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外的肝豆状核变性流行病学研究
由于存在地域及人种间的差异以及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学的不同,各家WD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在1968—1978年间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与WD相关的死亡人数为13.21/100万人口。1979年,Bachmann等对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前东德)WD的发病率研究结果为29/100万。1981年Saito对289个日本家系进行研究,推测发病频率为33/100万。1984年Scheinberg和Sternlieb根据这3组数据推测不同人群WD的发病率为15~30/100万,患病率约1/3万,携带者频率约1/90,这个结论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和引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根据这个结论并依据《美国2002年罕见疾病法案(Rare Disease Act of 2002,H.R.4013)》的定义,将WD划归罕见病范畴[美国将发病人数<200 000/年或患病率<6.7/10 000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欧洲公共卫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on Public Health)则定义为发病率<1/2000]。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这些统计结果均源于已确诊的患者,而并不是所有的WD患者都能够被确诊,因此其患病率极有可能是被低估。
在针对某些特定人群进行的WD流行病学研究中,其发病率或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如Loudianos等(1999)根据意大利Sardinian岛的医院登记资料认为该人群新生儿中WD的发病率为1/7000,Garcia等(2000年)报道根据西班牙大加那利岛(Gran Canaria)人群的患病率为1/2600,韩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2004)显示儿童中的患病率约为1/37 000(2.7/10万人口~6/10万人口),Dedoussis等(2005)报道希腊Crete岛WD的患病率高达6/90个新生儿。
近年来多个采用高灵敏度诊断技术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WD具有更高的患病率:1999—2002年,在日本多个儿科中心进行的ELISA法测定干血片或尿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含量的3个前瞻性筛选实验中,WD患儿的检出率分别为2/2789、3/24 165和2/48 819;Hahn等(2002)应用三明治ELISA法测定干血片CP含量,在3667例韩国儿童中发现1例患者。由于这些在儿童中进行的筛查实验未行进一步的基因检测结果来验证,其患病率有可能被高估。
由于CP等生化检测有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使得与之相关的WD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有可能高于实际。随着WD基因的克隆以及不同人群和地域基因突变特征的了解,针对不同地区的特定人群进行WD基因型分析是目前最为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Olivarez等(2001)采用检测WD基因p.H1069Q点突变(该突变位点在欧美白种人中最为常见)的方法筛查了2601例高加索裔美国籍新生儿,患病率估算为1/55 000。Mak等(2008)筛查了660例无血缘关系的中国香港地区汉族人WD基因p.R778L位点(该突变位点在汉族人中最为常见)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现3例杂合子,推算其患病率为1/5400。但该方法对大样本人群进行研究花费不菲,且存在个人隐私权保护和社会伦理方面的争议,目前相关的研究并不能普及。近年来应用不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出WD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资料如表2-1所示。
表2-1 不同流行病学研究得出的WD发病率和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