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方法
中药药效学是评价中药效应及效应机制、发现和发掘中药新的作用的学科分支。其研究方法多借用西药或天然药物的评价技术和方法,这对揭示同类药物的共性作用及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但对药物的个性作用揭示则显得不足。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创立了一些适宜中药药效评价的技术和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和评价。
一、借鉴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药理学方法 包括整体实验和离体实验,是药理研究的两大途径,二者能够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
(1)整体实验法 整体实验法是采用正常动物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观察中药对某些特定系统或器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整体动物模型可以比较真实、全面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特点。实验对象多是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犬和猴等。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整体实验一般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种。急性实验系指在一次给药后,观察机体在短时间内出现的作用和效应,如一次给药后测量麻醉动物的血压;慢性实验系指多次给药后机体在较长时间内出现的作用和效应,如果蝇等动物寿命实验。整体实验结果与临床的相关性比较密切,是中药药效研究的重要方法。如甘草解毒作用研究,正常ICR小鼠分别连续10天灌胃给予附子水煎液、附子与甘草(2∶1)配伍的水煎液后,观察小鼠行为学、血液学、血生化、心电图指标及中毒死亡情况,结果显示附子与甘草配伍能减轻附子中毒所引起的小鼠体重减少及反应迟钝、蜷缩、腹泻等不良反应,降低血尿素氮含量和动物死亡率。正常ICR小鼠预先灌胃甘草皂苷连续3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再一次性大剂量灌胃桔梗皂苷,连续观察7天,结果显示,甘草皂苷可明显降低桔梗皂苷引起的小鼠死亡率,提高桔梗皂苷LD50及95%可信限,延长小鼠死亡时间,提示预防性灌胃甘草皂苷可缓解桔梗皂苷所引起的急性中毒及死亡。正常SD大鼠分别灌胃关木通醇提液、甘草与关木通(1∶1)醇提液连续6天,检测肾功能生化指标,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关木通与甘草配伍可减少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减轻肾脏病理改变,提示甘草可减轻关木通引起的肾毒性。
(2)离体实验法 即采用来自于动物或人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微生物等,在人工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离体器官有心脏、子宫、肠管、气管、神经等;离体组织有脑组织、肝组织等;离体细胞采用体外培养,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血液细胞、胶原细胞等;采用培养基培养细菌、鸡胚培养病毒等病原体。用于观察分析中药的作用、作用部位、作用机制等,如采用离体大鼠子宫研究当归提取物对子宫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整体实验和离体实验都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离体实验节省动物、用药量少、可以按照实验需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有较好的重复性,且实验结果的分析较容易。离体实验是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直接与中药接触,由于中药多为化学成分复杂的混合物,样品的理化性质如pH、电解质等容易对实验产生直接影响而干扰实验,在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时应充分考虑此类因素的干扰作用。整体实验保持了机体的完整性,包括神经反射、体液调节、内脏功能、机体对中药的代谢等,给药途径可与临床完全相同,特别是整体实验可体现中医药通过整体调节产生药效的优势,并可避免样品成分复杂而干扰离体实验结果的缺陷。
器官实验法指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存活状态,与受试药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的效应变化及受试药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如采用离体蟾蜍心脏灌流法研究中药的强心作用,发现川芎嗪可降低离体心脏的收缩力,去除任氏液中的Ca2+后,川芎嗪对蟾蜍心脏的收缩力没有明显影响;但在高钙溶液中,由于溶液中的Ca2+浓度增加,细胞外的Ca2+内流加强,心肌细胞内肌浆网对Ca2+释放增加,蟾蜍心脏的收缩力明显增强;再次加入川芎嗪后心脏的收缩力明显降低,提示川芎嗪降低心脏收缩能力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外Ca2+内流。
细胞实验法即细胞培养,该方法可从细胞层面研究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从细胞的生理病理改变体现药物的直接作用。实验用细胞多从动物或人的脏器分离(原代细胞,primary cell)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cell strain)及细胞系(cell line)获得,再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在细胞上建立与疾病相关的模型。如采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3T3-L1脂肪细胞建立体外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研究发现,复方菊明提取物降低血压的作用机制之一为改善胰岛素抵抗,该作用是通过促进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的IRS-1、GLUT4 mRNA表达从而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而实现的。
(3)基因实验法 中药成分复杂,作用于机体多环节、多靶点,成分相对不稳定,且量效关系复杂。既往的药理研究很难从整体深入到细胞及蛋白质水平。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从基因层次探讨中药作用机制的契机。分子药理学的研究已发现药物作用有其“靶基因”,故可通过比较分析中药作用前后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在基因水平了解中药的作用靶点及方式、代谢途径。如芍药的抗肿瘤机制可能是促进细胞凋亡,用基因芯片观察发现由芍药诱导的肝细胞凋亡早期,其BNIP3基因表达上调,而ZK1、RAD23B及HSPD1基因表达下调,可能是其药效在基因层次的作用机制。采用高密度寡聚核苷酸的微阵列对服用银杏叶提取物小鼠皮层及海马组织的基因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发现皮层内多种与脑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包括微管相关蛋白、钙离子通道及催乳素(prolactin,PRL)等,海马内则仅有甲状腺转运蛋白上调,它可能通过对淀粉样蛋白清除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实验治疗学方法 实验治疗方法主要是用模型动物整体进行药效研究,辅以模型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等方法进行药效研究。
动物模型分为自发型和诱发型两大类。前者包括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和近交系的模型,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肥胖Zucker大鼠、肥胖自发突变小鼠(obese mouse,ob/ob mouse)、2型糖尿病小鼠(diabetes mouse,db/db mouse)、无胸腺裸鼠等。后者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致病因素,人工诱发动物某些组织、器官或全身的损伤,在功能和(或)形态学上出现与人类相应疾病类似表现,如吲哚美辛造成大鼠胃溃疡模型。实验动物模型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复制,以适应研究需要,但其与自然发生的疾病模型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故在设计制造模型时,应尽可能模拟致病因素,提高与自然发生疾病模型的相似性。
中药药效实验常用的动物模型,如心肌缺血模型、高血压模型、糖尿病模型、高尿酸血症模型等,一般都应用药理学研究的方法制备,并进行整体药效指标观察。如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可采用ICR小鼠连续灌胃酵母膏8天及末次腹腔注射氧嗪酸钾建立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SD大鼠连续饲喂含高嘌呤饲料25天或连续灌胃腺嘌呤和乙胺丁醇21天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如糖尿病动物模型,可采用SD大鼠连续饲喂高脂高糖饲料4周后尾静脉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或直接应用自发性糖尿病动物如GK大鼠、ob/ob小鼠、KK小鼠等;如高血压中医证候模型,可采用SD大鼠昼夜翻转、居住环境改变、夹角、噪声、束缚等多因素联合造模连续4周以上制备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大鼠模型、SD大鼠自由饮用浓度梯度为5%~22%的酒精或自由饮食高脂饲料连续8周以上制备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动物模型。如研究中药决明子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首先可以采用SHR模型,一次性或多次灌胃给药后,应用无创尾动脉血压测量系统进行血压监测,从而评价决明子对高血压病的疗效。
3.临床药理学方法 临床药理学方法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中药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该方法可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临床药理学方法分为整体和离体实验,通常是在系统的动物实验(包括药效和毒理实验)取得充分资料后,选择正常人或患者进行实验;也可以采用正常人或患者的血液、痰液等标本,以及外科手术切除的人体器官如子宫、胃、肺等进行药理研究,以了解中药对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等。主要观察中药对人体疾病的防治效果、不良反应,也包括药物相互作用和新药的临床评价等,对指导中药的安全、合理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药药效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法
1.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法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其疗效指标还包括重要的证候指标,证候疗效是中药的重要特点。制备中医“证”的病理模型,对中药药效筛选和中医理论研究具有更重要意义,如目前已制备的“血瘀”“血虚”“气虚”“脾虚”“肾虚”“阴虚”“阳虚”等动物模型。建立“证”的动物模型,首先应深入了解中医证候的病因病机和现代生理生化变化,采用适当的方法(尽可能接近证候病因)制备模型,建立中医相应证候指标和现代疾病指标,证候指标尽可能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量化。如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模型证候指标,肝阳上亢证的常见中医证候为面部烘热、急躁易怒、心悸失眠,伴有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脉弦或弦细数等,药效指标选用模型动物的面部温度、抓力、自主活动、眩晕时间、一般行为等,用以分别表述“面部烘热”“腰膝酸软”“躁动不安”“眩晕”“狂躁易怒”等中医证候。如肾阳虚证模型证候指标,肾阳虚证的主症有腰膝酸软、性欲冷淡、畏寒肢冷,次症有精神萎靡、下肢浮肿、阳虚水泛等,药效指标选用模型动物肛温、自主活动、抓力与骨强度、精囊腺指数与精浆果糖、趾端肿大等分别表述“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性欲冷淡”“下肢浮肿”等证候。脾气虚证临床以纳少腹胀、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为主要证候,选用模型动物饮食量、粪便、自主活动、体重等分别表述“纳少腹胀”“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等症状。中药对某些疾病或疾病的某个阶段有独特疗效,人类许多疾病西医学的病因也尚未完全阐明,针对中药特点,充分应用中医证候模型,开展整体实验,是中药药效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应尽可能符合中医临床的实际,但至今仍缺乏与中医证候完全相同的动物模型,尚需深入研究。
2.病证结合模型研究法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尽管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应尽可能符合中医临床“病”或“证”的实际,但完全符合中医理论且被中医药专家普遍认可的证候动物模型很少。同时,中医证候指标也需要客观化。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结合可分为三类,即有证无病类(即按中医诊断具有明显证候,但按西医学诊断无任何疾病)、有证有病类(即按中医诊断具有明显证候,但按西医学诊断也有相应疾病)和无证有病类(即按中医诊断无明显证候,但按西医学诊断有明确疾病)。在中医证候模型动物基础上,根据临床医学实践,也可应用西医学动物模型,如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动物;开展病证结合研究,以多指标综合观察开展病证相关的中药药效研究,筛选和寻找特色中药,这也是中药药效研究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3.含药体液研究法
(1)含药血清研究法(血清药理学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给用药后间隔一定的时间采血,分离含药血清进行实验。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是在体外进行。利用中药粗提物直接进行体外(特别是细胞)试验,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响。中药含药血清研究方法为有效成分尚不明确的中药或复方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以及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是中药有效成分已被吸收后的体现,其强度可反映中药的作用强度。如给头风饮(川芎、天麻为主)后,动物含药血清具有抗PLT释放5-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动物吸收入血的药量与含药血清的体外药理效应呈正相关;含药血清的药物浓度与给药剂量、给药方案(如一日内给药次数及给药天数等)直接相关。
(2)含药脑脊液研究法(脑脊液药理学方法) 中药含药脑脊液研究法,即用含药脑脊液代替含药血清,研究中药及其复方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此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中药有效成分被吸收后,是否能通过BBB产生作用。如以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当归芍药散精简方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不同实验条件下(给药方案、添加量、处理方法、批次及保存时间)大鼠含药脑脊液对过氧化氢损伤的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证明不同批次大鼠及不同保存时间的含药脑脊液对受损PC12细胞均有保护作用,但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其保护率下降。有学者在对谷氨酸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试验中建立了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证明清脑益智方可能通过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而起到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中药含药脑脊液研究法,为研究中药及复方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创新中药的药理研究方法
1.针对功能主治的主要药效研究 在创新中药研究中,对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基础的创新中药,如被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可靠的中医经典论著中收载的方剂、基于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方、基于临床长期应用基础的医院制剂而研制的创新中药等,实验设计时应考虑其作为中药的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针对功能主治,首先选择相应的药效实验方法,开展与功效和主治病证直接相关的主要药效学研究。如当归提取物治疗阴虚阳亢兼血瘀型高血压,首先选择SHR大鼠开展急性和长期抗高血压实验,观察一次用药和多次用药前后大鼠血压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给药时间均能明显降低SHR大鼠血压,一次用药后1小时血压已有下降,2小时降血压作用最强,维持时间约为6小时;多次用药至14天仍有降血压作用,证明了当归提取物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
2.与功能主治相关的药效研究 中药具有多方面的药效或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的特点,除了开展与疗效直接相关的药效研究外,还需开展与疗效间接相关的药效研究。如对当归提取物开展降血压实验研究后,采用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动物和高黏血症模型动物研究发现,当归提取物具有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动物的血清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相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高黏血症模型动物的血黏度、加快微循环血流及利尿等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当归提取物对免疫功能和血黏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对免疫功能和血黏度低下者有增加功能的作用,对免疫功能和血黏度偏高者有降低作用。这些新的药理作用有利于治疗高血压和高血压心脏病等并发症。
3.基于多指标-拆方的整体药效筛选 采用整体动物模型进行中药筛选,是目前较公认、常用的研究方法,从整体水平直接反映中药药效,对预测中药新药的开发前景和临床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整体药效筛选实验内容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供试品特点,选择合适的疾病模型或证候模型动物,用证候和疾病二类指标进行评价;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设立正常对照、模型对照和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应选择与受试药功能相同或类似的合法药物;受试药应设不同剂量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评价其药效。如筛选平肝潜阳的抗高血压中药,应选用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模型,除中医证候指标和高血压指标,还可考虑增加高血压相关疾病指标,如血脂、血黏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如对羚角降血压方进行拆方研究以筛选最佳配方,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羚角降血压方组、羚羊角-夏枯草-槲寄生组、羚羊角-夏枯草-黄芩组、羚羊角-槲寄生组、夏枯草-黄芩组、羚羊角组,采用复方附子汤并自由饮用1%盐水造成肝阳上亢高血压模型,通过6个不同配比的羚角降血压组方的药效比较试验表明,羚羊角与夏枯草两味中药合用可改善肝阳上亢证大鼠的中医证候,降低SBP,是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最佳精简处方。
4.基于量效-时效关系的整体药效筛选 在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中,不同给药组一般只设单一剂量给药,以确定实验样品的有效性,但该结果并不能直接反映不同中药的作用强弱。不同中药的作用强度比较,应将进行比较的受试药分别设三个以上剂量组,试验结果绘制量效曲线,以药物效应为纵坐标、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的量-效曲线来评价不同中药的作用强度。如新菊明降血压方是以部颁标准中收载的原菊明降血压方为基准进行加减的新处方,为比较新菊明降血压方与原菊明降血压方的降血压效应强弱,将SHR大鼠随机分为10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新菊明降血压方4个剂量组、原菊明降血压方4个剂量组,测定大鼠给药前后的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及HR,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新菊明降压方在给药后2小时、4小时的降血压作用明显强于原菊明降血压方。同时,中药药效比较研究还可从作用机制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药效研究 近年来国际上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虽然引入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策略,但新药发现的数量并没有因此明显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且新药研发后期的失败率也不断升高。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新药研发后期失败的比率增高与疾病相关单靶点高选择性药物设计的主导思想同时发生。这种药物设计思想是基于“一个基因,一种药物,一种疾病”的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下,药物与疾病的关系为钥锁关系,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药物疗效也不理想。
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是从药物靶点与疾病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是一种对药物多个靶点、多个途径形成的相互协同和制约的研究策略,采用复杂网络模型表达和分析研究药物的药理学性质,目的是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网络药理学基于系统生物学和网络分析(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节点的连通性、冗余与多向性),需要发展多种技术,结合组合化学与网络搜索的运算法则和方法来预测药物的生物学性质。
网络药理学的药物多靶点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与中药复合成分产生作用等内涵基本一致,适合于中药组分的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作用是中药中多个有效成分形成的有效成分组与疾病相关多个靶点的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的结果。其组分包括主要有效成分、次要有效成分及协同有效成分,多种具有不同药效作用的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形成有效成分-有效成分关联网络的有机组合,协同调节疾病相关主要靶点、次要靶点和协同靶点形成的疾病网络,使病理条件下机体的多个非平衡状态调节到新的平衡状态,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药网络药理学有利于促进现代中药开发,根据1401个美国FDA批准上市药物的分子结构及其相应靶点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法建立靶点预测模型,构建附子多成分-多靶点网络,以附子的22个化学成分预测出多个作用靶点,预测结果得到文献数据印证,所建网络模型中每个化合物的平均靶点数为16.3,平均每个靶点与4.77个化合物相关联,反映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特点。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复方丹参的多成分-多靶点-多疾病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方中丹参酮IA、丹酚酸B、原儿茶醛、丹参素、隐丹参酮、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龙脑等9个活性成分,可调控PPARG、ACE、KCNJ11、KCNQ1、ABCC8等42个心血管相关疾病基因表达,涉及糖尿病高胰岛素型低血糖症等30种疾病。
6.基于高通量筛选的中药药效研究 高通量筛选技术是指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结果数据,采用计算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一时间对数千样品进行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体系统运转的技术体系。这一方法集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操作、高灵敏度检测、数据结果和自动采集处理于一体,实现了药物筛选的快速、微量、灵敏和大规模,日筛选量达到数千甚至数万样品,是新药发现技术和方法的一大进步。
传统的药物筛选方法是采用药理学的实验方法,通过体内、体外的多种实验方法,评价样品的药理活性。这种药理实验方法需要消耗大量样品,使用大量实验动物,参加实验的技术人员需要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筛选样品数量有限,劳动强度大,不能适应大量样品的同时筛选。高通量药物筛选是在传统的筛选技术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高新技术,建立的一套更适合于药物筛选的技术体系。高通量筛选技术具有反应体积小、过程自动化、检测快速灵敏、特异性高等优点,可以大规模地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活性筛选,更广泛地研究和认识中药成分,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认识中药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对中药资源进行大规模筛选,给开发创新中药打开了便利之门。
目前高通量筛选已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中药有效部位的研究、药材鉴别、炮制前后的成分及药效变化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研究和中药复方研究等方面,并表现出一定的特色。如在对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组的高通量筛选研究中,观察了中药复方小续命汤240个连续组分的抗氧化、抗过氧化氢损伤、抗谷氨酸损伤活性及对神经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组分L1~L40和A100~A120的综合作用效果较好,提示可将这两部分的连续组分重新组合作为小续命汤抗脑缺血损伤的有效成分组。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对中药丹参进行多成分配比研究,选择具有药理活性的丹参有效成分11种(其中脂溶性成分4种、水溶性成分7种),通过均匀设计进行成分及浓度多种组合,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氧化法评价各种有效成分组合对药效的影响,经过初筛和复筛,初步得到了丹参最佳水溶性配伍、水溶性+脂溶性配伍及优化组合配伍的组合样品,可见均匀设计-高通量筛选技术在传统多因素、多水平组合特点的大规模药效筛选研究之中的应用,为中药药效筛选提供了方便。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为中药活性和活性成分等的快速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但由于高通量药物筛选主要适用于化学成分,且又主要是在离体状态下的细胞或酶分子上进行,与中药的复合成分在整体状态下产生作用有较大距离,因此,应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研发中药新药的优势,尚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7.基于细胞膜色谱的中药药效研究 细胞膜色谱法(cell membrane chromatography,CMC)是一种将活性组织细胞膜固定在特定载体表面,制备成细胞膜固定相,用液相色谱的方法研究药物与固定相上细胞膜及膜受体的相互作用,将HPLC、细胞生物学与受体药理学相结合的新型亲和色谱技术。CMC法已成功应用于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采用CMC,可将中药或中药复方中的效应物质进行分离,使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筛选结合在一起,避免了成分分离和药效筛选脱节的弊端。采用CMC对淫羊藿进行研究发现,淫羊藿根的乙醚提取部位(YYH-2)含有与血管细胞膜及膜受体相互作用的成分,YYH-214和YYH-216活性成分对血管有较强的舒张作用。用白细胞分化抗原4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0,CD40)高表达细胞膜色谱模型筛选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中药丹参的有效成分,构建CD40高表达的内皮细胞(ECV-304)制备细胞膜固定相,结果发现丹参脂溶性部位和水提取部位均存在对CD40高表达细胞膜的亲和作用,由丹参脂溶性部位和水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的成分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A和丹参素则是其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