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证治准绳》为明代名医王肯堂编撰。王肯堂(1549—1613),字宇泰,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坛(现江苏省金坛市)人。出身官宦世家,幼年敏慧,刻苦攻读儒、理、医学典籍,亦儒亦医,年十八时即有医名,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中进士,选庶吉士,又授翰林院检讨,后因请命海上(杨子江口)练兵以抗击倭寇,遭贬降调职,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称病归里,专事业医,以医术闻名。著有《证治准绳》《郁冈斋笔麈》《医论》《医镜》《医辨》《灵兰要览》《医学穷源集》诸书。其中《证治准绳》共44卷,分杂病、类方、伤寒、外、儿、妇等六科,采摭丰富,条理分明,论述精详,治法详备,选方切于实用,有“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之特点,为后世推崇。其眼科内容分载于《杂病证治准绳·目》和《杂病证治类方·目》中,在眼科病证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虽非眼科专著,但书中所述的眼病病种之广泛、描述眼部症状之详尽、判断预后转归之准确、拟定治法之恰当,在眼科文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突出的学术地位,对其后大多眼科著作有较大影响,如《审视瑶函》及《张氏医通》的眼目部分,均以该书为蓝本编辑而成。故将《证治准绳》中有关眼科的内容集中校注出版。
一、版本流传
《证治准绳》印成面世后,受到当时医家的崇尚,辗转翻印多次。通过查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及实地考察,现保存基本完好的版本共有13种,为此次点校注释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1.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初刻本。
2.日本宽文十年庚戌(1670)铜驼书林刻本。
3.清康熙十四年己卯(1675)金坛虞氏刻本。
4.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金坛虞氏修补刻本。
5.清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带月楼刻本。
6.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修敬堂金氏藏本。
7.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广州石经堂校本。
8.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9.清光绪二十五己亥(1899)西蜀善成堂刻本。
10.清嘉兴九思堂刻本。
11.清旧学山房刻本。
12.1912、1914、1925、1928年上海鸿宝斋石印本。
13.1935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二、底本与校本
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明刻本,刊印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为存世众多版本中最早者,且保存较好,为善本图书,故作为此次点校用的底本;藏于南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的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修敬堂金氏藏本(简称“修敬堂本”),为苏州程永培校勘本,基本校订了初刻本存在的不少脱衍倒讹,选为主校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简称“集成本”),对修敬堂本的少数差错有所订正,故作为主要参校本;其余不同版本,则作为普通参校本。
本书引用古籍较多,如《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儒门事亲》《兰室秘藏》《脾胃论》《医学纲目》《原机启微》《本草纲目》等,选用以上文献通行版本进行他校。
三、校注方法
本次整理校勘,主要采用对校和本校,参用他校,谨慎使用理校。校注方法如下:
1.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标点。
2.原书中繁体字改为规范简体字。
3.凡原书中因写刻致误的明显错别字,以及日曰混淆、已巳舛误之类,予以径改,不出校。
4.原书中的异体字、俗写字、古字,如“槩”与“概”,“胷”与“胸”,“艸”与“草”等,以规范简化字律齐,不出注;通假字,一律保留,征引书证说明通假关系。
5.原书中的小字夹注用小字另体。
6.原书中独立成段方药中药物药名后的炮制、用量等,用小字另体。
7.原书中的误文,有对校、本校或他校资料可据者,据对校、本校或他校资料改,无对校、本校或他校资料可据者,据文义改,并出校记。
8.书中引文均与有关书籍进行他校,但因作者引书每多剪裁,虽与他校本文句有所出入,但只要不失其原义均不改动,亦不出校,如与原书不同且有损文义者,则据原书改正并出校说明。
9.原书中有少数生僻字及多义字和费解的名词、术语等,分别出校,并加注汉语拼音与简明的训释。
10.因改竖排为横排,凡“右方”“右药”的“右”字,均改作“上”,不出校,但行文中的“左”“右”予以保留。
11.对原书目录进行整理,使目录与正文标题一致。目录与正文不一致时,正文正确而目录错漏,据正文订正目录;如目录正确而正文错漏,则据目录订正正文并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