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疼痛病精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防复发,杂合以治

痛证初愈之时,若失于调治,则正虚邪恋而疼痛易于反复发作。如周学海《读书笔记》云:“盖凡大寒大热病后,脉络之中,必有推荡不尽之瘀血,若不驱除,新生之血不能流畅,元气终不能复,甚有传为劳损者。”痛证尤其如此。故病后邪气虽已去大半,但为了防止邪气留恋而病复,应给予适当的善后调治。

“杂合以治”思想源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如谓:“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张志聪注曰:“夫天有四时之气,地有五方之宜,民有居处衣食之殊,治有针灸药饵之异,故圣人或随天地之气,或合地之宜,或随人之病,或用针灸、毒药,或以导引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疼痛病位广泛,病机复杂,在恢复阶段尤其要遵循“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之理,学“圣人杂合以治”,使病证和治疗“各得其所宜”,达到各类痛证虽“治各不同,皆愈”的目的。瘥后综合调摄之要,就是要采取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运动健身,配合食疗,重视外治疗法等措施,以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兹择要举例如下。

1.顺应四时

此属《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观,为“防重感复”的重要举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乃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痛证往往因感受外邪而复发,因此顺应四时,避免外邪,使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相统一,才能达到防疼痛复发,促进健康之目的。如在一年之中,春季防风;夏季防暑热;长夏季防湿;秋季防燥;冬季防寒。注重病后调护,慎避外邪,对防止疼痛复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2.调摄情志

应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观察其情绪的变化,综合应用移情、疏导、相制等矫正方法,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使其保持舒畅、宁静的心理环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就是一种“以情胜情”的调摄情志疗法。这是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从而有效地治疗疾病。再如,中医学的“移情易性”疗法,可以排遣情思,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他处。如可以让患者放风筝,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踏青问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等,以陶冶性情,使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充满勃勃生机。也可以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达到促进康复之目的。

3.运动健身

适当运动可以强筋骨,利关节,行气血,通经脉,调养脏腑。常用的运动健身项目很多,但对于患者而言,要选择那些运动强度较小的慢活动为宜,如散步、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气功等。还应根据天气的冷、暖、晴、雨,掌握活动的时间和场所,如寒冷季节不宜在室外活动,炎热季节应避开烈日等。

4.配合食疗

《养老奉亲书》强调:“凡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食疗必须重视辨证,因证施膳。应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及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因素,结合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药物归经等理论,选择食物。并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调治原则,注意不同疾病的饮食宜忌,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证施膳。但不可急于求成,既不能迭进大补而壅滞助邪,更不能不辨证而致膳证相悖,每致病情复发。应遵循扶正宜平补,勿助邪;祛邪宜缓图,勿伤正的原则。

5.外治疗法

不同的外治疗法皆有其运用范围,应酌情选择运用。如艾灸疗法擅长祛除经络中的寒邪,多用于阳虚体质或寒性疼痛;刮痧疗法的治疗面积较大,善于治疗邪气中于经络表浅、疼痛部位广泛的疾病,如风寒客于足太阳经所致的疼痛等;拔罐疗法对于寒邪凝滞局部的疼痛及寒性疼痛为宜;放血疗法、耳针疗法对于痛证急性发作效果较好;磁贴疗法对经穴刺激轻柔,无痛苦,且具有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气血郁滞者疗效尤佳。所以必须辨证使用方能达到良好疗效,也就是《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谓的“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6.药后调护

服药后的调养不仅直接影响着疗效,而且关系到痛证的康复。如《伤寒论》桂枝汤的服法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一般服解表药应取微汗,不可大汗,亦不能汗出不彻。服泻下剂后,不宜进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健运。药后调护尚应注意饮食的宜忌,如伴水肿者宜少食盐,体质肥胖者慎食肥甘油腻,阴虚证慎食辛辣等。此外,汗后避风,以及慎劳役,戒房事等,皆为药后调护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