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本书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沉重的话题—“合理用药”。这不仅是医师对患者负责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广大病患及其亲属提出的要求。因为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患者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
在当今临床实践中,医药一体,尚未分家,也分不了家。患者渴望药到病除,然而,是药三分毒。在许多时候,医师诊断了疾病,药用下去,不仅疾病未见除去,相反倒引发了药源性疾病,甚至导致患者无辜死亡。这类事件屡见不鲜。
本来,药品是用来治疗某一种疾病或改善、消除某种症状的,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最为适当的药物,并要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药:有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有的需要饭后服用,有的要在两餐之间服用。如果不遵守一定的服药方法,随意服用,就会影响效果或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可以口服使用的药物,就尽量不要采用静脉给药;一定要使用注射或静脉输注药物时,待症状被控制之后,就应改换口服药物以进行巩固治疗。任何药物治疗某种疾病是有规定疗程的,不宜随意延长给药时间,因为延长给药时间就容易在人体内产生药物蓄积中毒、细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有时症状一得到控制就马上停药,又担心不能彻底治愈疾病,这就要靠医师把握好用药周期,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情况是,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与人之间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同样一种病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即便使用同一种药物,也会因人而异,一个治疗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因此,临床药理学家提倡个性化用药。
医师对每一个患者都要确定适当的治疗目标。患者往往希望药到病除,彻底根治,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使用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这时医患双方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正确、客观的态度,达成共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确保合理用药的目标,总结了一些用药原则:如先用食疗后用药;风寒性感冒初起可喝点姜片红糖水;治疗便秘可食菠菜粥等。如经食疗后不见好转,可考虑用按摩、理疗、针灸等方法,最后再考虑用药物治疗。用药时先考虑外用药后用内服药,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外敷外用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先用内服药物后用注射剂型也是一个重要原则。有些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来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液、血管壁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是会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的。因此,能用内服药缓解疾病的,就不必用注射剂。近年来,新药不断涌现,一般来说,新药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副作用还没有被人们认知。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选用有确切疗效而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确实需要使用新药时要慎之又慎。
以上只是老百姓用药的一些常识而已。实际生活中,药品种类繁多,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错综复杂,临床上要做到量体裁衣式地合理用药确实不易,需要医患双方严肃认真对待,仔细琢磨、推敲,因为这是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责的。
在中南大学有一大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湘雅医学名家。在近3年中,我们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参与,帮助我们选拔了100名“湘雅名医”。他们都是各临床专科的主任医师、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应该说,他们才是临床合理用药的行家。
本书就是由中南大学的首届“湘雅名医”对合理用药的思考和总结,供大家参考。
陶立坚
201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