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眼部常见体征
目赤主要表现为白睛红赤、抱轮红赤、白睛混赤(图2-1)。
位于白睛浅层,起于周边,颜色鲜红,呈树脂状,推之可动。点0.1%肾上腺素后,红赤消失,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充血。主要见于暴风客热、天行赤眼、金疳等白睛浅层病变。
位于白睛深层,环绕黑睛周围发红,颜色紫黯,呈毛刷状,推之不动,点用0.1%肾上腺素后,红赤不消退,相当于西医学之睫状充血。主要见于聚星障、花翳白陷、混睛障、瞳神紧小等病变。
白睛红赤与抱轮红赤同时存在,相当于西医学之混合充血。主要见于凝脂翳、绿风内障、瞳神紧小等病变。
目肿表现在胞睑、两眦、白睛和黑睛。
胞睑红肿如桃,灼热疼痛,多为脾胃积热,热毒壅盛;胞睑肿胀骤起,微红而痒,多为外感风邪;胞睑虚肿如球,不红不痛,皮色光亮,多为脾肾阳虚,水气上泛;胞睑红肿湿烂,多为湿热熏蒸;胞睑肿胀青紫,多为气滞血瘀。
内眦突发红肿高起,疼痛拒按,多为风热上攻,心火炽盛。
白睛红赤肿胀,多为风热犯肺,肺热壅盛;白睛赤紫肿胀,多为肺经虚热,热与血结;白睛肿胀不红,状如鱼泡,多为肺失宣降,气机壅滞。
黑睛水肿,雾状混浊,多为肝胆火炽,风火攻目,或为肝郁气逆,痰火上壅,阳亢风动所致。
眵即为眼分泌物。眵多硬结为肺经实热,眵稀不结为肺经虚热,眵多黄稠为热毒炽盛,目眵胶黏或呈黏丝状,多为湿热所致。
热泪如汤多为外感风热或肝火炽盛,热毒上攻;迎风流泪,多为肝血不足,风邪外引;冷泪长流,多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或泪道狭窄阻塞所致。
翳与膜是外障眼病常见的形态变化,古代眼科医籍论述较多,临床易于混淆,故应予以分辨。
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翳专指黑睛混浊,广义的翳包括黑睛与晶珠的混浊(图2-2)。
指黑睛混浊,表面粗糙,境界模糊,有发展趋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炎症性病变。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等,均属新翳范畴。
指黑睛混浊,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无发展趋势,无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瘢痕。宿翳分为4类:①冰瑕翳是指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须在集光灯下方能查见者,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云翳;②云翳是指翳稍厚,如蝉翅,似浮云,自然光线下可见者,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斑翳;③厚翳是指翳厚色白如瓷,一望可知者,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白斑;④斑脂翳是指翳与黄仁黏着,瞳神变形不圆者,相当于西医学之粘连性角膜白斑。
自白睛或黑白交界之际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渐渐向黑睛中央蔓延者,称之为膜。如赤膜下垂、胬肉攀睛等,即属于膜的范畴。若膜上赤丝密集者,称为赤膜;赤丝稀疏,红赤不显者,称为白膜。
单侧眼珠突出,转动受限,白睛浅层红赤壅肿,多为风热火毒结聚于眶内;双侧眼珠突出,红赤如鹘眼,多因肝郁化火,火热上炎,目络涩滞所致;眼珠骤然突于眶外,低头呕恶加重,仰头平卧减轻,多为气血并走于上,脉络郁滞所致;眼珠突出,胞睑青紫肿胀,有明显外伤史,是眶内血络受损,血溢络外,停于眶内所致;眼珠进行性突出,常为眶内肿瘤所致。
眼球向后缩陷,称为膏伤珠陷,多因肾精亏耗或眶内瘀血机化所致;大吐大泻后眼球陷下,多为津液大脱;眼球穿破,或瞳神紧小失治所致的眼球萎缩塌陷,为陷睛翳。
眼珠骤然偏斜于一侧,转动受限,视一为二,恶心呕吐,多为风痰阻络所致;双眼交替向内或向外偏斜,自幼得之,多为屈光不正、弱视等引起。
眼珠动即为眼球震颤。自幼眼珠震颤,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眼珠发育不良;突发性眼珠震颤,多为风邪外袭或肝风内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