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青龙汤(《伤寒论》)
【方证诠释】张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张仲景还指出: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还指出:“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七味组成。何谓溢饮?溢饮是指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身肿疼重等症。张仲景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大、小青龙汤组方不同,同治溢饮,但用药的机制与目的各异。大青龙汤重在治里热,功能发汗,清热,利水;小青龙汤重在治里寒,功能温肺,散寒,行水。因大青龙汤证以发热烦喘为主,小青龙汤证以寒饮咳喘为主,故热者,以辛凉发其汗用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用小青龙汤,两青龙汤发表之药大致相同,但治里药则殊也。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中云:“溢饮者,水已流行归肢,以不汗而致身体疼重,盖表为寒气所侵而疼,肌体着湿而重,全乎是表;但水寒相杂,犹之风寒两伤,内有水气,故以大青龙、小青龙主之。然大青龙含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夹热者宜之;倘咳多而寒伏,则必小青龙为当。盖麻黄去杏仁,桂枝去生姜,而加五味、干姜、半夏、细辛,虽表散而实欲其寒饮之下出也。”临证以肺心病为例,急性发作期里热重,宜用大青龙汤。慢性缓解期里寒重,宜用小青龙汤。
【组成与用法】麻黄5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3g,干姜3g,炙甘草10g,五味子3g,法半夏10g。水煎服。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寒饮证。症见恶寒发热不渴,无汗,浮肿,身体疼重,胸痞,干呕,咳喘,脉浮等。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主药。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内以温化水饮,外以辛散风寒;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共为辅药。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为佐药。甘草缓麻、桂、姜辛刚烈之性,为使药。诸药合用,配伍极其密切,故凡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以致恶寒发热,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者,用之颇为适合。
【药理作用】小青龙汤对肺心病哮喘各个发病环节都可发挥作用,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阻止抗原抗体的结合,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抗5-羟色胺;具有气管扩张剂的效果,可促进气管黏膜排泌功能,拮抗化学介质引起的炎性反应,作为祛痰剂可排出支气管中滞留的水分,减轻非生理性水分在支气管内滞留所致的“水毒”症状;有中枢性镇咳作用通过改善肺循环,可纠正细胞内脱水,发挥止咳作用。所含的麻黄素是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
小青龙汤能提高血浆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可使血浆内IgE值下降,明显升高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的血浆环磷酸腺苷值。小青龙汤可改变慢性肺心病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其化瘀机理主要与第三因子的改善有关,即全血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红细胞电泳率上升,从而降低血流阻力,有利于血液循环。
【临床运用】临床常用于肺心病、风心病外感风寒急性发作者。如恶寒重,可加重麻、桂以加强发汗解表作用;恶风自汗者,桂、芍宜重用,还可加姜、枣以加强调和营卫的作用外寒已解而咳喘未除者,可去桂枝,麻黄蜜炙以宣肺平喘;咳痰清稀,胸满,气急不得卧,苔白滑而润,而无恶寒发热者宜重用细辛、干姜、半夏以散寒化痰降逆。
【用方体会】本方以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鸣、脉浮紧为辨证要点。外寒内饮,扭结不解,单纯解表则水饮不化;单纯化饮则外寒不解,唯以小青龙解表化饮,方使表寒得解,里饮蠲化。原方麻黄宜生用,配桂枝功在解表。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为治痰饮咳嗽之良药,如寒饮偏重,五味子量应少于姜、辛;如见肺虚,五味子量宜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