外部获取热量。我们可以从动物身上找到例证,尽管新生的幼崽拥有一层皮毛,但母兽还是会用身体去温暖它们。
我不想一口咬定人类对于新生婴儿缺乏关心。我确信,如果能有交流的机会,美国人一定会告诉我,在他们的国家,人们对于新生儿付出了何等的耐心;德国人和英国人也会惊讶地质问我为什么无视了他们国家在儿童医疗和护理方面取得的成就。我的回应是,我对这些事情都有研究,了解各国所获得的最细微的进步。但我还是想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为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人类的确已经为新生儿做了很多,但如果我们故步自封,自得于已经跨越的高峰,满足地仰视着还未到达的境地,又何谈进步呢?今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落,给予孩子应得的理解和尊重。
在这里我还要提到我们生活中的另一个真相。人们尽管对孩子有着深沉的爱意,但看到新生命的那一刻起,父母便对他产生了防范的本能,也可以称之为自私的本性。人类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怀有强烈的占有欲,即使是破铜烂铁也当作宝贝。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成年人千方百计地管教孩子,让他别破坏东西,别弄脏自己,别惹人讨厌,别四处招摇给大人添麻烦!
我相信,在对儿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之后,人们会找到最妥帖的方式来照顾他们。在维也纳,研究人员已经着手为新生儿创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他们研制出一款全新的婴儿床,能在婴儿躺下的地方自动升温,这款产品采用一次性吸附材料,即用即抛。
但对新生儿的护理不能只停留在预防早夭或者隔绝传染病的层面,这一点,即使是今天的现代化诊所也没能做到,护士仍然用绷带将婴儿的小脸裹得严严实实,生怕细菌进入他们口中。其实婴儿降生后,人们还需要关注他的心理问题,帮助他适应外部世界。为此,医院应当提供必要的指导,社会也要加强宣传力度,这样才能改变万千家庭对于新生儿的态度。
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父母会为新生儿准备华丽的摇篮和花边考究的衣服。按照这个逻辑,如果父母要责打孩子,用的也是镶金贴钻的皮鞭。家长这种浮夸奢侈的做派,一点也体现不出对儿童心理的关怀。富裕的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健康条件,而不是骄奢的享受。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处远离城市喧嚣、光线充沛而柔和的房间,这里有怡人的温度和持续的热源,可以使赤裸的婴儿无惧寒冷。
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托抱孩子的方式,尽量减少与孩子不必要的碰触,用轻薄柔软的东西将孩子的身体托住,让他以蜷曲的姿势倚靠在我们怀中,就如他出生之前在母体中的姿势一样。我们必须经过细致的排练,轻巧、缓慢而熟练地将孩子抱起,垂直或水平挪动孩子时还要格外小心。
在临床护理上也有相似的例子,抬起伤患并水平缓慢移动时,需要采用特殊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基础知识。没有人会用双臂将患者垂直抬起,护士们会轻轻地在他身子底下放置柔软的支撑物,确保在移动过程中患者的水平姿势不会改变。
现在,我们要将新生儿看作一位患者,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刚刚渡过了生死之劫,看到他平安无事地从鬼门关回来,我们下意识地感到快乐与欣慰,这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有时婴儿呼吸困难,需要人工呼吸挽救性命,他的皮下出血,头部被血肿挤压变形。但是新生儿和病人应当区别对待,因为他们的需求并不相同。这个小生命在做着不可思议的努力,用他原始而敏感的身体和心灵适应周遭的环境。
我们对新生儿怀有的情感不应当是怜悯,而是对造物主创造生命奇迹的崇敬,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而这个小生灵怀揣的秘密是无限的。
我曾经见到过一个刚刚被救活的窒息婴儿,被立即放入一个低得几乎贴近地面的水盆中,在水中疾速下沉的时刻,他猛然睁大了眼睛,肌肉震动,四肢僵直,仿佛感受到了身体的坠落。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了恐惧。
我们爱抚和搂抱婴儿时的动作,面对婴儿时心中的真挚和温柔,让我想到了天主教牧师在祭台上手举圣餐面饼的样子。他双手洁净,动作娴熟,伴随着时而的停顿,水平或垂直地挥动着圣餐面饼,仿佛动作中积蓄着极大的能量,不得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当牧师将圣餐面饼放好,他会俯身屈膝,以示尊崇。
所有的仪式都在沉静的气氛中进行,阳光透过玻璃花窗洒下点滴光斑,升腾的希望主宰着这个神圣的场所。新生儿也应当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照顾婴儿与母亲的区别,设想一下用对待婴儿的方式来对待母亲,就会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为了不让婴儿打扰母亲的休息,我们会把他抱得远远的,只在吃奶的时候交给母亲。与此同时,婴儿被套上花里胡哨的衣服,任由旁人逗弄。这就好比让刚刚分娩的母亲梳洗打扮,参加宴会。
人们把婴儿从摇篮中抱起,高高地举到肩头,再把他放下,让他重新躺回母亲身边。想象一下让产妇也做同样的动作,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人们往往以为婴儿没有感知,没有感知的人怎能意识到痛苦和快乐?因此对待新生儿无需小心翼翼。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地去照顾那些不省人事的重病患者呢?难道说,跟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婴儿需要的是生理上的呵护,而不是精神上的关心?
不,这种看法太过荒谬了。
事实上,人类对生命初期的理解还处于一片空白的阶段;好比一张白纸,未有任何人书写,因为还没有人揣摩出人类的原始需求。一天天过去,随着经验的累积,我们愈发清醒地意识到,幼年(甚至出生之前)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的健康,乃至一个家族的健康都涵盖在生命的胚胎时期和幼儿时期。那么,人们为什么意识不到降生的瞬间是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刻呢?
因为成年人并没有把新生儿视作真正意义上的人。当小生命来到我们的世界,我们还不知道要如何接纳他,尽管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未来将会掌握在他们手上,他们将超越我们,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