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之健康科普知识进农村丛书:老人常见疾病的家庭康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如何进行家庭康复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作用的核心是正确认识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实时防护,把各种预防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这就是高血压病的防治精髓。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预防也就需要从已知的多方面原因去找方法与技巧。
总体来说,高血压预防分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大类,不可干预是指遗传因素,在基因治疗未成熟以前,还处于不可干预时期,因为人是无法选择其出生家庭的;年龄因素也是不可干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器官会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与衰退,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性别也无法选择,因为据研究结果,高血压病与性别也有一定的关系;等等。
可干预的是生活习惯,虽然改起来很困难,但改了即可受益,这是可以做到的。
(一)为什么要吃淡一点? ——限盐
“百味盐为先”,任何好吃的美味,淡了,就失去味道了,人们习惯了咸味。说到盐,也有历史渊源,经历过食物匮乏的时期,这时的主要调味品就是盐,著名的四川泡菜、涪陵榨菜,盐味都很浓,甚至就着一点泡菜与榨菜佐餐一顿饭。人们对盐情有独钟。
前面谈到,高血压与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压力管道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管道里流动的血液质也有一定关系,这关系的重要因素就是血液里的含盐量。肾脏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回收肾小球滤过的水和盐,保持血管里的渗透压,血管里流动的血液需要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保障了血液里的液体不向外渗出,就是渗透压,渗透压不能太高,太高了血液的浓度就高,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阻力就大,一是不容易流动,需要更大的力来推动,就是高血压重要的构成因素;二是浓度太大,在血管里推动的时候会加重血管的损伤,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而盐中的钠离子是构成渗透压重要的因素,正如人渴了要喝水一样,渴的原因之一就是吃得太咸了,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太高,需要水去稀释,水多了,血液量就增加了,又需要增加压力来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对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没有好处。
血压构成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动力源——心脏;二是管道系统——血管;三是输送物质——血液。这三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相对密闭的人体血压系统,动力与管道系统是基础,运送物质养分供人体需要是目的;为什么这么多物质中要把盐单独提出来讨论呢?因为控制了盐量就控制了“病从口入”的最重要环节,试想:有哪一种腌腊制品的盐含量不超标?几乎都用盐来保持食物不腐败,放置的时间更长一点,保持食物不腐败的重要原因是不让其他微生物来破坏,微生物不能生存的环境人类生存也存在问题。表现在血压,就是高血压。
先梳理一下食盐对高血压的影响:吃得太咸,口渴,需要喝大量的水,血管里水的含量增加,需要更大的动力才能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心脏的负担加重;吃得太咸,血液里钠离子的含量增加,血浆渗透压增加,需要吸收大量的物质来平衡渗透压,血液里会含有更多的不需要的物质,血管壁会受到损伤,损伤后人体会自动修复,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动脉硬化,管腔会变细,人体需要的血流量不变,就需要更大的压力来推动血液的运行,这样就形成了高血压的恶性循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咸的食材大多是动物脂肪与内脏,也是加速动脉硬化的主要食物,也是因为咸,在佐食的时候,需要酒水助兴,高脂高蛋白饮食与酒一起大快朵颐,但改变了血管里流动的血液的性质,对高血压防治有害无益。
吃得淡一点,有利于血压的降低。
(二)为什么要看淡一点? ——心理
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心脏、血管、血液构成人体血压的基本要素,分分秒秒维持着人体的循环,供生命机体代谢需要,并不是说外界因素就不重要了。反之,外界因素也在分分秒秒影响人体的血压。譬如季节的影响,寒冷的季节外周血管收缩,在血管里流动的血液集中在靠身体中心的血管里,血压就会增高;暑热天气,就相反;这是人随四时而变的自然现象,防治方案也会随之调整。
无时无刻不影响血压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境。也有临床案例:某公司副总,前一天分管的部门出了安全事故,还没有处理,当天中午在家吃午饭,又接到电话,分管的部门又出事了,当即情绪激动,还没有放下电话,人就倒下了,送到医院,脑干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单位上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先办了丧事,这绝不是个案。该领导年龄也不算大,平素有高血压病,没有认真治疗与控制,情绪激动,压力增高,血管破裂,尤其在致命的脑干。情绪是血压调控重要的环节。
其实,现阶段高血压发病率持续增高,不好控制,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情绪的调控。当人在生气的时候,人体会随之分泌一些物质,供应生气时拍桌子、骂娘等情绪宣泄的能量,最重要的就是肾上腺素,这也是在抢救时用的主要药物之一,肾上腺素的作用就是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什么叫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呢?就是立即把心脏的力量调动起来,传导加快,更有力量,结果之一就是血压增高,提供更多的能量供人体需要。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有两个形容词:面红耳赤与脸青面黑。面红耳赤,颜面部的血管扩张,血流过度灌注,脑动脉与颜面部的动脉是相关联的,脑内的动脉也会过度充血,情绪高涨,这是很危险的,当承受不了压力的时候,血管就会破裂,前面谈到,脑血管因为缺乏中层平滑肌,自身的保护能力是很弱的。脸青面黑是问题的另一面,颜面部血管收缩,血流供应差,保障脑血流供应,加压也是办法之一,血压也会增高,同样面临血管破裂的可能。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譬如长期高血压,脑血管动脉瘤形成,血管淀粉样变性等等,但越是这样,就越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减少触发因素。
谈到情绪,就不可避免地谈到修为,“看淡一点”,其实就是一种大度,一种胸怀,一种心境,也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调控血压,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重要的,但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若能二者结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吧。
(三)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药物是保护人体身心健康的工具,达到目的就行,越简单越好。
高血压数值是从大多数人中得到的基础数据,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但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适合自己的最佳血压才是追求的目标。临床上常常见到血压调整到人群均值血压的时候,反而起不了床了,头昏眼花、视物模糊。在医生的帮助下寻找适合自己的理想血压并维持,是重要的。
因为还没有找到高血压发病的原因,高血压病的治疗也是对症为主,尤其是靶器官的保护。从高血压发病学说来看,从心脏、血管、血液等方面来用药是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主要方向。
“心平气和”是高血压心脏保护的最高境界。“心平”是指心脏跳动平稳,原则上是跳动得缓慢有力,跳动得越缓慢,心脏耗氧量减少,心肌细胞休息的时间越长,心脏寿命越长,功能也能够保持得长久,但也有个度,就是不能太慢,太慢就不能满足全身血液供应的需要,一般不低于60次,这是心脏保护的底线,低于60次,临床上称窦性心动过缓,需要医生专业的评判。“气和”指呼吸功能不能受到影响,不能仅仅因为保护心脏而损害了肺的呼吸功能,有一些药物譬如心得安,有哮喘患者就是禁忌。同时也要注意心脏的过度保护而导致心功能衰竭,有脚肿、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看医生,调整用药。
血管的保护,目前常用的药物一是调脂药,血脂不能太高,尤其是低密度、极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有损伤;高密度脂蛋白有益,高一点好。二是血管扩张药,种类较多,结果是让血管扩张开,利于血液循环,常见的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都是如此。
高血压的原理之一是血管内装了太多的水,排不出去,压力自然就高了。利尿剂,目的是让血管里的液体量少一点,压力减轻一点。
当然还有其他作用机制的一些药物,如耗竭体内多余的儿茶酚胺等。
如果靠生活习惯的改变,血压还高,药物治疗就非常必要了,心脏、大脑、肾脏等靶器官长期处在高压力状态,容易出问题。心脏长期承受高压力,容易变得肥大,甚至心脏功能衰竭;血管长期承受高强度的压力,容易破裂,尤其是管壁很薄缺乏平滑肌的脑血管;大脑长期承受高强度的压力,容易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等;肾脏长期承受高强度压力,血管容易闭塞,肾脏变小,肾衰竭等。
高血压药物的使用,也是有讲究的,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寻找最适合个体的药物是必要的,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做出决定。一些患者看到别人吃什么药,也要比照吃什么药,是不正确的。
用药还要结合四季时令,如秋冬季气候寒冷,外周血管收缩,就需要调整药量稍大一点,利尿剂量可以增加一点;春夏季气候暖和一些,药量也要随之而减少一些。
用药物也要顺应日节律,大部分人一天的血压是动态变化的,即24小时内血压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分别在9~10时、16~18时收缩压迅速升高20~50mmHg,舒张压升高10~15mmHg,出现2个高峰,从18时起则开始缓慢降低,于凌晨2~3时降至最低,血压由日间的峰值降低10%~20%,画出一条曲线就像一把勺子一样,称勺形结构。
药物是要不断消化掉的,药理学上就叫做半衰期,即药物在人体内减少一半的时间,经过几个减少一半的时间,就需要补充了。
正如每天重复吃一样菜,时间久了,就会厌倦一样,药物也存在这个问题,服用久了,效果要差一些,临床上叫做药物受体不敏感,就需要换一些药物,过段时间再换过来。
临床治疗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药物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