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方药心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小青龙汤——温解取汗散水饮

组成: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细辛、半夏、五味子、干姜。
加减:原方随证增减,不必一一举例。
功用:外散表寒,内蠲水饮。
主治:感冒风寒内夹水饮证,可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干呕,咳嗽,喘息,痰多稀薄,舌苔薄白而滑,脉象浮紧。此证多见于素有水饮,外感风寒,寒邪外束,内饮不散,多夹有或然症,这里不必悉具。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浮沫,再入他药,煎取600毫升,每次200毫升,每日3次,温服。
原文:《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医论:黄元御《伤寒悬解》:“中风大青龙之证,外有风而内有热也;伤寒之小青龙证,表有寒而里有水也。大小青龙外之解表则同,而内之温清大异。大青龙可以泄里热而不可以温内寒,小青龙所以佐大青龙之不逮也。伤寒之人,或表邪外郁,或宿水里发,或渴饮凉水,或停留不消,是以多有水气之证,以其热渴,双解表里之寒,小青龙乃不易之法也。”
方解:40条是主证条,41条是副证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形成本病的主要机制。伤寒表不解,意味着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表证依然存在;心下有水气,乃指患者素有水饮痼疾,外寒引动内饮,表里同病,故应表里同解。是方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白芍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肺散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之耗散;半夏燥湿化痰,降浊蠲饮;炙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可缓解麻桂辛温之弊。此方有发汗之势,如青龙兴雨,但不若大青龙汤发汗力大,故名小青龙汤。是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患。外表恶寒,内伏寒饮(即有清稀样的鼻涕、痰液等分泌物),是其证候指征。
病案:李某,男,65岁,于1995年11月7日就诊。
因恶寒发热,咳嗽,咯痰3天就诊。有慢性咳嗽病史6年余,每至冬季发作。3天前,因起居不慎而发寒热,咳嗽,咯清稀痰,伴有干呕,纳呆。体温37.6℃,舌质淡红,脉浮小滑,苔薄润。脉证合参,辨为风寒外袭,引动内饮,致肺气失肃,发为咳嗽。治以散寒温肺,化饮止咳,方选小青龙汤加味。方药:炙麻黄6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细辛5克,姜半夏10克,淡干姜6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芦根15克,水煎服。服药3剂,汗出热退,咳轻,痰转为白黏。守上方加砂仁6克,服3剂后,饮食增加,咳痰已失。
按语:小青龙汤为治疗“心下有水饮”,水饮上迫于肺的主方。辨证要点在于咳嗽伴痰涎稀薄,温肺化饮的主药为干姜、细辛、五味子,清代陈修园说:“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可谓真谛之言。笔者喜加芦根于方中,芦根甘寒,有清肺降逆的作用,但不助湿,又能避麻桂姜辛之燥性;若伴喘促,可加葶苈子肃肺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