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验方丛书:脑病治疗名方验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外治方

1.脐痉散
处方:
黄芪30克,明雄3克,醋芫花50克,胆南星8克,马钱子总生物碱0.1毫克,白胡椒挥发油0.05毫升。
用法:
上药共烘干研为细面,再喷入白胡椒挥发油,混匀,密闭保存。患者脐部用温水洗净并擦干,将脐痉散按一定比例混合,取250毫克敷脐中,按紧,普通胶布固封。2~7天换药1次。
随证加减:
肝阳上亢加羚羊角粉;筋脉失养加阿胶;血瘀加诸瘀散;痰浊阻络加金匮肾气丸。
功能:
补气升阳,搜风通络,散结化痰。
主治:
面肌痉挛。症见突发眼睑,嘴角,鼻唇沟等面肌抽搐,痉挛,眼裂闭合不全及流口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附:
诸瘀散
山楂100克,葛根100克,甘草30克,白芍150克,水煎3次,过滤去渣,混合,浓缩成稠糊膏;乳香100克,没药100克,溶于95%的酒精中;厚朴100克,桂枝30克,穿山甲(炒)100克,共研细末。将上三组药混合均匀,烘干,再入细辛(研末)15克,鸡矢藤100克(提取挥发油),冰片粉15克,共研为细末,调匀,装瓶密封。用时敷脐中。
本方原载:
李忠.面肌痉挛症脐疗治验.辽宁中医杂志.1982,(3):31。
2.针灸方
处方1:
取气海、中脘、太冲、三阴交、后溪、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庭、冲阳、丰隆穴。
方法:气海采用温针灸,中脘、三阴交、足三里均用补法。以上诸穴均用轻刺激手法,留针30分钟以上,每日针灸1次。
主治:面肌痉挛。
本方原载:贾河先.百病良方(第三集).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
处方2:
取穴百会、神庭、神门、四神聪、风池、完骨、翳风、合谷、太冲穴;患侧四白、地仓、颧髎穴。
方法:直刺进针,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间隔1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最长为3个疗程。
功能:疏肝安神,通络止痉。
主治:面肌痉挛。症见肌肉痉挛,抽搐,在情绪紧张、睡眠不佳时容易发作及加重。
本方原载:眭兰,岳宝安,屈箫箫.针刺疏肝安神穴治疗面肌痉挛30例.陕西中医.2011,32(11):1539。
处方3:
主穴太冲、风池、翳风、足三里、合谷、太溪、三阴交穴;配穴瞳子髎、四白、止痉点(在肌肉抽动处用中指依次按压,当压到一点可以明显抑制肌肉抽动时,此处为选穴点)。
方法:主穴取双侧穴,配穴取患侧。穴位处常规消毒,选用直径0.3毫米,长30毫米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用补法;太冲、翳风、合谷、风池用平补平泻法。患侧穴位浅刺,用轻刺激法行针,以患者有针感为度。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功能:养血滋阴,熄风止痉。
主治:面肌痉挛。
本方原载:田菁.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光明中医,2011,26 (1):111。
处方4:
取穴百会、水沟、承浆,双侧太阳、风池、合谷、太冲,患侧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穴。
用法:用直径0.25毫米,长25毫米的汉医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百会平刺0.5~0.8寸,水沟、承浆针尖向上斜刺0.2~0.3寸,太阳直刺0.3~0.5寸,风池直刺0.8~1寸,合谷、太冲直刺0.5~0.8寸,外关向上斜刺0.5~1寸,足三里、阳陵泉直刺0.8~1.2寸。面部穴位采取浅刺、轻刺激;其余穴位进针得气后,施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各穴均留针30分钟。
处方5:
取患侧阳白、地仓、颧髎、足三里穴。
方法:针灸,同时每穴用艾条温和灸20分钟。每天1次,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
功能:舒筋通络,安神止痉,调补气血,祛风散寒。
主治:面瘫后面肌痉挛。
上2方原载:易光强,韦书中,黄荣宁.针灸治疗面瘫后面肌痉挛35例.中医外治杂志,2011,20(5):45。
3.刺络拔罐方
取穴:
太阳、阳白、四白穴。
方法:
均取患侧,穴位皮肤作消毒后,用小号三棱针点刺出血,每穴点刺10~20次,然后用真空拔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上,留置10~15分钟,使每穴出血量达到5~10毫升。7天1次,3个月后改为15天1次。6个月后观察疗效。
功能:
行气,活血,散风除湿。
主治:
面肌痉挛。
本方原载:
王正心,王云琴,陈光辉,等.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63例.上海针灸杂志,2007,26(6):5。
4.针灸埋线法
取穴:
太阳、合谷、地仓、颊车、下关穴。
方法:
针太阳、地仓向后刺1.5厘米,颊车向前刺1.5厘米,余穴直刺1.5厘米,用平补平泻。同时用注线法埋线,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穿刺线装入0号羊肠线0.5~1厘米,刺入穴位,埋入羊肠线0.5~1厘米;推线退针,外盖敷料。15天埋线1次,5次为一个疗程。
主治:
面肌痉挛。
本方原载:
马玉泉.中华埋线疗法指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5.埋线法
处方1:
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颧髎、瞳子髎透太阳、下关透颊车、四白透迎香、地仓透大迎。
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局麻后,将0~2可吸收羊肠线剪成1~4厘米不等的几个短节,使用专用埋线针埋线。30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功能: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主治:面肌痉挛。
本方原载:张丽君.穴位埋线治疗面肌痉挛60例.中国医药指南,2008,6 (24):223。
处方2:
阿是穴(面部最早出现痉挛或痉挛剧烈的部位,如不好区分,取阳白、太阳、四白、地仓)、太冲、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双侧风池、对侧合谷。
方法:将可吸收性羊肠线,剪成0.5~1厘米,75%酒精浸泡消毒。所选穴位处皮肤用强力碘常规消毒,根据穴位肌肉的丰盈程度选择不同长短的羊肠线,将已纳入羊肠线的埋线针直刺或斜刺入穴位,产生针感后,一边向外拔埋线针,一边向内推针芯,把羊肠线植入穴位,拔出埋线针后,用干消毒棉尽量挤压出血,再次消毒,创可贴敷盖。2周埋线1次,共埋线3次。
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濡养经筋,熄风止痉。
主治:面肌痉挛。
本方原载:韦玲,王卫强,李蕾.穴位埋线治疗面肌痉挛34例.山西中医,2010,26(12):37。
6.缪刺法
取穴:
翳风、下关、地仓、迎香、太阳、合谷穴。
方法:
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取健侧穴位常规针刺。其中翳风、下关两穴加用SDZ~II电子针疗仪,连续波,刺激强度,以针刺侧面部眼眶周围出现轻微跳动,患者有舒适感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
功能:
祛风平肝,调理经筋。
主治:
面肌痉挛,并于烦神、失眠后加重,发作频繁。
本方原载:
林红.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 (11):59。
7.蓖麻子膏
处方:
地龙15克,防风15克,丹参15克,蓖麻子15克,白附子15克。
用法:
共研细末,以生姜汁适量调和成软膏状,瓶贮。每取本膏15克,贴敷于双足底涌泉穴,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主治:
面肌痉挛。
本方原载:
程爵棠.足底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8.复方麝香散穴位埋药法
处方:
药物用麝香粉、白花蛇粉;穴位取丝竹空、四白、太阳、颧髎、地仓、下关、翳风及阿是穴(痉挛起始点)。
用法:
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片在每穴处划一个“+”,长约4毫米深度以达到真皮层、有少量血液渗出为度,用消毒棉签将血擦去,取少许复方麝香散于“+”字处,然后用1×1厘米大小的创可贴外贴固定。每5天换药1次。
主治:
早期面肌痉挛。
本方原载:
孟舒静,尚成伟.复方麝香散穴位埋药治疗早期面肌痉挛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13,(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