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6.茯苓

“气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经》)
茯苓极平和,虚实寒热诸证皆宜。
陈修园曰:“茯苓气平入肺,味甘入脾,肺能通调,脾能转输,其功在于‘利小便’一语”。实则茯苓为利水渗湿要药,用于水湿停滞之水肿,小便不利。而茯苓皮尤长于利水消肿,凡用茯苓利水,当用连皮者。《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茯苓既用于脾气不足之虚肿,也用于水湿壅盛之实证。寒热烦满,小便少而干渴欲饮,水入即吐,此五苓散证,不外寒与内饮相结所致;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黄少,以及霍乱吐下,乃暑热挟湿或伏暑之证,用桂苓甘露饮。
水湿之滞,常渐致痰浊之结,若脾虚者,痰浊尤甚,茯苓亦为治痰要药,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咳逆,必因痰结而七情郁滞,肺气不宣,历来祛痰诸方,多有茯苓,余常用十味温胆汤治疗数十种痰结之证。
内有宿饮而津液不升,常致口焦舌干,养阴无益,惟利小便反能生津止渴。茯苓可以健脾补中,脾胃健运则不饥不渴,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方常用于中虚胀满,食少便溏诸证。
余常用较大量茯苓与山药为方治疗虚性之神经衰弱及一些心脏疾病所致心悸、虚怯之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