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运动治疗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时光荏苒,日月穿梭。1987年,我国第一所专门从事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科研和教学的机构——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成立,标志着中国儿童康复医学事业开始了她的征程。至今已近30年,恍如弹指一挥间。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和相关人士的积极努力,我国的儿童康复医学事业已经蓬勃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的康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康复医学技术也日益发展、进步。热爱康复医学事业的康复技术人员日益增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正在全国各地为广大的脑瘫患儿奉献着他们的爱心和技艺。

伴随着这一事业发展,我也从不惑之年来到了古稀之年,值得庆幸的是,直至今天仍然能活跃在临床一线上,为我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发挥着余热。

10年前,我撰写的第一本著作——《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其第2版已经于2年前问世。6年前,又出版了《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初衷是想通过两本书把自己在临床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并在书写过程中提高自己。

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常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脑性瘫痪运动障碍的机制,更需要从运动学和运动解剖学入手,深入了解机体各部分的正常运动、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特征以及导致异常运动和异常姿势形成的原因。其目的是科学地、有的放矢地评定、制订并实施治疗计划。使理论水平和治疗技术有较大的提升,就是基于这种想法书写了这本书。

本书共十二章,前四章主要叙述小儿脑性瘫痪概论、脑性瘫痪运动障碍的特征、运动学基础与运动治疗的作用和脑性瘫痪运动治疗策略。第五章至第十章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首先将身体区分为五个部位:①头颈与躯干;②肩关节;③肘、腕、指关节;④髋关节;⑤膝、踝、足关节。内容是:第一部分叙述各部位的关节构成、肌的解剖学作用以及各关节的正常运动和代偿运动;第二部分叙述脑性瘫痪患儿在各部位所表现的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第三部分叙述对各部位的针对性的、具体的运动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第十章叙述移动运动训练的操作方法。当前,运动控制理论应用于康复医学已经成为新的指导理论和治疗技术;《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对指导临床评定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两者均是目前较为前沿的康复治疗理论和理念。为了将其介绍给读者,本书在第十一章叙述了运动控制理论在脑瘫治疗中的应用;第十二章叙述了ICF-CY理念和其在脑性瘫痪评定和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还没有从运动学和运动解剖学入手论述脑性瘫痪的症状和治疗技术的书籍,也没有基于ICF-CY的脑性瘫痪治疗的论著,运动控制用于脑性瘫痪的治疗也是比较前沿的实践技术,本书将在这些方面填补空白。

本书非常注重脑性瘫痪实际治疗技术的描述,目的是让读者获得较为实用的治疗操作方法。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工具书供广大儿童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阅读,也可以作为患者家长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南。

本书出版之际,恳切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吝赐教,欢迎发送邮件至邮箱renweifuer@ pmph. com,或扫描封底二维码,关注“人卫儿科”,对我们的工作予以批评指正,以期再版修订时进一步完善,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陈秀洁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