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头歌诀详解(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发表之剂

一、概说

发表剂,又叫解表剂,或称发散剂。所谓解表剂,就是能够开泄腠理,驱邪外出,或调和营卫,疏散表邪,从而解除外感表证的方剂。什么叫作“外感表证”呢?一般所谓“表证”,是指外在致病因子侵害人体发生病变的初期,而机体内部的器官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的病证,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疼痛,脉浮,无汗或有汗等征象。古人认为,这种证候是由于外邪侵袭机体的躯壳外表所致,所以叫作“表证”。表证几乎是一切外感疾病初期所必见的,所以外感疾病初期大都要用到解表剂;解表剂用之得当,可以控制病邪由表向里传变,达到早期痊愈的目的。

解表剂,根据“表证”的类型和轻重程度的不同,有发汗和解肌的分别。发汗和解肌有什么区别呢?发汗是针对表实无汗而言,而解肌则是针对表证有汗而言。因此一般认为,发汗剂是指专于开泄腠理,驱邪外出,使病人得汗而解的方剂。这类方剂多用治表证无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而紧等表实证,如麻黄汤就是其代表。所谓解肌剂,至少包括以下两种意义的方剂:一是指能够调和营卫,疏理肌腠之邪,以使病人微微似汗而解的方剂。这类方剂多用治表证虽然有汗,但恶风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不能随汗而解的表虚证,如桂枝汤就是其代表。二是指既能发汗解肌,又能透疹,或同时略具和里作用的方剂。例如,葛根汤用治表证恶寒发热,项背强急,脉浮紧,无汗,或下利,或麻疹初起,就是取其发汗解肌,兼能和里。古人解释葛根汤证,多说它是“邪在阳明肌肉之候”。因为葛根汤能解除这种证候,所以说它能够“解肌”。从上述可见,解肌剂虽然同样能够解除表邪,但发汗力缓,并且此发汗剂更具有调和的作用。这种“调和”意味着具有调整机体功能,从而加强抗御病邪的作用。

解表剂,根据外感疾病的寒温性质不同,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所谓辛温解表,是为风寒表证而设。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多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无汗或有汗,脉象浮缓或浮紧。这种病证,是风寒之邪郁滞于肌表,非用辛温发散,邪气不能解散。所以治宜辛温解表,临床常用的药物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方剂如麻黄汤和桂枝汤。所谓辛凉解表,是为温热表证而设。温热表证,多出现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寒),头痛,口渴,舌苔黄薄,有汗,脉象浮数等征象。这种证候,由于温邪袭于体表,容易伤津化燥,不比寒邪易于郁滞腠理。所谓治疗只宜辛凉解表,临床常用的药物是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连翘,方剂是桑菊饮和银翘散。辛温解表剂多适用于伤寒表证;辛凉解表剂多适用于温热表证。二者一温一凉,在临床运用时不可混同。

解表剂,针对外感表证病人的体质差异,有助阳解表和滋阴解表等的不同。什么叫作助阳解表呢?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具有助阳解表作用的方剂,来治疗阳虚表证。阳虚表证,多见于伤寒过程中,其证候除有头痛身热、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外,多有恶寒较重,得厚衣重被不解,面色白,蜷卧多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特征。这种阳虚表证病人,素属阳虚,卫气多不固,假使见到他有表证而单纯运用解表剂来发汗,就容易造成汗多亡阳的危险变局。因此治疗时必须在发表剂中加入附子等温阳药品,以发表兼顾阳气。由于阳虚表证往往兼有气虚,临床上又常于解表剂中加入参、芪配同附子,以温阳补气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再造散就是这一方面的主要方剂。

滋阴解表,顾名思义,就是在解表之中兼顾阴液,也就是运用滋阴解表剂来治疗阴虚表证。阴虚表证,多见于温病过程中,其证候除有头痛或身痛,恶寒轻,发热重,有汗不多等表证征象外,尚有口干心烦,或渴欲饮水,咽喉燥痛,舌苔薄而干,或舌光赤,脉象细数等特征。这种阴虚表证的证候,本属阴液不足,如果发汗过多,便容易招致汗多亡阴的不良后果。因此治疗时必须在解表剂中加入滋阴的药品,以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就是这一方面的常用方剂。倘若表证阴虚较甚而兼有血虚的患者,又宜用当归、芍药、地黄等补血滋阴的药品配合解表剂,以达到养血滋阴解表的目的。

解表剂,依据外感表证兼夹原因的差异,有化饮解表和理气解表等等区别。所谓化饮解表,是治疗表证兼夹痰饮一种方法。表证兼夹痰饮的病人,多是素有痰饮喘咳,又复感受风寒邪气,以致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发作或比原来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一面发汗解表,一面温阳化饮,才能达到风寒外解、痰饮内化的目的。小青龙汤可为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所谓理气解表,是治疗表证内有气滞的一种方法。表证内有气滞的病人,除有恶寒发热、头痛体倦等表证征象外,常有胸脘痞闷、中气不舒的感觉。对于这种患者,在解表之中必须寓以理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十神汤就是解表兼有理气作用的一张方剂。

解表剂除可用于上述外感表证病变之外,有时还用来治疗水肿病的周身浮肿、疮疡的初起肿痛、风湿性的关节疼痛,以及斑疹初起疹点未现或疹点发得不齐等症。水肿病运用解表剂,主要是取其发汗,使机体组织之间潴留的部分水分,经过发汗从汗孔排泄出去,从而达到水肿减轻或消失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古方书上叫作“开鬼门”(鬼门即汗孔)。疮疡初起肿痛,是由于毒邪伤害机体组织所致,用解表剂发散,调和营卫,可以使毒散肿消而痛减。风湿性关节疼痛,用解表剂(常加入发散风湿药)主要是在于祛湿镇痛。至于斑疹,不但在疹点未现时需用解表剂发散,即使在疹点已现而尚未透足时,也要利用解表剂来解肌透疹解毒。对于这些病证,在方剂选择方面,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掌握,如风湿痛多用辛温祛湿解表剂,斑疹多用辛凉解表剂,并常加入和营解毒的药品等等。同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病变必须建立在表证的基础上,运用解表剂方为合拍,否则,任何水肿病或斑疹等都不适用解表剂。

解表剂运用的范围虽然比较广泛,可是用之不当,常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所以在运用解表剂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阳虚恶寒,阴虚发热,形似外感,而实非外感的疾患,禁用解表剂。因为这种恶寒发热的本质属虚,只宜用补剂(补阳或滋阴)治疗。假使用解表剂误攻其表,便会使虚者愈虚,症情加剧,而造成“虚虚之过”。

第二,解表剂只宜中病即止,不能过量使用,假如使用过量,使病人汗出过多,便会损伤正气,耗津伤液,甚至造成伤阴亡阳的危险。

第三,在寒冷的天气,人体皮肤腠理致密,不易得汗,服用解表剂后,宜加厚衣被,以助药力,这在古方书上叫作“温覆助汗”。相反的,在炎热的夏天,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容易出汗,服用解表剂后,一般多无需加衣被温覆助汗。同时在夏季,由于气候炎热,对于有表证需要解表的病人,一般多选用辛凉解表剂,纵然须用辛温解表剂,用药分量也应该比冬季减轻。

第四,对于吐血、衄血和患有疮疡等血虚气弱的病人,在原则上禁用解表剂。如果体虚又有表证存在,需要发表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配合补血补气等其他方法进行治疗。

二、方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来源】《伤寒论》。

【药物】麻黄(去节)三两(五分至一钱半) 桂枝(去皮)二两(一至二钱) 光杏仁七十个(二至四钱) 炙甘草一两(一钱)。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一服得畅汗,就不需再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定喘。

【适应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疼酸楚,无汗,口不渴,脉浮紧,或伴有咳嗽喘促、气逆。

【禁忌】①表证兼见阴虚、阳虚,或亡血等症状时,禁用本方。②表证有汗,或无汗而不属风寒所致者,或表证虽见无汗,但脉不紧而涩者,一律忌用。

【方义】本方是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也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主方。伤寒表实证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郁滞于肌腠,以致营血运行不畅,皮毛紧闭,汗液不能向外蒸发,以及肺气郁所致。麻黄开泄肌腠,宣肺解郁,专于发汗、镇咳,解除寒热,所以用为君药。桂枝温通筋脉,促进营血运行,解肌发汗,与麻黄配合不独能增强发汗作用,并可温煦四肢,解除肢体酸痛,所以用为臣药。杏仁解肌,降肺气,可以协助麻黄止咳平喘,所以用为佐药。甘草配麻、桂有助于发汗解表,合麻、杏有利于化痰止咳,所以说它能调和诸药,用为佐使。凡是伤寒无汗、恶寒而见咳喘者,用本方辛温发散,常一汗而解。但如属于温病表证的无汗咳嗽,却不宜采用本方。因温病出汗较易,纵然初期见到无汗而需要发汗者,只宜用辛凉解表的桑菊饮和银翘散之类,轻宣发散即可。而且温病初期即可出现口干微渴、脉浮数等热象,与伤寒脉浮紧、口中和等寒象不同。所以温病表证只宜辛凉发散,而不宜辛温发汗。如果误用辛温发汗的麻黄汤峻发其汗,必然会引起伤津化燥的不良变局。

本方除能治疗伤寒外感之外,临床上还常用它治疗水肿和湿痹。因水肿和湿痹,多有水气和湿气郁积于肌腠之间,用本方发汗,使水湿得以排泄,故可生效。

本方是一张发汗峻剂,用之得当,病势立退;若用失其宜,常会造成流弊。在临床应用时,必须辨证明确,才不至错用产生不良后果。

桂枝汤

(附方: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1],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来源】《伤寒论》。

【药物】桂枝(去皮)三两(二钱) 芍药三两(二钱) 甘草(炙)二两(一钱) 生姜三两(二钱) 大枣(擘)十二枚(六枚)。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服后喝少量的稀粥,如在寒天并需卧床加厚衣被,以助药力,使患者微微汗出,不可使大汗淋漓。

【功效】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适应证】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自汗,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缓。

【禁忌】①恶寒发热,无汗,脉紧者不可用。②单发热,不恶寒,有汗烦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者禁用。③酒后面赤有热象,脉洪数有力者忌用。

【方义】本方是解肌发汗的轻剂。仲景所以把它列为群方之冠,是因为:第一,本方在临床运用上较为广泛、重要;第二,由它演变出来的方剂最多。方中用桂枝为主药,温通筋脉,解肌发汗,发散表邪;用芍药固腠理,和血脉,敛阴气,以缓桂枝辛热发散之性,并可缓中和里。桂、芍二药的功用,势虽拮抗,可是在这里就是利用它们的这种作用,一开一阖,使表解里和。再则,生姜辛温,佐桂枝发散,并可开胃。枣、草配芍药,和中缓急,配桂枝调和营卫,和畅血行。由于诸药配合起来,功能解表和里,所以本方不但可以应用于较轻度的风寒感冒初起,表虚自汗、恶风等,《金匮要略》还用它作为和剂,治疗妊娠恶阻,营卫不和,胃肠功能不良。当然,妊娠恶阻的原因很多,用之必须对证,方称适宜。

此外,本方对于时觉形寒,时感烘热,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或偶有干呕、腹痛,或自汗等症,亦可治疗。这种证候并非外感疾病,而是营卫失调所致。由于本方可以调和营卫,所以用之有效。

本方还常用治血痹肌肤麻痹疼痛。因血痹主要是由于体虚血流不畅引起,而本方功能温通筋脉,和畅血行,所以能够取效。同时,由于本方具有和血温通降逆的作用,对于少腹寒气向上冲逆而出现的动悸、疼痛,用之可以平降。桂枝加桂汤用治奔豚,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其道理也在此。

附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是桂枝汤合麻黄汤。主治外感病证,延至八九日尚未解除,每天几度发热,热多寒少,形似疟疾,并有肢体酸楚、皮肤瘙痒等症。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来源】《伤寒论》。

【药物】麻黄(去节)六两(二至三钱) 桂枝(去皮)二两(一至二钱) 甘草(炙)二两(一钱) 光杏仁四十枚(三钱) 生姜三两(二钱) 大枣十枚(五枚) 石膏如鸡子大(六至八钱)。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适应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烦躁,口干,或伴喘咳,舌苔中黄边白,脉浮紧有力。

【禁忌】体虚外感,恶寒发热,有汗,脉象细弱的患者,禁用本方。

【方义】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的用量,再加石膏、姜、枣而成。麻黄汤原是发汗解表的峻剂,现在加重麻黄用量,则发汗的力量更强。同时加用石膏是取其清泄里热,解除烦躁,加生姜、大枣是取其散水气而不伤津,解表邪而和胃气。可见大青龙汤除了发汗解表的力量比麻黄汤更强外,还能够清热除烦。所以非见表有邪气郁遏而恶寒发热、无汗作喘,里有热邪而烦躁、口干者,不得使用大青龙汤。假使误用大青龙汤,便可能招致汗出不止,四肢逆冷,筋惕肉的亡阳虚脱证。这种亡阳虚脱证,只有用真武汤和四逆汤类,才能转危为安。

此外,《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疗“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的“溢饮”证。《医宗金鉴》说溢饮就是“风水水肿病”。由此可知,本方还可以用于热实性的水肿,以驱除水气。

葛根汤

(附方: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2]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来源】《伤寒论》。

【药物】葛根四两(三钱) 麻黄(去节)二两(一钱至钱半) 桂枝(去皮)二两(一钱至钱半) 炙甘草二两(一钱) 芍药二两(二钱) 大枣十二枚(六枚) 生姜二两(二钱)。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解肌发汗,透疹和里。

【适应证】①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楚,项背强,或有腹痛便稀,干呕,或有喘促。②痢疾初起,恶寒发热,无汗,肢体疼痛。③麻疹初期,疹点未现,或疹透不畅,无汗,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象浮紧。

【禁忌】素有阴虚火甚,上盛下虚的病人,不可用。

【方义】本方是桂枝汤加入葛根、麻黄所组成。本方所治的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等症,是表邪壅阻,阳明肌表有热,津液受劫所致;而干呕下利,是里已失和的现象。所以在桂枝汤中加入葛根,以解阳明肌表之热,生津液,治疗项背强痛;加麻黄协桂枝、生姜发汗解表。麻、桂同用,本来为发汗的峻药,可是在本方中,有芍药酸敛,其辛散发汗的作用就要比原来缓和得多了。同时,芍药配甘草、姜、枣又能和里,止呕治利。可见本方不独能解表,并可和里。假使上述症状有汗,可以除去麻黄,加重葛根用量(名为“桂枝加葛根汤”),以增强解肌的作用。歌中“有汗加葛无麻黄”,即是此意。

本方虽能治痢,但其适应证的重心必须是表寒偏重,用之才能解肌和里,否则,就不是此方所宜了。

本方治疗麻疹,是取其解肌透疹,特别是葛根一味,不但能透疹,还能解毒,但由于本方偏于辛温,也必须是表寒偏甚,方为适用,假使已经化热,就不宜运用此方。

《金匮要略》还用本方治疗“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的“刚痉”。所谓痉,按照《千金方》所说,就是“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强”。可是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痉的症状必须建立在“发热无汗,反恶寒”等表证的基础上,方能运用本方。仲景在“刚痉”前面冠以“太阳病”三字,意即表示该病属于表证。

神白散

(附方:葱豉汤)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

一切风寒皆可服,通阳发汗效堪谈。

肘后单煎葱白豉,用代麻黄功不惭。

【来源】《卫生家宝方》。

【药物】白芷一两(二至三钱半) 甘草五钱(一钱) 淡豆豉五十粒(二至三钱) 生姜三片 葱白三寸。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效】通阳发汗。

【适应证】风寒感冒,或时感初起,症状轻微,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舌苔薄白,脉浮。

【方义】本方用白芷、生姜、葱白通阳发汗,散风寒,除头痛,并佐用淡豆豉辛凉解表、退热。至于甘草一药,在这里有两个作用,一是调和诸药,一是合生姜以和胃。总的说来,本方是一首经济易得的解表剂,用在临床上确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附方 葱豉汤(《肘后方》):方用葱白一握,淡豆豉一升(四钱),也属于通阳发汗剂,古人说它可以代替麻黄汤。其功效虽不知麻黄汤,但对于轻型感冒而无汗者,用之确有发汗的作用。

此外,原方歌中的“妇人鸡犬忌窥探”一句,毫无实用价值,故把它改成“通阳发汗效堪谈”。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无汗恶寒均堪使,

亦治时疫与阳斑,痘疹已出慎勿使。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升麻三钱 葛根二钱 芍药二钱 炙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效】解肌透斑疹。

【适应证】①头痛身痛,发热重,恶寒轻,无汗(或有微汗),口渴,目痛鼻干,舌苔薄白中间微黄,脉浮或微数。②斑疹初期,头痛发热,肢体烦痛,斑疹未现或出得不透。③表证兼有胃热下利。

【禁忌】上实下虚(如高血压)而外感表邪,不可用。

【方义】本方是一张介乎辛温和辛凉之间的解表剂。它是从仲景葛根汤化裁而来,因嫌葛根汤中的姜、桂、麻黄辛热,大枣甘壅,故去之不用。而加升麻者,意在协同葛根以加强解肌清热,发散表邪的作用。总观本方的组合作用是:芍药敛阴和营,配合甘草和里养津液,升麻、葛根、甘草(宜用生甘草)三药相协,解毒,透斑疹。因此,本方除用治感冒头痛身痛,发热重,恶寒轻等症外,还可用治时疫阳斑、麻疹、天花初起,表证未解,而斑疹没有透足之证。如果斑疹已出,表证已除,本方就不宜使用。至于本方用治胃热下利,主要是取其和里生津,升阳解毒。如若下利较甚,而见便下赤白者,是里热较重,宜加黄连一钱半。

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葛升柴,羌独防风参芍侪[3],

生炙二草加姜枣,阳经火郁发之佳。

【来源】《脾胃论》。

【药物】升麻 生葛根 羌活 独活 生白芍 人参各五钱(各一钱半) 柴胡 炙甘草各三钱(各一钱) 生甘草 防风各二钱(各八分)。

【用法】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功效】升散风火。

【适应证】阳经火郁,四肢倦困,肌肤炕热,扪之烙手。

【方义】本方是升麻葛根汤加羌、独、柴、防、参、枣等所组成。方中升麻、葛根、羌、独、柴、防,都是味薄气轻之品,功能上行升散,开发诸经阳气,使三焦舒畅,风热郁火得以宣散。但恐升散太过,损耗正气,因此又配用人参、甘草补气,健脾和中(且甘草又能泻脾中郁火),用芍药敛阴气,泻肝火,姜、枣调脾胃,和营卫。这样配合起来,“发中有收,散中有补”,对于脾胃气虚,风热、阳气遏郁化火的肤热肢倦之证,用之较为适宜。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来源】《温病条辨》。

【药物】金银花一两 连翘一两 苦桔梗六钱 牛蒡子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荆芥四钱 生甘草五钱 淡豆豉五钱。

【用法】用上药一半分量,加鲜芦根一尺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解表宣肺,清热解毒。

【适应证】温病初起,发热口渴,有汗不多(或无汗),头痛,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而数。

【方义】本方是吴鞠通氏创造的一张辛凉平剂,为治疗温病表证的主方。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芥、豆豉,透表发汗;桔梗、牛蒡、甘草,清热宣肺,止咳利咽;芦根、竹叶,清除里热。如果咳嗽较重者,可于本方中加杏仁三钱,贝母钱半,以宣肺镇咳化痰;津伤口渴者,可加花粉三钱,以生津解渴;里热已甚者,可加山栀二钱,黄芩钱半,以清泄里热。这些加减变通的方法,全在于因症灵活掌握。其次,本方对斑疹(包括麻疹)透发不齐,具有轻度的表热现象(发热口渴、脉浮数)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斑疹红赤,有热入营分的现象者,宜加生地黄四钱,赤芍三钱,以清营凉血解毒。此外,肿疡初起,也常用本方以发散解毒清肿。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甚阳明入母膏。

【来源】《温病条辨》。

【药物】桑叶二钱半 菊花一钱 杏仁二钱 薄荷八分 连翘一钱半 桔梗二钱 甘草八分 芦根二钱。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效】透表止咳,清热解毒。

【适应证】风温初起,身有微热,口干微渴,头痛鼻塞,咳嗽有痰,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方义】桑菊饮是辛凉轻剂,其解表清热的作用逊于银翘散,但清肺止咳的作用却又胜于银翘散。因此,本方所适应的温病表证较银翘散证热度较轻,咳嗽较重。方中用桑、菊、连翘、薄荷清凉透表,解热,杏仁、桔梗宣肺治咳,芦根、甘草清除里热。

防风解毒汤

防风解毒荆薄荷,大力[4]石膏竹叶和,

甘桔连翘知木枳,风温痧疹肺经多。

【来源】缪仲淳。

【药物】防风一钱 荆芥一钱 薄荷一钱 甘草一钱 桔梗一钱牛蒡子一钱(二钱) 竹叶一钱 连翘一钱(二钱) 石膏一钱(二钱) 知母一钱 木通一钱 枳壳一钱。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效】辛凉发汗,清热解毒。

【适应证】①风温发热恶寒,咳嗽胸闷,头痛身楚,无汗,或有汗甚少,口微渴,舌苔白薄,中心微黄,脉浮。②风毒发斑,耳项红肿,或麻疹初起,疹点未布或透得不齐,同时有发热、咳嗽、口渴等现象者。

【方义】方中防风、荆芥、薄荷,疏风解表透疹;甘草、桔梗、牛蒡子,开肺治咳解毒;竹叶、连翘,解毒清热;石膏、知母,清里热,养胃阴;枳壳开胸疏导,木通引热从小便出。总观本方作用,是解表兼能清里。假使风温、斑疹只有表证,而无口微渴的里热现象者,不宜使用。特别是斑疹初起,如果早用石膏、知母等寒凉之品,往往会影响斑疹透发,导致变症。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此外,方中荆、防二味虽为辛温解表药,但与石膏寒凉之品同用,二者和合,便成为辛凉解表剂,所以本方可用治风温初起。仲景麻杏甘石汤中的麻黄与石膏同用,不说它是辛温之剂,而说它是辛凉之剂,其道理与此相同。

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干葛知,蝉蜕荆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

【来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药物】竹叶(二钱) 西河柳(二钱) 葛根(一钱至钱半) 牛蒡子(二至三钱) 知母(钱半) 蝉蜕(一钱) 荆芥(一钱至钱半)薄荷(一钱) 石膏(二钱至钱半) 玄参(一至二钱) 甘草(一钱) 麦冬(一钱半) 粳米(三钱)。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效】清热透痧疹。

【适应证】痧疹初起,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恶寒轻,发热重,面赤腮肿,或恶心干呕,唇干口渴,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义】本方是从竹叶石膏汤演变而来。竹叶石膏汤是专于清热养胃生津的方剂。而本方不但能够清热养阴,更主要的是能透发痧疹。因此方中除用石膏、知母、元参、麦冬等味养阴生津、清泄里热之外,更用竹叶、葛根、蝉蜕、荆芥、西河柳、薄荷、牛蒡子等大队解表药,宣泄肺经风热,解毒,透发痧疹。同时用甘草配粳米调和胃气。从诸药配合看来,本方只适用于痧疹初起,表证不解,痧发不透,热盛伤津的证候。假使痧疹热不甚,津未伤,决不可使用此方。因方中石膏、知母、元参、麦冬,性属甘寒滋腻,早用便有毒邪内遏而不能透发的危险。

加减葳蕤汤

(附方:千金葳蕤汤)(新增)

俞氏加减葳蕤汤,薄草桔薇豆豉襄,

再入红枣与葱白,阴虚感冒力能匡。

千金玉竹白薇杏,芎木草膏独麻黄。

【来源】《通俗伤寒论》。

【药物】生葳蕤二至三钱 生葱白二至三枚 桔梗一钱至钱半软白薇五分至一钱 淡豆豉三至四钱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炙甘草五分 红枣二枚。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滋阴发汗,解表清热。

【适应证】素属阴虚感受外邪,症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渴心烦,咽干而痛,无汗或有汗不多,舌赤,脉浮数者。

【禁忌】外感无阴虚现象或夹有湿象而胸闷、苔腻者忌用。

【方义】本方是俞根初氏根据千金葳蕤汤加减而制定的一张“滋阴发汗”的经验效方,对于阴虚体质,阴液亏乏,伏热内遏,风寒外束的“阴虚感冒”,最是对证良药。方中葳蕤(即玉竹),质润柔滑,功能养阴生津,为补虚清热之品;葱、豉、桔、薄,功能开发肌腠,宣散外邪。同时佐用白薇清泄伏热,草、枣甘润,增强玉竹养阴之力。这样便面面俱到,达到所谓“养阴而不留邪,发汗并不伤阴”了。但如果没有阴虚征象,或夹有湿痰,胸闷苔腻者,应该禁用。

附方 千金葳蕤汤(《千金要方》):方用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石膏。主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身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不欲眠诸症。不过,从其组成药味看来,其所治的阴虚外感,必兼喘逆一症,否则方中用不着善治身热“汗出而喘”的麻杏甘石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5]能康?

【来源】《伤寒论》。能康,意同“怎么能恢复健康”?是反诘语。

【药物】麻黄(去节)二两(六分至一钱) 细辛二两(六分至八分) 制附子一枚(一至二钱)。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助阳发汗。

【适应证】外感恶寒发热,寒重热轻,神疲欲卧,舌苔水滑,脉象沉细。

【方义】《伤寒论》用本方治疗少阴病更复受表邪。所谓少阴病是指机体阳气不足,脉沉细,神疲嗜卧,恶寒甚等症状而言。这些症状,本来应该禁用发汗表散之药,可是外感寒邪,恶寒发热,又不得不用解表药。因此,设表里兼顾的方法,用麻黄发汗,解散在表之寒邪,用附子温少阴之里,以助阳气之不足,并以细辛配附子温经散寒。这样三者配合,可使发汗散寒不损阳气,温经助里不妨解表。所以适用于阳虚外感寒邪,寒重热轻,神疲欲卧,脉沉细等症。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6]

【来源】《伤寒六书》。

【药物】人参一钱 黄芪一钱 甘草五分 桂枝一钱 熟附子五分 羌活八分 防风八分 细辛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一钱 煨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效】助阳益气发汗。

【适应证】头痛身热,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面色白,喜加衣被,倦卧多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方义】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意义相近。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只是助阳发汗,而本方不但能够助阳发汗,还可以补气扶正,并且解表的药较多。可见本方比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力最强,其所主的证候也较重。

本方用人参、黄芪、甘草、煨姜、桂、附,是在于助阳温里,补气扶正,以助羌活、防风、川芎、细辛散寒发表而不损伤阳气。其中人参、黄芪二药本来用于阳虚汗出,可以固卫止汗,可是用在这里,与诸发表药相配合,就具有扶正辅助解表的作用了。至于芍药,功能缓解各药之辛燥,以免辛燥散发伤阴,从而起到阳中敛阴,发中有收的作用。

人参败毒散

(附方:败毒散、消风败毒散。新增:荆防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别有荆防败毒散,祛风解毒治疡痈。

【来源】《类证活人书》。

【药物】人参一两(一钱半) 羌活一两(一钱半) 独活一两(一钱) 前胡一两(二钱) 柴胡一两(一钱) 川芎一两(一钱)枳壳一两(一钱半) 桔梗一两(一钱) 茯苓一两(二钱) 甘草五钱(一钱)。

【用法】加生姜三片,薄荷少许,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补气解表,发散风寒,祛湿镇痛。

【适应证】①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有痰,全身肢节酸痛,脉浮无力,舌苔薄白。②体虚,痢疾初起,便下稀水,次数不多,腹痛轻微,并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身痛等表证。

【方义】人参败毒散是一张扶正解表的方剂,适用于感冒而体虚不耐发散的病证。它的组合意义是:人参、甘草补气扶正,以助羌活、独活解表发散风寒湿邪;川芎合羌、独解除头痛、身痛;桔梗、前胡、枳壳行痰降气,止咳嗽;柴胡退表热,升清阳;茯苓协同甘草和里强胃。至于稍加生姜、薄荷,也是为了辅助发表。

附方 败毒散(《明医指掌》):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主治感冒而体质较强的病人。

消风败毒散(《医方集解》):是人参败毒散合“消风散”(见祛风剂),适用于风毒瘾疹具有表证,以及风水、皮水在表,适合从表解者。

荆防败毒散(《证治准绳》):是人参败毒散加荆芥、防风二味,主治痈疡初起,见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的疾患。同时,对于外感夹湿,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下利等症,也可应用。

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来源】《脾胃论》。

【药物】麻黄一钱 白芍一钱 黄芪一钱 当归一钱 炙甘草一钱 人参三钱 麦冬三钱 桂枝五分 五味子五粒。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扶正解表。

【适应证】虚人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或间或有汗不多,肢体酸痛,倦卧,或口有微渴者。

【方义】本方是麻黄汤去杏仁再加味而成。麻黄汤本是发汗、止咳定喘的方剂,现在去杏仁是因为没有咳喘,或者咳喘极度轻微,只用麻黄一味发汗兼平咳喘就够了。加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都是为气血及阴分不足而设。这些补气养血益阴的药品与麻、桂配合,不但可以辅助它们发汗,而且能够防止其发散太过损伤正气。因此,本方是一张解表兼能补气益阴的方剂。用于气阴两虚而感受风寒表邪的患者,很是适宜。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来源】《伤寒论》。

【药物】麻黄(去节)三两(一钱至钱半) 桂枝三两(二钱)芍药三两(二钱) 细辛三两(五分至八分) 干姜三两(八分至一钱半) 炙甘草三两(一钱) 五味子半升(一钱至钱半) 制半夏半升(三钱)。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解表化饮,定咳平喘。

【适应证】①恶寒发热,无汗,脉象浮紧,咳嗽喘急,肺胀胸满,痰多,鼻流清涕,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舌苔水滑。②咳逆倚息不得卧,痰饮停积,恶寒发热,无汗,并有肤胀水肿。

【禁忌】阴虚干咳无痰者禁用。

【方义】小青龙汤证的恶寒发热,无汗,脉浮,咳喘痰多,是其必有症状。但往往因其内在水气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出现一些或有的症状。例如:水留胃中,则干呕而噎;水渍肠间,则下利;水蓄三焦,则小便不利而少腹胀;水流肌肤,则肤胀水肿。其症状虽然多端,病因则不外乎外感表邪而内有水饮。所以方中既用麻、桂发汗,芍药配桂枝解肌,以解表邪;又用细辛、干姜、半夏温散水饮,加入五味子便更有抑制咳喘的作用。因此,凡是感冒喘咳有水气,以及素患痰饮喘咳,或伴有肤肿现象,而复感表邪的患者,都可使用。

从龙汤(新增)

从龙汤内龙牡苏,芍药牛蒡半夏俱,

热纳石膏痰喘治,小青龙后此方需。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药物】生龙骨(捣)一两 生牡蛎(捣)一两 生杭芍五钱清半夏四钱 苏子(炒捣)四钱 牛蒡子(炒捣)三钱。热者酌加生石膏数钱至一两。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效】敛正气,化痰水,平喘咳,除宿根。

【适应证】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痊愈,或愈而复发者,继服此汤。

【方义】从龙汤是张锡纯先生根治痰喘的一张经验方。张氏认为,治外感痰喘,一般采用“小青龙汤加减法:去麻黄加杏仁,热者更加生石膏”,即可治愈。假若喘病愈后复发,再服小青龙汤无效,或服小青龙汤不能痊愈,或为防止复发,在服小青龙汤后,继服从龙汤最为适宜。所以方名从龙,就是因其最宜用于小青龙汤之后。编者曾多次应用本方,都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这证明张氏的说法是可信的。方中龙、牡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并能治痰;芍药收阴气,敛逆气,安脾肺,平喘咳;半夏燥湿化痰;苏子、牛蒡子得龙骨、牡蛎,平喘定咳,而无辛散之弊。

华盖散

(附方:三拗汤)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麻黄一两(一钱半) 杏仁一两(三钱) 炙桑白皮一两(二至三钱) 紫苏子一两(三钱) 赤茯苓一两(二钱) 橘红一两(一至二钱) 炙甘草五钱(一钱)。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发散风寒,平喘化痰。

【适应证】肺感风寒,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胀痛,痰气不利。

【方义】古人说肺为五脏之华盖,华盖散,顾名思义,是为肺感风寒咳喘而设。本方用麻黄不仅在于发散风寒,并且取其配合杏仁利肺定喘化痰。而橘红协同杏仁,更有止咳化痰的作用。紫苏子和桑白皮都能泻肺降气,平降喘逆。茯苓利湿痰,并助甘草和中。

本方除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以致咳喘之外,对于慢性咳喘,每逢寒天病情加重者,亦可使用。但必须属于实证,用之方为合拍。同时麻黄宜用蜜炙,减其发散之性,方能专治咳喘。

附方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只用麻黄、杏仁、甘草三味,也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但它所适应的感冒鼻塞声重、头痛目胀、四肢拘急、咳喘多痰以及顿咳初起等症,要比华盖散证稍轻一等。

十神汤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效堪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麻黄(一钱) 葛根(一钱半) 升麻(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紫苏(一钱半)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半)香附(二钱) 赤芍药(一钱)。

【用法】加生姜二片,葱白一株,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理气解表。

【适应证】①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鼻塞声重,脘闷,饮食少思。②斑疹初起,兼见上述表证者。

【方义】方中麻黄、葛根、升麻、川芎、白芷、紫苏、陈皮、香附都是辛香之品,它们不仅能够发汗解表,还或多或少具有利气作用,以解除感冒的气塞现象(如鼻塞声重),其中陈皮、香附二味尤善理气解闷,增进食欲。至于芍药一味,敛阴和营,既有利于发散理气解表,又可防止辛燥发汗太过而伤阴。此外,其中升麻、葛根配合甘草,并有解毒透斑疹的作用。所以本方除可用于一般风寒感冒外,还可用治斑疹初起见有风寒表象之证。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风寒在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来源】《此事难知》。

【药物】羌活一钱半 防风一钱半 苍术一钱半 细辛五分 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生地黄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用法】加生姜二片,葱白一株,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祛风解表,除湿镇痛。

【适应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周身疼痛,呕吐烦渴。

【禁忌】阴虚发热,口干,以及气虚者禁用。

【方义】本方又名羌活冲和汤。羌活、苍术、白芷,祛风除湿、镇痛;防风、细辛、姜、葱,发散风寒,发汗解表,兼能镇痛;川芎行气活血有利于解表镇痛;生地黄、黄芩,滋阴清热,并可缓和祛风除湿各药之辛燥;甘草调味,协和诸药。凡是外感风寒湿邪,头痛,口渴,恶寒发热,无汗,周身疼痛较重,属于表实的,用本方多效。不过,方中黄芩、生地黄虽能缓和各药之辛燥,但究属寒凉之品,若没有里热烦渴的征象,不宜应用。

由于本方偏于辛燥,发散力强,而阴虚气弱的人不耐辛燥发散,所以必须禁用。

此外,原方歌“三阳解表益姜葱”一句中的“三阳”二字,意义含混,现已改为“风寒在表益姜葱”。

神术散

(附方:太无神术散、海藏神术散、白术汤)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汤良。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苍术二两(二至三钱) 川芎一两(一钱) 白芷一两(一钱) 羌活一两(二钱) 藁本一两(二钱) 细辛一两(五分)炙甘草一两(一钱)。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散风祛寒湿。

【适应证】外感风寒湿邪,头痛无汗,恶寒,周身骨节疼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食少,泄泻,舌苔白薄而腻,脉象浮紧。

【禁忌】阴虚有内热者不可用。

【方义】本方是由九味羌活汤加藁本,去黄芩、生地黄、防风而成。去黄芩、生地黄是因其寒滞,以藁本易防风,意在加强祛寒湿的作用。因此,它比九味羌活汤更偏辛燥。在临床上只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经表,以致表实无汗,头痛,周身骨节疼痛,咳嗽痰多,恶寒较重,或伴有里湿作泻等症。如果寒邪已经开始化热,就不宜使用本方了。

除本方之外,还有两张方子,也叫作“神术散”,即是太无神术散和海藏神术散。

附方 太无神术散(《时病论歌括新编》):是平胃散(见消补剂)加菖蒲一钱半,藿香一钱半所组成。平胃散燥湿宽中,健脾胃,加藿香是增强化湿健脾胃的作用,加菖蒲是取其辛香开窍,辟时毒,治疗寒湿身痛。因此,本方适用于感受寒湿之邪,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头面轻度肿胀,或食纳减少,大便溏泻,舌苔白腻。

海藏神术散(《东垣十书》):用苍术(二钱)、防风(二钱)、甘草(一钱)三味,功能散表寒,燥里湿,可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身痛无汗。

白术汤(《阴证略例》):以海藏神术散去苍术,加白术,用治风寒表证,症情轻微,表虚自汗。

辛夷散

辛夷散里藁防风,白芷升麻与木通,

芎细甘草茶调服,鼻生瘛肉[7]此方攻。

【来源】《济生方》。

【药物】辛夷 白芷 升麻 藁本 防风 川芎 细辛 木通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几味,为细末,每服三钱,茶汁调下。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散郁利窍、破结。

【适应证】鼻生瘪肉,形如生瘤子,渐大下垂,色紫微硬.常流浊涕,稠厚腥臭如脓,不闻香臭,气息难通,头胀而痛。

【方义】978751324395701010001-Chapter03-1.jpg 肉都是由于肺有郁热,夹湿内蕴,上熏于脑,久之血气凝滞所致。本方用辛夷、升麻、白芷等辛散轻浮之品,引胃中清气上行至脑;防风、藁本胜湿祛风、清热;细辛散热破结.通精气、利清窍;川芎补肝润燥,散诸郁而助清阳。这些利窍升清、散热除湿的药物,用之恐有辛燥太过之弊,所以,佐用木通苦寒泻火,引脾胃湿热下行,甘草和中,绿茶清降收敛,以缓辛燥发散之性,使升中有降。

本方对于鼻瘜肉,可能有缓解自觉症状的作用,但要根治,尚宜配合外治。如用苦参子去壳,取仁捣碎,以棉花裹塞瘜肉处,半日一换,可以收效。

苍耳散

苍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和,

葱茶调服疏肝肺,清升浊降鼻渊瘥。

【来源】陈无择。

【药物】苍耳子(炒)二钱至五分 白芷一两 薄荷 辛夷各五钱。

【用法】共研成细末,食前葱茶汤调下二钱。

【功效】宣通清窍,祛风散热。

【适应证】鼻渊,流黄浊涕,如脓而腥,鼻塞不闻香臭,头额部胀痛,甚则令人健忘。

【方义】鼻渊俗名脑漏,是因为风热之邪郁结日久,上扰清窍,以致清阳不升,浊阴逆而袭踞所致。苍耳子能上通脑项,治一切风气,最善治头痛、鼻渊;白芷上行头面,通窍祛风,能治头目鼻齿谙痛,又能排脓止浊涕;辛夷通九窍,兼散风热;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葱白升阳通气,茶能清火降浊。清升浊降,风热得散,则鼻渊自可好转或向愈。

按:鼻渊一证,与慢性鼻炎、副鼻窦炎相似,服用本方有一定的作用。如病久气虚者宜佐用补中益气汤,阴虚者宜佐以六味地黄汤,标本兼治,奏效较好。

清震汤

清震汤治雷头风[8],升麻苍术两般充,

荷叶一枚升胃气,邪从上散不传中。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药物】升麻五钱(二钱) 苍术五钱(三钱) 全荷叶一张。

【用法】水煎服。

【功效】升散风热,燥湿运脾。

【适应证】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形如伤寒。

【方义】雷头风是由于痰湿内蕴,风热上攻而引起,因此用升麻升发清阳,散风解毒,苍术燥湿运脾,辛烈发散,荷叶升胃中清气,并引药上行,以发散在上之风热。因为震位于东方,卦象为雷,本方专治雷头风,故名为清震汤。

三、小结

本章共计介绍了解表剂25首,附方11首。其中不但包括辛温解表剂和辛凉解表剂,并且还有助阳解表、补气解表、养阴解表等等类型的方剂。这些方剂所适应的证候各有特点,在临床运用时必须掌握方证相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定喘,适用于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脉紧,即所谓“表实”证。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适用于发热恶风,自汗,脉浮弱,即所谓“表虚”证。大青龙汤解表发汗,清热除烦,适用于表实无汗,里热烦躁。葛根汤解肌发汗,透疹,和里,适用于表实无汗,以及痢疾和麻疹初起,表寒偏重。神白散通阳发汗,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时感初起,无汗,恶寒发热等症状较轻者。以上五张方子,都是辛温解表的一类。

升麻葛根汤是介乎辛温和辛凉之间的一张方子,功能解肌透斑疹,可治外感发热口渴,无汗恶寒,以及斑疹初起,见有表证而斑疹未现或不易透出的病证。

升阳散火汤,发散风热,主治阳经火郁,四肢倦困,肌肤炕热等症。

银翘散解肌宣肺,清热解毒,对于温病初起,口渴,咳嗽,但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者,用之很适宜。桑菊饮透表止咳,清热解毒,其适应证与银翘散相近,但症情较轻。防风解毒汤辛凉发汗,清热解毒,既能治疗风温表证,发热恶寒,无汗,咳嗽胸闷,又可用于风毒发斑,斑疹初起,身见表证而斑疹透得不齐。竹叶柳蒡汤清热透痧疹,凡是痧疹初起,见有热重寒轻,唇干口渴等症状的,都可用它来治疗。这四张方子是属于辛凉解表的一类。

加减葳蕤汤是滋阴发汗的一张方子,善治阴虚感冒,头痛发热,口渴心烦,咽喉燥痛,舌赤,脉浮数等症。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再造散都是助阳发汗的方剂。但前者只能温里助阳发汗,而后者除能助阳发汗外,还能补气扶正,这是两方的同中之异。

人参败毒散补气解表,发散风寒,祛湿镇痛,不仅适用于体虚外感风寒、温邪,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肢节酸痛等症,并且可治痢疾初起,便下稀水,次数不多,腹痛轻微,而见有表证的疾患。

麻黄人参芍药汤是一首补气养阴的解表剂,运用于气阴两虚而外感风寒的患者,可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小青龙汤和华盖散都具有解表化饮、镇咳平喘的作用,但是二者比较,前者较峻,后者较缓。至于从龙汤是根治哮喘的经验方,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十神汤理气解表,治疗风寒感冒,表实无汗,并见胸脘气滞,饮食少思。

九味羌活汤和神术散虽都属于祛湿解表、镇痛的方剂。可是前者祛湿解表兼清里热,宜用于表实无汗,恶寒发热,周身肌肉及骨节疼痛,而并有烦渴的患者;后者更偏于辛燥,功专祛湿解表,适宜于风寒湿邪较重,头痛无汗,恶寒,周身尽疼,而无里热的患者。

此外,辛夷散和苍耳散,一治鼻生瘜肉,常流浊涕,一治鼻渊,流黄浊涕,如脓而腥,二者都有发散风热、清利上窍的作用。还有一首清震汤,也是发散风热的方剂,不过它长于治疗雷头风证罢了。

[1]太阳风:太阳中风,也就是伤风之意。

[2]轻可去实:是徐之才的十剂之一,解释见前绪论。

[3]侪:读如柴,同等之意,这里意指集合在一起。

[4]大力:牛蒡子的别名。

[5]曷:“曷”字用在这里,类似“怎么”一词的意思。曷

[6]谙:是熟悉的意思;若作记诵讲也通。

[7]肉:指鼻腔里生的疣赘状的病理组织。严重的能使呼吸受到障碍,并有头部胀痛。

[8]雷头风:症见头痛,头面起疙瘩肿块,按之疼痛;因其起病有如雷霆之迅捷,所以叫作“雷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