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百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你知道西医认识干燥综合征的发展史吗?

干燥综合征有确切记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1888年波兰外科医师Hadden即首次描述了1例同时有唾液和泪液缺乏的患者,病程长,经各种治疗未能取得疗效,与干燥综合征表现十分类似。1933年,瑞典的眼科医师Sjögren对干燥性角结膜炎患者进行研究,收集其中伴有口腔干燥症状的病例总结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还同时伴有一些全身性的系统疾患如慢性关节炎、贫血等。尽管当时他未对这类疾病进行命名,但他推断,本病是一种系统性全身性疾病,且多发生于妇女。这一理论为以后的研究所证实,故将其命名为Sjögren(舍格伦)综合征。1953年,Morgan和Castleman研究得出Mikulicz综合征和Sjögren综合征属同一种疾病的结论。1981年,Montborpe提出了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口眼干燥征的诊断标准,并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是指与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者,原发性是指不伴有任一已分类的结缔组织病者,两者不论在临床表现、病情轻重、预后好坏及遗传因素、免疫学改变上均有明显不同。1977年,制订了现在仍在使用的哥本哈根标准。1992年,制订了欧洲诊断标准。1998年在美国上市的毛果芸香碱是缓解口干症状的有效药物,是一种抗胆碱能的促分泌剂,随后又上市了促分泌剂西维美林,然而由于价格及副作用等原因,这两种药物在我国应用并不广泛。2000年,公布了干燥综合征诊断的EU-US标准;同年,Vivino比较了多种不同制剂的人工泪液在干燥综合征中使用的注意事项。人工泪液在我国有广泛的应用。2002年公布的欧美共识(AEC)标准是现在研究本病最常用的诊断标准。2010年以来,多种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和利妥昔单抗被试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在治疗初期的试验中有一定疗效,而后期扩大的实验结果则令人沮丧。2011年,在我国翻译出版的权威著作《凯利风湿病学》提出本病的三大治疗原则:腺体的替代治疗、腺体的刺激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