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炳南教授运用外治法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药物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通过各种方式,经体表将药力(包括药物的性味、功效)作用于人体发病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类方法。包括有针灸、药物熏洗法、中药贴敷法、涂敷法、敷脐法、灌肠法、熨腹法等治法。
一、源流久远、内容丰富
中药外治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于汤药出现前,人们就善于运用外治法治疗各种疾病。在我国现存的最早医籍《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运用“谷酒”、“沃”、“娓”法治疗疮面。《内经》中载有多种外治法,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即用洗浴法发汗以祛外邪的方法。此外,还载有治疗中风口眼斜“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以及用药物热敷法治疗寒痹。
东汉张机(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及《金匮要略方论》中记载的外治法更加丰富,有搐鼻取嚏法抢救卒死者、鼻中塞药法治疗寒湿在表的头痛、塞阴法治疗妇科病以及导法(即直肠给药)、熏洗法等。此后的医籍均有记载不同的中药外治法。在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中亦有运用涂囟法、浴体法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如在该书“诸方”中有写“麝香一字、薄荷叶半字、蝎尾去毒为末半钱、蜈蚣末、牛黄末、青黛末各一字,上同研,用熟枣肉剂为膏,新绵上涂匀,贴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许,火上炙手频熨,白日内外小儿可用此。”
清代外治宗师吴尚先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在《理瀹骈文》中,成为中医外治法专著。书中收载了有关治疗内、外、妇、儿科疾病的多种外治方法。
但深感惋惜的是,这些简便、价廉、疗效好的治法,并不像汤药一样运用广泛,有些甚至有失传之虞。
二、古为今用、去粗存精
黎炳南教授自小随父亲出诊,并饱读医书,融古贯今,经验丰富。对中医外治法亦颇有心得。常用于:
(一)感冒
黎老常单独或配合熏洗法治疗感冒发热。他认为:人体内外本是一有机整体,通过熏洗法可将药物的性味从皮肤腠理渗入经络脏腑,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并曾用此法治疗自己的孙女,当日孙女外出郊游不慎淋雨,感受风寒湿邪,发热达39.2℃、恶寒、无汗、头疼、身重、舌淡苔白,黎老认为麻黄辛散性温、善开腠理、能发汗散风寒,桂枝辛甘温、可解肌散寒、调和营卫,两药合用,可发表散寒、解除身体疼痛。故即予两药各60g煎水,于避风处洗浴全身15分钟后,让其盖薄被睡下,约半个小时余,全身微微汗出,热退,恶寒头痛顿减。继以解表之剂予服,热无复发,脉静身凉,病愈。
对于外感风热出现发热、微恶寒、微汗或无汗、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者,用香薷、青蒿各30~60g煎水擦洗全身,亦效。
若是前囟未闭的婴幼儿,感受风寒,出现鼻塞、睡眠困难者,黎老常以祛风通窍中药:生天南星、荆芥穗、细辛、川芎各10g研末,取一撮以生葱汁调成膏状,温热贴敷于患儿前囟上,鼻塞常能缓解。
(二)头痛
门诊曾有一12岁女患者,因“头痛1周”来诊,曾在外院神经科检查,做CT、脑血流图、脑电图等均无异常,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予止痛药服后,症状仍反复发作。询其1周前曾有感冒、发热史,来诊时诉两颞部、前额隐隐作痛,精神疲倦,受风则加重,无发热、呕吐、流涕、鼻塞、耳疼、视物不清等症状,体检见:体温36.5℃,血压105/68mmHg,咽稍红,心肺无异常,舌红、苔薄白,脉弦。黎老认为:“高颠之上,惟风可到”,患者是由于感受风邪,上犯清阳所致。故治以祛风通络止痛为主,拟用外治法。方用细辛10g、白芷、羌活、川芎各20g,4剂,每日1剂煎水,待有蒸气出时,趁热熏蒸头部(注意保护眼睛)。再取汁擦洗头部。每日重复2次,洗后避风静养。1剂患儿疼痛缓解,4剂后痊愈。
此方还可治疗偏头痛、神经衰弱性头痛等多种头痛,辨证为感受风邪、风寒或风湿者。
治疗颠顶头痛,黎老常以吴茱萸研末,醋调,外敷涌泉穴,配合辨证用药,效果尤佳。
(三)哮喘
黎老认为哮喘病有伏痰宿根,感受外邪为发病之诱因,故常配合祛风散寒化痰的生南星、白芥子、细辛等份研末,姜汁调成糊状,外敷肺俞穴,或以止喘灵注射液(含麻黄、杏仁等的中药制剂,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必备的中成药之一)0.5~1ml分别注射两肺俞或两定喘穴,有迅速缓解哮喘的功效。
(四)水痘
水痘是因内有湿浊、外感风热时邪,蕴于肺脾,外发肌肤所致。故黎老认为采取内服、外治相结合,可加快邪毒的排泄。可内服疏风清热利湿中药,外用野菊花、大青叶、车前草各20~30g,防风12~15g,煎水适量,趁热轻轻擦洗全身(以胸腹、腰背为主),注意勿擦破疱疹。已溃处不宜沾水,可以青黛调凉开水外搽之。经此外洗,痘疹常能加速透发,形出则毒亦解。
(五)麻疹
麻疹有“发热4天、出疹3天、靥3天”的三个阶段,“凡麻疹出,贵透彻”。若护理不当,复感外邪,过用寒凉或体虚不能托邪外出,可致麻疹迟迟不出或疹出未齐,又随即隐没,甚易导致邪毒内陷之变。黎老常以芫荽30~60g,麻黄15g,柽柳30g煎水,放温热后,兑白酒50g,避风,反复擦洗全身,可促使麻疹透发,避免变证的发生。
例:患儿何某某,1岁4个月。发热3天后,自头面开始发出红疹,继及背胸,发热持续升高达40℃,家人惧其惊搐,以酒精擦浴全身以求退热,热未退,而旋见红疹转淡,亦无新疹发出,患儿咳嗽反剧,气息微喘,即来求治。此为酒精擦浴后,肌腠为外寒所束,邪毒无由外透,反内攻于肺。黎老即以前法嘱予外洗,继服散风寒、宣肺气、清热毒之中药。2天后复诊,诉其外洗后红疹复出,迅速布发全身,气息渐平,咳亦减少,惟口干多饮,舌红而干,检查其发热减轻(38.5℃),手心、足心可见红疹,红润松浮。知为邪热渐去,气阴受伤之象,乃予清热生津法以善其后。
(六)蛲虫病
患蛲虫病者常在夜间出现肛周奇痒,烦躁难以入眠。黎老取百部、苦楝根皮杀虫止痒之功,常以两药各20g,浓煎取汁30ml,加米粉适量调成糊状,睡前敷于患儿肛周,连用3晚。成熟之蛲虫排卵时,必于小儿睡后肛门松弛之际爬出肛外,触药则毙。故此法治疗蛲虫病有良好疗效。
(七)痹证
痹证,如《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故黎老治此证除用内服法辨证论治外,常配合外治法,用祛风、散寒、除湿之苍术、川乌、草乌、桂枝、怀牛膝各15~20g、细辛8g煎水,趁热熏洗痹痛关节,继用药渣以布包外敷患处,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颇有捷效。
(八)腹痛
对过食生冷、感受寒湿之邪引起的脐周疼痛,或伴腹泻、呕吐者,黎老常以食盐约50g置热锅中大火炒热,放温,以不灼伤皮肤为度,填于脐眼,或布包熨腹,腹痛可很快缓解。
腑气不通,亦常为小儿腹痛之因,黎老曾接治一林姓7岁男孩,因腹痛半小时来诊,当时患儿表情痛苦,面色青灰,全身出冷汗,双腿蜷曲,不能行走,下腹疼痛拒按。当地医生诊断为:腹痛(1.肠梗阻?2.腹膜炎?)。黎老接诊后,见患儿虽面色青灰,但声高气粗,形体肥壮。家长着急问:平时他身体健康,饮食也注意卫生,怎会突然得此病呢?黎老问其饮食习惯及大便情况。家长诉患儿平时喜欢吃肉,但不喜菜蔬。大便较干,每天均解1次,近两天暂未解。黎老一边轻声抚慰患儿,一边检查其腹部,发现患儿除左、中下腹紧张拒按,其他部位则较柔软。乃告诉家长:此儿无大碍,乃因大便燥结,壅塞于大肠,气滞不通所致。即以丹参注射液2ml分注双侧足三里穴,并取一开塞露注入患儿肛门。旋即患儿大便,腹痛消失,面色转红润,行走自如。家长千恩万谢离去。经随访,患儿腹痛无复发。
(九)口疮
治疗口疮,黎老常以细辛、吴茱萸各10g,研细,以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涌泉穴,每晚1贴,约贴12小时取下。对虚火口疮效果好。黎老解释说,此乃取“上病下治”、“引火下行”之意。若心脾积热所致者,可以银花、野菊花各15g,浓煎漱口,继以喉风散喷患处。
(十)天疱疮
本病常发于夏秋之间,由暑湿之邪侵入肺经,郁于皮肤,发为脓疱,其边界清楚,皮薄光泽,脓液混浊,根盘红晕。溃破流滋水,浸淫所及,又出新疮,此起彼伏,治疗颇为棘手。如黎某某,男,6岁,暑夏间出疱疮,屡服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中药,半月未愈。黎老曰:患儿别无他症,湿毒浸淫皮肤,外洗可愈。仅嘱外购新鲜杠板归150g,煎水坐浴,擦洗全身,每次15分钟,每日2次。并戒食煎炒油炸之物。1日后,全身皮肤未见新出疱疮,2日后,脓疱干瘪,3天后,所有脓疱干燥吸收。乃停药观察,随访1年无复发。
杠板归为蓼科植物杠板归的全草。其叶三角形,状似唇舌及犁头,故南方俗称“老虎脷”或“犁头刺”,又称“贯叶蓼”。其性味酸凉,有小毒,善清热解毒、利水。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痢疾、大肠、伤寒、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除治天疱疮有特效外,对湿疹、带状疱疹、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等,外洗外敷均有良效。
(十一)夏季热
夏季热为暑夏间部分小儿之顽疾,发热可长达3~5个月之久。对于顽固性高热不退者,佐用外洗法常有一定疗效。1981年夏,黎老暂调“广州中医学院深圳医疗中心”工作。时有一麦姓小儿,男,1岁6个月,持续高热一月余,来诊时仍高热39℃,用红霉素及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亦无效。察其身体瘦削,头身灼热无汗,而四肢冰凉,下肢尤甚,小溲清长,大便清稀,此前住院经多次检查无明显异常,乃诊为小儿夏季热兼疳泻,为暑热上盛,下元亏虚之证。在治以扶正祛暑的同时,加用外洗法。外洗方:香薷、麻黄、桂枝、荆芥,苏叶各30g,煎汤趁热熏洗。洗后患儿肤色转红,四肢温暖,微微汗出。连续治疗3天后,患儿发热减轻,外洗方改用:香薷、麻黄、桂枝、荆芥、苏叶各20g,用法同前。黎老认为患儿壮热无汗、下肢冰凉,乃元气内馁之象。故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凭借辛温散寒通络之药外洗,促其络脉通而汗出热退,可补药物之不逮。
(十二)蛇头疮
蛇头疮即“甲沟炎”,是由于剪指甲等原因损伤指甲,邪毒乘虚侵入指甲周围肌肤,出现指甲周围红肿、化脓、疼痛异常,甚至影响睡眠。现在常采取切开排脓、拔指甲、运用抗生素治疗。但黎老运用草药外敷也治愈了不少手指或脚趾长蛇头疮的患儿。
例:黎老故交之女黄某某,9岁,一日忽然觉左手食指指甲周围瘙痒、疼痛,症状逐渐加重,曾外用解毒药膏无好转,遂在某医院治疗。医生建议拔指甲。该女害怕手术,转而求治于黎老。当时发病已3天,患儿患指周围已红肿成片,皮薄光亮,扪之灼手,状如眼镜蛇头,疼痛异常,垂手时尤甚,眠则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黎老即亲自在校园花坛、草地采摘新鲜的马蹄金,洗净,捣碎,敷在患儿患指头周围,嘱家长待草药干后,换上新药。患儿敷上药即自觉冰凉舒适。一天后,疼痛减轻,可以安睡,患处皮肤渐变白。3天后发现脓液从指甲边缘渗出,皮肤出现皱褶,已不疼痛。5天后,脓液排尽,肿痛尽消。停敷药,嘱患儿注意患指卫生,做家事、接触污物时宜戴手套,此后未再复发。
马蹄金是匍匐状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具长柄,圆或肾形,花单生、腋生,呈黄白色,故又名“黄胆草”、“黄食草”、“小金钱草”,喜生于山坡上。在广东等地随处可见。其性味苦、辛凉。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黄疸、淋证、痢疾、水肿、疔疮肿毒、跌打损伤等病。
(十三)频谱仪的运用
频谱仪是根据人体磁场原理研制出来的治疗仪。黎老认为它具有温经、通络、燥湿的功效。常用频谱仪照射肺俞治疗肺脾气虚、痰湿壅盛、久治不愈的咳嗽、喘息性疾病;照射肾俞治疗脾肾阳虚型阴水、肾阳虚型遗尿;照射膝关节周围的穴位治疗寒痹等具有良好疗效,甚至对水疝(睾丸鞘膜积液)亦有一定疗效。
例:患儿李某某,男,3岁半,发现左侧阴囊肿胀半月余,就诊于西医外科,曰:药物无效,必须手术治疗方能治愈,且曰术后亦有复发的可能。乃转而求治于中医。黎老以健脾利湿、疏肝行气法治之(有关内容详见本书“医话·水疝”)。一月后,阴囊肿胀略消,疗效仍不够理想,乃嘱其在继续服中药的同时,以频谱仪照射左侧阴囊(右侧以黑布盖之,避免照射),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2周后,阴囊肿胀消减过半。如法再坚持治疗1个月,左侧阴囊肿胀全消,左右对照无明显差别,乃停用频谱仪,中药隔日服1次,2周后停药,病情稳定。随访3年余,未见复发。
(黄钢花 黎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