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生命与生命学术:张立文学术自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美国“国际朱熹学术研讨会”

出席美国夏威夷“国际朱熹学术研讨会”的报告、邀请书、论文都要上报给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办公室(当时中国人民大学还没有成立外事处或国际合作处,由校办负责外事工作),由其上报教育部。1982年3月18日,教育部通知出国人员到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参加出国人员学习班,学习内容是出国应注意事项、条例规定、纪律等,以及涉及台湾问题的“一中一台”“两个中国”问题,并填写各种表格(英文),冯友兰先生由其女儿宗璞代替参加学习。同年5月,狄百瑞夫妇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做演讲。狄氏谈到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研究的情况,特别是对中国近世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狄百瑞曾在日本做中国思想的研究,他的汉学功底很深。学校办公室通知我6月17日到北京大学燕南园54号冯友兰教授家里开会,教育部有人来讲话,教育部外事处王复孙处长(他是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史家、书法家王遽常教授的儿子)向冯先生及其女儿宗璞、邓艾民和我讲出国注意事项,特别是台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任继愈、邱汉生、李泽厚、冒怀辛不属于教育部系统,所以他们没有参加。这是我们与台湾社会科学学者的第一次见面开会,没有经验,所以王处长反复交代注意事项。由于这是“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出国,我们心中亦无底,但有像冯友兰先生这样的中国哲学泰斗共同出席,我们心里是踏实的。作为这次国际会议主席的陈荣捷教授对两岸问题处理得很好,没有涉及“一中一台”“两个中国”问题。7月5日,从北京机场起飞,到日本东京机场转机,在机场候机时,冯先生由其女儿宗璞陪同,由驻日本使馆送到机场,与我们会合,21时由东京起飞,夏威夷时间5日15时到达檀香山,陈荣捷教授亲到机场迎接,邱汉生教授赋诗曰:“乍卸行装语笑频,欢然故旧忆前尘;圣湖别后容颜好,津吏前头白发人。”“圣湖”指西湖,即1981年的杭州宋明理学会议。我们在陈荣捷教授帮助下办理入关手续,晚宿夏威夷东西文化交流中心。这是我第一次到美国,但对檀香山印象已很深,因为它是孙中山先生青年时期从事革命活动时所到过的地方。初到异国,既有生疏感,又有好奇感;中国大陆初次开放,与台湾学者初次会面,不知有否共同学术话语,一些疑惑在会议期间很快就消融了。这个会议组织得很好,参加会议的学者分三个层次:一是资深教授或中国哲学研究专家38人,如陈荣捷、狄百瑞、葛瑞汉、柳存仁、罗光、冯友兰、邱汉生、任继愈、高明、史华慈、孟旦、余蓓荷、岛田虔次、冈田武彦、山井湧、山崎道夫、友枝龙太郎、佐藤仁、尹丝淳、韦政通、蔡仁厚、刘述先、傅伟勋、杜维明、成中英、余英时、秦家懿、黄秀玑、邓艾民、李泽厚、冒怀辛和我等,梁漱溟、钱穆、徐复观、牟宗三没有出席,但都提交了论文,李约瑟、宇野精一没有出席,亦没有提供论文;二是青年学者33人,这是从世界各地数百名学者的申请中遴选出来的,他们是新血,是薪火的传承者,如黄俊杰、田浩、姜允明、李弘祺、朴洋子、曾春海、金永植、石汉椿、牛尾弘孝、朱荣贵、黄进兴、小官厚、岡田进、佐藤明、唐格理、赵玲玲等;三是观察学者14人,如孙铁刚、郭贞、修海乐等。安乐哲在《中国时报》1982年6月30日至7月18日推出的《朱子学特辑》中说:“年轻一代的研究者与会,他们除了能亲炙春风外,更可径收以心传心之功。”会议在夏威夷东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太平洋会议室举行,一边是花园式的流溪曲水,一边是大学的绿茵花草,风和日丽,环境优美。大会特别安排王绮华女士关照中国大陆学者的生活。王女士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在夏威夷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与7岁的女儿毛毛一起生活,对我们十分关照。

我发言的时间被安排在7月10日上午8:30—11:30,这个时间段共3人宣读论文,宣读后即有评论者评论,及答问,每人1小时。我宣读《朱熹易学思想辨析》论文后,由日本著名学者岛田虔次教授评论,由于他事先看过我论文的英文稿和中文稿,对我的论文评价很高。他说他的老师曾说过,朱熹的《易学启蒙》是连魔鬼也搞不清楚的问题,张立文在论文中说清楚了,表示敬佩,并提了两个问题,我做了圆满的回答,他表示很满意。这年8月,日本学者深泽助雄教授写信给复旦大学潘富恩教授,并转告我。深泽在信中说:“张立文先生在夏威夷会上发表的演讲,听说非常精彩,这点岛田先生详细告诉过我,另外德国女学者余蓓荷从夏威夷归国,途中来日本时到敝舍来了,她也谈到张先生演讲事,听说与会者给予极高的评价,我也为此感到高兴和引以为荣。”余英时教授在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中,引用了我在《朱熹思想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一些论点。邱汉生教授作诗记“国际朱熹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情况:“任君超卓世无双,张邓文章动异邦。一席高谈惊四座,掌声如雨击寒江。”并注曰:“邓艾民、张立文谈太极,异邦学人诧为难得。任继愈君最后发言,论朱熹消极影响,掌声雷动。”

第一天会议结束后,当晚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夫妇在东来顺餐馆请冯友兰、宗璞、余英时和我等吃饭,饭后到李家小坐品茶点,李夫人徐樱赠予记其家事的书《寸草悲》(徐樱是徐树铮将军之女)。我受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之子李光模之托(李光模是李济亲生之子,1950年从台湾回大陆,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编译室工作,现健在),代其向李氏夫妇问好。李方桂还说到李济先生有一点钱想给李光模等事。

8日下午,在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由狄百瑞教授主持,召开“中国哲学的前途与研究方法讨论会”,各国学者参加了这个会议。冯友兰教授首先发言,他讲在这几十年的人事变幻中,他的哲学观点也不断在变。现在毋宁说是更接近从前的。他从四个方面讲研究方法:(1)精其选,(2)慎其言,(3)得其意,(4)明其理。我讲了在《朱熹思想研究》中所运用的逻辑结构的新方法。参见拙著《朱熹思想研究》,182~29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所谓逻辑结构的新方法,是指中国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及诸范畴间的内在联系,是中国哲学范畴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思维结构背景下所构筑的相对稳定的逻辑理论思维形态。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或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总是通过一系列哲学范畴来表现的,是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间的逻辑顺序或结合方式构成的,并从整体的逻辑结构上,确定诸范畴在一个时代思潮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功能、性质和作用。