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著《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
1984年4月26日,我时任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副主任,我建议办“中国哲学史教师进修班”(硕士课程),并制订了一份教学计划及教学安排,内容大致如下:(一)对象: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中国哲学史教师与科研人员。(二)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哲学史的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围绕哲学史,学习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原著,学习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学习方式为授课与自学相结合。(三)课程安排:1.马列主义哲学原著选读(144学时,考查);2.中国哲学发展史(144学时,考试);3.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周易》《庄子》《肇论》《孟子字义疏证》(144学时,考试);4.中国现代哲学史(55学时,必修,考试);5.中国哲学史史料学(54学时,必修);6.哲学史方法论(54学时,必修);7.中国哲学史专题讲座(40学时,考查,主讲座人有张岱年、任继愈、王明、陈鼓应、杜维明等教授。1985年3月12日张岱年教授讲“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传统”;3月19日陈鼓应教授讲“庄子哲学与尼采哲学比较研究”;4月9日王明教授讲“两汉哲学特点”;4月23日杜维明教授讲“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4月24日任继愈教授讲“儒、释、道三教合一”,这些专题讲座对中国哲学史教师进修班的学生有很大的启发)。(四)时间:学制一年,1984年9月1日—1985年7月,共40周,其中教学36周,考试、鉴定、总结4周。我担任该班的班主任,李甦平担任副班主任。学生是各省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和各大学的教师,共约60人。1985年5月9日,美国狄百瑞(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来校访问,我请他讲学,他向进修班讲“宋明理学在李朝的崛起”。我结合《帛书周易注译》讲“《周易》”和“《宋明理学研究》”,同学反映很好。这一年里,同学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但我作为班主任尽量调解矛盾,保持了班集体的团结。
1983年,我作为副教授即可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级我招收了向世陵、郑为德、张玉梅三人。1985年7月,中国哲学史教师进修班结业时,刘兴邦、张怀承报考我的硕士研究生。岑贤安(广西社科院)、徐荪铭(湖南省社科院)、蔡方鹿(四川省社科院)三人找我商议叫我带他们通过合作著书来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我当时正在写《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范畴的丰富内涵及演化过程不能尽言,于是我想选取中国哲学中最普遍、最常见、影响最深远的十个范畴:天、道、理、气、心、性、仁、知、变、神,分别撰成专著,每册25万~30万字,构成一套《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这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领导的同意和王颖资深编审的支持。我们反复讨论指导思想,我的《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得到大家认同,作为指导思想。我提出总体设想、框架,拟定提纲,然后分头撰写,交换审读,互提意见,相互修改,定稿后由我统稿。《道》于1989年出版。1987年4月,我在《道》的“后记”中说:“《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从甲骨、金文一直到近代,揭示每个范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探索其发展的深层原因、根据及其理论思维教训,并进而分析该范畴在思想家哲学体系中的整体结构,与其他范畴的关系,以及关于该范畴的全部理论。我们力求广泛地占有材料,层层展开分析;力求通俗易懂,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我们的分工是:岑贤安先秦,徐荪铭汉唐,蔡方鹿宋明,张怀承明清之际和近代,我写绪论和结束语。”《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出版后影响很大,韩国的出版社翻译了《道》《理》《气》等,越南的出版社翻译了《理》《气》《心》《性》《道》《天》等,中国台湾的出版社以繁体字在台出版。岑贤安、徐荪铭、蔡方鹿、张怀承他们四人都成为了中国哲学方面学有专长的专家教授,成为了中国哲学界的杰出学者。
1985年5月底,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筹备成立孔子研究所,我成为其会员,交会费3元(留有1985年6月8日收据)。1985年6月10日,在孔庙大成殿召开“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孔子研究所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成立中华孔子研究所,冯友兰为名誉所长,张岱年为所长,我为副所长。在会上,冯友兰讲“如何研究孔子之我见”;张岱年讲“历史地辩证研究孔子”;韩达讲:“1935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孔子学会,并向全国发表了公开信,公开信在《北方日报》上发表”;梁漱溟讲:“孔学是反躬修己之学,己是以天下为己任之己。我没有读过 ‘四书’,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是很少的,但我是尊孔的,是服膺孔子的人。我实在没有学问,向大家致歉”。梁漱溟说话非常诚恳谦虚,令我肃然起敬。接着是张申府、杜任之、贺麟、陈元晖、杜维明发言。1985年7月13日,我参加中华孔子研究所第一次所务会议,商议今后工作并发展个体和集体会员。10月11日—14日,在曲阜孔府召开“中国孔子研究会筹备会”,金景芳、孔令仁、赵骊生、严北溟、李泽厚诸教授做了发言,谈对孔子的看法,我也做了发言。后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我任第一届理事。
1986年4月17日,召开《道》的统稿会议,岑贤安、徐荪铭、蔡方鹿从各地前来,张怀承读我的硕士研究生已在校。我们的工作程序是:先轮流看各人的稿子,然后讨论每一章,对每一章提出各自的修改意见,根据意见进行修改,之后把修改好的稿子寄给我,我再一章一章地修改统稿,完成后交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王颖编审。
1986年5月,我根据中国哲学与东亚各国哲学2000多年来的交流影响与现代学术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教研室教师的研究方向(如冯禹访学印度一年,研究印度哲学;李甦平研究日本哲学;杨宪邦和我研究韩国哲学),建议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增设中国文化思想教研室和东方哲学教研室,人没有增加,但有3个牌子,以便对外交流。我们于1987年开始招收中国文化思想和东方哲学方向的硕士生,开出了“日本哲学”“韩国儒学”“印度哲学”等课程,发表了关于韩国、日本的研究论文。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把东方哲学并入外国哲学。东方哲学应包括中国哲学,怎么能并入外国哲学?于理不通。其实,东西哲学各有自己的发展理路和特点,应该分立。传统的外国哲学是讲西方哲学,东方哲学被并入外国哲学后,基本上就不讲东方哲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