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受当地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使人体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种种不同的特征,对此古人早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有明确论述“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还指出由于地域不同造成体质有异,其产生的疾病和治疗方法亦有差别。后世医家徐洄溪在《医学源流论》中也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这里尤其值得一提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朱丹溪创导的“补土派”“寒凉派”“攻下派”“养阴派”,其学派的形成及其学术特色与这些医家生活的地域和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以李东垣“补土派”为例,当时适值北方战乱频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给人的体质造成很大的影响,“脾胃虚弱”即气虚体质的人群大幅上升,以致疾病谱发生深刻的变化,李氏顺应环境而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名论,并倡导“补脾升阳”(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的治疗方法,这不能不说是针对体质与发病的关系而提出的;又如朱丹溪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带,此处气候温热,地处卑湿,属“湿热体质”者比比皆是,且湿热易伤阴液,加之此地生活条件较好,纵情恣欲者屡见不鲜,于是朱氏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和“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的论点,并倡导“滋阴清火”的治疗方法(代表方大补阴丸),被后世誉称为“养阴派”的代表人物,同时十分重视清利湿热(代表方二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