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琴大  许雪君医案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医案精选

一、心系病证(19例)

(一)喘证(8例)
1.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心肾阳虚,血瘀水停之喘证
刘某,男,65岁,初诊 (2010年10月31日)。
主诉:活动后气促5年,再发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周。
现病史:有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史,急诊行PCI术,术后长期抗血小板、调脂、控制心室率、预防心肌重构等治疗。出院后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活动耐量逐渐下降,每因受凉而诱发加重。1周前,患者受凉后上症再发并加重,出现双下肢浮肿,为求治疗,故来就诊。症见:活动后气促,倦怠乏力,腰酸,面色少华。舌质淡胖,边有齿印夹瘀点,脉细涩。查:BP105/60mmHg,颈静脉充盈,心界扩大,心尖搏动于第六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外0.5cm处,HR82bpm,心音强弱快慢不一,心尖区杂音SM3/6,肝颈征阳性,双下肢水肿。
中医诊断:喘证。
中医辨证:心肾阳虚,血瘀水停。
西医诊断: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Ⅲ级。
中医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利水。
代表方:自拟通脉养心汤加减。
黄芪30g,制附皮6g,桂枝6g,茯神15g,猪苓30g,丹参20g,川芎10g,枳壳 15g,葶苈子 10g(包),杏仁 10g(包),泽泻 10g,甘草 5g。7剂。
二诊 (2010年11月7日):尿量明显增加,气促、胸闷及肿均减轻,但纳呆、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舌边夹瘀点,脉细。改茯神为茯苓,停杏仁,继续予以7剂煎服。处方如下:
黄芪30g,制附皮6g,桂枝6g,茯苓12g,猪苓30g,丹参20g,川芎10g,枳壳15g,葶苈子10g(包),泽泻10g,甘草5g。7剂。
三诊 (2010年11月14日):上症进一步改善,纳食增,乏力减轻,舌质淡,舌边夹瘀点,脉细,上方续服7剂。
四诊 (2010年11月21日):气促、浮肿已不明显,偶伴胸闷,纳食欠佳,舌质淡边尖夹瘀,脉细,改猪苓 20g,去泽泻,加蒲公英25g、山楂20g,予以7剂煎服。处方如下:
黄芪30g,制附皮6g,桂枝6g,茯苓12g,猪苓20g,丹参20g,川芎10g,枳壳15g,葶苈子10g(包),蒲公英25g,山楂20g,甘草5g。7剂。
五诊 (2010年11月28日):症状已不明显,舌质淡,边尖夹瘀,脉细,原方续10剂。
按语:在治疗心衰过程中,利尿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利尿可使过多的体液排出,减轻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但长期服用易致耐药,还可导致电解质紊乱,致洋地黄中毒,肾功能受损,现代中医研究证实,慢性心衰多数表现为心肾阳虚。肾主水液,调节人体的水液平衡,体内水液的分布与排泄主要靠肾的气化作用,而肾的气化作用依靠肾阳的推动,肾阳不足,全身机能失其温煦,津液气化亦衰,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少水肿,本组方可温补心肾之阳,活血利水,且不会导致水电解质失衡。
2.温阳健脾,温化痰饮治疗阳虚水泛之喘证
张某,男,50岁,初诊 (2010年11月20日)。
主诉:反复气促、胸闷5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0天。
现病史:反复胸闷、气促5年,10天前因受凉后上症加重,双下肢浮肿。症见:面色 白,倦怠痰多,乏力,纳呆,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虚,查:BP95/60mmHg,颈静脉充盈,双肺底湿啰音,HR95bpm,心尖区杂音SM3/6,肝颈征阳性,双下肢水肿。
中医诊断:喘证。
中医辨证:阳虚水泛。
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心功能Ⅲ级。
中医治法:温阳健脾,温化痰饮。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茯苓30g,白术20g,桂枝10g,五味子10g,太子参25g,葶苈子10g,黄芪30g,枳实10g,麦冬15g,丹参15g,合欢皮15g。6剂。
二诊 (2010年11月26日):尿量增加,气促、胸闷诸症明显减轻,续上方7剂。
三诊 (2010年12月3日):上症进一步改善,不肿,无气促、胸闷,拟予人参养荣汤加减以益气养阴护心。
人参10g,黄芪20g,熟地15g,茯苓12g,怀山药10g,白术12g,当归15g,五味子10g,枸杞子10g,白芍12g,陈皮10g,肉桂8g,甘草5g。7剂。
按语:本病案初诊及二诊选用二方合用,苓桂术甘汤乃仲景所创名方,用于中阳不足之痰饮病,功能温化痰饮,健脾利湿;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该方攻邪下气利水,确为攻伐之剂,攻伐之位并非仅在胸胁,亦在肺内。心衰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心脾肾虚为主,标实以痰饮水瘀内停为特点,二方合用,共奏温阳健脾,温化痰饮之效。
3.益气温阳,养心复脉治疗心阳不足夹瘀之喘证
郭某,男性,65岁,初诊 (2008年11月28日)。
主诉:间发胸闷、气促半年,再发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突发胸痛,外院诊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经抗血小板溶栓治疗 (未行PCI)后出院,此后经常胸闷、气短、乏力,活动受限,近两周气促明显,夜间经常憋醒,端坐位,咳嗽,纳食少,寐欠安,畏冷,易出汗,舌质淡黯,舌体偏胖,脉细。查:BP130/80mmHg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略扩大,HR87bpm,律齐无杂音,双下肢不肿。
中医诊断:喘证。
中医辨证:心阳不足夹瘀。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功能Ⅱ级。
中医治法:益气温阳,养心复脉。
代表方:参附汤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人参10g,茯苓20g,黄芪30g,桂枝10g,制附片6g,玉竹15g,五味子10g,枣仁10g,远志10g,丹参15g,当归10g,菖蒲15g,炙甘草5g。7剂。
二诊 (2008年12月5日):服上药后,气促改善,活动量有增加,夜间未再憋醒,出汗减少,偶有轻度胸闷,眠欠安,舌质黯淡,舌体偏胖,苔薄白,脉沉细,BP120/60mmHg,HR80bpm,律齐无杂音,上方加柏子仁10g,三七2g,水煎后温服:
人参10g,茯苓20g,黄芪30g,桂枝10g,制附片6g,玉竹15g,五味子10g,枣仁10g,远志10g,丹参15g,当归10g,菖蒲15g,柏子仁10g,三七2g,炙甘草5g。7剂。
三诊 (2008年12月12日):服药后体力较前明显恢复,生活自理,活动量较前增加,无自觉不适,劳累后偶有气短,舌质淡胖,苔薄白,上方去附片继进7剂:
人参10g,茯苓20g,黄芪30g,桂枝10g,玉竹15g,五味子10g,枣仁10g,远志10g,丹参15g,当归 10g,菖蒲15g,柏子仁10g,三七2g,炙甘草5g。7剂。
按语:本例患者真心病后正气已伤,心气虚,心血不足,致胸闷,心悸,气短,出汗,夜为阴,心气不足致夜间病情加重。舌体胖为阳气虚之象,舌质黯为瘀象,故予益气温阳活血养心之剂,人参、黄芪益气,桂枝、附片温阳,五味子、柏子仁养心,丹参、当归、三七活血,菖蒲、远志行气祛瘀。
4.温补肺肾,祛痰行瘀化饮治疗肺肾气虚,痰瘀内停之喘证
谢某,男性,67岁,初诊 (2008年12月5日)。
主诉:反复气促、胸闷6年,再发加重1周。
现病史:反复气促、胸闷6年,考虑冠心病,予扩血管、利尿治疗有效。近1周来上症加重,水肿,尿少,纳少,腰酸,乏力,舌质黯,苔薄白,脉细。查:BP120/80mmHg,颈静脉充盈,左肺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尖搏动弥散,HR86bpm,律齐无杂音,肝颈征阳性,双下肢肿。
中医诊断:喘证。
中医辨证:肺肾气虚,痰瘀内停。
西医诊断: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Ⅲ级。
中医治法:温补肺肾,祛痰行瘀化饮。
代表方:右归饮加减。
制附片10g(先煎),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黄芪25g,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玉竹15g,泽泻10g,葶苈子10g,丹参15g,川芎10g,佩兰15g。7剂。
二诊 (2008年12月12日):心悸气短明显减轻,夜间可以平卧,尿量增加,查:左肺湿啰音减少,舌质淡黯,苔白滑,脉细。守原方加车前子15g (包)。7剂。
三诊 (2008年 12月 19日):活动量明显改善,双下肢不肿,查:BP120/75mmHg,颈静脉不充盈,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HR78bpm,律齐无杂音,双下肢不肿。拟予出院,带下方药:
炙黄芪20g,玉竹 15g,沙参 15g,麦冬 15g,五味子 10g,当归10g,山茱萸 15g,生地黄 15g,熟地黄 15g,泽泻 10g,丹参 20g,川芎 10g。7剂。
按语:呼吸困难为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由心之气阴两虚,病久及肾,肺肾两虚,水气上泛所致,此时的呼吸困难较平素所说的气短、憋气更为重危,其治疗宜温补肺肾,祛痰化饮行瘀,方以右归饮加减。
5.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治疗心肾阳虚,水饮犯心兼瘀之喘证
旷某,女性,62岁,初诊 (2008年12月17日)。
主诉:反复胸闷、气促1年,伴双下肢浮肿2周。
现病史:反复胸闷、气促1年,曾在外院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近2周来双下肢肿,伴乏力,腰酸微畏寒,舌质黯淡,舌体偏胖,脉沉细,查:BP105/70mmHg,双肺呼吸音低,心界左侧扩大,HR78bpm,律齐无杂音,双下肢肿。
中医诊断:喘证。
中医辨证:心肾阳虚,水饮犯心兼瘀。
西医诊断: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Ⅲ级。
中医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代表方:自拟通脉养心汤加减。
黄芪30g,桂枝6g,制附片6g,当归15g,猪苓25g,茯苓15g,厚朴15g,枳壳10g,葶苈子10g(包),车前子15g(包),防己15g,丹参15g,川芎10g。7剂。
二诊 (2008年12月24日):服药后第二天即感不憋,可以平卧入睡,腰酸乏力明显减轻,平素喉中时憋气,痰较多,舌苔白腻,脉沉细,原方加入橘红10g、杏仁10g以宣肺化痰,助肺气宣降,津液输布。7剂。
按语:本患者系心源性水肿,属中医胸痹范畴,分析其病因乃为发病之初适值寒冷季节,寒邪伤阳,以致胸中阳气不足则气上下不相顺接,而致胸闷、气促;心肺居于胸中阳气不足,肺气上逆,亦可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饮溢四肢可致水肿。本病案初诊以黄芪益心肺之气,桂枝、附片助阳,葶苈子、车前子利水,枳壳、厚朴宽胸,丹参、川芎活血,二诊因其痰较前多,加入杏仁、橘红以宣肺化痰,以帮助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6.强心健脾,温阳利水治疗心阳虚衰之喘证
仇某,男性,27岁,初诊 (2008年12月24日)。
主诉:活动后气促、胸闷1年。
现病史:1年前阵感心悸,当地ECG示频发室早,未予以特殊处理,后渐感活动后气促、胸闷。半年前在湘雅医院诊为扩张型心肌病,长期抗血小板、抗心衰治疗,仍欠效,遂来诊。现症见:尿少,纳少,心悸、乏力,面色晦紫,舌质淡,苔白腻且润,脉沉迟。查:BP100/60mmHg,心尖搏动弥散,HR75bpm,S1减弱,双下肢微肿。
中医诊断:喘证。
中医辨证:心阳虚衰。
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心脏扩大 心功能Ⅲ级。
中医治法:强心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防己黄芪汤加减。
桂枝6g,汉防己15g,黄芪20g,远志10g,茯苓15g,赤小豆25g,厚朴10g,车前子10g(包),葶苈子10g(包),丹参20g。7剂。
二诊 (2008年12月31日):症状如前,前方加制附皮6g、白术10g。7剂。
桂枝6g,汉防己15g,黄芪20g,远志10g,茯苓15g,赤小豆25g,厚朴10g,车前子10g(包),葶苈子 10g(包),丹参20g,制附皮6g,白术10g。7剂。
三诊 (2009年1月7日):尿量增多,水肿见消,余症已明显改善,加猪苓20g、冬瓜子12g。7剂。
桂枝6g,汉防己15g,黄芪20g,远志10g,茯苓15g,赤小豆25g,厚朴10g,车前子10g(包),葶苈子 10g(包),丹参20g,制附皮6g,白术10g,猪苓20g,冬瓜子12g。7剂。
四诊 (2009年1月14日):尿多,水肿大减,只足跗仍肿,活动后稍喘,拟开肺行水,处方:
桂枝10g,汉防己 15g,赤茯苓15g,赤小豆25g,黄芪20g,制附皮6g,淡猪苓20g,白术10g,远志10g,厚朴 10g,车前子 10g(包),甘草5g。7剂。
五诊 (2009年1月21日):诸症皆不明显,拟服金匮肾气丸加减。
按语:患者前后汤剂28剂,始终以温阳利水为治则,主方为防己茯苓汤,最后以金匮肾气丸善后收功,疗效颇著,心源性水肿多因心阳虚衰,而心阳根于命门之火,故临床常从肾论治以获效。
7.健脾益肾,养心利水治疗心脾肾俱虚夹水湿之喘证
朱某,男,72岁,初诊 (2012年2月13日)。
主诉:双下肢肿1年。
现病史:素有高血压,近1年来无诱因双下肢浮肿,并逐渐加重,活动不便,伴喘憋心慌,夜间不能入睡,乏力,畏寒,舌苔白腻,脉沉细微弦,查:BP190/90mmHg,心界左侧扩大,A2↑,双下肢肿。X线:符合高血压心脏病性改变。
中医诊断:喘证。
中医辨证:心脾肾俱虚夹水湿。
西医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功能Ⅱ级。
中医治法:健脾益肾,养心利水。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桂枝6g,当归10g,党参10g,生黄芪15g,赤芍10g,汉防己10g,枣仁15g,茯苓15g,白术15g,牵牛子10g,参附子6g。7剂。
二诊 (2012年2月20日):夜间喘憋心悸等症明显改善,尿增加,水肿减轻,眠安,但仍夜尿频,乏力,舌苔薄白,脉弦,BP150/80mmHg,遂于前方中去牵牛子加黄精15g。5剂。
桂枝6g,当归10g,党参10g,生黄芪15g,赤芍10g,汉防己10g,枣仁15g,茯苓15g,白术15g,黄精15g,参附子6g。7剂。
三诊 (2012年3月13日):自觉诸症消失,舌苔薄白,脉弦,BP130/80mmHg。
按语:本例高心病并心衰夜间喘憋、畏寒、下肢肿、夜尿频多,系心脾肾三脏俱虚而现。用归脾汤去远志、木香、龙眼肉、姜枣,双补心脾,加赤芍活血,桂枝、附子以温心肾之阳,更加防己、牵牛子以通阳利湿,诸药合用,以达补心脾之阳气,利水渗湿以逐阴邪之效,故心衰好转,同时血压也逐渐改善。
8.温阳利水,活血祛瘀治疗阳虚水泛夹瘀之喘证
李某,男性,67岁,初诊 (2010年10月20日)。
主诉:反复胸闷、气促、双下肢浮肿5年,再发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年,有陈旧性下壁心梗史。5年前起间发胸闷、气促、双下肢浮肿,腹胀,有夜间呼吸困难史,多次入心内科住院。2009年7月超声心动图示:左房30mm,左室58mm,右房35mm,右室21mm,主动脉内径22mm,肺动脉内径20mm,室间隔11mm,左室后壁10mm,左室射血分数45%,FS20%,左室增大,二尖瓣轻度反流,反流速度1.5m/s。1周前因天气转凉,受寒后感胸闷、气促明显,症状逐渐加重,夜间不能平卧,时有咳嗽,小便量明显减少。入院后查:BP165/85mmHg,唇发绀,颈静脉充盈,双肺底湿啰音,心界叩诊左侧扩大,HR98bpm,律齐,二尖瓣区可闻及SM2/6收缩期隆隆样杂音,向腋下传导,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ECG:ST-T改变,陈旧性下壁心梗。超声心动图:左房 32mm,左室66mm,右房 35mm,右室22mm,主动脉内径22mm,肺动脉内径20mm,室间隔12mm,左室后壁10mm,左室射血分数35%,FS15%,左室、左房增大,二尖瓣中度反流,反流速度2m/s。入院后予利尿、强心等治疗,患者症状稍缓解,但仍气促,需端坐卧位,时有咳嗽,咳痰,小便量约400ml/日。症见:面色灰青,短气乏力,咳唾,胸中隐痛,肋间饱满,身寒肢冷,爪甲紫黯,颈部青筋显露,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尿少浮肿,舌体胖,有瘀斑,苔白滑而厚,脉沉细。
中医诊断:喘证。
中医辨证:阳虚水泛夹瘀。
西医诊断: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扩大 心功能Ⅲ级。
中医治法:温阳利水,活血祛瘀。
代表方:自拟通脉养心汤。
黄芪30g,人参10g,桂枝10g,炙附子5g,猪苓25g,葶苈子15g,川芎10g,丹参15g,甘草5g。7剂。
二诊 (2010年10月27日):上方服至第4剂,病人气促缓解,尿量明显增多,每日约800ml,服完第7剂,病人每日尿量1000ml以上,双下肢浮肿已消大半,恶寒肢冷稍缓解,需高枕卧位,舌色淡,苔白腻,脉沉细。仍拟原方猪苓减量至10g,葶苈子减量至10g,继进10剂。
黄芪30g,人参10g,桂枝10g,炙附子5g,猪苓10g,葶苈子10g,川芎10g,丹参15g,甘草5g。10剂。
三诊 (2010年11月6日):患者双下肢浮肿全消,每日尿量1000ml左右,无气促、胸闷,夜间可平卧,手足温暖,无畏寒,但体倦乏力,脘腹痞闷,纳差,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拟原方加减,继进15剂。
四诊 (2010年11月21日):患者精神佳,活动后稍有乏力,无气促、胸闷,手足温暖,无恶寒,夜间可平卧,纳馨,无腹胀不适,舌胖,苔白稍腻,脉沉。拟原方加减,继进15剂。
五诊 (2010年12月2日):患者前日外出,感受风寒,稍畏寒肢冷,汗出,咳嗽、咳痰,未予重视,现上症加重并伴气促明显,倚息不得平卧,咯白色痰涎,恶寒,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双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此为阳虚,外感风寒,嘱停原方,拟再造散加减。
黄芪30g,人参10g,桂枝15g,白术10g,制炙附子3g,细辛3g,羌活10g,防风10g,川芎10g,茯苓15g,薏苡仁15g,煨生姜5g,甘草5g。5剂。
六诊 (2010年12月7日):患者无畏寒发热,仍气促、汗出,需高枕卧位,倦怠嗜卧,肢冷,双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沉。拟通脉养心汤加减。
黄芪30g,人参 10g,桂枝 12g,菟丝子 15g,猪苓 15g,葶苈子15g,白术10g,川芎10g,丹参15g,甘草5g。10剂。
七诊 (2010年12月17日):10剂后,患者双下肢浮肿全消,气促明显缓解,可平卧,倦怠懒言,双膝乏力,自汗明显,恶寒,小便量可,舌淡苔白,脉沉。拟原方加减,继进15剂。
黄芪30g,人参10g,桂枝12g,菟丝子15g,杜仲10g,牛膝10g,茯苓15g,白术10g,川芎10g,丹参15g,五味子10g,甘草5g。15剂。
八诊 (2010年12月31日):患者精神佳,活动后稍有乏力,无气促、胸闷,手足温暖,无恶寒,夜间可平卧,纳馨,无腹胀不适,舌胖,苔白稍腻,脉沉。守方继进15剂。
九诊 (2011年1月14日):患者精神佳,活动后稍有乏力,无气促、胸闷,手足温暖,无恶寒,夜间可平卧,纳馨,无腹胀不适,舌胖,苔白稍腻,脉沉。复查超声心动图:左房30mm,左室58mm,右房32mm,右室22mm,主动脉内径22mm,肺动脉内径20mm,室间隔12mm,左室后壁10mm,左室射血分数60%,FS30%。拟原方加减善后收功。
黄芪30g,人参10g,桂枝12g,菟丝子15g,杜仲10g,牛膝10g,茯苓15g,白术10g,川芎10g,丹参15g,五味子10g,甘草5g。15剂。
按语:心主血脉,以气为用,心气不足则帅血无权,血运迟滞,瘀血内阻。“血不利则为水”,肺为水上之源,又为贮痰蓄水之器,血瘀心脉,水停心肺,水血并滞于上焦,致使诸症丛生。此方用人参、黄芪、桂枝、附子大补心气,温通心阳,增强心脏帅血行水之功;丹参、川芎活血化瘀,猪苓、葶苈子开肺行水,甘草调和诸药性。诸药合用,共奏补气行血,强心利水之效。
(二)胸痹(5例)
1.清胆和胃,化痰解郁治疗胆郁痰扰之胸痹
张某,女,69岁,株洲攸县人,初诊 (2013年3月7日)。
主诉:间发胸闷心慌、气短2年,再发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一次情绪波动而致阵发胸闷心慌,气短,经心电图等理化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常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单硝酸异山梨酸胶囊等,近1周以上症状加重而来诊,症见:阵发胸闷,心慌气短,易于紧张,心烦易躁,微咳少痰,色黄质黏,纳食欠佳,口干微苦,常发口疮,夜寐不谧,梦扰纷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ST-T改变。
中医诊断:胸痹。
中医辨证:胆郁痰扰。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律失常型)。
中医治法:清胆和胃,化痰解郁。
代表方:柴芩温胆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茯苓15g,陈皮8g,法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山栀5g,赤芍10g,丹参15g,川芎5g,郁金10g,酸枣仁10g,甘草5g。10剂。
二诊 (2013年3月18日):患者胸闷不著,仍时有心慌紧张,气短,时咯黄痰,纳食可,夜寐较前改善,仍多梦,口干苦不显,舌红,苔黄稍腻,脉弦滑。原方对证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陈皮8g,法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茯神15g,杏仁10g,浙贝15g,川芎5g,郁金10g,龙齿20g,五味子5g,甘草5g。14剂。
三诊 (2013年4月1日):患者胸闷心慌、失眠多梦等症较前明显好转,现口觉干苦,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黄连温胆汤加减,清热化痰,宁心安神。药后随访,诸症悉除。
黄连5g,茯苓15g,陈皮8g,法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山栀5g,赤芍10g,丹参15g,川芎5g,酸枣仁10g,甘草5g。10剂。
按语:温胆汤出自 《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医家,去原方中生姜而治痰热,故虽方称温胆,实为清胆。该患者虽病位在心,但与胆关系密切,原因有三:一为胆心经络相通;二为胆心功能协同,皆可主神明与主决断;三为木火相生。加之患者不寐,不寐本为心、肝、肺三脏神志之病,即心不藏神,肝不藏魂,肺不藏魄,且关乎胆胃之府。故本案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胸痹,选用柴芩温胆汤加减以清胆和胃,化痰解郁。柴胡、黄芩和解少阳肝胆,有取小柴胡汤之意;半夏、陈皮辛温燥湿和胃,理气健脾;茯苓甘平、甘草甘温,健脾益气,且茯苓有淡渗利湿之效,湿去则痰消;枳实行气消痞;竹茹苦寒,清胆热,通胆郁,化痰热。初诊时患者痰热较甚,且胸痹患者常伴血瘀,故加山栀清热,赤芍、丹参、川芎行气化瘀,郁金、酸枣仁解郁宁心。二诊患者胸闷较前明显好转,痰热之象减轻,仍咳痰、寐欠佳,故去山栀、赤芍、丹参,加杏仁、浙贝理气化痰止咳,改茯苓为茯神,加龙齿、五味子加强安神定悸之效。三诊,患者热象较显,去柴胡、黄芩,加黄连清热。
2.温阳化饮,健脾祛湿治疗痰瘀互结之胸痹
李某,女,61岁,株洲县人,初诊 (2012年10月29日)。
主诉:反复胸闷、气促14年,加重伴腹胀1周。
现病史:患者14年前起间断有胸闷、气促等不适,诊断为 “风湿性心脏病”,经抗心衰治疗好转。近1周胸闷气促反复发作并加重,初诊见:稍活动即胸闷气促不适,夜间不能平卧,伴腹胀痞满,恶心呕吐清水样胃内容物,未见咖啡色液体,纳差,乏力,偶有咳嗽,伴咳少量白痰,无黑便,无头晕头痛,精神睡眠欠佳,小便短少,大便可,舌淡,边有瘀斑,苔滑,脉沉细而滑。
中医诊断:胸痹。
中医辨证:痰瘀互结。
西医诊断: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功能Ⅱ级。
中医治法:温阳化饮,健脾祛湿。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瓜蒌10g,薤白 10g,茯苓 15g,半夏 15g,泽泻 6g,桂枝 8g,厚朴10g,枳实10g,党参10g,黄芪20g,山药10g,白术15g,川芎10g,丹参15g,甘草5g。7剂。结合西药以美托洛尔、盐酸地尔硫 控制心室率,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依那普利抑制心肌重构。
二诊 (2012年11月5日):患者胸闷气促较前稍好转,能进行简单的活动,夜卧喜高枕,腹胀痞满好转,仍恶心呕吐,纳差,寐一般,小便短少,大便可,舌淡,边有瘀斑,苔稍黄,脉沉细而滑。原方对证加减。
瓜蒌10g,薤白 10g,茯苓 15g,半夏 10g,泽泻 6g,桂枝 5g,厚朴10g,枳实10g,党参10g,黄芪20g,山药10g,白术15g,川芎10g,丹参15g,甘草5g,鸡内金5g,栀子3g。7剂。
三诊 (2012年11月12日):患者胸闷气促较前好转,能进行简单日常活动,夜卧喜高枕,仍有腹胀痞满、纳差,恶心欲呕等症状,寐一般,小便一般,大便可,舌淡,边有瘀斑,苔黄,脉沉细而滑。原方对证加减。
瓜蒌10g,薤白 10g,茯苓 15g,半夏 10g,泽泻 6g,黄连 2g,厚朴10g,枳实10g,党参10g,黄芪20g,山药10g,白术15g,川芎10g,丹参15g,甘草5g,鸡内金5g,吴茱萸5g,山楂5g。7剂。
药后随诊,患者日常活动时胸闷气促较前明显减轻,腹胀好转,无明显恶心呕吐,饮食可,二便调。告知患者坚持按规律服西药治疗。
按语:患者以反复胸闷、气促14年,加重伴腹胀1周为主症,结合舌脉,中医拟诊为胸痹,其证属痰瘀互结型。患者年过半百,脾肾亏虚,水湿运化、气化功能减弱,聚而为痰,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发为胸痹,故见胸闷气促;气虚不足,故活动后加重;脾虚失运,故纳呆。苓桂术甘汤,出自 《金匮要略》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是张仲景的 “拨云见日法”,当水湿遮蔽住心阳的时候,会导致心、肺、脾胃等系统都出现问题,张仲景用拨云见日的思路,把湿气化去,使得太阳重新出现,阳光明媚,则身体自然恢复常态。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党参、黄芪、山药健脾祛湿,结合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3.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疗瘀血结胸之胸痹
潘某,男,64岁,湖南株洲人,首诊 (2012年10月25日)。
主诉:反复胸闷痛、气促6月,再发加重20余天。
现病史:患者诉6月前开始反复出现胸闷痛、气促,为心前区憋闷、压迫感,位于胸骨中下1/3处,持续5~8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无放射痛、牵涉痛,无晕厥,劳累后可诱发。2012年3月23日,因以上症状加重于株洲市一医院治疗,查心脏彩超:左心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心功能不全。予以强心护心等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近20天来,胸闷痛、气促再发,且较前明显加重,呈持续性,休息后缓解不明显,活动耐力下降,有夜间阵发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喜高枕卧位,双下肢浮肿。2012年10月3日于凯德医院治疗,行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内膜不光滑,近段局限性狭窄40%,回旋支内膜不光滑,远段弥漫性狭窄70%~90%,远段至右冠支侧支循环形成,右冠内膜不光滑,自近段起完全闭塞。肾 功 能:BUN8.58mmol/L,UA417.2 μmol/L,CRE154.9 μmol/L。 经 扩冠、护心、利尿、护肾降肌酐等治疗后以上症状好转,并于2012年10月23日我院行PCI手术。现胸闷、气促好转,偶有心前区刺痛感,可进行简单日常活动,唇黯,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喜高枕,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质黯红,边有瘀点,脉涩。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凝集,阿托伐他汀钙调脂稳定斑块,呋塞米利尿,现患者要求中药治疗。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
中医辨证:瘀血结胸。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9g,生地黄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甘草3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10g。14剂。
按语: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 “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本方由桃红四物汤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 (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 (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王清任认为膈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于是根据 “血府”可以产生 “血瘀”的理论,创立此方。本方从桃红四物汤化裁而来,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 “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症悉除,故名 “血府逐瘀汤”。
4.温阳利水,活血祛瘀治疗心肾阳虚,夹阴虚、瘀滞之胸痹
刘某,男,59岁,工人,初诊 (2008年10月10日)。
主诉:反复胸闷心悸10余年,再发加重伴双下肢肿1周。
现病史:患者自诉冠心病 房颤 心功能不全病史10余年,反复胸闷心悸10余年,近年来常于受凉后伴发双下肢肿,此次复发1周,在外院门诊利尿治疗,欠效,遂求治。现症见:胸闷,心悸,气促,头晕,小便短黄,口干不欲饮,神疲懒言,双下肢重度浮肿,舌质淡胖,苔少无津,脉细弱。BP90/55mmHg。
中医病名:胸痹。
中医辨证:心肾阳虚,夹阴虚、瘀滞。
西医诊断: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扩大 房颤 心功能Ⅲ级。
中医治法:温阳利水,活血祛瘀。
代表方:通脉养心汤合生脉散加减。
黄芪30g,红参 10g,桂枝 6g,茯苓 15g,猪苓 25g,沙参 15g,丹参20g,川芎10g,参须15g,麦冬15g,五味子6g,甘草5g。6剂。
二诊 (2008年10月16日):诉小便逐渐增加,水肿渐消,气促,胸闷减轻,但夜寐欠安,乏力,舌质淡胖,苔少,无津,脉细弱。查BP:100/60mmHg,HR80bpm,律不齐,上方减桂枝,加泽泻 10g,茯苓改茯神,续方7剂,处方如下:
黄芪30g,红参10g,茯神12g,泽泻10g,猪苓25g,沙参15g,丹参20g,川芎10g,参须15g,麦冬15g,五味子6g,甘草5g。7剂。
三诊 (2008年10月24日):诉症状已不明显,舌质黯淡,苔薄白,脉细,拟停红参,余续前7剂。
黄芪30g,茯神12g,泽泻10g,猪苓25g,沙参15g,丹参20g,川芎10g,参须15g,麦冬15g,五味子6g,甘草5g。7剂。
按语:该病例是由于浊水停聚,阻碍阴阳升降,致心之气阴阳俱虚,当此之时,使小便利则精液通,阴液自生,气化有源,含有以通为补之意,对此种气阴衰惫,而又浊水瘀血停滞,本虚极而又标实甚者,只通利化瘀则正气难支,纯补气阴又愈补愈滞,故本方药功补兼施,双管齐下,力挽狂澜。
5.理气和胃化痰治疗痰湿阻络之胸痹
李某,男,49岁,干部,初诊 (2009年5月15日)。
主诉:间发胸闷1年,再发10余天。
现病史:近1年素有心前区堵闷,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全,于5月4日突发心前区压榨感,连及胃脘,上冲欲吐,含硝酸甘油片稍缓解,但不能控制,夜间发作较频。发作时即上冲欲吐。舌黯红,苔白腻,脉弦缓。
中医病名:胸痹。
中医辨证:痰湿阻络。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治法:理气和胃化痰。
代表方:二陈汤加减。
半夏15g,陈皮15g,茯苓20g,甘草10g,竹茹15g,枳实15g,菖蒲15g,郁金10g,麦冬15g,五味子10g。7剂。
二诊 (2009年5月22日):心绞痛未发,仅阵发胸前不适。
三诊 (2009年6月13日):继服前方12剂,10天来无不适,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有改善。随访观察病情稳定。
按语:胸痹首见于 《金匮要略》一书,该书 《胸痹心痛短气篇》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患者以胸痛为主症,舌黯红,苔白腻,脉弦缓,其病因病理为胸中阳气不能流通畅达,以致痰浊壅塞。方用半夏、菖蒲化痰,竹茹和胃止呕,郁金理气,使痰浊化去,而气血流畅,通则不痛。
(三)心悸(2例)
1.和胃除湿,降逆止呕治疗脾肾阳虚,水饮凌心之心悸
胡某,女性,42岁,初诊 (2008年11月20日)。
主诉:反复心悸、气短两年,加重1年。
现病史:患者2006年因感冒而诱发心悸,住当地医院诊为心肌炎,今年初始间感心悸、气短明显,活动过后尤为明显,UCG示全心扩大,EF下降,FS下降,门诊考虑扩心病,予相关抗心衰治疗及益气活血中药仍无效,反而呕吐恶心,不能进食。现伴心悸、气短,双下肢水肿,头晕,乏力,舌质淡,脉沉细无力。ECG示:完左,频发室早。胸片:肺淤血征,左室增大。
中医病名:心悸。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水饮凌心。
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中医治法:和胃除湿,降逆止呕。
代表方: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5g(后下),陈皮10g,砂仁6g(后下),西党参20g,茯苓20g,佩兰10g,法夏10g,竹茹 10g,白芷10g,炙甘草6g。7剂。
二诊 (2008年12月3日):病情好转,呕吐恶心均止,且能进食,下肢肿消,偶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胃气初和,升降有序,气化乃行,唯中脏尚虚,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养心。处方:
黄芪20g,白术10g,西党参 15g,当归15g,陈皮10g,升麻15g,柴胡10g,法半夏10g,佩兰10g。7剂。
三诊 (2008年12月10日):病情进一步缓和,纳食增,偶有胸闷,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拟上方加五味子10g、甘松10g。7剂。
四诊 (2008年12月17日):病情平稳,气力渐增,气短促,心悸不明显,心电图示完左,胸片示肺淤血消失,遂继服上方7剂以巩固。
按语:本病辨为脾肾阳虚,水饮上泛,胃气不和,升降失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呕吐恶心不能进食则气血无以生化,四脏之虚难复,所以治病先拟和胃除湿,降逆止呕以和胃气。本病案虽属心衰,却从治疗脾胃取效,辨证论治是关键。
2.温阳利水,行气活血治疗脾肾阳虚,水饮凌心之心悸
王某,男性,65岁,初诊 (2012年2月4日)。
主诉:反复心悸、胸闷5年,再发1周。
现病史:曾在外院诊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现心悸、动则气喘,乏力神疲,纳差,夜寐欠安,腹胀,尿少,下肢浮肿,舌苔白,脉沉实,查:BP120/80mmHg精神欠佳,颈静脉稍充盈,双肺底细湿啰音,心脏扩大,HR87bpm,律齐,无杂音。
中医病名:心悸。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水饮凌心。
西医诊断: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扩大 窦律 心功能Ⅲ级。
中医治法:温阳利水,行气活血。
代表方:五苓散加减。
大腹皮10g,三棱6g,广木香3g,桂枝6g,猪苓25g,茯苓15g,泽泻10g,云苓10g,白术6g,车前草10g,甘草5g。4剂。
二诊 (2012年2月9日):服4剂后小便增多,腹胀稍消,便溏,前方加陈皮10g,再服4剂。
三诊 (2012年2月13日):腹部舒适,小便多,便溏,纳食增,夜寐尚安,拟续后方5剂。
四诊 (2012年2月 18日):服药2周,肿胀大减,大小便均甚通畅,拟改服中成药桂附八味丸1个月。
按语:该患者以右心衰为主,用行气活血、温阳利水法治之,水肿消退后予桂附八味丸收功。心主血脉,血水同源,血行则水行,心气不振,无以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而出现瘀血水阻之水肿,故治疗中活用活血利水之法,体现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四)不寐(4例)
1.清热润燥化痰,清肝泻火解郁治疗湿热化燥伤及肝阴,肝火扰心之不寐
赵某,男,62岁,株洲市天元区人,初诊 (2012年4月7日)。
主诉:失眠2月。
现病史:患者2月前因过马路时险些发生车祸,受到惊吓而导致失眠,偶有胸闷心悸,夜间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1月前于当地诊所自购 “地西泮”服用后效果不佳,3周后基本无效,且整夜不能入睡,烦躁,偶能小睡片刻也是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醒后心慌心悸,心烦乏力,白天精神极差,腹胀纳差,胸肋胀满。1周前服中药重镇安神5剂,效果不佳。今日前来求诊,症见:病症如上,脉滑数,舌红黄糙,晨起多痰,痰清稀多白色泡沫,神疲乏力,头昏脑涨,心情郁闷,烦躁易怒,二便可。
中医病名:不寐。
中医辨证:湿热化燥伤及肝阴,肝火扰心。
西医诊断:失眠。
中医治法:清热润燥化痰,清肝泻火解郁。
代表方:三仁汤加减。
薏苡仁20g,白豆蔻4g,杏仁10g,黄芩10g,黄连4g,麦冬15g,远志10g,白芍20g,芦根20g,法半夏10g,茯苓15g,郁金10g,枳壳10g。7剂。
复诊 (2012年4月14日):患者夜间已能安睡,晨起精神明显好转,咳吐痰涎消失。心烦易怒症状明显好转,纳差稍好转,大便稍溏,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薏苡仁20g,白豆蔻4g,杏仁10g,黄芩10g,黄连3g,麦冬15g,白芍20g,芦根20g,法半夏10g,郁金10g,藿香10g,知母10g。7剂。
患者服后逐渐痊愈,随访1月,症无复发。
按语:患者受惊后出现上症,自服安定,重镇安神等中药后症状无好转。根据舌脉辨证为:热重于湿且化燥伤阴、又有肝郁之象。于是初诊处方中以三仁汤为基础加减,芩、连以清热燥湿,加麦冬、芦根、白芍以清热滋阴,加郁金、枳壳以疏肝解郁、除胀满,方中茯苓、远志、法夏除晨痰,诸药配伍,共同起到燥湿清热、滋阴化痰、疏肝解郁之功效,故用药后症状迅速解除。二诊患者病症好转,但舌苔黄腻不解,仍有湿热郁阻之证,故以原方去茯苓、枳壳、远志,加知母、藿香以加强清热化湿,疏肝解郁之功效。首方中仅用远志一味安神之药,主要功效用于祛痰,辅以安神;二方中去除远志,并未影响全方主治失眠之功。
2.育阴潜阳,交通心肾治疗心肾阴虚之不寐
袁某,男,67岁,干部,初诊 (2012年11月4日)。
主诉:失眠1年半,逐渐加重。
现病史:患者失眠已近1年半,逐渐加重。目前每晚睡3~4小时,有时更少,头晕耳鸣,健忘,饮食二便如常。舌质红带青有裂纹,苔薄黄,脉细弱。
中医病名:不寐。
中医辨证:心肾阴虚。
西医诊断:失眠。
中医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生地黄 15g,山萸肉 25g,山药20g,茯神15g,泽泻 15g,丹皮15g,西洋参10g,麦冬15g,炙远志15g,牡蛎25g,珍珠母15g。7剂。
二诊 (2012年11月11日):服上方睡眠好转,但近两天较差,未入眠而有鼾声 (自诉打鼾时神志完全清楚),头脑发胀,口干欲饮。舌质红,中有裂纹,苔腻,脉细。辨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蕴,前法加入清热化痰之品。
三诊 (2012年11月18日):今日寝尚安宁,鼾声亦少,可睡6~7小时,头昏脑涨亦减。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予前方巩固治疗,减黄芩。
生地黄 15g,山萸肉 25g,山药20g,茯神15g,泽泻 15g,丹皮15g,西洋参10g,麦冬 15g,炙远志 15g,牡蛎 25g,珍珠母 15g,海浮石10g,法半夏10g,胆南星10g。7剂。
四诊 (2012年11月25日):夜寐可,可睡6~7小时,无头昏脑涨。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随访睡眠可。
按语:本例长期不寐已有1年余,初诊时主诉服任何西药已失效。患者头晕、耳鸣、健忘,舌质红带青有裂纹,苔薄黄,脉细弱等症状,是心肾阴虚的主要依据,故采用六味地黄加入滋阴安神药为基本方。又鉴于鼾而不寐,舌苔腻的特点,辨证认为痰热内扰,因此,从第二诊起,在前方中加入清热化痰之品,用药加黄芩、海浮石、法半夏、胆南星之类。先后共诊4次,症状基本消除。
3.平肝潜阳,和胃安神治疗肝阳上亢之不寐
王某,男,55岁,初诊 (2012年6月2日)。
主诉:头痛失眠1年余。
现病史:头痛失眠已1年余,仅能睡1小时左右,精神反感兴奋,纳呆,常有嗳气,舌质淡而带青,脉象弦细。
中医病名:不寐。
中医辨证: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失眠。
中医治法:平肝潜阳,和胃安神。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石决明 15g,黄芩 10g,山栀 10g,珍珠母 10g,钩藤15g,菊花15g,夜交藤15g,合欢皮15g,浮小麦15g,炙甘草8g。7剂。
二诊 (2012年6月9日):夜寐尚好,已能睡三四小时,梦多,胃纳不香,常有嗳气,舌淡青,中剥,脉弦细。前方加酸枣仁。
天麻15g,石决明 15g,黄芩 10g,山栀 10g,珍珠母 10g,钩藤15g,菊花15g,夜交藤15g,合欢皮15g,浮小麦15g,酸枣仁15g,炙甘草8g。10剂。
三诊 (2012年6月19日):睡眠续有进步,可睡4~5小时,胃纳亦转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予前方加柏子仁巩固治疗。
天麻15g,石决明 15g,黄芩 10g,山栀 10g,珍珠母 10g,钩藤15g,菊花15g,夜交藤15g,合欢皮15g,浮小麦15g,酸枣仁15g,柏子仁10g,炙甘草8g。10剂。
四诊 (2012年6月29日):睡眠续有进步,可睡6~7小时,胃纳亦转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改用补心丸,已收全功。随诊1月,寐安。
按语:患者以头痛失眠为主症,精神亢奋,舌质淡而带青,脉象弦细。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盛的一面 (肝火、痰瘀)。不去其邪,愈伤其正。
4.交通心肾治疗心肾不交之不寐
黄某,男,63岁,退休教师,初诊 (2013年1月12日)。
主诉:小细胞肺癌肝转移18月余,失眠1月余。
现病史:小细胞肺癌肝转移18月余,已行多程化疗。近1月失眠,夜难安寐,头昏,口唇干裂,每夜必饮水数次,否则口干不可名状。察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中医病名:不寐。
中医辨证:心肾不交。
西医诊断:肺癌化疗后。
中医治法:交通心肾。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
附片6g,生白术 12g,熟地黄 30g,枸杞子 10g,党参 12g,怀牛膝12g,麦冬12g。5剂。
二诊 (2013年1月17日):上方服用5剂,头昏消失,口干明显减轻,夜寐较安,舌脉无变化。原方去牛膝,加当归、枣仁。
附片6g,生白术12g,熟地黄30g,枸杞子10g,党参 12g,麦冬12g,当归12g,炒枣仁30g。7剂。
三诊 (2013年1月24日):上方再服7剂,夜寐安,无口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再服3剂收功。
按语:本案失眠而兼口干、唇裂、每晚渴饮,似为热证,但据脉象、舌色,非实火而为虚火,即肾水亏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内炽。方用熟地黄、牛膝补肾阴,麦冬养心阴,参、术益脾气,主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引火归原,与熟地黄合为温益肾阳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