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石琴大医案精华
名医传记
一、医家小传
1.矢志学医贯中西
1941年6月16日黎明,在江苏武进县嘉泽镇上一家并不富裕的家庭里,随着 “哇”的一声啼哭,一个小生命降临人世。因为家里有个男娃,所以这个女婴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少喜悦和欢乐。然而,好景不长,父亲突发疾病不幸离世,家庭的负担全压在了母亲的肩膀上。母亲苦苦支撑,省吃俭用,终于把两个小孩拉扯大。小姑娘天生聪颖好学,终不负母亲的期望,成了一位享誉全国的名医,她就是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石琴大。
或许是受父亲早逝的影响,15岁的石琴大中学毕业就选择了学医,1956年她考入湖北省武昌医士学校 (湖北医科大学前身)。两年的医学学习并没有让这位姑娘满足,1958年中专毕业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加之对中医药的好奇,她作为学校的推荐生之一,被保送到刚刚组建的湖北中医学院 (现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习。作为当时学院里的第一批本科生,石琴大每天除了上课外,还要参加半天的劳动,加之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每天都在饥荒中度过,许多学生退学。然而这一切并没让石琴大屈服,反而为她成为今天的名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湖北中医学院,石琴大被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吸引住了,尤其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使她的求知欲如熊熊烈火般燃烧起来,让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通过中医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她深深地体会到中医学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面对浩瀚如烟的中医经典,必须通过学习经典的精髓来武装自己,从经典中学立场、学观念、学方法,在实践中去检验,不断地学习,反复实践。只有运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学习,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为当代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她也深深地体会到,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只有熟读乃至能够背诵重点篇章,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才有后来豁然贯通之妙。于是她把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的主要条文都逐条背诵下来。1960年暑假,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许多人都患上营养不良性水肿,她凭借自己坚实的医学功底,运用真武汤加味,为镇上的老乡治病,屡屡得效。1963年,石琴大先后在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黄梅县中医院实习。由于上学时接触临床不多,她心中对中医也没有多少疑问,总觉得把教材学好了以后工作就没有什么问题。可到了临床实习的时候,才感觉到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要真正用起来还真不容易,于是她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买一些临床书籍,又在众多医学大师的高超医术中耳濡目染。所有这些实践都给了她莫大的鼓舞,从此她更加热爱中医,决心学好中医,为振兴中医事业而献身。
由于之前系统学习了两年的西医,所以在进入中医学院之后,她对中西医的理解达到了不一般的层次:中西医理论是截然不同的,中医是以整体层次上的证候为对象,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西医是以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中医研究健康,西医研究疾病;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西医学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但二者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六年的学习,使她认识到了中医的长处和不足,也更清楚地看到了西医的长处和不足,而恰好中医之长,正是西医之短,西医之长,也正是中医之短。前后8年的医学学习使她对人体科学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她掌握了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为人民防病治病的武器。
2.扎根株洲济乡民
1964年大学毕业,凭当时的在校成绩,石老完全可以留在武汉或去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医院工作,但她选择了湖南株洲这座新兴工业城市。被问及当初为什么想来株洲中医院 (现湖南省直中医院),石老的回答是“新城市,新思维,最易出新成果,而且这所医院也有名医 (指杨升山和叶嵩高)”。
刚到株洲中医院,石老就被分配了到内科门诊。和大多数医学生的经历一样,初接触病人,她也经常坐冷板凳,看病时总感到无从入手,实际病证与书本难以对号,似是而非,不易抓住纲领,更难彼此鉴别。辨证立法,遣方用药,亦无定准,深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老师教的东西自己有许多不记得。但她毫不灰心,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病人,同时重读医学教材,进一步广泛阅读各家论著,涉猎各家医案医话,增加临床知识,提高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水平。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她的临诊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诊疗时的临床思维越来越活了,主动找她的病人也多起来了。不久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石琴大也被派到村里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除了完成上级交给的政治任务外,还要给农民们看病。1965年,株洲县流脑流行,初出茅庐的石琴大被派至该县参加救治。作为市里派来的医生,她深感责任重大,心急如火,带领大家以卫生院为阵地,不分昼夜地投入抢救。在当时已有的西医临诊经验上,她大胆地运用中药,效果果然不同凡响。这一次支援也更加坚定了石琴大对中医的热爱,也体会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人有很好的疗效,改变了当时人们对 “中医不能治疗急症”的偏见。
由于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1965年底,刚毕业一年的石琴大便被医院委以重任,担任内科主任。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天职就是为群众治病,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好医生,必须多读书以扩大视野,活跃思维,与时俱进。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石老白天看病人,晚上读书,先后通读了 《本草纲目》《医宗金鉴》《医学衷中参西录》《古今名医名方论》等多部专著,大大拓展了她的知识领域,为她以后的医学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到学习经典,石老至今还津津乐道: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和歌诀,既要明其义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
经过几年的中医临床实践,虽然有了不少收获,但石老仍然感觉医学典籍浩如烟海,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探索,需要更多的名家来点拨自己。根据国务院 “要搞好 ‘中医继承工作’”的指示精神,1974年初,石琴大被医院选派到湖南中医学院,师从有 “湖湘中医五老”之称的夏度衡教授。夏老高尚的医德、深邃的医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极大地感染了她,夏老 “肝胃百合汤”治疗胃脘痛、“九味合璧煎”治疗心悸等经验使她颇受启发。通过这次进修学习,跟师收获加上读书心得使石琴大对中医的认识更加深刻,她更深切地意识到,学习中医,当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不能一蹴而就,不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更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
地方病的防治一直是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1975年,湖南省卫生厅指派石琴大担任血防大队副大队长,担负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研究。她住到岳阳湖区,挖掘民间利水验方,用活血、益气、健脾、养肝、利尿的方法治疗复杂性腹水,并且搜集血防战线老中医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创了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诸多验方,为日后肝病课题的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学有所成求创新
由于在不同岗位的历练和出色表现,1977年石琴大开始担任医院业务组组长,1981年任医院副院长,主管医院医疗。她深入科室,定期查房,检查临床医疗护理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教学等情况,解决存在问题,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她还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对急危重病人进行抢救、会诊、病案讨论,使一大批年轻医师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部分成为院中层干部。20世纪90年代初,甲肝流行,石老带领肝病科一班人,认真探讨甲肝的发病特点,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中西医治疗重症肝炎的方案,也奠定了该院肝病科创建国家重点专科的基础。
走上领导岗位后,她更加勤于学习。1983年石琴大参加了全国第一期中医院院长学习班,师从我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印会河先生。北京学习的三个月,虽时间不长,但印老 “学贯古今,尊古不泥,继承创新”的从医理念深深地扎根于她的心底。受印老启发,她每于临证之时,凡可参以西说者,都乐于相参以用于实践。
石老精于中医而通晓西医,在中医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上,她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她认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通过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使自己所学能够借助他方的长处得到更好的整理和发挥。西医应该学习中医,中医也应学习西医,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她主张中医研究首先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整编古典医籍、强化经典学习;二是挖掘中医人材,抓好师承建设。当代中医与西医并茂,西医学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进步很快。因此,石老主张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取长补短,这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她有 “医贵通中西”之论,主张 “以彼之长,易此之短”。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这对于开拓我们的视野,发展中医药研究的新途径、新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石老十分注重中医现代化,对此,她也有独到的见解。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疗效是真正体现医学生命力的关键,这既需要有深厚的传统中医积淀,又要能自如地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与技能。现代医学能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它能与现代科学的进展紧密衔接。“医者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要遇到与前人经验不同甚至文献亦无记载的新病种,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思维方式。中医可以将X线、B超、CT、MRI等作为望诊的延伸;听诊器作为闻诊的延伸;心电图、脑血流图等作为切诊的延伸,以延长或扩大自己的视野。石老就是如此不拘泥,不守旧,结合广博的学科以及学科之外的理论或经验来类比、启发,加以综合、想象、意会,从局部的变化信息来洞悉其内含的整体信息,辨证与辨病结合,对疾病的病机、诊治有独到见解,愈人无数。石老医海征帆数十年,学验俱丰,繁忙应诊中总能在短时间内从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既快又准地 “抓主症”,恰如 “知其要者一言而中,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抓主症”也是一个凭经验的积累去伪存真,并 “慧然独悟”,直捕疾病要害的、敏捷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这是获得佳效的关键。
为保持在业务工作中的优秀状态和水平,石老除了做好医院业务管理外,还认真钻研新技术、新业务,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她潜心研究中医心病、脾胃病、妇科病等疾病中的疑难杂症,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颈肩腰腿痛,采用穴位注射、按摩、中医辨证施治等综合疗法,效果良好。她参加多项省、市厅科研课题,获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一项,市科技成果奖两项。在出色完成临床诊治工作同时,石琴大还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培训班及研讨会,不断给大脑充电,提高业务水平,并且每次学习回来都整理教案,为全院医护人员授课。
石老很注意医德的修养。 “做一个医生,要有一颗赤心。道德品行要高,学识要渊博。”这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同道不贬低、不攻击。尝遇病人经前医治疗不效者,也积极想方设法扭转病势;一旦无望,也不发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责任。她常说,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嘘,等于自我报复,结果必将一败涂地。她从来不宣传自己,即使创建国家名医工作室,也是 “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她的名字命名,正式创建传承工作室,当地记者纷纷采访她,面对记者的采访,石医生称 “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她从不登广告,她说,我个人是不主张自我宣传的,至于技术高低,群众会给以正确的评价。
由于石老在业内的高知名度,在繁重的临床工作和管理工作之余,她还长期担任部分社会工作。在1982年至1996年间,石老历任株洲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曾任湖南省中医学会二届、三届理事,《湖南中医杂志》第一至三届编委,株洲市四届、五届科协常委。曾任中南六省肾病学会委员,湖南省卫生厅高级职称评委等职。
4.退而不休起沉疴
2001年7月,石老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她并没有回家享福,而是留在了医院定期坐诊。石老重视临床,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己任。临证中,她善于取历代各家之精华,乐于学习同道之长处,从不闭门自守,自恃门户之见,而是不论派别,兼收并蓄,融各家之说于一炉,参以己见,使之臻于完备。在医院里出诊时总有太多的病人,石老明明是上午的门诊,却很多次要出到下午一点半到两点才能下班,但她并不觉苦。在她自己生病时,也坚持上门诊,她说:“不能让病人白跑。”她知道,大部分病人都是请假来看病,而且很多人是从远处慕名前来的,她不能让他们失望。“有个湘潭的小男孩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他的头发全掉光了,不敢去上学。从中医角度看,当时他是气血不足,我给他开了几服药,头发便慢慢长起来了”,石老说。
退休后她依旧经常到病房查房,指导青年医师临证实践,着力于培养新一代中医。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医生涯中,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愿尽可能让自己的经验发挥作用。她常常说,学医的关键是在青年时代。青年人记忆力好,比老年人精力充沛,只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总结辨证论治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就不难攀登医学科学高峰,成为精通理论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水平中医。以其五十余年的经验,她向青年中医提出“三得”、“四戒”的建议。“三得”就是对中医经典著作,一要记得,二要解得,三要用得。欲求记得,就要在青年时代奠定医学基础。对 《内经》要选读,仲景 《伤寒杂病论》要全读,“温热病”主要著作要熟读,《神农本草经》要全读,古方和时方要选读。青年时印入脑海,终身受用不尽。欲求解得,就要在临床实践时细心体会,把已学习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要向病人请教,验证疗效,根据客观情况反复深思,随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要用得,须向 “四诊”、“八纲”寻求路径,根据各种病症的不同情况,或用 “六经”辨证,或用 “脏腑”辨证,或用 “营卫气血”辨证,或用 “三焦”辨证,如此操作不息,十年之后,必有所成。“四戒”即一戒自高自大,自作聪明。学习要虚心,不能强不知以为知;对老师、对同行要虚心请教,肯学肯问,千万不能自满。二戒弄虚作假,不实事求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如不诚实地对事对人,吹牛邀功,欺世盗名,堕落成 “江湖医生”,就不配为中医学的继承人。三戒好体面,不接受病人意见。石老认为,病人往往是自己的老师,医好了病要总结经验,医坏了病,也要总结教训,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医生当然不是包医百病,应了解现在还不能彻底医治的病是很多的。当然,能治的病却治不好,病人或家属对医生提出批评,医生必须诚恳接受意见,接受教训,不能文过饰非。四戒懒惰散漫,不奋不发。她说,一个人即使天资非常聪明,如很懒惰,必然一事无成。
由于石老的医术高超,屡起沉疴,深孚众望,加之她谦逊好学、博闻广识和工作出色,赢得了民众的赞扬和政府的表彰。2006年,石老被湖南省卫生厅、省人事厅评为湖南省第二届名中医,这是对石老四十多年临床工作的肯定。但石老对此看得很淡,多家媒体采访她,她都认为 “很平常,没什么可说”。评上名医后,慕名求医的患者更多了,近邻四方者,纷纷赶来就诊,远方来函索方乃至海外问病求方的信件也日接数件。她总把解救远方病者的疾苦视为己任,每天必从诊务、著述两忙中抽暇为他们服务。石老先后收到来自海内外的表扬信函百余件。
5.精诚大医育桃李
2008年,石琴大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开始系统传授其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省直中医院的医生彭筱平和李勇有幸成了石老的首批弟子。
石老非常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重教爱生,教学内容丰富。对他们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观点独特。三年期间,两位弟子书写的300多篇学习心得、近80篇月记、数篇论文、数万字的毕业论文,她都详细点拨,并留下评阅的笔记。
她常教育学生说:学习医学,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去忘我地劳动,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医学是一项十分科学、严肃的事业,必须兢兢业业,不能有丝毫马虎。学习中医,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立志终生从事中医学术与实践。浅尝辄止、见异思迁,是绝对学不好中医的。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刻苦的精神,并要讲究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学习中医学是极重要的。有人理论学习很好,诊病的本领却不高,除了实践经验不足外,其主要原因在于理论脱离实践。经验是大家实践的结晶,应当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两位弟子顺利出师,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医院的专科学术带头人。谈及师承的收获,作为石老弟子之一的彭筱平感触尤深:石老治学严谨,要求注重理法的活用,不得随意抄录一方一药。对于学生临床中提出理法方药的不妥之处,她总是一一纠正,并指明理论根据具体在某书某卷,令学生去自读,加深体会。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老师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她门下从学的学生,凡能照此施,必有所悟,她确实培养了一批真正懂得中医的人才。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名医工作室建设,最初石老并不愿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认为 “太张扬了,没有必要宣传自己”,医院反复做其工作,讲明申报成功可以给中医人才的挖掘、中医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可以给医院带来荣誉,石老才同意申报并获成功。“以石老名字命名的名医工作室能够顺利获得授牌,最重要的原因是石老治学严谨,临证经验丰富,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她在中医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后辈们仔细揣摩。”石老弟子之一彭筱平如实谈到,“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推广石老的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此外,工作室的成员还会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独到的诊疗方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