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医学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所致,多见于早产儿。生后数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病理上出现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又称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我国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约1%。

1957年,Avery和Mead首次发现NRDS系PS缺乏所致,与肺合成及分泌PS量不足直接相关,Ⅱ型肺泡细胞为PS合成和贮存的场所。肺泡表面与空气的交界面具有表面张力压缩肺泡,PS可降低这种张力,使肺泡张开,行使正常呼吸。若缺乏PS,肺泡被压缩,形成肺不张、缺氧、酸中毒和肺水肿等。

病因及诱发因素:

1.早产儿

早产儿肺的结构尚未完全形成,发育也未成熟,PS的产生量及转移至肺泡表面的量少,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2.糖尿病母亲新生儿

胎儿的血糖随母亲而升高,胎儿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以维持正常血糖,故胎儿会长得肥胖巨大,但肺不一定发育成熟,且胰岛素使Ⅱ型肺泡细胞的成熟推迟,损害PS的主要成分,并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影响肺的发育。

3.围产期窒息

宫内窘迫、产时窒息和产前出血导致的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抑制PS的合成,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抑制PS的功能。

4.剖宫产婴儿

母亲分娩尚未发动之前行剖宫产,因无正常宫缩,儿茶酚胺水平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激反应较弱,PS合成及分泌的量均较少。

5.重度Rh溶血病

此症患儿的胰岛细胞代偿性增生,胰岛素分泌过多抑制PS分泌。

6.家族倾向

曾生育过NRDS婴儿的孕妇,以后再分娩患有本病婴儿的机会高达90%~95%。

7.人种与性别因素

白种人男性早产婴儿发病率高。

8.SP-A基因变异、SP-B基因缺陷。
【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见于早产儿,刚出生时哭声可以正常,生后不久出现呼吸急促,呼气性呻吟,60次/分以上,病情进行性加重,至生后6小时症状已十分明显,呼吸不规则,间有呼吸暂停。面色因缺氧变得灰白或青灰,发生右向左分流后青紫明显,供氧不能使之减轻。

2.体征 鼻翼煽动,胸廓开始时隆起,以后肺不张加重,胸廓随之下陷,以腋下较明显。吸气时有三凹征,胸廓软组织凹陷,以肋缘下、胸骨下端最明显。肺呼吸音减低,吸气时可听到细湿啰音。缺氧严重者四肢肌张力低下。

3.生后24~48小时病情最重,病死率较高,能生存3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可逐渐恢复,但不少患儿并发肺部感染或动脉导管未闭(PDA),使病情再度加重。

4.本症也有轻型病例,仅有呼吸困难、呻吟,青紫不明显,经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治疗后可较快恢复。

5.遗传性SP-B缺陷症纯合子者临床表现非常严重,对机械通气和PS治疗效果较差,多于数天内死亡;杂合子者临床表现较轻。

【辅助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

由于通气不良PaO2低,PaCO2增高,BE负值增加,血pH降低,这三项检查可经皮检测,但不能代表血中实际情况,故需定期取动脉血气直接测定,同时还需检测钠、钾、氯等电解质。

2.X线检查

(1)本病X线检查有特征性表现,多次床旁摄片可观察动态变化。

(2)按病情程度可将胸片改变分为4级:

Ⅰ级:两肺野普遍透亮度降低(充气减少),可见均匀散在的细小颗粒(肺泡萎陷)和网状阴影(细支气管过度充气)。

Ⅱ级:除Ⅰ级变化加重外,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过度充气)。

Ⅲ级:病变加重,肺野透亮度更加降低,心缘、膈缘模糊。

Ⅳ级:整个肺野呈白肺,支气管充气征更加明显,似秃树枝。胸廓扩张良好,横膈位置正常。

3.肺成熟度检查

产前取羊水,产后取患儿气道吸取物,通过卵磷脂/鞘磷脂(L/S)比值磷脂酰甘油(PG)、SP-A含量、稳定微泡试验及泡沫试验来检测PS成分,判断肺的成熟度。

【并发症】
1.疾病本身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1)动脉导管未闭(PDA):

在NRDS早期易出现右向左分流,在恢复期肺血管阻力下降出现左向右分流。发生率30%~50%,多于恢复期发生而出现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病情加重。在心前区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很少连续性杂音。

(2)肺动脉高压(PPHN):

由于缺氧和酸中毒易并发PPHN,发生右向左分流,使病情加重,氧饱和度下降。

(3)肺部感染:

因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易发生肺部感染而使病情加重。

(4)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

因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和机械通气,造成肺损伤、肺纤维化,导致BPD。

(5)肺出血:

严重病例常发生,主要与早产、缺氧有关,常发生在病程第2~4天。

(6)颅内出血:

主要与早产、缺氧有关,也与机械通气治疗有关。

2.在氧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1)气漏:

与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PIP)或平均气道压MAP)过高有关。

(2)氧中毒:

如供氧时间过长或吸入氧浓度(FiO2)过高,有可能发生氧中毒,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最常见,使呼吸机不易撤离,后者表现为视网膜病,有时视网膜剥离,使视力减退或失明。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病史:

早产儿生后进行性呼吸困难。

(2)肺部X线变化:

Ⅰ级和Ⅱ级为早期,Ⅲ级和Ⅳ级病情重。

(3)肺成熟度检查:

提示肺未成熟。

2.鉴别诊断
(1)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

该病早期与NRDS不易区分,常有孕妇羊膜早破史或感染表现,肺部X线改变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趋势,病程经过与NRDS不同,用青霉素有效。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该病主要继发于感染和严重窒息,多在原发病后1~3天出现呼吸急促、青紫及呼吸循环衰竭等,胸片以肺气肿、浸润性改变为主,严重者融合成大片状,而肺泡萎陷不明显。

(3)湿肺:

常见于足月剖宫产儿或过期产儿,呈自限性,病程短、恢复快,X线改变以肺泡、间质及叶间胸膜积液为主。

(4)吸入性肺炎:

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该病患儿生后即有呻吟、呼吸困难,但无进行性发展,X线改变肺气肿较明显。

【治疗】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1)治疗时机:

早期给药是治疗的关键,一旦出现呻吟、呼吸困难,马上给药,不能等到出现典型的X线改变才给药。

(2)剂量:

每种PS研制者各有推荐剂量,各不相同,一般每次100~200mg/kg;也有首剂用200mg/kg,续剂用100mg/kg;也有每次用50~100mg/kg。

(3)给药次数:

按需给药,如呼吸机参数FiO2>0.5或MAP>8cmH2O,应重复给药。多数需给2~3次,间隔时间10~12小时。

(4)给药方法:

先将PS混匀、预热,并给患儿充分吸痰、清理呼吸道,然后将PS经气管导管缓慢注入肺内,分仰卧位、左右侧位均等注入。

2.CPAP

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防止肺泡萎陷,并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轻度NRDS患儿应早期使用,压力3~5cmH2O,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如用CPAP后出现反复呼吸暂停、PaCO2升高及PaO2下降,则应改用机械通气。

3.机械通气

对严重NRDS宜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和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呼吸频率35~45次/分,PIP 20~25cmH2O。也可采用高频通气,减少传统正压通气所致的副作用。

4.支持疗法

NRDS因缺氧、高碳酸血症导致酸碱、水电解质、循环功能失衡,应予及时纠正,使患儿度过疾病极期。液体不宜过多,用5% NaHCO3稀释成等渗的溶液后静脉滴入。血压低可用多巴胺5~10µg/(kg·min)。

5.并发症治疗
(1)并发PDA:
1)吲哚美辛:

静脉滴注或栓剂灌肠,首剂0.2mg/kg,第2、3剂0.1mg/kg,每剂间隔12小时,日龄小于7天者疗效较好,其副作用有肾功能损害、尿量减少、出血倾向、血钠降低及血钾升高,停药后可恢复。

2)布洛芬:

首剂10mg/kg,第2、3剂5mg/kg,间隔24小时,副作用较吲哚美辛小。

3)手术结扎:

若药物不能关闭动脉导管,并严重影响心肺功能时,应行手术结扎。

(2)并发PPHN:
1)吸入NO:

先用5ppm,如疗效不理想,可逐渐增加10~20ppm,然后逐渐下降,一般维持3~4天。NO有较强的扩血管作用,对血管痉挛和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较好,与PS合用,更可提高疗效。

2)硫酸镁:

首剂200mg/kg,缓慢静脉滴注(30分钟),然后用维持量20~50mg/(kg·h),硫酸镁浓度小于5%。

【预防】
1.出生前预防

对可能发生早产的孕妇静脉或肌内注射倍他米松或地塞米松每天5~10mg,用3天,在分娩前24小时~7天给药。

2.出生后预防

于生后第一次呼吸前经喉镜吸清气道分泌物,后滴入1次PS 100mg/kg。对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00g者可考虑预防用药。

(黄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