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
1987年3月23日—31日,我作为中国孔子基金会五人代表团的成员,与辛冠洁、孔令仁、马振铎、丁冠之诸教授应邀访问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这次访问的主要目标是落实1985年9月新加坡李光耀总理访问中国时向中国领导人提议联合举办国际儒学大会的事,1986年5月新加坡副总理王鼎昌访问中国时进一步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磋商,推动国际儒学大会的举办。我们访新的任务是与东亚哲学研究所具体落实会议的日程、次序、邀请人选、会议地点、接待细节等。这是中国孔子基金会第一次组团访新,所以受到新加坡媒体的极大关注,对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介绍,特别是作为孔子后裔的孔令仁教授,备受关注。我们与吴德耀所长及其同仁举行了多次会议,落实了联合举办会议的各项事宜的细节。与新加坡课程发展署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教师进行了座谈,刘蕙霞主任对儒家伦理教育的缘起、编写教材的指导原则、不同年级的不同教材、各学校进行教学的实践状况等,做了详细介绍,对我们启发很大。我们对他们的艰苦工作表示诚挚的支持和衷心的感谢,同时到中学学习、观摩“儒家伦理”教育课的教学,并参加了教学课堂的讨论。1987年3月25日,中国孔子基金会五人代表团先后参观了圣尼各拉女校和德明政府中学。圣尼各拉女校李宝丝校长率老师和家长欢迎我们,李宝丝校长介绍了她们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情况,以及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和伦理道德行为的实行情况,之后我们到教室观摩学生上“儒家伦理”课的情况。之后又到德明政府中学参观,德明政府中学副校长朱美珍介绍了学校教育的概况,并就“儒家伦理”课的教学问题与我们座谈,我们提了诸如学生是否自觉选课、教师参加儒家伦理训练班是否自愿、道德教育和修身是否与实际相结合等问题。座谈后,我们与德明政府中学的同学们一起听他们的老师讲“儒家伦理”课,老师结合实际生活的实例,讲得很生动,又放投影的实情记录,同学们不仅认真听讲,而且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讨论,这种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学生的心灵里种下了健康的种子,对其人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活动结束后,我们与老师、同学合影。
3月28日,在新加坡课程发展署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主任刘蕙霞博士主持下,我向儒家伦理课程编写负责人和各校教师做“孔子伦理思想的再评价”的演讲。我当时指出:应该按照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重新解释和评价孔子的伦理思想;任何思想意识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沿革和考验,否则它的生命力就将停止;一些思想随着历史的演变,将成为过去,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还提出:儒家伦理思想已成为华族心理结构和潜意识的一部分;一个民族必须保留自己的传统特质,这样才有存在和延续的价值;所以,华族要保持民族特质,就必须使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发挥它的生命力。3月29日,新加坡五个学术团体联合举办演讲会,我讲“孔子学说的基本范畴”,就孔子的“仁”“礼”“义”“恕”“天”等做了诠释,并揭示范畴之间的联结及其在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然后提问,反应热烈。访问新加坡课程发展署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结束时,刘蕙霞博士赠送我们全套“儒家伦理”课程的教材。
这年的8月30日—9月4日,在孔子家乡山东曲阜联合举办“国际儒学讨论会”,我负责学术方面的筹备工作。这次会议新加坡来了40多人,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的成员和教师大部分都参加了,我与徐远和在北京接待他们,在北京住一晚后到曲阜。按照会议预先的安排,学术讨论会在曲阜阙里宾舍举行。
这次访问新加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参观圣尼各拉女校和德明政府中学“儒家伦理”课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知行合一”的讨论,其启发性的、声图结合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中学生容易接受。据报纸报道,在与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同仁、教师座谈结束时我表示:东方文化可以辅助西方文化之不足,儒家伦理相当适合我国的国情;儒家伦理的启发式教学,用现实例子和故事来说明大道理,能够收到潜移默化的功用。儒家伦理课程对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对青少年人格的培养、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