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医院医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临终救急,惯用生脉

生脉饮又名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之功效。该方出自《医学启源》。《医学启源》卷之下十二载:“麦门冬,气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亦载有该方,并曰:“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丹溪心法》一书以“生脉汤”名之,《兰台轨范》称之为“生脉饮”。

纵观清太医院医家临终救治医案,不难发现,御医对所有患者的临终救治用药,几乎都用生脉饮,或以生脉饮原方救治,或以生脉饮加味。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由于存世医案较少,三位帝王及后宫妃嫔的临终救治医案均无记载,其临终救治,是否以生脉饮为基础方剂,亦无从得知。乾隆朝始有将生脉饮用于临终救治的医案记载。然而,御医抢救乾隆皇帝用药,并非只用生脉饮,而是以参麦饮送服理中丸。盖因乾隆帝过于年迈,临终前阳气耗散,阴阳离决,故益气养阴须兼助阳。除乾隆帝外,乾隆朝其他患者的临终救治,多选用生脉饮。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二月十三日,定贵人因病久气血亏尽,真元将散,御医沙履谦投用生脉饮竭力救治。乾隆朝以后,历代帝后、妃嫔临终前,真元将脱之时,御医们几乎均以生脉饮原方救治。如道光朝大阿哥福晋痨瘵一症,日久耗伤气阴,复感暑邪,气阴脱散,临终前御医张永清等给予生脉饮救治。慈禧太后临终前,气短痰壅,势将脱败,御医张仲元、戴家瑜急以生脉饮尽力救治。同治帝临终前因气不运痰,厥闭脱败,御医李德立、庄守和急用生脉饮一贴竭力救治。光绪帝驾崩前,御医张仲元、全顺等亦以生脉饮原方救治。

需要指出的是,生脉饮在清宫诊疗中,不仅仅用于患者的临终救治。患者病情较重时,御医们亦多以该方化裁,或该方与其他方药联合使用。如乾隆朝总管王进忠患脾肺两亏、湿痰流注,病程久延,“形气羸瘦,脉息虚细”,御医王凤翔、花三格等为之拟生脉保元汤,加外用桑木灸法、贴拔毒膏调治。嘉庆朝玉贵人因血虚过重,胃气渐耗,“饮食艰难,舌强不语”,御医王泽溥、李承缮为之拟生脉饮调服。嘉庆朝大阿哥因病后阴分耗伤,现抽搐喘汗、烦躁不寐等症,御医张永清、张新等为之拟生脉饮调治。

生脉饮之所以在危重疾病诊疗中广泛应用,与其功用密不可分。方中人参甘凉,功能补益元气,生津安神;麦冬甘凉,养阴生津;五味子酸温,生津敛汗。三药相合,具有较强的益气养阴、生津敛汗功效,可使气阴复生,脉气得充,故有“生脉”之名。《医方集解·生脉散保肺复脉见暑门》论该方曰:“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其实,仅以该方疗元气耗伤、阴阳离决之证,效果甚微,然若在正气脱败之前,及时用之,应具有较好的养阴回阳、收敛固脱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脉饮具有较好的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升血压、改善调节免疫力、抗自由基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衰、低血压、休克、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生脉饮加味,补阴回阳,防隆裕皇后真元脱败

宣统五年正月十六日午刻,张仲元、佟文斌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证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

西洋参三钱(研)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橘红二钱 竹沥水三钱(兑)水煎灌服。

按语:隆裕皇后病势垂危,真元欲脱。治以生脉饮补阴回阳,增橘红、竹沥水理气化痰,防真元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