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慢惊风心得神方末附鄙见,数条存参
武进庄在田著
慢惊之症,缘小儿吐泻得之为最多,或久疟久痢,或痘后疹后,或因风寒饮食积滞,过用攻伐伤脾,或禀赋本虚,或误服凉药,或因急惊而用药,攻降太甚,或失于调理,皆可致此症也。其症神昏气喘,或大热不退,眼翻惊搐,或乍寒乍热,或三阳晦暗,或面色淡白青黄,或大小便清白,或口唇虽开裂出血,而口中气冷,或泻利冷汗,或完谷不化,或四肢冰冷,并至腹中气响,喉内痰鸣,角弓反张,目光昏暗,此虚证也,亦危症也。俗名谓之天吊风、虚风、慢惊风、慢脾风,皆此症也。若再用寒凉,再行消导,或用胆星抱龙以除痰,或用天麻全蝎以驱风,或用知柏芩连以清火,或用巴豆、大黄以去积。杀人如反掌,实可畏也。若治风而风无可治,治惊而惊无可治,此实因脾胃虚寒,孤阳外越,元气无根,阴寒至极,风之所由动也。治宜先用辛热,再加温补,盖补土所以敌木,治本即所以治标,凡小儿一经吐泻交作,即是最危之症。若其屡作不止,无论痘后,疹后,病后,不拘何因,皆当急用参术,以救胃气,姜、桂、枸、熟等药,以救肾气,不惟伤食当急救之。即伤寒伤暑,亦当急救之。盖其先虽有寒暑实邪,一经吐泻,业已全除,脾胃空虚,仓廪空乏,若不急救,恐虚痰上涌,命在顷刻矣。庸医不明,皆误指为热为食,投以清火去积凉药,立时告变,为之奈何。与其失之寒凉,断难生治,不若试之温补,犹可救疗,此语发明吐泻惊风之理,最为明透,后之君子,愿无忽诸。今将慢惊辨证,胪列[5]于后。
慢惊吐泻,脾胃虚寒也。
慢惊身冷,阳气抑遏不出也服良药之后,往往至此。
慢惊鼻孔煽动,真阴失守,虚火烁肺也。
慢惊面色青黄及白,气血两虚也。
慢惊口鼻中气冷,中寒也。
慢惊大小便清白,肾与大肠全无火也。
慢惊昏睡露睛,神气不足也。
慢惊手足抽掣,血不行于四肢也。
慢惊角弓反张,血虚筋急也。
慢惊乍热乍凉,阴血虚少,阴阳错乱也。
慢惊汗出如洗,阳虚而表不固也。
慢惊手足瘈疭[6],血不足以养筋也。
慢惊囟门下陷,虚至极也。
慢惊身虽发热,口唇焦裂出血,却不喜饮冷茶水,进以寒凉,愈增危惊,以及所吐之乳,所泻之物,皆不甚消化,脾胃无火可知,唇之焦黑,乃真阴之不足也明矣。
大凡因发热不退及吐泻而成者,总属阴虚阳越,必成慢惊,并非感冒风寒发热可比,故不宜发散。治宜培元救本,加姜桂以引火归源,必先用辛热冲开寒痰,再进温补方为得法。
经验二方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