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入门(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射频系统

处于静磁场中的氢质子,在受到一个持续时间短、符合拉莫尔频率的射频脉冲(RF)作用后,发生磁共振现象。射频脉冲由MRI系统的射频线圈发射,这个激励电磁波不是连续发射的,而是一个脉冲接一个脉冲逐个发射(虽然间隔时间很短,但波形不连续)。不同的脉冲组成了不同的脉冲序列。在实际扫描中,根据不同扫描部位、患者状况选择不同的扫描序列。如何选择扫描序列成像,不是本章叙述的内容。

早期的磁共振设备使用高斯脉冲,这是因为高斯型脉冲经过傅立叶转换后的波形仍然是高斯型。转换前的高斯型脉冲越宽,变换后的高斯型脉冲越窄。由于高斯脉冲所激发的层面轮廓不够锐利,后来被正弦脉冲取代(图2-3-0-1)。但是正弦脉冲仍然不能满足我们对成像的要求,现已被一些专用的新型射频脉冲取代。

图2-3-0-1 射频脉冲傅立叶转换示意图

上图是时间域高斯脉冲,傅立叶转换后的频率域波形还是高斯波形;下图是时间域正弦波形,傅立叶转换后的频率域波形为矩形

一、射频的发射与接收

磁共振成像时,射频脉冲先由射频振荡器产生,其频率(氢质子共振频率)是固定不变的。经过射频合成器校正,使其完全符合序列的要求。随后,调制器生成所需要的波形。最后,经射频功率放大器(进行多级放大,使射频脉冲的幅度得以提高,是射频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及阻抗匹配网络(起到缓冲和开关的作用)进入射频线圈发射。

对于磁共振信号接收而言,从接收线圈感应到的磁共振信号振幅只有几微伏(1V=1 000 000μV)。这就要求接收系统在接收高频和超高频信号时,拥有很高的灵敏度,前置放大器有很高的信号放大能力(500~1000倍)。放大后的信号经由混频器处理,将MHz级的高频共振信号转换为kHz级频率的信号,再由相位检波器将交流信号转变为脉动的直流信号,最后送入数据采集处理单元进行模/数(A/D)转换。

二、射频线圈

射频线圈(RF coil)是MRI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作为激发体内氢质子共振的激励源(发射线圈),也可作为磁共振信号的接收器(接收线圈)。但是,射频脉冲的强度,要比氢质子在共振后释放的磁共振信号强很多倍。为了避免射频脉冲破坏磁共振信号,可以使用接收/发射转换开关,快速转换信号,解决这一问题。

如前所述,我们检测到的磁共振信号很微弱,而且噪声水平比较高,使信噪比(SNR)受到了极大限制。对于一台磁共振设备而言,静磁场恒定不变,提高信噪比的主要手段是尽可能完善射频发射和接收系统。所以各种射频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并出现了外形各异的接收线圈。

射频线圈以低阻值导线绕成,由一系列的圆形或螺旋形线圈组成。其几何外形设计非常重要,目的是尽可能提高射频线圈的灵敏度,产生一种非常均匀的射频磁场(表面线圈除外)。线圈中的被检部位,应尽可能充满线圈,使充填度应大于70%。发射线圈产生的射频电磁场应垂直于静磁场。静磁场方向与扫描孔轴向通常一致,故射频场方向一般垂直于扫描孔轴向。

线圈的种类繁多,尤其是接收线圈。现在临床主要应用正交头部线圈、正交体部线圈(磁体内)、正交膝与踝关节线圈、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心脏相控阵线圈、全脊柱相控阵线圈、乳腺相控阵线圈(单侧和双侧)、表面柔软线圈以及直肠内、宫腔内专用线圈等。

按照线圈的作用范围将其分类,现介绍几种常见的线圈:

1.容积线圈

容积线圈(volume coil)是指能包容或包裹某一成像部位的线圈,激励与接收较大容积内的组织信号。我们常用的RF体部线圈和头部线圈都是容积线圈。这两种线圈既是发射线圈也是接收线圈。由于射频体线圈体积较大,一般安装在磁体内部。并且,大部分的射频激发任务由它完成。所以,体部线圈几乎是所有磁共振设备必须装备的线圈之一。

容积线圈主要有三种形状:螺旋线形、鞍形和鸟笼形(图2-3-2-1)。当射频场的方向垂直于静磁场方向时,才能激励质子。因此,鞍形线圈往往应用于超导磁体,使静磁场与线圈检查孔径方向一致。螺旋线形线圈可应用于静磁场方向与人体轴线方向垂直的磁体,如永磁型磁体。

图2-3-2-1 三种容积线圈结构示意图

A.螺旋线形线圈;B.鞍形线圈;C.鸟笼形线圈

鸟笼形线圈是一种比鞍形线圈更为先进的线圈,可以提供更好的均匀性。它以正交形式设计,效率更高。这类采用了正交技术的线圈,也称为正交线圈(图2-3-2-2),其特征是至少有两个相同的线圈,它们彼此呈90°,产生的射频场互相正交(垂直)。相对于普通线圈,这种正交设计可以使信噪比增加倍。目前,MRI系统的正交体部线圈已成为标准配置。

2.表面线圈

表面线圈(surface coil)是一种贴近检查部位的线圈,其敏感度高于容积线圈。表面线圈的设计有别于其他线圈,高信噪比是这类线圈的最大特点。除了表面线圈,其他线圈是为了产生均匀的射频磁场而设计,以使检查部位得到相同程度的激励。而表面线圈只在线圈以下深度的半球状区域内接收信号(图2-3-2-3)。线圈半径越大,信号采集深度越深;越靠近线圈,射频场越强,信号采集越精确,信噪比越好。所以,表面线圈的射频场不均匀。目前经过改良的表面线圈,以8字形或蝴蝶形设计,可有效提高信噪比,并降低SAR值(详见第十五章)。

图2-3-2-2 鸟笼形正交头线圈

图2-3-2-3 简单表面线圈示意图

一个短螺旋圆形线圈,只能检测到圆形线圈以下呈球面的区域,随着检测深度的增加,线圈的灵敏度大幅下降

当表面线圈作为激励线圈时,其射频场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弱,并产生一个随深度而偏转角度的激励场,干扰表面线圈的发射与接收。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使用独立体部线圈作为激励线圈,而表面线圈只作为接收线圈。

表面线圈主要用于检测小范围的、靠近线圈的磁共振信号。由于可以贴近检查部位,故能得到更好的局部信噪比。因此,广泛应用于脊柱、关节等部位的MRI检查(图2-3-2-4)。

图2-3-2-4 表面软线圈展示图

3.相控阵线圈

相控阵线圈(synergy coil)是由一系列表面线圈组成的线圈阵列(图2-3-2-5)。这些线圈同时接收信号,覆盖较大的检查区域,并将信号合成,有效增加线圈的空间(图2-3-2-6)。与单一表面线圈相比,相控阵线圈可以得到一个更大的成像区域,而信噪比和每个独立线圈的信噪比相同。与低信噪比的线圈(磁体内的体部线圈)相比,相控阵线圈接收的信号只取自选中的层面,因而信噪比更好。

为了得到更好的信噪比,相控阵线圈中的每一个次级线圈(单元)都需要自己的独立接收通路,以避免线圈间电噪声的影响。此外,还要考虑线圈之间的电磁耦合问题,控制线圈的间隔可以减少相互间的耦合。但是当线圈排列接近时,次级线圈间耦合的控制就很困难。因此,线圈的布局及几何结构设计非常重要。目前,研发人员为排除各种信号干扰,推出新一代拓扑相控阵线圈,以不同大小的表面线圈高密度叠加组合,可进一步提高相控阵线圈的信噪比。

图2-3-2-5 相控阵线圈组成示意图

图2-3-2-6 相控阵头部线圈水膜成像图

这是一个8通道头部线圈的水模图像,中央的白色图像是由8个独立表面线圈采集的信号合并而成,每个线圈中的白色区域代表所接收组织的信号强度

相控阵线圈中次级线圈的接收通道数量越多,信噪比越好。但是,接收通道越多,采集的MR信号数据越多,使得重建图像的时间及难度相应增加。而相控阵线圈设计复杂,制作成本高。因此,不是所有的MRI系统都适合应用相控阵线圈。对比其他类型线圈,它同时具备大范围扫描和高信噪比,优势明显(图2-3-2-7)。

图2-3-2-7 相控阵线圈展示图

A.8通道CTL线圈,用于颈、胸、腰段脊柱MRI检查;B.8通道体部线圈,用于胸、腹、盆脏器MRI检查

4.腔内线圈

腔内线圈(intracavitary coil)是置入人体内,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近距离、高分辨率成像的表面线圈,又称体内线圈。与常规表面线圈的设计有所不同,腔内线圈需要通过狭小的管口到达人体内部,其结构小巧而紧凑。到达成像位置后,应方便展开,形成较大的成像范围。目前,最常用的腔内线圈是直肠内线圈。它由肛门置入,可对直肠、前列腺和子宫进行MR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