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伤四大基本救护技术
一、概述
当今人类,有四大死亡原因,即心脏病、脑血管病、癌症、意外伤害。前三位死因,主要见于中老年人,而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威胁青少年生命和健康的第一杀手。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意外伤害已成为44岁以下人群的第一死因,占35岁以下青少年全部死因的50%以上,全球每年100多万14岁以下儿童因意外伤害死亡。
我国意外伤害占儿童死因总数的26.1%,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递增。从北京急救中心2010年至2012年的统计数据看,每年7月份以后,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阶段。另外,儿童意外伤害,70%发生在家庭。
各种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更多地发生在事故现场。其中,即刻死亡(数秒钟至数分钟)占50%、早期死亡(2~3小时)占30%,而后期死亡(伤后数周内)占20%。
北京急救中心的统计也证明,受到意外伤害的伤员,其中49.74%在急救车到达之前已经死亡,1.64%死在急救车去往医院的途中。
对于意外伤害的急救,前10分钟最关键,被称为“黄金10分钟”。当然,抢救开始的越早,抢救成功率越高。如此看来,医院的设备再好、水平再高,也是鞭长莫及;急救车再快,也不可能在数分钟内到达伤员身边。只有在急救医生到来之前,开展及时、正确的现场自救互救,才有可能救人一命!
针对各种意外伤害,及时、正确地应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基本救护技术,往往可以使伤员转危为安,降低并发症、后遗症、致残率及死亡率。这四大救护基本技术,均为在现场采取的临时急救措施,并根据情况进行其他必要的紧急处理,如抗休克、对症处理,为挽救生命、为后续救治赢得时间、创造条件,随即应将伤员尽快、安全送往医院进行后续救治。
血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成人全身总血量约占自身体重的7%~8%。当出血量达到全身总血量的20%时,则可发生休克;当出血量达到全身总血量的40%时,则可迅速危及生命。出血的危险程度不仅与破损血管的口径有关,也与出血的速度成正比。如心脏、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及股动脉等大血管破裂出血,往往来不及送往医院,可于数分钟内在现场死亡;中等口径的血管破裂出血,也可迅速导致休克而危及生命。可见,急性大出血是人体受伤后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现场采取及时、有效的止血措施是挽救生命最重要的环节。
颜色鲜红,血液从近端伤口呈搏动性喷射而出,危险性大。
颜色暗红,血液从伤口持续涌出,相对比动脉破裂出血危险性小。但大静脉断裂,同样十分危险。
颜色鲜红,血液从创面呈点状或片状渗出,几乎无危险性。
受伤后,血液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流至体外,可从体表见到流出的血液,极易识别。
深部组织、器官损伤,血液从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器官的间隙或体腔内,或经气道、消化道、尿道排出,而未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流出,体表见不到流出的血液。如颅内血肿、肝脾破裂等。
外界暴力作用于身体,使血液从破损的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面,皮肤、黏膜并未破损,身体表面见不到血液,但可以看到皮肤“青紫”。如果皮下出血伴有皮肤显著隆起时,称为“血肿”。
是现场急救中应用机会最多、最易掌握、最快捷、最有效的即刻止血方法。用于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出血。伤口覆盖敷料、手帕等后,以手指或手掌直接用力压迫,一般压迫数分钟后,出血往往可以停止,然后加压包扎。
伤口覆盖较厚敷料后,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等适当增加压力包扎。包扎完毕,过数分钟后,两侧肢体末端对照,如伤侧远端出现青紫、肿胀,说明包扎过紧,应重新调整松紧度。
用于腹股沟、腋窝、鼻腔、宫腔出血以及盲管伤、贯通伤组织缺损等。用无菌或洁净的布类填塞伤口,填满填紧后再选用加压包扎止血法。
此法是用于四肢大动脉破裂大出血时的重要救命方法。
如果使用不当,也可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神经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因此,在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止血带不要直接结扎在皮肤上,应先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等做成平整的衬垫垫好,再结扎止血带。
②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应在伤口的近端。上肢结扎在上臂的上三分之一段,避免结扎在中三分之一以下,以防损伤桡神经;下肢结扎在大腿中段至大腿根部之间的部位。
③止血带松紧要适度,以停止出血或远程动脉搏动消失为度。过紧可造成局部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的损伤;过松往往只压迫住静脉,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动脉血流未被阻断,形成有动脉出血而无静脉回流,反而使得有效循环血量更加减少,从而导致休克或加重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④结扎止血带的时间不宜超过2~3小时,每隔40~50分钟松解一次,以暂时恢复远程肢体的供血。此时如有出血,仍用指压止血法。松解5~10分钟后,在比原结扎部位稍低的位置重新结扎止血带。松解时如仍有大出血或肢体已无保存价值,在转运途中可不必再松解止血带,以免加重休克。
⑤结扎好止血带后,在明显部位加上标记,注明结扎止血带的时间。不要在现场做不必要的停留,尽快将伤员送往有条件的医院救治。
⑥禁用无弹性的铁丝、电线、绳子等做止血带使用。
⑦解除止血带应在补充血容量与其他有效的止血措施后进行,如组织已明显广泛坏死,在截肢前则不宜松解止血带。
①绞紧止血法:可根据当时情况,就便取材,如三角巾、围巾、领带、衣服、床单、窗帘等均可利用,将其折叠成约四横指宽的平整条带状,即可当做止血带使用。先将止血带中点放在上臂的上1/3处,平整地将止血带的两端向后环绕一周作为衬垫,并在下面交叉。交叉后向前环绕第二周,并打一活结;将一绞棒(铅笔、筷子、勺子等均可)插入活结下面,然后旋转绞棒,至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再将绞棒的另一端插入活结套内,将活结拉紧;最后将条带两端环绕到对侧打结即可。
②卡扣式止血带止血法:卡扣止血带由塑料扣和伸缩带两部分组成,由塑料扣直接固定,固定后也不易松开,因此使用起来更方便、可靠。首先把卡扣式止血带放在止血部位,再把卡扣插入卡槽,然后拉紧伸缩带,完成后写清结扎止血带的时间。
③橡皮止血带止血法:用橡皮管,如听诊器胶管等,其弹性好,易使血管闭塞。但口径过细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操作时,在准备结扎的部位加好衬垫,以一手拇指与食、中指固定止血带一端约5~10cm处,另一手拉紧止血带,压住止血带的起始端;并缠绕第二周,用食、中指夹住止血带的末端,并向下拉出即可。再将止血带末端穿入结内拉紧,使之不会脱落。
二、包扎
包扎是外伤现场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受伤部位经过有效的止血后,均应进行及时、正确的包扎。
1.包扎时施加压力,可起到止血作用。
2.保护伤口,避免再损伤与再污染。
3.固定敷料与夹板。
4.扶托伤肢,减轻痛苦,心理安慰。
1.轻、准、快、牢,避免碰触伤口,以免加重损伤、出血、污染与痛苦。
2.迅速充分暴露伤口,以便准确判断伤情。
3.严重的外伤,受伤部位禁止用水冲洗,不要涂以任何药物。
4.尽可能先用无菌敷料或洁净的手帕、毛巾等覆盖伤口,再行包扎。
5.避免在受伤部位或坐卧时受压的部位打结。
6.包扎松紧适度,以免脱落或压迫局部,从而造成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的损伤。
7.四肢损伤应尽量暴露末端,以便随时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常用的包扎材料为绷带、三角巾以及就便取材。
绷带有不同长度与宽度,可根据伤员身材的大小、伤口的部位与范围等具体情况分别选择不同长度与宽度的绷带。
制式三角巾是一顶角为90°的等腰三角形,底边长130cm,两侧边各85cm,三角巾高65cm,顶角带长45cm;亦可将一块边长约85~100cm的正方形普通白布或纱布对角剪开,即成为两块三角巾;如再将三角巾对折剪开,又可分成两块小三角巾;三角巾可根据不同的需要折叠成燕尾巾或不同宽度的条带状等。
如无专用包扎材料,则可就便取材,如洁净的床单、窗帘、毛巾、围巾、衣服等布类均可容易得到、巧妙利用。
1.绷带内侧面朝上。
2.包扎四肢由内至外、由下而上。
3.松紧适度。
4.起始端及结尾重复两圈固定。
5.露出肢体末端,以便观察血液循环。
6.绷带收尾于外侧。
主要介绍绷带与三角巾的包扎方法,这两种方法最为实用、用途最广泛。
绷带稍斜放于伤口处,做第二周缠绕后,将第一周斜出的一角反折,再继续缠绕第三、四周,将斜角压住,然后继续缠绕,每一周压住前一周。此法主要用于包扎腕部、踝部、颈部、额部及身体其他粗细相近的部位以及各种绷带包扎方法的起始端,是最基础的包扎方法。
包扎时先按环形包扎法包扎二、三周后,再斜行向上继续缠绕,每周压前一周的约2/3。此法主要用于包扎四肢。
先按环行包扎法固定起始端,再按螺旋包扎法包扎,但每周将绷带反折一次。反折时,以一手拇指压住绷带正中处,另一手将绷带向下反折,再继续如此包扎。最后,固定末端。此法主要用于包扎前臂、小腿等粗细不等的部位。
此法主要用于包扎手、腕、肘、膝、足、踝、肩、髋等关节部位以及手、足部损伤。
绷带基本可以顺势走行、包扎。
包扎时,绷带按“8”字走行;包扎完成后,可见“人”字形排列,故又称“人”字形包扎法。
包扎时,绷带按“8”字走行;包扎完成后,可见“人”字形排列,故又称“人”字形包扎法。
在关节弯曲的上、下两方,先将绷带由下向上缠绕,再由上而下呈“8”字来回缠绕。
先做环形包扎,再将绷带反复来回反折。第一道先在中央,然后每道在分别向左右来回反折,直至伤口全部被覆盖后,最后在进行环形包扎,以压住所有的绷带反折处。此法用于头部及肢体残端的包扎。
这种包扎方法,在现场急救中最常用、最快捷、最方便。
抢救者站在伤员身后,将三角巾的顶角对正后正中线;底边向内折叠约两横指宽,置于前额齐眉处,将两侧底角分别经两耳上方拉向枕部,在枕骨粗隆下方交叉、压紧顶角,再绕到前额,在眉毛上面打结;然后拉紧顶角,将其折叠并塞入两底角交叉处。
抢救者站在伤员身后,先将三角巾顶角处及底边正中处各打一结,形似风帽;将顶角结置于两眉之间,测量半个头围,在底边处再打一结,做成风帽状,把风帽套在头上,向前下方拉紧两侧底角,并分别遮盖两侧面颊、下颌部,再分别将两侧底角向内反折约四横指宽,在颏部交叉,包绕两侧下颌部,再拉至枕部,最后在底边结的上面的结。
抢救者站在伤员身后,将三角巾顶角处打一结,套住颏部和下颌,分别提起两侧底角与底边,压紧底边,再绕到前额打结;包扎后分别将双眼及口鼻处三角巾提起,剪开小洞,暴露双眼和口鼻。
抢救者面对伤员,将三角巾折叠成约3~4横指宽的条带状以45°角斜放在伤侧眼部,条带的一侧从伤侧耳下绕到头后部,经健侧耳上绕至前额,并压住三角巾另一端;另一端在健侧眉毛上向外反折,并从耳上拉向枕部,在伤侧耳上打结。
抢救者站在伤员身后,将三角巾折叠成3~4横指宽的条带,条带中点放在枕部下方,两端分别从两侧耳下绕至两眼部交叉,包住双眼;两端再分别经两耳上方拉向枕部打结。
先用敷料覆盖伤口,再用一卷绷带压迫伤口,让病人将健侧手臂抬起,再将三角巾折叠成的条带或直接用绷带加压包扎。
抢救者面对伤肩一侧,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巾,燕尾夹角约90°,两燕尾角不等大,将其放于肩上,夹角对正颈部,燕尾大片压小片,大片放背后,小片放胸前;两侧燕尾底边角包绕上臂上部并打结;也可将三角巾顶角带连同顶角旋转后,再围绕燕尾底边固定。最后,将两燕尾角在对侧腋下打结。
抢救者站在伤员一侧,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状,使两燕尾角等大,燕尾夹角约120°,夹角向上对准颈部后面正中,两燕尾分别覆盖在两肩上,燕尾角由前向后分别包住两侧肩部,至两侧腋下与底边相遇打结。
抢救者面对伤员,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状,燕尾夹角约为100°,燕尾底边向下,放在胸前下方,燕尾夹角对正前正中线,再将一侧燕尾底角与顶角带相连打结,把两燕尾角向上翻起,分别覆盖两侧肩部至背部;抢救者到伤员背后,将顶角带与一侧燕尾底角拉向背后打结;再将两侧燕尾底角拉紧,一侧三角巾底角带穿过横带后向上提起,与另一燕尾角打结(包扎背部时,将燕尾放在背部即可,其他与胸部包扎法基本相同)。
抢救者面对伤员,将三角巾顶角放在伤侧肩上;底边向内折叠两横指后,围绕胸部至背部,两底角在背后相遇打结;再将底角带向背后拉紧,与两底角相遇打结。
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巾,燕尾夹角约为60°,燕尾底边放在腰部,燕尾朝下,燕尾夹角对正身体侧面,两侧燕尾底角相遇打结,再将两侧燕尾上翻提起,两燕尾分别覆盖前胸后背,大片在前、小片在后,再将两侧燕尾在对侧肩部相遇打结。
抢救者面对伤员,将三角巾底边向上,顶角向下,覆盖腹部,底边齐腰,两侧底角围绕到腰后打结;再将顶角带从两腿间拉向后上方,于两底角结处相遇打结。
抢救者面对伤员,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状,燕尾夹角约为60°,夹角对准外侧裤缝,两燕尾角不等大,大片遮盖腹部,小片遮盖臀部;两侧燕尾底角在对侧腰部相遇打结。两侧燕尾角在伤侧大腿根部打结。
抢救者面对伤员,将三角巾底边向上,顶角向下,覆盖臀部,底边齐腰,两侧底角围绕到腹部打结;再将顶角带从两腿间拉向前上方,于两底角结处相遇打结。
站在伤员伤侧背后,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状,燕尾夹角约60°,夹角对准外侧裤缝;两燕尾角不等大,大片遮盖臀部,小片遮盖腹部;燕尾底边与顶角带在健侧腰间打结,两燕尾角包绕伤侧大腿根部打结。
覆盖敷料后,放置较厚衬垫,再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条带状,将条带中点放在腋窝中点,在同侧肩上交叉,在对侧腋下打结。
将三角巾一侧底角打结,将三角巾底角结套在伤肢的中指;顶角向上,另一底角覆盖同侧肩背部;由外向内用顶角包绕伤肢,并用顶角带缠绕固定;再将前臂屈曲至胸前,手在健侧锁骨处,三角巾两底角在对侧肩部相遇打结。
将足放在靠近底边处,足趾朝向底角,提起顶角与另一侧底角包绕小腿,包绕小腿后顶角带与底角相遇打结,再将底角打结,将底角带拉向踝关节,并围绕踝关节打结。
根据情况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条带,将条带中央覆盖膝(肘)关节受伤部位,条带在腘(肘)窝交叉,分别压住条带上下两边,条带两端在后面相遇打结。
手指(足趾)朝向三角巾顶角,手掌根部(足跟)靠近边,平放于三角巾中央;顶角折回覆盖手(足)背;两底角分别包绕至手(足)背部交叉再围绕腕部一周后至手(足)背部打结。
将三角巾一底角放于健侧肩部,底边与身体长轴平行;顶角朝向伤侧肘部,肘关节屈曲,角度略<90°,呈80°~85°(即手部要高于肘部),前臂放在三角巾中部,另一底角向上反折、覆盖前臂,通过伤侧肩部;两底角在对侧锁骨上窝打结,前臂则悬吊于胸前。将三角巾顶角旋转后,塞入悬臂带内。此法主要用于前臂或肘关节损伤等,禁用于肱骨骨折。
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条带状。条带的中央放在伤侧前臂的下1/3处,两底角在颈后部打结,将前臂悬吊于胸前,肘关节屈曲,角度略<90°,呈80°~85°(即手部要高于肘部)。再加用制动带固定,以防止肩关节活动,避免加重损伤。此法主要用于上臂或肩关节损伤。
嘱伤员伤侧五指并拢,中指放在对侧锁骨上窝。施救者面向伤员,两手分别持三角巾的顶角与一侧底角,顶角盖住伤侧肘部;底角拉向对侧肩部,盖住手部。此时,三角巾已覆盖整个手部和前臂。然后,将前臂下方的三角巾折入前臂后面。再将顶角连同底边一起旋转数周。两侧底角在对侧肩部相遇打结。还可根据情况使用制动带。此法可用于锁骨、肘关节、前臂及手部等部位损伤的包扎、固定、悬吊。
三、骨折固定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遭到破坏。
指受暴力直接打击而发生的骨折,如车辆撞击、重物砸压造成的肢体骨折。
如高空坠落,足部先着地,造成的脊椎骨折。
如骤然跪倒或投掷物体用力不当发生的膑骨骨折或肱骨骨折。
分类方法很多,对非专业人士而言,以下分类最有意义:
指骨折部位无皮肤、黏膜破损,骨的断端未与外界相通。
指骨折处有皮肤、黏膜、肌肉等软组织的破损,甚至骨的断端已与外界相通。
骨折局部剧痛、压痛明显。四肢骨折可有纵向叩痛。
骨折断端刺破周围血管、软组织及骨髓腔出血造成的,这是骨折后局部早期肿胀的原因。不同的骨折部位,出血量也不相同。
骨折部位形态改变,如成角、旋转、肢体缩短等。
骨折断端相互摩擦时所产生的声音及感觉。禁止故意做此项检查。
肌肉、皮肤、黏膜破损、甚至可见骨的断端,可发生外出血,甚至休克。
骨的运动、保护功能受到影响或完全丧失。
凡发生骨折或疑似骨折的伤员,均必须立即在现场采取骨折临时固定措施,而固定并非复位或矫正畸形。
1.限制肢体活动,从而避免或避免加重骨折的断端对血管、神经、肌肉及皮肤等组织的损伤。
2.减轻疼痛,防止休克。
3.便于搬运。
如铝芯塑形夹板(SAM夹板)、充气夹板、真空夹板、躯干夹板、颈托、头部固定器等。也可就便取材,如报纸、杂志、木板、硬纸板、木棍、竹片、竹竿、雨伞、手杖等均可利用。
1.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如心跳、呼吸已停止,应立即进行CPR;如有大血管破裂出血,应同时采取有效地止血措施。
2.开放性骨折,必须先止血、再包扎、最后固定,顺序不可颠倒;闭合性骨折直接固定即可。
3.下肢或脊柱骨折,应就地固定,尽量不要移动伤员,以防加重损伤。
4.夹板必须扶托整个伤肢,夹板长度应包括骨折部位两端的关节。
5.夹板等固定材料不要直接与皮肤接触,要用棉垫、毛巾、衣物等柔软物垫好,尤其骨突部位与悬空部位更要垫好。
6.肱骨或尺、桡骨骨折固定时,均应使肘关节屈曲,角度略 <90°,约呈 80°~85°(即手要高于肘),再用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股骨或胫、腓骨骨折固定时,均应使膝关节伸直。
7.严禁将断端送回伤口内,以免加重污染与损伤。
8.固定的目的只是为了限制肢体活动,不要试图复位。如肢体过度畸形,可根据伤情沿伤肢近端长轴方向牵拉、旋转骨折远端肢体,使其大致对位、对线即可,然后固定。
9.四肢骨折固定时,一般先固定近端、后固定远端。
10.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尽量露出四肢末端,以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出现苍白、青紫、发冷、麻木等表现,应立即松解,查清原因,重新调整夹板的位置或松紧,以免肢体缺血、坏死或损伤神经。
下面介绍的各部位骨折的各种固定法,有不少都可以举一反三,相互参考。
将两块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内、外两侧,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夹板的近、远两端,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使肘关节屈曲,以限制肩关节活动,再用制动带防止肩关节活动。
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上臂外侧,可利用躯干当做内侧夹板,分别用两条三角巾条带固定,在对侧打结固定,用小悬臂带悬吊前臂,并加用制动带。
无夹板时,可用两条三角巾分别折叠成两条宽约四横指的条带,用条带分别固定骨折部位两端,在对侧腋下打结,再用小悬臂带悬吊前臂。也可将三角巾折叠成约10~15cm宽的条带,其中央正对骨折部位,在对侧腋下打结,将上臂直接固定在躯干上;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使肘关节屈曲。
此种夹板既有一定的坚挺性,又有较强的可塑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夹板。用铝芯塑形夹板放在上臂内外两侧,用两条条带分别固定骨折两端的铝芯塑形夹板,再用小悬臂带悬吊伤肢的前臂。
将两块长度从肘至手心的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外侧(手背侧)与内侧(手掌侧),并在手心垫好棉花等软物,让伤员握好夹板,腕关节稍向掌心方向屈曲,然后分别固定夹板两端;再用大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使肘关节屈曲。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前臂外侧(手背侧)。
此种夹板既有一定的坚挺性,又有较强的可塑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夹板。将铝芯塑形夹板固放在前臂内外两侧固定。也可将铝芯塑形夹板仅放在前臂外侧固定。无论将铝芯塑形夹板放在一侧或两侧,固定后均应用大悬臂带悬吊。
此种夹板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也是值得推广使用的一种夹板。先将充气夹板套在伤肢,并向夹板内吹气,最后用大悬臂带悬吊前臂。
将毛巾被或毯子折叠成大小、厚度适当的夹板,包绕伤肢、固定,再用大悬臂带悬吊前臂。
利用报纸、杂志当夹板固定骨折肢体,再用大悬臂带悬吊前臂。
无夹板时,可利用伤员身穿的上衣固定。将伤侧肘关节屈曲贴于胸前,把手插入在第三、四纽扣间的衣襟内,再将伤侧衣襟向上提起、反折,把伤侧衣襟下面与健侧衣襟上面的纽扣与扣眼相扣(亦可用带子将伤侧的衣襟下角与健侧的衣领系在一起),最后用腰带或三角巾条带经伤侧肘关节上方环绕一周打结固定,使上臂与前臂活动均受到限制。
(1)夹板固定法:夹板分别放在手指内外两侧,再用胶布或绷带等固定。
(2)可将伤指固定在健指上。
可用四条各约15厘米宽的条带将伤肢与健肢固定在一起,两膝与两踝之间应加衬垫,先用“8”字形固定踝关节与足部,再分别依次固定膝关节下方、靠近骨折部位的近(上)端及远(下)端,均在健侧打结。
两腿之间应加用衬垫,用条带将伤肢与健肢固定在一起,先用“8”字形固定踝关节与足部,再分别依次固定大腿中部、骨折部位近(上)端及远(下)端,均在健侧打结。
切勿强行屈伸关节,以免加重损伤,取伤员感觉相对舒适的关节角度,将一夹板两端分别放在上臂与前臂,然后用三角巾等物固定。再用两条条带分别固定两端。
将三角巾折叠成一掌宽的条带状,再将条带的1/3与2/3交界处置于颏部,兜住两侧下颌,分别盖住双耳,通过头顶正中部位,并在一侧耳上旋转、交叉,然后在从两眉上通过,两底角在对侧相遇、打结。
先在伤员两侧腋下放好衬垫,再将三角巾折叠成四指宽的条带,以横“8”字形缠绕两肩,使两肩向后、胸部前挺,在背部交叉打结固定。
用两块三角巾分别折叠成条带状,并分别固定在两侧肩部,再将两侧条带尾端连接打结,使伤员两肩向后,胸部前挺。
用三角悬臂带固定后,再加用制动带。
第4~7肋骨骨折发生率较高。可用3条三角巾,均折叠为4~5横指宽的条带,分别围绕胸部紧紧包扎,于呼气末时在健侧腋中线打结,使三条条带松紧度相同,再用三角悬臂带悬吊伤侧前臂。
骨盆骨折可造成腹膜后血肿、大出血,导致休克、迅速死亡;还可造成膀胱、尿道、直肠及神经损伤。先用三角巾固定臀部,再将两膝关节之间加用衬垫,用条带将两侧膝关节固定在一起。
四、搬运
急性危重伤病员经现场的止血、包扎、固定等抢救后,还须安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后续救治。如果搬运方法不当,同样可以事与愿违、前功尽弃,造成伤员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正确的搬运技术也是抢救伤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搬运方法:
抢救者站在伤员身体一侧,将其靠近自己一侧的上肢绕过自己的颈部,用手握住伤员的手;另一手绕到伤员背后,扶其腋下或腰部,搀扶行走。此法适用于伤势不重、无下肢骨折、可以自己行走的伤员。
两名抢救者分别站在伤员两侧,靠近伤员的手放在伤员背后,并扶住伤员的腋下或腰部。伤员两臂分别搂住抢救者的颈部,两名抢救者的另一手分别握住伤员的两手。此法适用于伤势不重、无下肢骨折者。
抢救者将一侧手臂放在伤员背后,用手扶住腋下,另一手臂放在伤员大腿下面,将伤员抱起。如有脊柱、下肢骨折者,禁用此法。
如有脊柱、四肢骨折者,禁用此法。
1.抢救者背向伤员下蹲,让伤员趴在自己后背,然后握住伤员双手腕或双手固定伤员大腿,也可将两肘窝放在伤员两腘窝下面,再用双手紧握伤员双手,缓缓起立。
2.抢救者一手固定伤员的手,另一侧上肢插入伤员两腿之间,把伤员伏在抢救者肩部,另一手固定伤员一侧下肢。
抢救者双手分别放在伤员双侧腋下或双踝将伤员拖走;也可将伤员衣服纽扣解开,把衣服拉至头上,拉住衣领将伤员拖走。这也可使伤员头部受一定保护。亦可用被褥、毯子等拖行。此法适用于体重较大者。
伤员仰卧位,再将其双手固定在一起。抢救者骑跨在伤员身体两侧,将伤员已固定好的两手套在抢救者颈部。抢救者双手支撑地面爬行。适用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低姿安全脱离现场。
两名抢救者面对面在伤员两侧,分别一侧的手伸到伤员背后,并抓紧伤员的腰带,再将各自的另一手伸到伤员大腿下面,握住对方手腕。同时起立,先迈外侧腿,保持步调一致。此法适用于意识清楚的体弱者。
两名抢救者,各自用右手握住自己的左手腕,再用左手握住对方的右手腕。然后再让伤员坐在抢救者相互紧握的手上,同时两臂分别搂住两抢救者的颈部。两抢救者同时起立,先迈外侧腿,保持步调一致。此法适用于意识清楚的体弱者。
两名抢救者,一人在伤员背后,两臂从伤员腋下通过,环抱胸部,将伤员两臂交叉胸前,再握住伤员手腕;另一人面向前,身体在伤员两腿之间,抬起伤员两腿。两名抢救者一前一后行走。此法适用于意识不清者。脊柱、下肢骨折者,禁用此法。
是实际工作中较方便、省力的方法,尤其高层建筑无电梯时、或空间狭小等情况,尤为适合。如空间狭小,几名搬运者分别在病人两侧,也可均在一侧,双手提起毯子或褥子、被子等。意识障碍者应注意避免颈部屈曲导致窒息,骨折及脊柱损伤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